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13)
- 2023(13073)
- 2022(11541)
- 2021(10696)
- 2020(8930)
- 2019(20753)
- 2018(20628)
- 2017(40142)
- 2016(21861)
- 2015(24545)
- 2014(24623)
- 2013(24306)
- 2012(22116)
- 2011(19875)
- 2010(19792)
- 2009(18355)
- 2008(17839)
- 2007(15550)
- 2006(13794)
- 2005(12245)
- 学科
- 济(88073)
- 经济(87944)
- 管理(67582)
- 业(60677)
- 企(51810)
- 企业(51810)
- 方法(39913)
- 数学(34493)
- 数学方法(34120)
- 中国(24149)
- 财(23750)
- 农(21218)
- 业经(19730)
- 制(19370)
- 学(18949)
- 地方(18903)
- 务(14851)
- 财务(14781)
- 环境(14767)
- 财务管理(14751)
- 理论(14738)
- 贸(14524)
- 贸易(14513)
- 易(14066)
- 农业(14045)
- 企业财务(14025)
- 和(13947)
- 技术(13448)
- 体(13330)
- 银(13171)
- 机构
- 大学(313279)
- 学院(309505)
- 管理(125034)
- 济(122601)
- 经济(119750)
- 理学(108597)
- 理学院(107352)
- 管理学(105618)
- 管理学院(105050)
- 研究(102248)
- 中国(74678)
- 京(66931)
- 科学(63483)
- 财(57866)
- 所(50312)
- 财经(46323)
- 中心(45964)
- 农(45857)
- 研究所(45733)
- 业大(45092)
- 江(44483)
- 经(42032)
- 北京(41989)
- 范(41157)
- 师范(40813)
- 院(37328)
- 经济学(37007)
- 州(36179)
- 农业(35855)
- 财经大学(34601)
- 基金
- 项目(215285)
- 科学(170474)
- 基金(157799)
- 研究(157242)
- 家(136761)
- 国家(135686)
- 科学基金(117789)
- 社会(100278)
- 社会科(95033)
- 社会科学(95011)
- 基金项目(84823)
- 省(83109)
- 自然(77004)
- 自然科(75211)
- 自然科学(75198)
- 自然科学基金(73837)
- 教育(71630)
- 划(70076)
- 资助(64157)
- 编号(63424)
- 成果(51484)
- 重点(47726)
- 部(47541)
- 发(44954)
- 创(44783)
- 课题(43533)
- 创新(41870)
- 制(41818)
- 国家社会(41167)
- 教育部(41106)
- 期刊
- 济(133305)
- 经济(133305)
- 研究(92511)
- 中国(57852)
- 学报(47815)
- 管理(45803)
- 科学(44471)
- 财(43989)
- 农(41132)
- 大学(36323)
- 学学(34098)
- 教育(32889)
- 农业(28353)
- 技术(25735)
- 融(24524)
- 金融(24524)
- 财经(22461)
- 业经(20871)
- 经济研究(20723)
- 经(19068)
- 问题(18709)
- 图书(16837)
- 理论(15712)
- 科技(15160)
- 技术经济(14575)
- 现代(14442)
- 实践(14387)
- 践(14387)
- 业(13941)
- 版(13809)
共检索到4472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翀 林樱子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将功能互补与水平联系两种关联机制作为切入点,借助城市流理论以及GIS分析技术,对长株潭网络城市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空间方面,从功能互补机制看,长株潭三市整体总外向功能量为正值,内部因城市功能不同而相互辐射与承接;从水平联系机制看,节点城市间的水平联系表现出层次性、经济性、网络性特征,虽然经济空间略不均衡,但网络结构初步成型。2在时空演进方面,节点城市间功能互补镶嵌作用逐渐显著,区域网络化趋势明显。据此,长株潭具备网络城市构建的良好条件,并提出主要城市与一般城镇需协同发展,使各县市能够通过高效智能的城市网络进行有效联结。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衔春 吕斌 许顺才 龙迪 陈鹏
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国典型的多中心城市群,传统区域管理机制存在诸多弊端,严重阻碍城市群整体协同发展。通过深入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传统区域管理机制、"绿心"保护与开发管理机制及两型示范区传统管理机制,探讨当前长株潭城市群传统管理机制的现实矛盾。并基于此,指出长株潭城市群构建多中心网络治理模式的必要性和构建方法,结合多中心网络治理的启示与内容,提出旨在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多中心网络治理的改进策略,为我国城市群发展提供制度与管理上的可借鉴经验。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郑伯红 王志远
网络城市是城市群发展的一种高级模式,是城市区域化发展的地域形态新特征。长株潭城市群作为我国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的城市区域,对促进城市群发展,对运用网络城市理念构建网络型城市群,对提升城市群竞争力、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稳定性、促进两型社会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网络长株潭城市群的有力措施是协调主导产业发展、完善交通网络体系、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城市间双向流动。
关键词:
网络城市 长株潭城市群 构建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欧仁昆 杨鹏
以长株潭城市群的物流园区为基础,建立了物流三级运输网络,使用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用Lingo软件求解并进行敏感性分析,旨在通过长株潭城市群物流运输网络的优化,促进长株潭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与长株潭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
长株潭 混合整数规划 运输网络 布局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梅 甘德欣 唐常春 周舟
