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40)
- 2023(10625)
- 2022(8339)
- 2021(7105)
- 2020(5850)
- 2019(12617)
- 2018(12673)
- 2017(23957)
- 2016(12813)
- 2015(14359)
- 2014(14757)
- 2013(14605)
- 2012(13531)
- 2011(12446)
- 2010(12684)
- 2009(11756)
- 2008(11275)
- 2007(9994)
- 2006(9478)
- 2005(8722)
- 学科
- 济(83371)
- 经济(83239)
- 管理(34548)
- 业(30544)
- 地方(25507)
- 方法(23261)
- 企(23171)
- 企业(23171)
- 数学(20100)
- 中国(20056)
- 数学方法(19959)
- 农(18940)
- 业经(18263)
- 地方经济(16115)
- 学(15889)
- 环境(14206)
- 产业(13982)
- 农业(12927)
- 发(11502)
- 制(10526)
- 财(10053)
- 融(9942)
- 金融(9942)
- 和(9821)
- 贸(9090)
- 贸易(9083)
- 经济学(9010)
- 划(8983)
- 技术(8878)
- 资源(8875)
- 机构
- 学院(194181)
- 大学(191135)
- 济(93481)
- 经济(91878)
- 研究(74198)
- 管理(70954)
- 理学(60431)
- 理学院(59681)
- 管理学(58708)
- 管理学院(58353)
- 中国(54221)
- 科学(44013)
- 京(40829)
- 财(37809)
- 所(37597)
- 江(35505)
- 研究所(34193)
- 中心(32248)
- 农(30774)
- 经济学(30294)
- 财经(29810)
- 业大(27053)
- 经济学院(26918)
- 院(26883)
- 经(26756)
- 范(25993)
- 师范(25743)
- 北京(24977)
- 州(24343)
- 农业(23575)
- 基金
- 项目(129276)
- 科学(103086)
- 研究(95459)
- 基金(93646)
- 家(81373)
- 国家(80773)
- 科学基金(69292)
- 社会(64770)
- 社会科(61435)
- 社会科学(61416)
- 省(52806)
- 基金项目(49424)
- 划(42338)
- 自然(41656)
- 教育(40782)
- 自然科(40501)
- 自然科学(40492)
- 自然科学基金(39728)
- 资助(36805)
- 编号(36640)
- 发(32107)
- 重点(30133)
- 成果(28652)
- 国家社会(27559)
- 部(27429)
- 课题(26840)
- 发展(26803)
- 创(26709)
- 展(26407)
- 创新(25147)
共检索到3054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菲菲 易萍 赵旭 胡政
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二者互动协同是实现区域低碳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县市区为研究样本,基于“两化”协同机理分析,运用耦合协调度、障碍度等模型,测算并剖析“两化”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识别其主要阻碍因素,为推动“两化”协同发展提供现实路径。结果表明:(1)2010—2019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水平均呈上升趋势;(2)区域“两化”耦合协调度逐年提高,耦合协调类型从初级协调逐渐演变为中度协调;且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各县域之间逐渐趋于平衡;(3)生态产业化是制约“两化”耦合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付晨玉 秦尊文
优化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空间布局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以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为例,通过计算产业发展梯度系数,分析区际产业梯度转移态势,确定走廊地区适合开放转移的优势产业和需要承接转移的关联产业;通过计算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分析影响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制约因素,选择走廊地区适合产业承接的重点区域。研究发现,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的工业发展整体上具有“两头高中间低”的空间特征,区际产业转移总体呈“由外向内”的发展态势,各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产业吸引力、产业支撑力和产业发展力均呈上升发展趋势,但整体发展水平较低,空间发展不均衡,地区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建议各地区顺应产业梯度转移态势,根据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增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因地制宜编制产业转移承接规划,创新产业转移方式,有序引导产业转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晓燕 马维艳 何伟军 盛三化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对于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全线、全局战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0—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采用空间相关、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力。结果表明:①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森林是研究区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土地是两种变化较快的土地利用类型;②从时空演化上看,该区域在2000—2020年时间段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态调节服务始终是核心功能,气候调节的贡献率最大;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和东部边缘低的布局;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中部区域巫溪县、云阳县等九个区县为高-高聚集区,东部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及垫江县为低-低聚集区,东部夷陵区为高-低聚集区,南部黔江区、秀山县为低-高聚集区;④影响因素中,蔓延度指数、斑块密度、斑块聚合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影响在42个区县中呈现差异化表现,其中人均GDP负向影响程度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晓燕 马维艳 何伟军 盛三化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地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中上游生态屏障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其建设对于长江经济带全流域、全线、全局战略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0—2020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演化特征,采用空间相关、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驱动力。结果表明:①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森林是研究区域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土地是两种变化较快的土地利用类型;②从时空演化上看,该区域在2000—2020年时间段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生态调节服务始终是核心功能,气候调节的贡献率最大;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和东部边缘低的布局;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正向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中部区域巫溪县、云阳县等九个区县为高-高聚集区,东部西陵区、伍家岗区、猇亭区、点军区及垫江县为低-低聚集区,东部夷陵区为高-低聚集区,南部黔江区、秀山县为低-高聚集区;④影响因素中,蔓延度指数、斑块密度、斑块聚合度、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影响在42个区县中呈现差异化表现,其中人均GDP负向影响程度最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伟军 李宜展 安敏
工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还有效减少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0—2020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在研究期间内,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2)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工业集聚度增加1%,本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16.4%,周边县域提升17.7%;(3)该区域重庆县域工业集聚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控制变量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针对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提出建议以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伟军 李宜展 安敏
工业集聚不仅可以提升产业生产效率,还有效减少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的污染,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0—2020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测算出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且在研究期间内,空间相关性不断增强;(2)工业集聚对县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工业集聚度增加1%,本地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水平提升16.4%,周边县域提升17.7%;(3)该区域重庆县域工业集聚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控制变量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针对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建设提出建议以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伟 陈素雪 仇泸毅
