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86)
- 2023(7992)
- 2022(6465)
- 2021(6216)
- 2020(5339)
- 2019(12073)
- 2018(11888)
- 2017(23299)
- 2016(12943)
- 2015(14228)
- 2014(14306)
- 2013(13821)
- 2012(12638)
- 2011(11408)
- 2010(11536)
- 2009(10335)
- 2008(10330)
- 2007(9161)
- 2006(7909)
- 2005(7113)
- 学科
- 济(50562)
- 经济(50515)
- 管理(33474)
- 业(32723)
- 企(26858)
- 企业(26858)
- 方法(25931)
- 数学(23265)
- 数学方法(22708)
- 农(13599)
- 学(13566)
- 财(12134)
- 地方(11348)
- 中国(11051)
- 业经(10263)
- 制(9598)
- 农业(8897)
- 贸(8842)
- 贸易(8836)
- 理论(8828)
- 易(8569)
- 务(7619)
- 财务(7584)
- 财务管理(7564)
- 技术(7534)
- 融(7451)
- 金融(7447)
- 企业财务(7244)
- 和(7241)
- 银(7229)
- 机构
- 学院(181636)
- 大学(180725)
- 管理(66704)
- 济(66590)
- 经济(65062)
- 研究(63544)
- 理学(58215)
- 理学院(57499)
- 管理学(55945)
- 管理学院(55628)
- 中国(45802)
- 科学(43870)
- 京(38624)
- 农(38619)
- 所(33687)
- 业大(32750)
- 研究所(31212)
- 财(30630)
- 农业(30463)
- 中心(28870)
- 江(26926)
- 财经(24839)
- 北京(24231)
- 院(23310)
- 范(23166)
- 师范(22826)
- 经(22613)
- 州(21725)
- 省(21114)
- 技术(20987)
- 基金
- 项目(130416)
- 科学(100841)
- 基金(94014)
- 研究(86797)
- 家(86494)
- 国家(85886)
- 科学基金(71508)
- 社会(53408)
- 省(51238)
- 社会科(50603)
- 社会科学(50587)
- 自然(50029)
- 基金项目(49091)
- 自然科(48879)
- 自然科学(48863)
- 自然科学基金(47935)
- 划(44489)
- 教育(40624)
- 资助(40096)
- 编号(33332)
- 重点(30504)
- 部(27766)
- 发(27382)
- 计划(26950)
- 创(26837)
- 成果(26426)
- 科研(25623)
- 创新(25290)
- 课题(24247)
- 科技(24007)
共检索到256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丽平 刘明新 侯晓龙 吴鹏飞 马祥庆
在对福建省长汀县崩岗侵蚀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4种生物治理模式,分别从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及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群落调查,同时对乔灌层、草本层植物种类、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不同治理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治理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不同,经济林+封育模式>乔灌草混交模式>灌草模式>灌木模式>对照,其中经济林+封育模式和乔灌草混交模式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植被均匀度高,植被恢复效果好,是崩岗侵蚀区较为理想的生物治理模式.芒萁为崩岗侵蚀区先锋植物,在崩岗侵蚀区的植被恢复中占有重要地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蓝良就 黄炎和 李德成 林金石
对未治理的花岗岩侵蚀区恢复9、25、70 a的4个群落(C1、C2、C3、C4)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群落各层次物种组成及数量差异很大,C1以耐旱耐贫瘠的先锋植物为主,C3、C4出现一定量的阔叶树种,其中C3以显齿蛇葡萄为群落重要特征;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保留有第四纪区系成分,属地理分布区,以泛热带分布为主,其次是北温带分布与热带亚洲分布;层间植物、灌木层及整个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mpson指数及物种丰富度随恢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大,Pielou均匀度变化小(其变化因垂直层次而异).
