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05)
- 2023(12485)
- 2022(10394)
- 2021(9338)
- 2020(7433)
- 2019(16664)
- 2018(15958)
- 2017(29831)
- 2016(15954)
- 2015(17481)
- 2014(17691)
- 2013(17673)
- 2012(16724)
- 2011(15400)
- 2010(15822)
- 2009(15023)
- 2008(13735)
- 2007(12329)
- 2006(11317)
- 2005(10582)
- 学科
- 济(79317)
- 经济(79262)
- 业(40238)
- 管理(40040)
- 地方(30098)
- 中国(29568)
- 企(28765)
- 企业(28765)
- 融(26395)
- 金融(26392)
- 方法(25332)
- 农(25031)
- 银(24265)
- 银行(24240)
- 行(23696)
- 数学(21701)
- 数学方法(21475)
- 业经(19033)
- 农业(18190)
- 财(16400)
- 地方经济(16031)
- 环境(15809)
- 制(14977)
- 学(14977)
- 发(14378)
- 贸(11944)
- 贸易(11927)
- 易(11415)
- 中国金融(11178)
- 发展(10659)
- 机构
- 学院(230112)
- 大学(224416)
- 济(96366)
- 经济(94184)
- 研究(87240)
- 管理(82865)
- 中国(71352)
- 理学(69405)
- 理学院(68465)
- 管理学(67360)
- 管理学院(66930)
- 科学(53811)
- 京(49396)
- 所(44782)
- 财(43529)
- 中心(40940)
- 研究所(40569)
- 农(40550)
- 江(36670)
- 范(34544)
- 师范(34218)
- 财经(33404)
- 业大(32360)
- 北京(31951)
- 院(31797)
- 农业(30782)
- 州(30474)
- 经(30057)
- 经济学(29813)
- 省(27916)
- 基金
- 项目(152746)
- 科学(120101)
- 研究(113606)
- 基金(107835)
- 家(94162)
- 国家(93359)
- 科学基金(79167)
- 社会(73289)
- 社会科(69552)
- 社会科学(69535)
- 省(62744)
- 基金项目(57235)
- 划(51838)
- 教育(49550)
- 自然(48110)
- 自然科(46835)
- 自然科学(46825)
- 自然科学基金(45919)
- 编号(45639)
- 资助(43818)
- 发(40922)
- 成果(36314)
- 重点(35588)
- 课题(33408)
- 发展(33169)
- 展(32623)
- 部(31854)
- 创(31831)
- 国家社会(30465)
- 创新(29849)
共检索到3697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罗棋方 苑祎然 熊曦
【目的】县域是城乡经济和空间演变相互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连结城乡的枢纽,对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旅游方式,能有效地推进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生态旅游业以其较高的产业关联,成为最具发展前景的行业,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同时,城乡融合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两者协调发展产生叠加效应以带动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方法】文章以2013—2022年长株潭地区城乡融合与生态旅游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长株潭地区县域生态旅游和城乡融合两个系统进行耦合协调发展分析,探究两个系统的时空差异格局。【结果】1)长株潭地区6个县域耦合协调度基础水平差异大,但总体发展趋势稳步上升。2)长株潭地区各县域空间差异明显,2013年、2019年与2022年6个县域城乡融合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内部差异性较大,发展水平北部优于南部,其中浏阳市耦合协调程度最好,已达到优质协调。3)长株潭地区城乡融合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度没有实现突破性、跨越式的提升,生态旅游发展滞后的问题较为明显,影响了两者实现高耦合协调度的进程。【结论】长株潭地区县域的生态旅游和城乡融合之间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生态旅游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大部分县域生态旅游业与城乡融合的耦合协调度由失调逐渐发展为协调状态,协调类型由失调衰退发展成为协调上升,二者具有较强的耦合关系。基于此,各县域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推进城乡融合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优质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崔树强 周国华 李晓青 吴国华
科学认知城市群地区城乡融合系统演化过程和系统要素间相互作用关系对其优化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分析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动力作用与城乡融合系统运行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城乡人口、土地与产业等主控要素,集成运用系统动力学、遗传算法等模型构建“人—地—业”协调的长株潭城市群城乡融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预测其城乡融合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城市群地区城乡地域系统走向融合是多源动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呈现城乡空间内生发展动力与城乡空间交互融合动力协同影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耦合关联的复杂运行过程与机制;(2)城市群地区城乡融合系统包含多要素非线性关系、多源动力组合与多层反馈结构,城乡“人—地—业”要素间的互馈关系演化动态影响城市群地区城乡融合系统运行状态与城乡国土空间利用格局;(3)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2035年长株潭城市群城乡总人口规模将可能突破1800万人,城乡GDP可能将增至3.5万亿~4.3万亿元左右。基于统筹协调的综合发展情景可兼顾城乡发展效率与公平,是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化方向。研究结果可深化城市群地区城乡融合发展研究,并为长株潭城市群城乡融合发展问题诊断与优化调控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瑛 张伟
以大都市地区的县域城乡空间为样本,在解析县域城乡空间系统构成的基础上,辩证地阐述了城乡空间融合的内涵与理想目标,提出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空间关系的顶级状态,也是城乡空间关系的发展过程。最后,提出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所包含的四个方面内容,即区域发展融合、经济发展融合、社会发展融合和空间整合。
关键词:
大都市地区 县域 城乡空间融合 理论框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越杰 张昱
