- 年份
- 2024(6946)
- 2023(9729)
- 2022(8312)
- 2021(7757)
- 2020(6502)
- 2019(15159)
- 2018(14795)
- 2017(28304)
- 2016(15805)
- 2015(17757)
- 2014(18029)
- 2013(18095)
- 2012(17156)
- 2011(15610)
- 2010(15899)
- 2009(14819)
- 2008(14895)
- 2007(13903)
- 2006(12213)
- 2005(10723)
- 学科
- 济(73350)
- 经济(73285)
- 农(50138)
- 业(46827)
- 管理(34761)
- 农业(33199)
- 方法(29778)
- 数学(27083)
- 数学方法(26848)
- 企(25009)
- 企业(25009)
- 业经(20103)
- 地方(18725)
- 中国(17570)
- 学(14356)
- 财(14296)
- 制(13431)
- 贸(12976)
- 贸易(12970)
- 易(12566)
- 农业经济(12495)
- 发(12411)
- 发展(9996)
- 环境(9932)
- 展(9893)
- 银(9847)
- 银行(9809)
- 策(9587)
- 融(9555)
- 金融(9552)
- 机构
- 学院(234394)
- 大学(229436)
- 济(97125)
- 经济(95141)
- 管理(86936)
- 研究(82396)
- 理学(75119)
- 理学院(74205)
- 管理学(72926)
- 管理学院(72485)
- 农(65638)
- 中国(62713)
- 科学(53077)
- 农业(50752)
- 京(48335)
- 业大(44816)
- 所(43688)
- 江(41753)
- 财(40520)
- 研究所(39931)
- 中心(39468)
- 财经(32076)
- 范(31757)
- 农业大学(31482)
- 师范(31419)
- 省(29209)
- 州(29087)
- 经(29038)
- 经济学(28826)
- 北京(28795)
- 基金
- 项目(156685)
- 科学(121841)
- 研究(113971)
- 基金(111521)
- 家(97940)
- 国家(97020)
- 科学基金(81529)
- 社会(71922)
- 社会科(67682)
- 社会科学(67656)
- 省(64774)
- 基金项目(60299)
- 划(52629)
- 自然(51893)
- 教育(50905)
- 自然科(50586)
- 自然科学(50568)
- 自然科学基金(49689)
- 编号(47776)
- 资助(44392)
- 成果(38124)
- 农(36428)
- 发(35983)
- 重点(35608)
- 部(34744)
- 课题(32706)
- 创(32126)
- 科研(30146)
- 创新(30066)
- 国家社会(29231)
- 期刊
- 济(114086)
- 经济(114086)
- 农(69417)
- 研究(63608)
- 中国(47937)
- 农业(47206)
- 学报(42034)
- 科学(37833)
- 大学(31536)
- 学学(30192)
- 财(29879)
- 业经(25767)
- 管理(24994)
- 融(23855)
- 金融(23855)
- 业(22549)
- 教育(21480)
- 技术(19214)
- 问题(16725)
- 经济研究(15250)
- 财经(15180)
- 版(15173)
- 农业经济(14960)
- 农村(14759)
- 村(14759)
- 资源(13412)
- 经(13005)
- 世界(12919)
- 业大(12508)
- 技术经济(12060)
共检索到3485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祖辉 宋瑜
户籍身份和社会性别的双重影响使农村妇女在作出流动决策时面临着比农村男性更大的压力。农村妇女的年龄、教育、婚姻、在学子女和社会关系都可以对她们的流动决策产生影响。政府应该重视农村妇女及其子女的教育,把农村妇女的社会关系网络纳入到官方的就业渠道,以促进农村妇女的流动。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农村妇女 决定因素 长江三角洲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娟锋 贾生华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本文构建了一个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以长江三角洲区域内25个城市的524宗住宅土地出让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各城市住宅土地的平均价格。计量结果显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强度、人均持有流动资产水平和城市住宅开发量三个决定因素对于解释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有显著性的贡献。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和人均持有流动资产水平对住宅土地价格有正的影响,城市住宅开发量对住宅土地价格有负的影响,这三个变量可以解释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54.30%。
关键词:
城市住宅土地 价格差异 决定因素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桂田 尹志锋
对珠江三角洲16市和长江三角洲7市2002—2005年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全员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着与平均工资较为稳健的正向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商投资所处类型企业的工资有正向影响,但并未产生外溢效应;对外贸易与工资水平大多呈负向关系;职业教育对工资呈现正向影响关系;失业率与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一般会降低总体平均工资水平。这些结果意味着,决定和影响工资水平的市场性因素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但考虑到工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严重不匹配,平均工资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尤其是对外贸易与工资之间的负相关,显示出在进一步加强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定价作用的同时,必须要有政策性的外部冲击,以形成有效的...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平均工资 增长机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东升 杨槿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边缘区GDP快速增长导致区域GDP格局显著变化不同,边缘城市的人口增长并不显著且集中在部分城市;尽管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分布格局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但人口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性增强推动了长三角人口与经济总体协调性的提高。本文尝试从市场、政府及人均GDP等因素对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协调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
人口 经济 空间演变 影响因素 长三角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杰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5—2000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省际迁入人口达679万,占全国省际迁移总数的21%,纷纷涌入的外来人口对当地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背景,引入流空间分析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人口吸引中心和来源地分布以及迁移流流场特征,并从迁移距离、经济水平差异和空间可达性角度对人口迁移格局形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揭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浙江省的人口吸引能力不断加强,迁入人口来源地主要位于中国南部,并呈现出"大尺度集聚、小尺度分散"的特征;②影响因素分析则表明人口迁移过程中的"推力"作用大于"拉力",空间可达性指标成为影响迁移决策的首要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东升 杨槿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
关键词:
人口 经济 空间演变 影响因素 长三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佘之祥 张亚芬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其经济区位、自然条件、科技、教育、文化均有优势,被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两大三角洲,先后对外开放,大量引进外资、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工业生产超常规发展,区域内部的城乡建设进展迅速。文章分析了农业经营方式与生产结构的变化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特点,由此带来农业与农村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变革,阐述了农业、农村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
快速发展地区 农业与农村 特点 发展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黄华均 刘玉屏
我国的农地承包法具有稳定、秩序和效率的内在品质,但它所依据的社会生活条件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制度安排的缺陷与农地抛荒行为显然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传统法律文化包含着农地产权私有化的价值观念,社会要求农地承包法尊重农民身份及原始取得所有权的历史。因此,本文认为,未来重构的农地承包法要以农民生存利益为本位,制定农地承包法的双重所有权制度,落实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颂心 徐如浓 黄靖
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27个市域面板数据,测算2006—2018年各市农业碳补偿率,并在利用Moran’s I研究碳补偿率空间分布情况基础上,构建Durbin空间模型分析探讨空间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三角洲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具有区域集聚特征,最高值分布逐步由西翼转变为东西两翼,较高值主要位于南部浙江省和西部安徽省,较低值主要分布靠北的上海市和江苏省。(2)区域间农业碳吸收水平呈相互促进、协同提升演变特征,正向溢出效应较为明显,邻近地区农业碳补偿率每提高1%,则本地农业碳补偿率相应上升0.441%,但随时间的推移,邻近地区彼此关联度逐渐有所减弱(3)绿化程度、种植业优化结构的固碳作用最明显,而化肥强度、农药强度和畜禽养殖优化结构是农业碳补偿率提升最重要抑制要素。建议长三角洲区域各市加强协同联动,调节控制关键因素,针对性探索多元减排增汇举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颂心 徐如浓 黄靖
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27个市域面板数据,测算2006—2018年各市农业碳补偿率,并在利用Moran’s I研究碳补偿率空间分布情况基础上,构建Durbin空间模型分析探讨空间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三角洲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具有区域集聚特征,最高值分布逐步由西翼转变为东西两翼,较高值主要位于南部浙江省和西部安徽省,较低值主要分布靠北的上海市和江苏省。(2)区域间农业碳吸收水平呈相互促进、协同提升演变特征,正向溢出效应较为明显,邻近地区农业碳补偿率每提高1%,则本地农业碳补偿率相应上升0.441%,但随时间的推移,邻近地区彼此关联度逐渐有所减弱(3)绿化程度、种植业优化结构的固碳作用最明显,而化肥强度、农药强度和畜禽养殖优化结构是农业碳补偿率提升最重要抑制要素。建议长三角洲区域各市加强协同联动,调节控制关键因素,针对性探索多元减排增汇举措。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佘之祥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与农业密不可分 ,农业生产的大宗粮食和多种农产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随着工业、商业的兴起 ,一系列城镇密布于长江三角洲 ,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 2 0年来 ,长江三角洲经济快速发展 ,农村与农业和整个区域一样 ,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本文着重阐述了长江三角洲的农村经济基础 ,分析了农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与农村城市化 ,指明了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根据长江三角洲的区位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科技与文化、教育实力 ,认为长江三角洲应在我国率先实现现代化 ,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长江三角洲亦将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基地。针对当前农村与农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农村经济 发展对策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唐立国
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 ,只有加快区域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 ,才能加快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本文着重从 1 5城市产业结构入手 ,通过分析比较 ,找出目前长江三角洲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
经济一体化 产业结构 相似系数 增长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贾铁飞 冯亚芬 张振国
根据68处4A级景区所依托的主要旅游资源,将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的时空结构概括为4种类型:周末型———圈层结构、节假日型———多节点结构、四季型———面状结构及其它时间型———单节点结构;由此提出该地区旅游产品亦构建为具有更加精细市场针对性的4类产品类型:周末型、节假日型、四季型和单节点型;认为通过旅游资源与产品的时空结构分析,可以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集约化开发,改变目前“长三角”地区旅游产品开发粗放的现状,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地区 旅游资源 时空结构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黄敬跃 吴开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确立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析各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通过对区域间经济联系强度的测算和比较,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提供一个空间导向,以便协调各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并且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大的港口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带动作用较大,辐射较为显著。因此,长江以北地区需着力打造一个大型中心港口城市。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姜博 赵婷 雷国平 宋戈 赵映慧
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的城市流相关指标进行了测算、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集聚与扩散能力差异较大,按城市流强度数值的大小可将其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2006—2008三年间,上海、南京等部分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而城市流倾向度指标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平稳;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已明显表现出多个都市圈绵延发展的态势,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初见端倪。
关键词:
城市群 经济联系 长江三角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