关键词:
植物区系 植被恢复 生物多样性 群落演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苟嘉皓 吴世祥 何聪 胡翠华 杨丹 刘守江
【目的】针对元谋干热河谷地区土壤水分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开展不同部位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多样性的研究,为元谋干热河谷侵蚀沟植被多样性及生态恢复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提供依据。【方法】在植物群落样方调查和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基础上,对元谋干热河谷沙地村、金雷村、小雷宰12条典型侵蚀沟不同部位(集水区、沟头和沟床)含水量与植物多样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1)集水区、沟头、沟床不同部位土壤含水量分别为9.59%、10.11%和11.31%。(2)研究样区植物物种方面,丰富度指数Ma、香浓维纳指数H′、辛普森指数D、Pielou均匀度指数E分别为2.470、2.094、0.836和0.840。(3)研究样区侵蚀沟集水区、沟头、沟床土壤的平均含水量与丰富度指数M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9、0.311、-0.146;香浓维纳指数H′相关系数分别为0.457、0.103和0.124;辛普森指数D相关系数分别为0.420、0.122、0.308;Pielou均匀度指数E相关系数分别为0.082、-0.164、0.228。【结论】(1)土壤含水量显示研究样区土壤较为干旱,水分可能是该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2)植物多样性指数表明侵蚀沟内植物物种较少,植被需要恢复,侵蚀沟亟待治理;(3)通过对样区不同部位土壤含水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相关性研究得出,总体上以正相关为主,表明土壤含水量越高,植被生长越好。进一步说明水分是该区植物分布和生长的限制因子。显著性总体上偏低,是因为整体干旱的环境内,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异不够显著所致,小地形和降雨对植被的影响更为显著。这对于元谋干热河谷侵蚀沟植被恢复工作开展过程中,需将土壤含水量与地形因子综合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林晨 周生路 吴绍华
土壤侵蚀动态监测是侵蚀研究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强度评价以及趋势预测两方面,其中,地理元胞自动机(Geo-CellularAutomata,GeoCA)是最常用的土壤侵蚀趋势模拟模型,但是现有研究主要基于邻域计算规则,强度模型的数学意义,而忽视了元胞自身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不能完全体现土壤侵蚀演变的复杂性,这些问题不仅降低了模拟的精度,而且使得趋势预测与侵蚀评价两者间的融合性降低,不利于完整的研究体系形成。本研究认为土壤侵蚀时空变化趋势是其自身侵蚀状态、自然条件以及邻域转换规则共同作用决定,从而设计元胞侵蚀强度指数算法、元胞侵蚀强度函数以及元胞邻域转换函数,对传统GeoCA进行了优化,并在GIS与遥感技术支撑下,以福建省长汀县为研究区,设计了上述算法的整合模型,对福建省长汀县30年来土壤侵蚀时空演替过程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汀县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河田镇为中心的汀中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壤侵蚀治理工作成效显著,改善趋势明显加快,至2000年以后有所放缓。预计至2020年,土壤侵蚀区的比重将从1990年的约40%下降至约20%。通过比较,整合算法的精度达到72.7%,高于单纯的侵蚀强度评价算法以及传统GeoCA模型,证明优化GeoCA不仅是进行土壤侵蚀时空演变模拟研究的有效手段,更为土壤侵蚀这一复杂地理系统的元胞表述规则研究进一步深入提供了思路。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俞慎 许敬华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最剧烈的侵蚀类型之一,由于其爆发性强和侵蚀量大等特点,对当地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已造成了严重危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各地政府和民众自发治理崩岗侵蚀,历经数十年形成了多种治理模式,但存在被治理崩岗数量有限,治理技术配置和治理策略无序等现状,缺乏针对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的评价体系.本文在回顾和分析国内外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针对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特征和现有治理利用模式现状,尝试提出崩岗侵蚀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通过汇总国内外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指标文献采用频率,依托国家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15774-2008)》,分解崩岗侵蚀治理的调水保...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农友 卢立华 贾宏炎 雷丽群 明安刚 李华 王亚南 韦菊玲
[目的]研究桂西南岩溶区不同恢复模式群落的生物量及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特点,为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恢复效果评价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桂西南岩溶区4种不同恢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对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研究;采用收获法研究灌木层与草本层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及凋落物层现存量;采用异速生长模型来估算乔木层的地上生物量,并参考IPCC根茎比来量化乔木的地下生物量。[结果]表明:共调查记录林下植物85种,隶属于46科,81属,其中,灌木植物25科,46属,50种;草本植物21科,35属,35种;不同恢复
关键词:
生物量 植物多样性 岩溶区 恢复模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薛萐 刘国彬 戴全厚 党小虎 周萍
为了解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以典型侵蚀环境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生态恢复30年植被长期定位试验点为研究对象,选取坡耕地为参照,分析了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呼吸强度、代谢熵及理化性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侵蚀环境下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109.01%~144.22%、34.17%~117.09%和31.79%~79.94%,微生物呼吸强度增加26.78%~87.59%,代谢熵降低57.45%~77.49%,微生物量的增大和活性增强进一步促进了土壤性状的改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量碳、磷、呼吸强度与土壤养分相关性极为密切,显然,土壤微生物量可...
