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84)
- 2023(6092)
- 2022(5352)
- 2021(4936)
- 2020(4247)
- 2019(9944)
- 2018(9806)
- 2017(18469)
- 2016(10063)
- 2015(11105)
- 2014(10827)
- 2013(10755)
- 2012(10273)
- 2011(9438)
- 2010(9663)
- 2009(8887)
- 2008(8989)
- 2007(7830)
- 2006(7208)
- 2005(6434)
- 学科
- 济(43840)
- 经济(43801)
- 管理(27360)
- 业(23393)
- 企(19258)
- 企业(19258)
- 方法(17455)
- 数学(14850)
- 数学方法(14615)
- 学(13684)
- 地方(13102)
- 环境(11955)
- 农(11114)
- 中国(10058)
- 财(9377)
- 划(8274)
- 业经(8177)
- 农业(7389)
- 地方经济(6885)
- 和(6824)
- 贸(6793)
- 贸易(6789)
- 制(6690)
- 理论(6495)
- 易(6429)
- 关系(6097)
- 资源(6051)
- 融(5666)
- 金融(5665)
- 发(5391)
- 机构
- 大学(146565)
- 学院(144456)
- 研究(56734)
- 济(53879)
- 经济(52726)
- 管理(51371)
- 理学(44470)
- 理学院(43732)
- 管理学(42508)
- 管理学院(42257)
- 中国(41380)
- 科学(39160)
- 京(33086)
- 所(30880)
- 农(29259)
- 江(28830)
- 研究所(28737)
- 财(25347)
- 中心(24880)
- 业大(24397)
- 农业(23094)
- 范(22699)
- 师范(22442)
- 院(20957)
- 财经(19868)
- 北京(19793)
- 省(19703)
- 州(18734)
- 师范大学(18500)
- 经(17905)
- 基金
- 项目(102310)
- 科学(81253)
- 基金(75428)
- 研究(69220)
- 家(68592)
- 国家(68089)
- 科学基金(57267)
- 社会(43834)
- 社会科(41430)
- 社会科学(41412)
- 省(41152)
- 基金项目(40559)
- 自然(39851)
- 自然科(38826)
- 自然科学(38811)
- 自然科学基金(38094)
- 划(34682)
- 教育(31015)
- 资助(30513)
- 编号(25754)
- 重点(24588)
- 发(22505)
- 部(22158)
- 成果(21096)
- 计划(20556)
- 科研(20362)
- 创(20280)
- 课题(19519)
- 创新(19091)
- 江(18071)
共检索到2204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坤 崔玉洁 陈圣盛 熊伟唯 张续同 刘子健
为探究黄柏河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分别于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黄柏河干支流13个点位进行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44种,分属于3门6纲14目38科,以节肢动物(65.91%)和软体动物(29.55%)为主。各季节优势种变化明显,冬季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纲为主,春季昆虫纲开始出现,夏季昆虫纲占比进一步增大,秋季优势种种群演化明显,冬春夏秋优势种更替率分别为56.25%,65.71%,68.42%和61.11%,四季共有优势种为秀丽白虾、铜锈环棱螺和闪蚬。空间分布上,下游物种数目较少,但密度及生物量较高且以软体动物为主;上游物种数目增多,密度及生物量却逐渐降低,水生昆虫比例越往上游越高。季节分布上,物种数目变化趋势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而总密度及总生物量变化趋势相同,都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多样性分析显示,物种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91~1.17,丰富度指数(d_m)为0.96~1.45,均匀度指数(J′)为0.57~0.66,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季节差异不明显。多元排序表明,不同季节对底栖动物群落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有很大不同,冬季为总磷与河床粒径;春季为海拔高程;夏季为化学需氧量、海拔高程和电导率;秋季为pH、浊度和总氮;造成底栖动物季节性差异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海拔高程、pH、浊度、电导率和水温。空间分布上,主要影响因素为海拔高程、营养盐水平、水温和河床粒径。相关性heatmap分析也表明,不同的底栖动物对环境因子响应差别较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虎 汤晓鸿 郭仲仁 刘培廷 施金金 于雯雯 贲成恺 袁健美
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对江苏中南部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8种,定量63种,定性19种,多毛类、软体动物以及甲壳动物是组成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优势种为文蛤(Meretrix meretrix)、泥螺(Bullacta exarata)、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托氏虫昌螺(Umbonium thomasi)、加州齿吻沙蚕(Nephtys californiensis)、双齿围沙蚕(Nereis aibuhitensis)以及宽身大眼蟹(Macrophthalumus dilatatus)等。年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安传光 赵云龙 林凌 吕敢堂 陈亚瞿