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地区作为我国最大的战略性淡水资源库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面临着水资源利用不协调、水资源供需矛盾失衡等危机。水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研究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特征,对促进走廊地区水源涵养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运用TOPSIS和熵权法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系统论和供需理论构建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区县2015~2019年的水资源承载力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发现:样本考察期间,长江三峡生态经济走廊各区县水资源承载力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承载力水平基本维持在低级水平,其中生态子系统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贡献力度最大,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走廊地区的水源涵养保护起到良好的带头引领作用,各区县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所缓和但仍较为紧张。据此,本文提出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推进区域内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水资源高效利用和高质治理等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燕明 吴维
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果,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阻碍农村产业持续化发展,更给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不小隐患。因此,探索出适合我国农村产业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协同推进的策略对我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农村产业化发展与乡村环境治理的关系与现状,并据此分析产业化发展与生态环境治理协同推进的策略。
关键词:
生态经济 产业化 环境治理 现状 策略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礼刚
在全国全面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背景下,探究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协调发展对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汉江生态经济带沿线九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2011-2019年统计数据,采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测度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水平、以及“两化”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与同步关系,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两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第一,产业生态化的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在空间上呈现上中下游逐步递增的梯度分布格局;第二,生态产业化水平稳步上升,在空间上呈现上中下游逐步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第三,“两化”耦合度在数量上不断上升,耦合类型由磨合阶段过渡为高水平耦合阶段;第四,“两化”耦合协调度呈快速增长态势,协调类型由勉强耦合协调类型发展到良好协调发展类型。建议推动产业绿色发展,构建多层次的资源节约循环利用体系,协同推进汉江生态经济带“两化”协调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本书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和3S技术,以长江三峡(本书简称三峡)库区TM影像及自然、社会和经济数据为基础,重点评价了三峡库区自然景观与环境特征,研究了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探讨了森林景观恢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永强 华志芹
[目的]生态城镇化是传统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生态城镇化的人口迁移子系统、产业演化子系统以及生态承载力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演化机理,认为人口迁移与产业生态化的协调发展为生态城镇化实施提供了保障。[方法]运用Vensim PLE软件绘制人口迁移子系统、产业子系统与生态承载力子系统之间的因果反馈图,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基于江苏省2012—2015年城镇化数据检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结果](1)江苏省工业化的快速增长,推动了其产业城镇化进程,推动实现较高的人口城镇化率,产业与人口城镇化协同效应显著;(2)但是面临着生态用地规模逐渐下降,工业与城镇废水大量排放等问题,生态治理任务非常紧迫。[结论]产业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生态政策约束是保障生态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基础,生态城镇化发展转型是必然趋势。建议:(1)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经济效益与生态价值协调发展;(3)提高生态治理投入水平,改善生态治理能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叶翠红 赵玉林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对经济增长仍是现阶段主要发展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何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提升,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从产业之间关联关系的优化切入这一问题,将产业系统内的经济联系和生态联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构建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的产业系统。首先对经济学角度和生态学角度研究的产业系统及其局限性进行了剖析,从而提出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的产业系统,分析了基于经济与生态协同的产业系统的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及结构关系,为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提供了新的产业系统分析框架。
关键词: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协同 产业系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建荣 李晓静
产业生态化是生态与经济、社会协同一体的整合过程。文章基于PSR概念模型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5-2014年安徽省16个市为研究对象,通过Topsis法评价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子系统诊断产业生态系统障碍因子,结果显示:2005-2014年安徽省16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且市际之间产业生态系统水平差别较小;2005-2014年,各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有增有减有波动";系统层PSR对安徽省16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的障碍度各不相同,压力、状态以及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建荣 李晓静
产业生态化是生态与经济、社会协同一体的整合过程。文章基于PSR概念模型构建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05-2014安徽省16个市为研究对象,通过Topsis法评价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并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子系统诊断产业生态系统障碍因子,结果显示:2005-2014年安徽省16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且市际之间产业生态系统水平差别较小;2005-2014年,各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有增有减有波动”;系统层PSR对安徽省16市产业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的障碍度各不相同,压力、状态以及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范春
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是当今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区域旅游一体化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文章首先分析了长江三峡旅游一体化的基础条件,接着指出大三峡旅游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发展战略角度指出大三峡旅游一体化应在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发展空间格局有所作为;最后提出一体化推进措施,即建立一体化推进机构、一体化营销体系、投融资平台和统一的一体化服务标准。
关键词:
长江三峡 一体化现状 发展战略 推进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