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05)
2023(10405)
2022(8728)
2021(7835)
2020(6244)
2019(13900)
2018(13067)
2017(24195)
2016(13181)
2015(14135)
2014(13796)
2013(13724)
2012(12891)
2011(11846)
2010(11922)
2009(10849)
2008(10283)
2007(8983)
2006(8246)
2005(7280)
作者
(41577)
(35201)
(34795)
(33148)
(22398)
(17015)
(15626)
(13566)
(13533)
(12355)
(12338)
(11804)
(11596)
(11035)
(11012)
(10911)
(10360)
(10290)
(10256)
(10181)
(8771)
(8672)
(8380)
(8251)
(7983)
(7869)
(7613)
(7257)
(7061)
(6816)
学科
(77573)
经济(77510)
管理(34013)
(30547)
方法(25674)
数学(23305)
数学方法(23147)
(22440)
企业(22440)
地方(21421)
中国(17461)
(16446)
(16370)
业经(14115)
地方经济(13975)
(11791)
农业(11781)
环境(11631)
(11041)
贸易(11033)
(10576)
(9615)
(8820)
金融(8818)
产业(8793)
(8579)
经济学(8004)
(7930)
(7848)
银行(7805)
机构
大学(197026)
学院(196554)
(91958)
经济(90458)
研究(76958)
管理(70372)
理学(61455)
理学院(60617)
管理学(59548)
管理学院(59211)
中国(54474)
科学(48649)
(41387)
(40625)
(40573)
研究所(37505)
(36204)
(34462)
业大(33798)
中心(33050)
农业(32263)
经济学(29819)
财经(29668)
(27399)
(26983)
经济学院(26752)
(25655)
师范(25259)
科学院(24682)
北京(24538)
基金
项目(138519)
科学(109315)
基金(102765)
(93254)
国家(92546)
研究(92357)
科学基金(78159)
社会(63473)
社会科(60331)
社会科学(60314)
基金项目(55197)
(54681)
自然(51693)
自然科(50513)
自然科学(50495)
自然科学基金(49595)
(45964)
教育(40590)
资助(40349)
编号(33277)
重点(32204)
(31499)
(29642)
(28544)
国家社会(27451)
计划(27102)
创新(26926)
科研(26604)
教育部(24802)
成果(24688)
期刊
(104316)
经济(104316)
研究(59131)
学报(37726)
中国(36491)
(35263)
科学(34092)
大学(27293)
学学(26513)
(25722)
管理(25525)
农业(23790)
经济研究(18462)
(15804)
金融(15804)
财经(15394)
业经(15073)
技术(14829)
问题(13710)
(13444)
(12878)
教育(11752)
资源(11208)
技术经济(11097)
(10167)
统计(9947)
业大(9928)
商业(9680)
世界(9656)
(9561)
共检索到2915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东升  杨槿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边缘区GDP快速增长导致区域GDP格局显著变化不同,边缘城市的人口增长并不显著且集中在部分城市;尽管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分布格局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但人口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性增强推动了长三角人口与经济总体协调性的提高。本文尝试从市场、政府及人均GDP等因素对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协调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东升  杨槿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余兆旺  石张宇  朱磊  
从泛长三角省域、市域和市区三个层面,通过构建加权空间平衡点模型、中心度指数模型以及运用绝对集中度、分散度指数和城市场理论分析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研究发现,泛长三角省域空间平衡点有趋近地理重心的态势;泛长三角地级市经济空间上主要呈现以沪宁线为核心的中心—边缘结构特征,市域经济出现空间极化和离散现象,空间上基本表现为GDP前十位城市和后十位城市,并找出了各个城市在不同时期其经济发展对整个区域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泛长三角经济呈现由较均衡到趋不平衡再到趋均衡的发展态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杰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5—2000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省际迁入人口达679万,占全国省际迁移总数的21%,纷纷涌入的外来人口对当地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背景,引入流空间分析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人口吸引中心和来源地分布以及迁移流流场特征,并从迁移距离、经济水平差异和空间可达性角度对人口迁移格局形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揭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浙江省的人口吸引能力不断加强,迁入人口来源地主要位于中国南部,并呈现出"大尺度集聚、小尺度分散"的特征;②影响因素分析则表明人口迁移过程中的"推力"作用大于"拉力",空间可达性指标成为影响迁移决策的首要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坤  黄震方  曹芳东  余凤龙  汤傅佳  
城市旅游绩效是综合衡量城市旅游业生产活动过程和效果的重要手段。论文基于旅游发展规模和质量视角,利用旅游业绩指数和Bootstrap-DEa测算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绩效,并采用空间变差函数和sDM探讨城市旅游绩效的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旅游业绩和效率呈现相异的空间格局,城市旅游业绩高值区分布于上海、杭州和南京等中心城市及其邻近地区,低值区多位于皖北和苏北地区;城市旅游效率高值区逐渐呈现"皖北—苏南—上海—皖南—浙东"的"Z"字形分布,低值区不断向苏中、苏北和皖中地区集聚。2)区域城市旅游业绩和效率格局的演变过程存在明显差异,城市旅游业绩格局发生变异的随机成分不断降低,而旅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磊  段学军  田方  秦贤宏  