探讨"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长株潭城市群生态工业网络的构建模式。首先分析了新的发展形势下长株潭城市群构建生态工业网络的重要意义和环境条件,进一步提出立足于长株潭核心区内现有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选择关键种企业和关键种生态工业园,构建从企业到园区到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的多层次产业生态链网,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的信息、科技、管理为支撑,实现产业生态链网与区域在社会层面融合的生态工业网络构建。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兆峰 周颖 叶茂
[目的]随着美丽中国建设和三大攻坚战等战略的推进,旅游生态环境成为旅游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研究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动态影响及其环境规制作用,促进旅游节能减排。[方法]本文以两型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为例,构建关于旅游产业评价的集成指标体系,采用重心模型和回归模型计量方法,探究旅游产业和雾霾污染发展轨迹,考察旅游产业发展与雾霾污染之间空间动态关联性,分析雾霾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程度,检验雾霾污染与其他自变量交互作用下旅游产业发展的主导要素,最后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进一步讨论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1)旅游产业重心偏移方向由长沙向衡阳方向移动,雾霾重心偏移方向在常德和株洲两地之间往返,无显著移动规律,旅游产业发展与雾霾污染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动态关联性,且两者之间存在反向抑制作用。2)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存在影响,就研究区域而言,增加1%的雾霾污染会减少3.3%的旅游产业发展,且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旅游人数和环境规制。3)以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发现雾霾污染随着环境规制类型的不同而对旅游产业发展产生不同影响,无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负面影响指数为0.8%,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显著;宽松型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负面影响为0.2%,影响程度略小;严密型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负面影响为0.1%,影响性最小。[结论]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负面影响,但政府环境政策可有效缓解雾霾污染,因此在环境规制下,雾霾污染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负面影响减弱。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伟 常黎丽 彭翀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网络化城市群成为一种高级空间发展模式。通过构建网络化空间模型,揭示了长株潭城市群现状空间结构特征。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整体处于均质发展状态,核心城市极核功能初步形成,部分节点城市成长为次核心城市,验证了其具备多中心网络化模式的雏形。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株潭城市群各节点城市特征,分别从空间、产业、交通、生态等方面提出"四集"优化策略,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化发展。
关键词:
多中心网络化 空间格局 长株潭城市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少华
近年来,长株潭3+5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内部发展水平不一。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长株潭3+5城市群中8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空间维度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关联。空间关联是影响长株潭3+5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长株潭3+5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虽未形成高度集聚的空间布局,但是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如长沙市、岳阳市、常德市等已经对周边的城市有了一定的辐射能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国华 陈炉 唐承丽 贺艳华 冉钊
在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增长极的作用更加凸显。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是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试验场",近年来的研究较为活跃。文章梳理了长株潭城市群的有关研究成果,总结了近年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在城市群的范围界定与城市群形成机制、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空间演化、城市群的产业优化与园区发展、城市群的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与治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研究内容较为传统、过程机理研究不深、理论总结升华不够、对复杂性科学方法和大数据的运用不足等问题。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包括: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理论研究;"两型"城市群空间发展研究;创新、信息网络、快速交通网络对长株潭城市群时空格局的影响研究;全球及全国城镇体系重构背景下的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定位研究;大数据、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等五个方面。