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63)
2023(10962)
2022(9639)
2021(8848)
2020(7134)
2019(16838)
2018(16788)
2017(32706)
2016(17799)
2015(19782)
2014(19831)
2013(19815)
2012(18238)
2011(16422)
2010(16099)
2009(14269)
2008(13390)
2007(11423)
2006(9933)
2005(8433)
作者
(51663)
(42888)
(42629)
(40537)
(27127)
(20640)
(19265)
(16991)
(16310)
(15202)
(14809)
(14361)
(13418)
(13409)
(13234)
(13007)
(12856)
(12831)
(12272)
(11963)
(10740)
(10380)
(10212)
(9672)
(9601)
(9448)
(9443)
(9367)
(8544)
(8503)
学科
(74727)
经济(74658)
管理(51680)
(45956)
(37601)
企业(37601)
方法(34858)
数学(30607)
数学方法(30305)
(18864)
(18460)
地方(18105)
环境(17805)
中国(17730)
(15816)
业经(15373)
农业(13048)
(12699)
(12133)
(11989)
贸易(11982)
(11575)
理论(11090)
技术(11026)
(10219)
地方经济(10005)
(9844)
财务(9786)
财务管理(9771)
资源(9596)
机构
大学(251060)
学院(249338)
管理(102621)
(97742)
经济(95666)
理学(90058)
理学院(89015)
管理学(87528)
管理学院(87106)
研究(83616)
中国(59254)
科学(54562)
(53454)
(41620)
(41092)
(40545)
业大(39829)
研究所(38578)
中心(37662)
财经(34177)
(33960)
(33738)
师范(33440)
北京(33428)
农业(31921)
(31154)
(30678)
经济学(28739)
(28343)
师范大学(27318)
基金
项目(181890)
科学(142983)
基金(132458)
研究(131179)
(116101)
国家(115183)
科学基金(98981)
社会(81932)
社会科(77685)
社会科学(77664)
基金项目(71955)
(71040)
自然(65965)
自然科(64374)
自然科学(64361)
自然科学基金(63175)
(60164)
教育(58794)
资助(53598)
编号(52891)
成果(41408)
重点(40568)
(39416)
(39258)
(37735)
课题(35836)
创新(35262)
科研(35085)
教育部(33436)
国家社会(33340)
期刊
(101732)
经济(101732)
研究(70255)
中国(41654)
学报(41326)
科学(38637)
(36003)
管理(35442)
大学(30537)
学学(28834)
(28300)
农业(25664)
教育(25293)
技术(20566)
(17052)
金融(17052)
业经(16580)
经济研究(15826)
财经(15308)
图书(13614)
问题(13384)
科技(13258)
资源(13216)
(13004)
(12936)
理论(12380)
技术经济(12015)
实践(11555)
(11555)
现代(11193)
共检索到3446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本礼  王也  曾超群  
长株潭绿心地区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绿色空间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提供城市公共生态服务的功能,具有大规模、高碳汇、生态系统敏感的特点。文章以长株潭绿心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在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的背景下,结合过往研究,将用地类型划分为碳汇用地与非碳汇用地,分析其2015、2020年碳汇用地及碳汇能力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长株潭绿心地区碳汇用地面积总体呈缩减态势,其总量的减少主要体现在农用地的缩减;非碳汇用地中建设用地增速低但增量高,其他农用地增长显著。(2)碳汇用地内部转化的方向为碳汇能力提升的用地结构;碳汇用地向非碳汇用地的转化顺差较大,而非碳汇用地向碳汇用地的转移主要流向林地。(3)长株潭绿心地区用地总体景观格局多样性和丰富度提升显著,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一定的消极干扰,且难以控制景观破碎化程度的加剧。(4)碳汇能力的空间分布呈“东强西弱”的格局,2015—2020年总体碳汇能力总体提升显著。(5)湘江沿岸的碳汇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的风险极高;中部山地区破碎化的农村建设用地将会对碳汇用地的连通性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碳汇能力的降低。文章为绿心地区碳汇用地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吕贤军  李铌  李志学  
城乡生态空间是维护城乡生态安全和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乡生态环境受到巨大威胁,如何做到一方面促进城乡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维护城乡生态安全格局,是新时期城乡规划所关注的热点,借鉴国内外城乡生态保护与利用的经验,以长株潭绿心为例,从城乡生态空间的识别与重构、保护与利用、推进机制等方面对城乡生态空间规划进行探索,解决了绿心地区城镇发展空间格局、农村发展空间格局、自然生态安全格局和设施生态空间格局的重构问题,兼顾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以期对类似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建武  赵珂艺  
运用碳足迹理论与方法,计量了长株潭三个地市的碳足迹、碳承载力并以此为基础同时引用碳赤字敏感度概念,进一步核算了碳赤字/盈余相对量,由此总结长株潭地区碳排放、碳吸收、碳赤字与碳赤字敏感度的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并加以区际之间的比较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1年期间,长株潭地区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趋势,碳吸收量整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湘潭市是碳排放最多地区却是碳吸收最弱地区,长沙市是碳吸收最强的地区,株洲市是碳排放最少的地区。长株潭地区碳赤字量与碳赤字敏感度均呈现"M"型变化,湘潭市碳赤字量与碳赤字敏感度每年均大大高于长沙市和株洲市。研究结果直观揭示了长株潭地区碳赤字的时空演变,明晰了长株潭地区区际之间协调发展差异,以期为实现长株潭地区"两型社会"的建设和湖南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吕贤军  赵运林  