基于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方法,初步提出了一个基于县级行政区域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从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与效益评价两方面入手,尝试用资源独特性对资源吸引力指标进行评价,对各层级评价指标进行了权重值计算,以期实现对县(含县级市)域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选择我国东北地区3个典型县(或县级市)域进行了实证性的应用评价,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结果表明,“资源独特性”指标在资源吸引力各项指标中所占的比重较大,是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质量评价的首要因素;自然资源价值与总目标的比率为0.0896,得分较高,表明“自然资源价值”对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总体评价目标和实际自然资源价值的影响较大。更进一步,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条件层面,“可进入性”对总目标的影响为0.1175,得分较低,表明可进入性对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评价总体目标的影响不大。另外,研究中还发现,社会参与和就业情况对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系统地建立了适合我国东北地区的县(含县级市)域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搜集相关数据对辽宁省恒仁县、吉林省通化县和黑龙江省海林市进行了相应评价,其评价结果与实际相吻合。本研究丰富了农业生态旅游研究的内容,亦有望为推进我国县(含县级市)域农业生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温馨 高维新
基于粤港澳大湾区35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在解释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利用熵值加权综合指数法、K-Means聚类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趋势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县域城乡融合水平总体上呈小幅度上升趋势,但层级性与不均衡性特征显著,珠江口东岸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珠江口西岸。财政支出分权、财政支农支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有促进作用,财政城乡公共服务支出、金融效率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则表现为抑制作用。据此提出加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战略耦合、注重整体推进与因地制宜、完善财政投入体制机制、强化产业发展与城乡融合的协同互促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必良 耿鹏鹏
无论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还是城市化的“极化—扩散”效应及其关联的涓滴经济学思想,均与中国城乡发展的现实情境存在反差。尤其考虑到中国城乡阻隔的历史遗产与等级产权的制度基因,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内生性困境。县域是国家宏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汇聚农村人口、融通农村与城镇的核心载体。实证研究发现,以县城为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居民的福利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模式应该实施阶段性的战略转型,在“大国大城”的基础上推进“大国小城”战略,弥补小城镇发展的短板,加快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由此以乡村“镇”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推进县域内的城乡融合发展,谋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必良 耿鹏鹏
无论是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还是城市化的“极化—扩散”效应及其关联的涓滴经济学思想,均与中国城乡发展的现实情境存在反差。尤其考虑到中国城乡阻隔的历史遗产与等级产权的制度基因,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着内生性困境。县域是国家宏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汇聚农村人口、融通农村与城镇的核心载体。实证研究发现,以县城为载体的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居民的福利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城镇化道路模式应该实施阶段性的战略转型,在“大国大城”的基础上推进“大国小城”战略,弥补小城镇发展的短板,加快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由此以乡村“镇”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推进县域内的城乡融合发展,谋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卫嫚 黄泰
乡村旅游地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区域,精准把握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多维特征,系统解析其促进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的机制,有助于丰富新时代城乡共富理论体系。基于共生理论,构建“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结果—共生效应—共生目的”的链式因果理论框架,解析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对长三角地区60个乡村旅游典型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乡村旅游能够持续加深城乡共生关系和提升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水平,但呈不均衡发展特征,形成“核心—边缘”等级层次的空间布局。(2)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能够线性地促进乡村旅游地实现共同富裕,并通过旅游人才建设、旅游市场拓展、空间景观整合、旅游资源配置形成共生新能量以增强促进效应。由于乡村处于物质富裕积累时期,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旅游市场拓展机制发挥最高的中介促进效应。(3)不同城市规模的城乡共生单元内,人口、土地、产业共生环境进行差异化融合以促进实现共同富裕,相比于中小城市,大城市促进效应更高。大城市以产业为核心共生环境,并在人口规模优势下激活旅游市场和培养旅游人才,而中小城市以人口为核心共生环境,人口回流后乡村旅游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提高,从而大中小城市均能实现乡村旅游地共同富裕。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富裕的现实抓手,立足乡村旅游发展情景深入研究,可为国家重大现实问题提供前瞻性思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雪
