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
- 2023(183)
- 2022(171)
- 2021(188)
- 2020(165)
- 2019(396)
- 2018(392)
- 2017(890)
- 2016(461)
- 2015(503)
- 2014(496)
- 2013(554)
- 2012(572)
- 2011(504)
- 2010(492)
- 2009(447)
- 2008(355)
- 2007(319)
- 2006(219)
- 2005(184)
- 学科
- 济(3915)
- 经济(3915)
- 方法(2183)
- 数学(2150)
- 数学方法(2148)
- 地方(1567)
- 地方经济(1317)
- 中国(878)
- 业(633)
- 管理(628)
- 学(625)
- 环境(504)
- 产业(431)
- 农(420)
- 融(397)
- 金融(397)
- 发(387)
- 经济学(387)
- 贸(365)
- 贸易(365)
- 易(352)
- 财(343)
- 农业(332)
- 结构(320)
- 业经(291)
- 发展(282)
- 展(282)
- 企(280)
- 企业(280)
- 城市(277)
- 机构
- 大学(6688)
- 学院(6634)
- 济(3670)
- 经济(3631)
- 管理(2365)
- 研究(2250)
- 理学(2131)
- 理学院(2113)
- 管理学(2081)
- 管理学院(2072)
- 中国(1438)
- 经济学(1438)
- 科学(1382)
- 经济学院(1357)
- 财(1291)
- 京(1241)
- 农(1135)
- 财经(1122)
- 所(1115)
- 研究所(1047)
- 经(1028)
- 业大(999)
- 中心(984)
- 农业(877)
- 财经大学(831)
- 江(814)
- 经济管理(780)
- 院(765)
- 范(760)
- 商学(753)
共检索到85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汤庆园 张新明
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背景下,加快长株潭"3+5"城市群的建设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对增强湖南的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提高湖南城市化、工业化水平,实现农业产业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在分析"3+5"城市群空间发展现状和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产业发展的关联、转移和集聚效应以及新时期信息产业发展对城市群空间格局的影响,探讨了推动"3+5"城市群空间演进的产业机理。并在最后提出了长株潭"3+5"城市群空间建设的产业发展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群元 宋玉祥
城市群已成为全新的地区参与国家和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对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的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针对传统相似系数法和区位熵法的不足,把区位熵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法两种测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此方法以全国城市为参照系,对长株潭"3+5"城市群的产业结构进行了比较测度。结果表明,运用此方法可以挖掘区域产业结构的更多有效信息,不仅测度了长株潭"3+5"城市群各城市及城市群整体与全国城市产业结构比较的总体相似程度,还揭示了城市群产业的专业化、比较优势和区域分工的程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群元 宋玉祥
长株潭"3+5"城市群是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要培育的新的城市群地域单元,研究其产业结构问题对促进其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中部地区其他城市群的发展也有借鉴意义。通过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湖南省和全国的三次产业结构为参照系,对长株潭"3+5"城市群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该城市群整体的结构效益与产业竞争力略优于全省水平,但优势度不明显,而相对于全国水平,表现出明显的落后;该城市群8个城市中,只有长沙市在产业结构效益和产业竞争力2个方面均处于优势地位,株洲和湘潭两市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竞争力不强,其他五市不仅产业结构落后,而且产业竞争力也不强。基于此,最后提出了该城市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少华
近年来,长株潭3+5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内部发展水平不一。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长株潭3+5城市群中8个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空间维度的基本特征和空间关联。空间关联是影响长株潭3+5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虽然长株潭3+5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虽未形成高度集聚的空间布局,但是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如长沙市、岳阳市、常德市等已经对周边的城市有了一定的辐射能力。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付丽娜 陈晓红 冷智花
循环经济是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效率方法是研究循环经济比较适合的定量方法。本文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DEA模型的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了各城市2005-2010年的效率,然后利用Malmquist—DEA模型对生态效率进行动态对比研究,最后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Tobit模型考察不同因素对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市群整体生态效率水平比较高,城市间差距较大,长沙作为省会城市生态效率明显处于领先地位。通过运用Malmquist—DEA指数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0年全要素生态效率的增长率TFP值都大于1,年均增长率为12.6%。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国华 陈炉 唐承丽 贺艳华 冉钊
在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增长极的作用更加凸显。长株潭城市群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群,是我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试验场",近年来的研究较为活跃。文章梳理了长株潭城市群的有关研究成果,总结了近年研究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长株潭城市群研究在城市群的范围界定与城市群形成机制、城市群空间结构与空间演化、城市群的产业优化与园区发展、城市群的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与治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研究内容较为传统、过程机理研究不深、理论总结升华不够、对复杂性科学方法和大数据的运用不足等问题。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包括: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理论研究;"两型"城市群空间发展研究;创新、信息网络、快速交通网络对长株潭城市群时空格局的影响研究;全球及全国城镇体系重构背景下的长株潭城市群发展定位研究;大数据、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等五个方面。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志华 于洋 陈利 甘静静