伴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群已成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形态,如何加强城市群周边地区的建设与管理,协调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带动更大区域的同步发展已成为重要命题。借鉴国内外跨区域协调管理的实践,从管理体制、规划管理模式、政策法制等方面对绿心地区行政组织和管理模式进行探索,创新性地提出"省统筹、市为主、市场化"管理运作模式的措施和建议,以期对我国其他跨行政边界绿心生态地区空间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运林  黄田  曹永卿  
本文探讨一种多用途隶属度的城乡用地模糊评价方法,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利用GIS工具对城乡用地进行综合定量分析,计算出每一个用地斑块隶属各目标(类型)的隶属度,从而确定用地斑块最适宜的用地类型。以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为例,从"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优先发展战略角度出发,评价出绿心地区最适宜的生态保护用地、生态农业用地、生态社区建设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格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吕贤军  江丽  
城乡二元发展的现状、《城乡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以及"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下,如何进行城乡统筹规划,使之达到城乡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促使城乡统筹规划成为规划领域一个重要的命题。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为例,探索了大都市周边地区统筹城乡空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统筹建设管理方式,以期对全国其它大都市周边地区的城乡统筹规划起到示范、借鉴作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运林  黄田  李黎武  文彤  曹永卿  曾敏  
本文通过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区位优势,根据国家颁布的《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以绿心地区现状环境数据、国土二调数据等为基础,借助GIS软件对绿心地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绿心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可分为极重要、中等重要、比较重要、不重要四个等级并划分出四个区域,可为长株潭三市提供优质的生态服务,对维护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生态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庆  陈利根  任辉  
为综合考察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长株潭地区为例,结合脱钩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建设用地扩张与二三产业GDP增长之间的脱/复钩关系,分析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脱钩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02—2010年间,长株潭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与二三产业GDP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扩张性复钩状态,即存在着明显的耦合关系。对长株潭地区二三产业GDP的建设用地弹性系数和增长源泉分析表明,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得并不明显,但通过区域横向对比发现,株洲市和湘潭市的建设用地弹性系数明显高于经济相对较发达的长沙市。随着经济质量的改进和发展阶段的提升,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趋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骏  贺清云  朱政  
工业用地的演变在我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城市群的发展方向、空间结构、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采取空间分析方法对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进行研究。建立各类工业用地分布图以表达1990—2015年各类工业用地的演变情况,采用16 524个正六边形单元格组成的格网系统对工业用地演变进行空间分析,以四维山丘图对工业用地演变的宏观情况进行直观表达,并以产业园区扩张、各类工业用地演变的动态曲线来描述各产业园区、各类工业业态对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的影响程度,归纳了1990—2015年长株潭城市群工业用地演变的特征:经历了零散发展—外迁集聚—连片包围的过程;都市区内园区数量过多,存在同质竞争;工业用地扩张以开拓新区为主,对现有工业用地的转型提升不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磊  李景保  何仁伟  赵中花  史文涛  