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志华 于洋 陈利 甘静静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在城市群生态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备受关注。近年来,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和人口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生态安全日益严峻,生态空间的保护压力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攀高,催生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本研究应用3S技术以及城市规划、景观生态理论,对研究区域进行了景观格局和生态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景观格局逐步破碎化和多样化,城市组团摊大饼式发展明显,具有明显融城趋势,生态福利空间分布不均,人们不能平等共享生态福利等问题。同时根据当前城市群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案例与经验,提出长株潭城市群空间优化策略。研究结果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优化以及生态建设提供依据,并为国内同类型城市群生态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 景观格局 生态空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戴荔珠 郑艳婷 薛凤旋 李贵才
几个世纪以来城市群的发展都备受关注,其焦点也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带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新兴城市群。许多研究认为,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沿海地区城市群形成的重要因素,如中国沿海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区域。然而,随着中国"发展内需"策略的提出,尤其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在中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规划和积极推动下,中国内陆地区出现了新的城市群。它们的发展特征和机制是否与沿海地区的城市群一致呢?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考察了内陆城市群的发展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该区域经历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结构转变和适度的城市化进程,反映出"自上而下"的政府强有力的指导。通过固定效...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群 长株潭 内需 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龚凤娥 李先维
面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第七极的长株潭城市群需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健全完善长株潭一体化的协调机制,打造我国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城市群之后在中部率先崛起的又一重要城市群。作好制度安排,是实现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战略目标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障。
关键词:
长株潭 经济一体化 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贺艳华 邓凯韶 唐承丽 周国华 范曙光 唐露园
利用816份抽样调查问卷,对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目的呈现多样化,以探亲访友、购物、休闲娱乐等为目的生活性流动比例较大;城乡人口流动频率以13次/月或者13次/年为主,城乡人口流动的停留时间以中短期停留为主;由城到乡和由乡到城的双向流动现象明显,但依然以由乡到城的流动为主,城市群内部城乡人口流动的网络化特征开始显现,长沙市区在城乡人口流动网络中的中心节点作用突出;就业性流动的路径变化不大,存在农民工回流现象。另外,文章提出了城乡人口流动动力机制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贺艳华 邓凯韶 唐承丽 周国华 范曙光 唐露园
利用816份抽样调查问卷,对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特征及动力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城乡人口流动目的呈现多样化,以探亲访友、购物、休闲娱乐等为目的生活性流动比例较大;城乡人口流动频率以1~3次/月或者1~3次/年为主,城乡人口流动的停留时间以中短期停留为主;由城到乡和由乡到城的双向流动现象明显,但依然以由乡到城的流动为主,城市群内部城乡人口流动的网络化特征开始显现,长沙市区在城乡人口流动网络中的中心节点作用突出;就业性流动的路径变化不大,存在农民工回流现象。另外,文章提出了城乡人口流动动力机制的"四力"模型,认为各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综合作用于城乡人口流动决策与行为过程,并产生外在的排斥力和吸引力、内生的能动力和自阻力,影响其流动目的、流动频率、停留时间、流动方向、流动路径等,并在此理论模型基础上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磊 李景保 何仁伟 赵中花 史文涛
建立了县域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1992-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各县域的经济综合得分,后用标准差和聚类分析法、ESDA结合SPSS和ArcGIS软件等分析其时空差异及空间结构演变,发现在时间上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差异同步波动缩小,但前者远大于后者。并指出在空间上高、低水平县域分别向中心和外围区域集中,呈现"凸"字形空间格局;低水平县域占多数,数量结构呈"金字塔"形;外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极低,高水平县域一般是地级市市区。全域自相关分析的Moran’s I值从1992年的0.183963上升至2010年的0.417067,这说明空间结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