关键词:
侵蚀环境 植被恢复 微生物量 土壤质量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刘晓君 刘苑秋 陶凌剑 付小斌 毛梦蕾 李文琴 汪晨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储量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和江西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及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经过27 a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湿地松P. elliottii纯林、木荷Schima superba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加人工干扰的自然恢复地为对照,比较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储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相较于对照,在0~20 cm土层中,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增加(P<0.05);在20~30 cm土层中,除了马尾松纯林和湿地松纯林外,其余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30~40 cm土层中,仅有木荷纯林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2)研究区7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效应,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层间差异不同,其中木荷纯林最大,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30~40 cm土层相差33.26 g·kg~(-1),对照最小,仅相差4.90 g·kg~(-1)。(3)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规律与质量分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是植被因子与土壤理化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因子中凋落物氮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322,P<0.01),土壤理化性状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932,P<0.01)。(4)土壤有机碳储量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木荷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纯林、马尾松纯林,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50.12、42.73、38.20、33.03、26.93和20.85 Mg·hm~(-2),最大提升了2.46倍,最小提升了1.02倍。【结论】人工植被恢复与重建在红壤侵蚀区效果显著,在研究区今后的建设中可继续推广,以促进植物群落恢复,提高和维持土壤碳库的稳定。图4表2参4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庞世龙 黄小荣 欧芷阳 彭玉华 侯远瑞
采用样方调查及取样分析方法,研究了桂南地区4种不同植被模式生态公益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出对物种多样性指数影响显著的土壤因子,建立最优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模式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乔木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均以马尾松×红锥混交林最大,物种多样性相对最高,马尾松纯林和马尾松×椆木混交林次之,大叶栎纯林最低;灌木层,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为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大叶栎纯林>马尾松×椆木混交林;草本层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陆志星 王智慧 韦铄星 李娟 林建勇 欧汉彪 王平 蒋燚
【目的】评估桂西北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潜力,为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人工恢复了13 a的落叶阔叶林(DF)、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EDF)和常绿阔叶林(EF)为研究对象,自然封育林(NF)为对照,设置固定样地,对每个样地内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计算乔木径级结构、高度级结构、重要值以及多样性等指标。【结果】1)3种人工林(DF、EDF和EF)的植被恢复速度快于对照(NF),已形成乔木层。2)3种人工林的乔木径级结构均呈倒“J”型,高度级结构呈正偏态分布,其中DF比EDF、EF均多了4个径级和1个树高级,有效地提高了林分平均密度、树高和胸径。3)4种模式灌木层优势种组成相似,均为黄荆和青藤仔,而次优种则有所不同,NF以毛桐、盐肤木等多种阳性耐旱先锋种为主,DF则以银合欢、八角枫等多种耐阴喜湿润物种为主。4种模式草本层几乎都为多年生耐阴草本,且以蔓生莠竹为优势种,其中DF稀有种最多,群落异质性高,多样性大。4)乔木层4种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DF、EDF显著大于EF;灌木层各指数差异不明显;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表现为NF较大,但其均匀度指数较小。【结论】人工林的演替进度快于自然封育林,但自然封育林灌、草层的多样性高于人工林,3种人工模式中以落叶阔叶林恢复效果最佳,因此可在今后的石漠化治理中选用落叶阔叶林模式,并在成林郁闭后减少人工抚育,让其自然恢复,可在保证林分生长量的同时,维持住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晓丽 张孝春 刘艺衫 张蔚然 孙涛