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地级市1982—2007年人口数据和GDP数据,计算了各城市的人口地理集中度、经济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等,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集聚特征和经济集聚特征,两者在空间上的匹配关系及不同步性。研究结果显示:长江三角洲人口地理集中度和经济地理集中度均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特点;根据这两个地理集中度指数将长江三角洲16城市为三种类型:人口集聚超前于经济集聚,人口集聚滞后于经济集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阶段内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苏州市域内,历史轨迹呈现出人口和经济重心均向西南方向移动,并在向南移动上更具相关性的特点,经济重心移动的速度和规模远远超过人口重心的移动;分析表明,未来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人口和经济的空间分布关系将趋向于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德友  李小建  陆玉麒  樊新生  
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TOPSIS法对长三角地区各县市1992、1998、2004和2010年4个年份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与比较,进而采用马尔可夫链法和空间关联分析对长三角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增强,区域差异不断缓解;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俱乐部趋同现象和空间自相关性,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集聚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由">"型向"Z"型,进而向"∑"型转变的态势,多中心、多轴线和均衡化发展态势日益突出。最后指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全区的带动作用,以经济区来组织城市经济发展将是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均衡、协调和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琛  刘可文  沈晓栋  
基于国家相关政策对服务外包产业的定义及分类,采用核心密度估计等空间分析方法,结合实地调研,探讨了长三角地区近年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格局和演化历程。结果发现:1长三角地区的服务外包产业的总体格局为以上海为龙头,沿"宁—沪—杭—甬"一线发展。2不同类型的服务外包产业空间布局特征并不一致,总结为示范型、均衡型和特色型三类。3从演化过程看,2000年以前,外包企业主要集聚在上海;2005年前后,示范城市开始成为集聚中心;如今,非示范城市的外包产业亦发展迅速。4长三角地区服务外包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05年以前,ITO占比高达60%以上,近年来,ITO比例有所下降,BPO和KPO的占比显著上升,现已接近50%,表明长三角地区服务外包正逐步向中高端方向发展。此外,长三角内部服务外包初步形成了一定地域分工,示范城市内高端知识密集型服务外包比例不断上升,非示范城市目前仍以较低端的ITO为主。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书国  段学军  姚士谋  
研究区域人口空间演变,可揭示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对于制定合理的人口发展政策,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1982、1990、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结合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市历年统计年鉴,先对本地区的人口分布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各地市人口数量差异巨大、人口密度北高南低、沿交通轴线人口集中分布的特点,然后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分布的动态变化特征、规律做了较细致探讨,得出各地区人口增幅存在较大差异、人口密度增长总体放缓、人口分布先集中后分散、人口重心由东北向西南移动等演变特征。并结合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外部因子进行解释,认为经济因素、城市地位与功能、政策因素以及信息交通等...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蔡海亚  徐盈之  
文章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模型,对长江三角洲物流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并对其时空演变格局及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15年来长江三角洲整体物流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城市处于非均衡发展状态,差距有所扩大;城市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空间格局经历由集中向分散再到集中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干预程度、城市规模和消费流通水平对物流发展存在显著正相关,影响程度在上升;对外开放程度在初期对物流发展促进作用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作用不显著;基础设施对物流发展存在消化吸收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加伟  陈雯  耿佩  杨柳青  
