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64)
- 2023(6315)
- 2022(5340)
- 2021(5332)
- 2020(4244)
- 2019(10120)
- 2018(10084)
- 2017(19336)
- 2016(10514)
- 2015(11818)
- 2014(11767)
- 2013(11300)
- 2012(10227)
- 2011(9225)
- 2010(9535)
- 2009(8621)
- 2008(8339)
- 2007(7154)
- 2006(6268)
- 2005(5541)
- 学科
- 济(44581)
- 经济(44534)
- 管理(23839)
- 业(23632)
- 方法(20672)
- 数学(19028)
- 数学方法(18510)
- 企(17441)
- 企业(17441)
- 地方(12797)
- 农(12717)
- 中国(12289)
- 学(9239)
- 农业(9016)
- 业经(8609)
- 财(7459)
- 理论(7013)
- 制(6828)
- 贸(6792)
- 贸易(6783)
- 地方经济(6685)
- 易(6485)
- 环境(6447)
- 人口(6272)
- 融(6099)
- 金融(6095)
- 和(5867)
- 银(5514)
- 银行(5500)
- 技术(5352)
- 机构
- 大学(143382)
- 学院(143363)
- 济(55783)
- 管理(54997)
- 经济(54526)
- 研究(50650)
- 理学(47876)
- 理学院(47199)
- 管理学(45938)
- 管理学院(45687)
- 中国(37342)
- 科学(32142)
- 京(31670)
- 江(27580)
- 所(25848)
- 财(23876)
- 研究所(23772)
- 中心(23119)
- 农(22634)
- 范(21502)
- 业大(21451)
- 师范(21288)
- 财经(18950)
- 北京(18699)
- 院(18651)
- 农业(17738)
- 州(17692)
- 师范大学(17529)
- 经(17144)
- 经济学(16781)
- 基金
- 项目(100760)
- 科学(80314)
- 基金(73276)
- 研究(71974)
- 家(64435)
- 国家(63977)
- 科学基金(55400)
- 社会(45645)
- 社会科(43315)
- 社会科学(43304)
- 省(40596)
- 基金项目(38878)
- 自然(37088)
- 自然科(36257)
- 自然科学(36252)
- 自然科学基金(35542)
- 教育(33910)
- 划(33864)
- 资助(30264)
- 编号(29363)
- 成果(23215)
- 重点(23114)
- 发(21735)
- 部(21678)
- 课题(20877)
- 创(20599)
- 创新(19370)
- 科研(18989)
- 江(18946)
- 国家社会(18544)
共检索到2111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杰
本文运用修正后的重力模型和城市之间最短通行时间的O-D矩阵,模拟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节点联系状态,判断吸引中心的从属结构,划分人口迁移引力体系的等级结构。结果表明:至2005年,长三角共形成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温州5个一级人口吸引中心,无锡、徐州2个二级吸引中心,连云港、淮安、扬州等9个三级吸引中心;这些吸引中心共同构成5个Ⅰ级引力体系,7个Ⅱ级引力体系和14个Ⅲ级引力体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人口迁移空间结构演变的一般模式:即"单核集聚"—"多核结构"—"单中心体系"—"多中心网络"。通过吸引中心等时圈分析,认为区域快速交通体系布局对人口流动空间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最后从城市轨道交通、地方行政壁垒和中心城市发展角度对长江三角洲不同层次的规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杰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5—2000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省际迁入人口达679万,占全国省际迁移总数的21%,纷纷涌入的外来人口对当地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背景,引入流空间分析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人口吸引中心和来源地分布以及迁移流流场特征,并从迁移距离、经济水平差异和空间可达性角度对人口迁移格局形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揭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浙江省的人口吸引能力不断加强,迁入人口来源地主要位于中国南部,并呈现出"大尺度集聚、小尺度分散"的特征;②影响因素分析则表明人口迁移过程中的"推力"作用大于"拉力",空间可达性指标成为影响迁移决策的首要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东升 杨槿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边缘区GDP快速增长导致区域GDP格局显著变化不同,边缘城市的人口增长并不显著且集中在部分城市;尽管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分布格局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但人口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性增强推动了长三角人口与经济总体协调性的提高。本文尝试从市场、政府及人均GDP等因素对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协调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
人口 经济 空间演变 影响因素 长三角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东升 杨槿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
关键词:
人口 经济 空间演变 影响因素 长三角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车慈慧 彭庆环
90年代以上海浦东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全方位的开发开放格局,以及党中央一系列倾斜政策的启动,给该地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该地区的各级政府正抓住机遇,与浦东开发联动,决心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浪中乘胜前进。这给珠江三角洲第二轮的经济开放和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认为,长江三角洲的发展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如它们经济发展起点高,注意规划先行,通过严格的立法、执法,以及有配套的政策措施来控制资源,保护环境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平安
沿海地区的巨大变化 ,与他们改革开放观念强 ,产业选择准 ,商品质量高 ,市场做得大 ,并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分不开的。我们内陆省份要有奋起直追的紧迫感。只要能认真学习 ,转变观念 ,经济也会发展起来。
关键词:
沿海地区 改革开放 启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蒋兰陵
根据国外产业集群的理论,以不同的标准体系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可以归纳出不同的类型。结合我国长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文章在国外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概括了目前“长三角”的产业集群模式,进一步衍生了基本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产业集群 发展模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琛 刘可文 沈晓栋