2005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06年1月(冬季)。对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3种,平均丰度442.94ind.m-2,生物量40.78 g.m-2。与历史资料比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显著增加,新记录31种,曾经有过报道但未采集到标本的有3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变化不大,生物量有明显增加,多样性指数增大。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相对重要性指数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中丰度和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冬季较低;多样性指数冬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秋季较低。优势种为谭氏泥蟹、梨形环棱螺、绯拟沼螺、...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彭松耀 赖子尼 麦永湛
为了更好地了解河口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规律及退化机制,根据2015年1—12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对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次采样(受台风影响7月珠江口未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共获取大型底栖动物67种,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纲27种,节肢动物24种,软体动物12种,其它类群4种,主要是底栖鱼类、刺胞动物和纽形动物。2015年珠江口各站位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的变化范围在8~1 192个·m~(-2)之间,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的高值出现在6月和9月的崖门(分别为1 192个·m~(-2)和1 048个·m~(-2))以及9月的虎跳门(1 048个·m~(-2)),日本大螯蜚(Grandidierella japonica)、中华拟亮钩虾(Paraphotis sinensis)、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和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bescens)丰度较高。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在0. 02~42. 50 g·m~(-2)之间,生物量的高值出现在9月的崖门、5月的鸡啼门、2—3月的磨刀门及4月的蕉门,上述站位的生物量均大于30. 00 g·m~(-2),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黑龙江河篮蛤(P. amurensis)、凸壳肌蛤和日本大螯蜚生物量较高。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香浓威纳指数高值出现在3月鸡啼门,为2. 46;低值出现在10月磨刀门,为0. 21。香浓威纳指数均值在1. 11~1. 81之间。鸡啼门和虎跳门大型底栖动物香浓威纳指数值月际变化较稳定。运用ABC曲线对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扰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月珠江口大型底栖动物受到中等程度扰动,2—4月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有受到中等程度干扰的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坤 李卫明 陈圣盛 熊伟唯 张续同 刘子健
为了解黄柏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健康状况,在黄柏河设置13个点位,进行底栖动物和水体理化因子的调查,基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科级生物指数(FBI)、生物完整性指数(B-IBI)和栖息地质量评价指数(QHEI)对黄柏河生态状况进行全面评价,并对比4种评价方法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1个分类单元,隶属于3门6纲14目27科,主要以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为主。黄柏河健康状况存在空间异质性,Shannon-Wiener、FBI、B-IBI和QHEI评价结果存在差异,但全流域表现基本一致,即西支健康状态最好,东支健康状态一般,干流健康状态最差。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表明,Shannon-Wiener和FBI能够指示溶解氧,B-IBI能够指示水温、溶解氧和电导率,QHEI得分能够指示水温、电导率、森林和人造地表占比。对比分析得到,Shannon-Wiener不适合应用于寡营养河段,FBI能够表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大部分信息并能够表征栖息地质量。相比FBI,B-IBI与其他评价方法联系更为紧密,并且B-IBI可以包含更多群落信息,更能全面反映黄柏河流域健康状况。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泽鹏 金洪宇 李雷 鲁万桥 李慎辉 王海鹏