长株潭城市群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在城市群生态空间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备受关注。近年来,在城镇化不断推进和人口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区域生态安全日益严峻,生态空间的保护压力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带来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攀高,催生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要。本研究应用3S技术以及城市规划、景观生态理论,对研究区域进行了景观格局和生态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导致城市景观格局逐步破碎化和多样化,城市组团摊大饼式发展明显,具有明显融城趋势,生态福利空间分布不均,人们不能平等共享生态福利等问题。同时根据当前城市群发展现状以及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案例与经验,提出长株潭城市群空间优化策略。研究结果为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空间优化以及生态建设提供依据,并为国内同类型城市群生态格局优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 景观格局 生态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天祥
首先分析技术进步及空间溢出机理,运用DEA方法测算2001—2011年环长株潭城市群的技术进步水平,利用Moran系数分析其空间关联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探索技术溢出的主要因子,结果证实:环长株潭城市群存在日益明显的技术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技术扩散与空间邻近紧密相关,研发投入、产业结构、市场化制度和人均资本是重要促进因子,且存在滞后现象,但外商直接投资和高级人力资源作用不显著。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汤放华 苏薇
对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的演变条件和演变阶段进行分析,通过节点、通道、网络、域面、等级、流等六大结构要素阐述了其演变规律与特征,即传统经济时代为低水平离散点状的空间结构,城市间的联系和互动较少,通道不完善,等级结构不明显,网络不健全,流动性水平较低;计划经济时代,是一种计划空间,处于一种理性的计划均衡状态;转型经济时代是一种非均衡的、不断极化的空间,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和升级,城市的空间组织功能日益重要,各种空间通道快速建设和完善,等级结构日趋复杂,流动性激增.认为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将进入信息化、生态化、空间体系化和城乡一体化时代.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结构 演变 长株潭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国恩 朱翔 贺清云
科学揭示城市群内在空间联系特征是诊断问题与优化对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城市综合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和可达性分析基础上,基于空间相互联系、对外服务扩散能力、对内集聚影响力等层面方法集成对2006年以来环长株潭城市群的空间联系展开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呈现出以长沙-株洲-湘潭为核心的内心圈层结构,交通科技对城市空间联系产生的时间压缩效应明显,空间联系网络格局出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对外服务扩散能力北高南低、东北高西北低,但区域差异程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呈现出以长沙为主核心的圈层模式与常德市为副中心的极核模式并存的局面;长沙是城市群集聚的核心,益阳、娄底、常德处于城市对内集聚影响的低位区,城市群对内集聚影响能力沿高铁线路分布和拓展,长昆客运专线开通后核心地带开始呈现出向西偏移的态势;针对城市群存在极核结构依然明显、内核圈层尚处雏形、区域网络联动效应较差、基础配套有待加强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区域产业协作、优化战略政策和完善一体化交通体系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龚常
本文在对产业生态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其系统动力学模型。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典型案例,运用Vensim DSS软件对其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对模型的检验与分析,预测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产业生态创新系统的运行趋势。为长株潭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走生态化创新发展道路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区域产业 生态创新 系统仿真 优化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群元 宋玉祥
基于城市流强度理论模型,对环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值和城市流强度结构进行了测算分析,得出本城市群多数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值偏小,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偏弱,究其主要原因是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的外向度不高。再对城市流强度值与三次产业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第二产业对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大于第三产业,环长株潭城市群仍然处于以工业增长为主的初级发展阶段。最后,提出了环长株潭城市群各城市提高城市流强度和增强空间联系的对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汤放华 陈立立 曾志伟 易纯
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
空间结构 演化趋势 空间重构 长株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汤放华 魏清泉 苏薇
长株潭城市群正在寻找空间发展的契机,文章分析了长株潭城市群的现状,并运用"新木桶理论"从产业空间、交通空间、战略空间、生态空间等方面对其提出空间整合构想,为新时期长株潭一体化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长株潭城市群 “新木桶理论” 空间整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鹰 李亮 孙维筠 王卯蓉 尹建军
探究城市群空间联系格局演变不仅有助于揭示城市空间发展特征,也可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环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基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评估城市发展质量,采用修正距离要素的引力和潜力模型量化城市群的发展状况以及空间联系作用,综合运用ArcGIS的反距离插值法和重心转移曲线分析2005—2019年环长株潭城市群的8个城市空间联系的时空分异及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5—2019年环长株潭城市群城市联系作用总体呈稳定增长态势,存在“中部高、西部低”的强度差异;(2)2005—2019年环长株潭潜力重心总体上的移动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移动,但潜力重心偏移角度小,且相对接近几何中心,表明城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保持均衡稳定性发展;(3)环长株潭城市群总体已形成长沙—株洲—湘潭三角结构的强联系区域,与外围城市的空间联系偏弱。应统筹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形成较完备的城市群体系,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城市群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创新一体化合作机制,加快城市全面提质发展,提升城市群整体实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