通过研究皖北石灰岩山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群落,分析不同植被恢复群落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和生活型组成,进而阐明石灰岩山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模式对群落结构特征以及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有54种植物,隶属26科54属。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人工混交林有植物种类16科26种,分别占总数的61.5%和48.1%。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牡荆(Vitex negundo var. cannabifolia)灌丛和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牡荆草灌丛植物种类分别为32和33种,分别占调查总物种数的59.3%和61.1%。不同植被恢复群落生活型也有差异。侧柏+构树人工混交林群落高位芽植物占优势,而酸枣+牡荆灌丛和荩草+牡荆草灌丛则以地面芽植物所占比例较大。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表现为侧柏+构树混交林>酸枣+牡荆灌丛>荩草+牡荆草灌丛,但物种丰富度表现为荩草+牡荆草灌丛>酸枣+牡荆灌丛>侧柏+构树混交林。S?rensen较高值出现在酸枣+牡荆灌丛与侧柏+构树混交林和荩草+牡荆草灌丛之间,侧柏+构树混交林与荩草+牡荆草灌丛S?rensen多样性值较低。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岩山地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人工植被恢复对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其生活型组成产生重要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健 刘国彬
对黄土丘陵区3个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群落的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样方调查,统计分析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物群落的盖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植物种群相似系数。调查共记录植物82种,隶属32个科;其中,乔木植物5科,6种;灌木植物8科,11种。经过20 a左右的植被恢复重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的植被群落均呈现良好演替趋势;人工植被柠条灌丛和刺槐林恢复模式对沟谷地草本层盖度和群落枯落物盖度及生物量方面作用效果较好;而天然草地对沟谷地草本层生物量方面作用效果较好;沟谷地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人工植被恢复模式效果优于自然恢复,而且人工柠条灌丛植被恢复模式优于人工刺槐林植被恢复模式。柠条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爽 冯冲凌 欧阳林男 李刘刚 吴晓芙
以锰矿渣为基质开展了植物修复中试试验,测定对比了有机菌肥处理下不同植物群落模式配置中基质重金属浓度和其他理化性质的差异,同时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各处理基质样本中菌群的16S rRNA基因V4区域进行测序,分析了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菌肥能显著降低了土壤重金属活度,改善了根际微生态环境。基因测序分析中共检测到了150 703个有效序列,基质样本中的微生物隶属34个门类和81个纲类,变形菌为优势菌群。有机菌肥的应用显著改变了基质中微生物的组成、结构与相对丰度,丰富了菌群多样性。总体上,有机菌肥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要大于植物群落模式的影响。RDA分析显示,决定基质细菌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是其Mn离子含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冯琦雅 陈超凡 覃林 何亚婷 王鹏 段艺璇 王雅菲 何友均
【目的】研究不同经营模式对蒙古栎天然林林分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蒙古栎天然次生林恢复、森林质量提升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丹清河实验林场的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布设与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样地调查,研究目标树经营、综合抚育经营和无干扰3种经营模式对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经过17年的经营实践,目标树经营模式中蒙古栎优势度下降明显,红松和红皮云杉优势度大幅增加并成为优势种;综合抚育经营和无干扰林分中蒙古栎优势度保持不变,其他树种优势度降低但树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莫雅芳 王家妍 陈亮 魏国余 杨梅
【目的】分析不同混交模式桉树人工林的生长状况和植物多样性,为桉树混交林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测定广西高峰林场4种类型18年生桉树林分(桉树×大叶栎混交林、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和桉树纯林)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等生长指标,分析其林下灌草层的物种组成、重要值和多样性特征。【结果】桉树×红锥混交林中桉树单株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均高于桉树纯林,即桉树与红锥混交对桉树单株生长具有促进作用。4种类型桉树人工林林分的蓄积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桉树×红锥混交林(373.733 m~(3)/hm~(2))、桉树×大叶栎混交林(366.042 m~(3)/hm~(2))、桉树纯林(339.86 m~(3)/hm~(2))和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249.041 m~(3)/hm~(2)),其中,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大叶栎混交林和桉树纯林的蓄积总量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三者均极显著大于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P<0.01)。4种桉树人工林林下共出现植物69科112属139种,其中,灌木层出现47科77属96种,草本层出现22科35属43种,草本植物的物种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均小于灌木层,灌木层以大戟科、草本层以禾本科植物种类最多。桉树×红锥混交林林下植物种类较丰富,共出现植物58科82属95种。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和桉树纯林林下植物群落中等相似,桉树×大叶栎混交林与其他3种林分林下植物群落为中等不相似。桉树不同混交模式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多样性指数排序为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纯林>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桉树×大叶栎混交林。【结论】在桉树×红锥混交林中,桉树生长、林分蓄积、林下植被总数和多样性更具优势。桉树×红锥混交林可作为今后桉树混交林经营的参考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