基于国家相关政策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定义及分类,采用核心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实地调研,探讨了长三角地区近年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格局和演化历程。结果发现:1长三角地区的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体格局为以上海为龙头,沿"宁—沪—杭—甬"一线发展。2不同类型的服务外包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并不一致,总结为示范型、均衡型和特色型三类。3从演化过程看,2000年以前,外包企业主要集聚在上海;2005年前后,示范城市开始成为集聚中心;如今,非示范城市的外包产业亦发展迅速。4长三角地区服务外包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05年以前,ITO占比高达60%以上,近年来,ITO比例有所下降,BPO和KPO的占比显著上升,现已接近50%,表明长三角地区服务外包正逐步向中高端方向发展。此外,长三角内部服务外包初步形成了一定地域分工,示范城市内高端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比例不断上升,非示范城市目前仍以较低端的ITO为主。
关键词:
服务外包 空间格局 演化特征 长三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余兆旺 石张宇 朱磊
从泛长三角省域、市域和市区三个层面,通过构建加权空间平衡点模型、中心度指数模型以及运用绝对集中度、分散度指数和城市场理论分析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研究发现,泛长三角省域空间平衡点有趋近地理重心的态势;泛长三角地级市经济空间上主要呈现以沪宁线为核心的中心—边缘结构特征,市域经济出现空间极化和离散现象,空间上基本表现为GDP前十位城市和后十位城市,并找出了各个城市在不同时期其经济发展对整个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泛长三角经济呈现由较均衡到趋不平衡再到趋均衡的发展态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建军 郑广建 刘月
基于交通流视角运用首位度、功能多中心指数、交通流量重心和集中化指数等分析方法,通过ArcGIS等软件分析了具有"同城效应"高速铁路网络对长江三角洲空间联系格局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日趋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增强整个区域的联系强度,不同城市间空间联系强度有一定变化,特别是南翼和北翼直接联系的提升使上海的节点功能降低甚至是消失,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的协同发展;2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的降低,功能多中心指数的增加,交通流量重心在苏州境内向南京—杭州沿线的偏移,都说明高速铁路交通流量分布更加均衡,整个区域正在由单功能中心向多功能中心转变,但是与欧洲莱茵鲁尔地区等城市圈还存在一定差距;3集中化指数的降低表明高速铁路目前存在递增的边际效用,在当前阶段修建新的高速铁路比提高已有高速铁路的通行频次能更有效地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磊 段学军 田方 秦贤宏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地级市1982—2007年人口数据和GDP数据,计算了各城市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等,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集聚特征和经济集聚特征,两者在空间上的匹配关系及不同步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这两个地理集中度指数将长江三角洲16城市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阶段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苏州市域内,历史轨迹呈现出人口和经济重心均向西南方向移动,并在向南移动上更具相关性的特点,经济重心移动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人口重心的移动;分析表明,未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将趋向于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书国 段学军 姚士谋
研究区域人口空间演变,可揭示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对于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82、1990、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市历年统计年鉴,先对本地区的人口分布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各地市人口数量差异巨大、人口密度北高南低、沿交通轴线人口集中分布的特点,然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特征、规律做了较细致探讨,得出各地区人口增幅存在较大差异、人口密度增长总体放缓、人口分布先集中后分散、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移动等演变特征。并结合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外部因子进行解释,认为经济因素、城市地位与功能、政策因素以及信息交通等...
关键词:
人口分布 空间演变 动力机制 长江三角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敏 顾朝林 陈璐 张成 汪淳 张晓明
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城市区作为一种新的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形式,通过全球城市接入全球经济网络,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不断深入的全球化进程和不断加强的城镇一体化态势,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有可能建设成为全球城市区的区域;进而从全球城市区的空间建构和功能组织的角度,提出通过提升上海全球城市功能,打造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的次级全球城市职能,强化城市间的功能联系,构筑区域网络一体化支撑体系,构建“多中心层域式、网络状一体化”的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并提出面向全球化和基于地方化的区域功能组织结构,打造若干全球化战略区以推进长江三角洲全球城市区建设。
关键词:
全球城市 全球城市区 长江三角洲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洪渊 孙莹
一、城市化协调区域发展:东部地区的经验西部地区如何提高城市化水平呢?我们可以从东部地区找到经验。协调区域发展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协调城乡发展;另一方面是协调区域内不同地区的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恰恰是这两个阶段协调了区域发展的两个方面。(一)城镇化协调城乡发展根据刘易斯提出的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京祥 李建波 芮富宏
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改革以及分权体制的逐步形成,在中国的区域内地方政府间营造了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竞争型区域管治”(CMRG)形态。通过长江三角洲的实证考察,论述了竞争型区域管治的形成机制、特征与模式。通过对5种主要竞争型区域管治模式的总结,揭示了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竞争型区域管治”的内容、方式、手段、模式也处于不断的演化与更新之中,并指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势将从根本上影响着区域管治的形式与进程。最后对竞争型区域管治的未来发展前景作了展望,认为将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的趋势:①管治体系的网络化趋势;②管治方式由直接控制向多元方式影响转变;③多元主体间伙伴关系的逐渐建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