为摸清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墨脱江段在2017年遭遇大型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后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现状及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22年10—11月(秋季)和2023年4—5月(春季)对墨脱江段及其附属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春、秋两季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52个种类,隶属于3门3纲10目30科,其中水生昆虫占绝对优势(50种)。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1)、鳞石蛾属一种(Lepidostoma sp.);秋季优势种为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1)、缺距纹石蛾属一种(Potamyiasp.),且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在春季和秋季间存在一定的差异(P<0.001)。流域内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为6.67ind/m~2,总平均生物量0.04g/m~2;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高于秋季,为8.71ind/m~2,总平均生物量0.04g/m~2。此外,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在不同季节的干、支流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P<0.01)。对比已发表数据(2015—2016年)并结合现阶段水体环境因子现状,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已发生明显变化,且物种总丰度及生物量严重下降,说明灾害后水生生物栖息环境已受到干扰,大型底栖动物现存量较少,结果可为高原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保柱 王兆印 余国安
本研究于2009年8月和2010年7月对黄河源和长江源的大型底栖动物开展了系统调查。调查期间两区域共鉴定底栖动物66种,隶属于28科57属。其中,环节动物2科5属8种,软体动物2科2属5种,节肢动物23科49属52种,其它动物1科1属1种。长江源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分别为29种、59ind./m2、0.0 307g dry mass/m2;黄河源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密度、生物量分别为48种、369ind./m2、0.4 520g dry mass/m2。长江源动物资源量较低归因于泥沙含量较高和湿地退化。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建设河源区生态屏障尤为重要,这需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庄建琦 葛永刚
全球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环境效应,土壤侵蚀是全球变化最为敏感环境效应之一。选择生态极其脆弱区小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影像和雨量站点获取3期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信息,结合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模型)对该区域土壤侵蚀对土地利用和降雨变化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降雨量在1981~1990年为降雨量较小年份,1991~2000年为降雨量较大时间段,2001~2005年降雨量开始急剧减少;(2)1987、1995和2005年的平均侵蚀量分别为:70.58、80.08和79.81t/(hm2.a),中度侵蚀以上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29.92%、33.83%和33.18...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徐丹丹 陶敏 李斌 陶鑫 王志坚
为了探究藻渡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时空分布及水质现状,本研究于2016年8月(丰水期)、11月(枯水期)和2017年4月(平水期)对藻渡河流域的7个河段、24个采样点进行了生态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出32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4门7纲,以水生昆虫为绝对优势类群,其优势分类单元相对丰度累计值达到69.2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One-way ANOVA),藻渡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组成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其平均值分别为69.523 2 ind/m~2和0.835 5 g/m~2。藻渡河流域7个河段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Margaler和Pielou指数)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平水期>枯水期>丰水期;空间尺度上,自然河段[藻渡河上游(ZZS)、藻渡河中游(ZZZ)和藻渡河下游(ZZX)]>库坝区(ZDG),ZZS>ZZZ>ZZX,支流河段[马桑坎河(MSK)、鲤鱼河(LYH)和白台河(BTH)]>干流。RDA分析表明水温、溶氧和pH值等是影响藻渡河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关键环境因子。三种水质评价方法中,BI和BPI生物指数适合藻渡河流域水质评价,调查区域内水质总体较好,并呈现出平水期和枯水期优于丰水期,支流优于干流的变化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超 周驰 苗滕 刘林峰 高健 焦一滢 李祝 张佳敏 王卉君 徐德雄
鄂西水系是国家级水源保护区,也是湖北省重要的生态旅游区。为了解鄂西水生态健康状况,于2014年10月~2017年1月不同时段在宜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区卷桥河(J)、清江利川段(Q)、宜昌市水源地黄柏河(H)和丹江口入库河流天河郧西段(T)开展了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研究表明:4个河段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5门8纲18目61科。基于底栖动物指示种耐污性及其丰度占比分析,表明J、Q和T三河流污染程度沿水流方向呈加重趋势,而H水体健康状况整体较好。运用FBI和SIGNAL底栖生物评价指数,显示四条河流健康程度沿水流方向均呈下降趋势,但H变化趋势平缓,结果表明H水体上下游均处于较健康状态,其他3条河流上游或源头水体健康状况良好,下游受到较重污染。对主要环境因子(TP、NH_3-N、COD_(Mn)和TN)做主成分分析表明,轴1的解释率达到65. 1%,表明轴1可以有效表征主要环境压力梯度。FBI和SIGNAL指数与轴1线性拟合度均较高,表明二者在鄂西河流水生态健康评估中可作为快速生物评价指数。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向劲 吴启藩 谢敏 左之良 向建国 宋锐 程小飞 彭治桃 高峰