建立了县域经济指标评价体系,先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1992-2010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各县域的经济综合得分,后用标准差和聚类分析法、ESDA结合SPSS和ArcGIS软件等分析其时空差异及空间结构演变,发现在时间上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差异同步波动缩小,但前者远大于后者。并指出在空间上高、低水平县域分别向中心和外围区域集中,呈现"凸"字形空间格局;低水平县域占多数,数量结构呈"金字塔"形;外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极低,高水平县域一般是地级市市区。全域自相关分析的Moran’s I值从1992年的0.183963上升至2010年的0.417067,这说明空间结构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荣中  申海建  杨敏华  
[目的]探讨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变化,为政府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信息熵的基本原理,利用2002—2014年长株潭地区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灰色模型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1)从整体上看,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所占比例呈递增趋势。(2)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2002—2014年期间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从2002年的1. 350 3 Nat上升到了2014年的1. 362 3 Nat。(3)各县(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4)运用灰色模型预测可知,到2026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出现上升趋势。[结论]当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大力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与集约利用水平,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先超  袁超  张茜茜  彭竞霄  
以长株潭地区县级行政区域为例,摒弃局限于乡村内部变量的常规研究思路,在构建乡村重构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GWR)等方法研究乡村重构时空格局及其城镇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16年间,长株潭地区乡村重构度在研究期内县均增长7.55个百分点,呈现"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形分异发展结构;2)乡村重构度和城镇四项驱动因子均具有高水平类聚现象,乡村重构发展与受城镇驱动作用均存在较强的地域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3)研究区北部发达地区乡村重构格局受城镇化、生活水平驱动作用较强,南部远离城市核心地区受投资建设水平和市场发展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新时期,长株潭地区不同乡村格局的重构要基于城镇驱动力的差异程度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措施,特别是对于落后地区的乡村重构要更加重视乡村资源潜力和城镇发展实力的统筹推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翀  林樱子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将功能互补与水平联系两种关联机制作为切入点,借助城市流理论以及GIS分析技术,对长株潭网络城市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空间方面,从功能互补机制看,长株潭三市整体总外向功能量为正值,内部因城市功能不同而相互辐射与承接;从水平联系机制看,节点城市间的水平联系表现出层次性、经济性、网络性特征,虽然经济空间略不均衡,但网络结构初步成型。2在时空演进方面,节点城市间功能互补镶嵌作用逐渐显著,区域网络化趋势明显。据此,长株潭具备网络城市构建的良好条件,并提出主要城市与一般城镇需协同发展,使各县市能够通过高效智能的城市网络进行有效联结。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汤放华  苏薇  
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条件和演变阶段进行分析,通过节点、通道、网络、域面、等级、流等六大结构要素阐述了其演变规律与特征,即传统经济时代为低水平离散点状的空间结构,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较少,通道不完善,等级结构不明显,网络不健全,流动性水平较低;计划经济时代,是一种计划空间,处于一种理性的计划均衡状态;转型经济时代是一种非均衡的、不断极化的空间,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和升级,城市的空间组织功能日益重要,各种空间通道快速建设和完善,等级结构日趋复杂,流动性激增.认为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将进入信息化、生态化、空间体系化和城乡一体化时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国恩  朱翔  贺清云  
科学揭示城市群内在空间联系特征是诊断问题与优化对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城市综合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和可达性分析基础上,基于空间相互联系、对外服务扩散能力、对内集聚影响力等层面方法集成对2006年以来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呈现出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的内心圈层结构,交通科技对城市空间联系产生的时间压缩效应明显,空间联系网络格局出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对外服务扩散能力北高南低、东北高西北低,但区域差异程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呈现出以长沙为主核心的圈层模式与常德市为副中心的极核模式并存的局面;长沙是城市群集聚的核心,益阳、娄底、常德处于城市对内集聚影响的低位区,城市群对内集聚影响能力沿高铁线路分布和拓展,长昆客运专线开通后核心地带开始呈现出向西偏移的态势;针对城市群存在极核结构依然明显、内核圈层尚处雏形、区域网络联动效应较差、基础配套有待加强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区域产业协作、优化战略政策和完善一体化交通体系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