合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区域生态环境共保是全面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利用城市工业污染物排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重点分析了2003~2015年长三角地区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规模和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探讨了经济转型发展等因素对工业污染时空格局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规模和强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2015年工业废水、SO_2排放总量分别削减约13%和24%,每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的废水、SO_2和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削减87%、88%和71%左右。(2)工业污染排放仍主要集聚在沿沪宁、沿长江和沿沪杭甬等工业发达地区以及部分资源型城市,并呈现由核心区向皖江城市带、苏北等外围区转移扩散的态势,但不同污染物之间差异较为显著。(3)外围区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强度较高(多为1.0以上),但近年来南京、杭州等核心区的工业污染物(尤其是工业粉尘)排放相对强度有所上升。(4)经济转型是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其中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与消费驱动转型增长等是抑制工业污染物排放规模扩张的重要因素;而创新投入及技术进步、企业质效提升、外资外贸结构优化等则有利于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相对强度;但由于各地经济转型阶段不同,上述因素对工业污染的影响机制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该研究揭示了经济转型背景下工业污染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对于强化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工业污染协同防治等具有一定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建军  郑广建  刘月  
基于交通流视角运用首位度、功能多中心指数、交通流量重心和集中化指数等分析方法,通过ArcGIS等软件分析了具有"同城效应"高速铁路网络对长江三角洲空间联系格局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日趋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增强整个区域的联系强度,不同城市间空间联系强度有一定变化,特别是南翼和北翼直接联系的提升使上海的节点功能降低甚至是消失,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的协同发展;2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的降低,功能多中心指数的增加,交通流量重心在苏州境内向南京—杭州沿线的偏移,都说明高速铁路交通流量分布更加均衡,整个区域正在由单功能中心向多功能中心转变,但是与欧洲莱茵鲁尔地区等城市圈还存在一定差距;3集中化指数的降低表明高速铁路目前存在递增的边际效用,在当前阶段修建新的高速铁路比提高已有高速铁路的通行频次能更有效地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天成  朱晓华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1978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采用1978-2005年长江三角洲16市GDP数据,首先计算分析区域GDP增加的总量与速度,定量描述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进而引入区域重心的概念,定量表示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以来GDP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GDP增长速度较高的城市主要沿宁沪杭甬铁路呈"Z"型分布;发展速度较低的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边缘及两翼地区;上海市与第二位城市的差距有所减小;区域GDP重心整体上表现出缓慢、定向的向西南移动趋势,表明区域差异总体上在不断缩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康  龙瀛  杨宇  
文章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短表和长表数据,分别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就业人口等指标构建了测度指数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城市群区域的收缩状况进行了考察,并结合国内外经验和研究区实际,识别分析了影响收缩的五个方面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和长三角分别有1/5和近1/2的市县区呈现局部收缩,且这种收缩还在加剧:(2)京津翼的收缩区集中在承德和张家口并遍布翼中南平原,长三角的收缩区呈现空间集聚和连绵状,集中于苏北、浙西南和除合肥、芜湖以外的安徽大部:(3)收缩类型大致可分为:欠发达外围收缩、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收缩、工矿业收缩、行政区划调整收缩及县域、乡村、小城镇收缩五类;(4)区域经济...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宸睿  符海月  
文章在分析长江三角洲2002-2014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结构演变和空间集聚格局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不同类型集聚区的经济溢出效应。研究表明:2002-2014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空间结构演变过程表现出典型的"中心—外围"结构,呈阶梯状发展态势;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高的单元日趋集中,空间集聚格局明显,区内差异逐渐缩小,上海、苏锡常地区形成了高水平集聚区,苏北、浙南等大部分县域一直是低水平集聚区;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各集聚区都具有溢出效应,高水平集聚区经济溢出效应明显高于其他集聚区,土地利用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