为掌握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早期资源在湘江下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生境特征的关联, 2020年和2021年5–7月在湘江长沙段使用圆锥网对鳜早期资源进行隔日采样,统计分析了鳜鱼苗发育阶段的时间分布、水层分布及水文环境因子变化,研究了湘江中鳜主要繁殖时期及苗汛高峰期的水文特征,以公式计算了鱼苗群体对圆锥网的逃逸能力,并利用冗余分析(RDA)对鳜鱼苗丰度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鳜在湘江的繁殖高峰期为5月中旬到6月下旬,产卵场位置分散且规模不等;鳜鱼苗样品中弯曲期仔鱼占比较大且倾向于表层,导致鱼苗整体丰度在表层大于中下层(P<0.05),但卵黄囊期仔鱼更倾向于中下层,分布差异主要由游泳能力及流速所致;各阶段鳜仔鱼的群体逃逸能力未在流速上表现出差异,即无结构性的鱼苗逃逸现象;鳜鱼在湘江中繁殖主要受洪水刺激,鱼苗丰度与水温正相关(P<0.05),与透明度负相关(P
关键词:
湘江 鳜 早期资源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乔雪 刘其根 陈丽平 胡忠军
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崇明明珠湖设置5个采样点调查研究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共采集到25种底栖动物,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chinensis)和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plumosus)是优势种,3者共占总密度和生物量的80.4%和72.8%。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在季节和空间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116.8 ind./m~(2)和3.53 g/m~(2)。密度在年份、季节和站点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生物量仅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仅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丰富度指数无显著的年际、季节和空间差异。生物量与亚硝态氮、高锰酸盐指数显著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水深显著负相关、优势度指数与它们显著正相关,均匀度指数与水深负相关、密度与水深正相关。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示明珠湖处于中污染状态,与10年前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强 郭行磐 周轩 黄道芬 高伟 徐跃峰 李家乐 沈和定 杨金龙
2013年至2014年,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了8个航次104个站点的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通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种类均匀度(E)、种类丰度(D)和优势度指数(Y)等指标参数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应用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2013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49种,2014年40种,每年不同季节种类更替明显。2013年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2014年分别为冬季和夏季,不同年份不同季节的生物量和丰度明显不同。不同年份的特征种均以甲壳动物类群为主,鱼类优势种增多。2013年秋季和20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伟华 刘学勤
2007年6月对西藏雅鲁藏布江雄村河段及其支流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7种,隶属于20科42属,其中水生昆虫种类最多(92.8%)。干、支流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差异较大,且支流物种多样性高于干流。干流底栖动物现存量明显小于支流,干流密度和生物量(干重)均值分别为38.5±9.8 ind/m2和0.010±0.003g/m2,支流均值分别为130.2±15.0 ind/m2和0.055±0.040 g/m2。干流优势种为3种摇蚊科幼虫和1种腹足类;支流优势种为3种蜉蝣目稚虫和1种摇蚊科幼虫。在功能摄食类群方面,干流以直接收集者和刮食者为主,支流以直接收集者和捕食者为主。分析表明,干、支...
关键词:
西藏 雅鲁藏布江 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强 王俊 袁伟 金显仕
根据2006年6、8、10月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缺氧区底拖网定点捕捞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及数量分布。结果表明,长江口大型无脊椎动物种类共49种,隶属2纲5目25科37属;生物量组成以蟹类为主,占大型无脊椎动物总生物量的58.20%;个体数密度组成以虾类为主,占大型无脊椎动物总密度的92.41%;不同航次大型无脊椎动物生物量分布变化较大,个体数密度分布与水温、盐度、水深、pH及溶解氧等单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但受水温及盐度影响相对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