我国不少乡村地区拥有优质的生态资源,具有较强的旅游开发价值,而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创新文旅发展路径,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环保、营销、运营以及商业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和困境。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本文将在评述生态旅游类优秀论文《传统文化观与现代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价值及路径》的基础上,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雪
我国不少乡村地区拥有优质的生态资源,具有较强的旅游开发价值,而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创新文旅发展路径,带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环保、营销、运营以及商业化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和困境。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本文将在评述生态旅游类优秀论文《传统文化观与现代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价值及路径》的基础上,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贾伶 曹瑾 周樱佬
本文构建了张掖市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自然断裂点分级法对其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9年张掖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大体呈上升态势,主要制约因素是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地均产量减少。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 张掖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伍香 宾春妹 唐承财 刘星雨
随着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部分地区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遇到瓶颈。该文从耦合协调理论的视角出发,构建乡村旅游发展与人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评价模型,通过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别衡量滇桂黔民族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和协调发展现状,并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相对优先度判断两系统的发展偏离情况,以云南景洪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贵州雷山县三个县域乡村旅游目的地为案例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人才发展具有较高的耦合度;2)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发展和人才发展的水平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相差较大;3)单个地区来看,云南景洪市在各方面表现较好,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贵州雷山县的乡村旅游发展和人才发展较差,且两者之间尚未达到均衡发展状态。基于耦合实证结果以及三个案例地的实际概况,进一步探讨并提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人”融合发展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翁钢民 李凌雁
在探讨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机理基础上,以全国31个省市区2005—2013年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均衡,耦合协调程度总体偏低;两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向集聚性,且空间集聚程度呈逐年递增趋势;东西部融合程度差距较大,东南沿海地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较快、新兴业态丰富,为"高—高"关联区域,形成带动全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溢出效应明显;中部地区旅游与文化资源丰富,是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区域;西部地区则重在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寻找创新发展点,打破"低—低"集聚僵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拓夫 方丽婷
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有关数据,通过4个二级指标以及16个三级指标,构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耦合协调等级进行划分,通过Moran’s I和Anselin local Moran’s I法对二者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与旅游产业虽然耦合协调度逐年升高,并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正向集聚性,但两产业的总体发展水平偏低,东部、西部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有较大的差距。最后,在探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新理念、坚持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新导向、打造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内容新特色、提升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服务新品质、探索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新思路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吕倩
随着我国城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居民对于休闲度假有了一定的需求,因此旅游业的发展有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的前景。我国的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旅游资源,旅游业后劲十足,因此在推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开发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发展农村地区的旅游业,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有效地经济基础,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的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局面。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乡村生态旅游 融合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