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25)
- 2023(16330)
- 2022(14219)
- 2021(13233)
- 2020(11214)
- 2019(25517)
- 2018(25174)
- 2017(48875)
- 2016(26998)
- 2015(29963)
- 2014(29723)
- 2013(29457)
- 2012(27284)
- 2011(24593)
- 2010(24620)
- 2009(22717)
- 2008(22508)
- 2007(20082)
- 2006(17709)
- 2005(15635)
- 学科
- 济(105022)
- 经济(104907)
- 管理(80441)
- 业(77707)
- 企(64959)
- 企业(64959)
- 方法(46973)
- 数学(40178)
- 数学方法(39671)
- 财(30511)
- 农(29478)
- 中国(27819)
- 学(24886)
- 业经(23714)
- 地方(21612)
- 贸(20501)
- 贸易(20490)
- 制(20435)
- 易(19915)
- 农业(19897)
- 务(19653)
- 财务(19578)
- 财务管理(19540)
- 企业财务(18526)
- 理论(18011)
- 策(17037)
- 银(16882)
- 和(16818)
- 银行(16803)
- 技术(16725)
- 机构
- 大学(386045)
- 学院(384347)
- 济(151339)
- 管理(148925)
- 经济(148045)
- 研究(133100)
- 理学(128630)
- 理学院(127136)
- 管理学(124864)
- 管理学院(124174)
- 中国(98148)
- 科学(84415)
- 京(83001)
- 财(71871)
- 农(68529)
- 所(68454)
- 研究所(62502)
- 业大(60778)
- 中心(59173)
- 江(57046)
- 财经(56978)
- 农业(54034)
- 北京(52287)
- 经(51699)
- 范(51164)
- 师范(50606)
- 院(48115)
- 州(46138)
- 经济学(44561)
- 财经大学(42148)
- 基金
- 项目(260982)
- 科学(203409)
- 基金(188530)
- 研究(186901)
- 家(166831)
- 国家(165424)
- 科学基金(140007)
- 社会(116026)
- 社会科(109952)
- 社会科学(109923)
- 省(101565)
- 基金项目(99899)
- 自然(93269)
- 自然科(91014)
- 自然科学(90988)
- 自然科学基金(89348)
- 划(86664)
- 教育(85569)
- 资助(77849)
- 编号(75908)
- 成果(62120)
- 重点(59364)
- 部(57168)
- 发(55660)
- 创(53662)
- 课题(52730)
- 科研(50131)
- 创新(50041)
- 教育部(48312)
- 计划(48227)
- 期刊
- 济(166662)
- 经济(166662)
- 研究(114602)
- 中国(71241)
- 学报(68048)
- 农(61364)
- 科学(59773)
- 财(56013)
- 管理(54893)
- 大学(50316)
- 学学(47551)
- 教育(41971)
- 农业(41912)
- 融(33727)
- 金融(33727)
- 技术(31169)
- 财经(28290)
- 业经(27116)
- 经济研究(26913)
- 经(24211)
- 问题(21999)
- 业(21569)
- 图书(19930)
- 版(19402)
- 科技(19048)
- 理论(18269)
- 技术经济(18214)
- 业大(17345)
- 贸(17234)
- 现代(17109)
共检索到5656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伟泽 陈小亮 王兆瑞 陈彦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普遍认为,宏观政策不应只关注经济稳定目标,还要关注金融稳定目标,而且只靠货币政策难以实现双稳定目标,使用双支柱调控框架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较早地构建了双支柱框架,为全世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没能很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本文认为,这很可能与中国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TFP长期增速下滑有关。本文通过构建含有双支柱和双稳定目标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深入剖析了长期TFP增速变化对双支柱框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经济处于“高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双支柱框架有助于实现双稳定目标,这是已有文献普遍关注的情形。而当经济处于“低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将产生“对抗效应”,从而削弱双支柱框架对双稳定目标的实现效果,这与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情形较为相似。基于本文的结论,中国需要将双支柱框架与提升长期TFP增速的政策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伟泽 陈小亮 王兆瑞 陈彦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外学术界和政策界普遍认为,宏观政策不应只关注经济稳定目标,还要关注金融稳定目标,而且只靠货币政策难以实现双稳定目标,使用双支柱调控框架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近年来,中国在全球范围内较早地构建了双支柱框架,为全世界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然没能很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本文认为,这很可能与中国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TFP长期增速下滑有关。本文通过构建含有双支柱和双稳定目标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深入剖析了长期TFP增速变化对双支柱框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经济处于“高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双支柱框架有助于实现双稳定目标,这是已有文献普遍关注的情形。而当经济处于“低TFP增速均衡”状态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将产生“对抗效应”,从而削弱双支柱框架对双稳定目标的实现效果,这与当前中国所面临的情形较为相似。基于本文的结论,中国需要将双支柱框架与提升长期TFP增速的政策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稳定目标。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叶莉 王苗 许文立
本文通过BVAR和DSGE模型,从实证和理论角度厘清政府高杠杆引致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系统比较不同的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在应对财政冲击时稳定金融的效力。研究发现:政府高杠杆通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渠道削弱了金融市场的稳健性;紧盯政府信贷增速与名义GDP增速的宏观审慎政策能够应对财政冲击;"双支柱"调控框架能够防范政府债务高杠杆引致的金融风险。据此,我国应尽快建立债务—金融风险传导隔离机制;针对不同性质和来源的金融风险,恰当选择宏观审慎政策;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双支柱"调控框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琳 许丹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及两者间的协调搭配意义重大。通过分别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及金融稳定指数,运用动态时变参数TVP-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并以此来研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政策效应与协调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中短期和长期货币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不同;宏观审慎政策有助于实现金融市场稳定,但实施时要注意货币政策的影响;物价和资产价格涨跌不一致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对金融市场的调控可能会面临政策目标的相互"冲突",物价和资产价格出现"双涨"或"双跌"时,两政策互为"补充"。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芦东 周梓楠 周行
本文研究了管理浮动汇率制下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的调控稳定效应。首先,本文从实证层面考察了人民币汇率升贬值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影响。接着,本文构建了包含银行部门与货币错配的开放宏观经济模型,重点分析了在面对美联储加息、人民币贬值压力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包括对汇率的反应)和宏观审慎政策(对外债的逆周期调节)的配合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和金融的稳定。结论表明,如果缺少宏观审慎政策的配合,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反应将导致产出、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等经济金融变量的波动增大。在存在宏观审慎政策的前提下,相对于完全浮动汇率制,管理浮动汇率制从中长期看能进一步促进产出和外债等核心变量的稳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马勇 黄辉煌
本文基于全球42个主要经济体1991—2016年的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双支柱政策框架的金融稳定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在抑制家庭信贷增长上具有显著作用,双支柱政策在缓解金融风险顺周期性上具有显著的金融稳定效应;(2)盯住贷款的宏观审慎工具和针对借款人、贷款人的宏观审慎组合具有更为显著的金融稳定效应;(3)新兴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在抑制家庭信贷扩张上的作用不显著,但其宏观审慎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相较发达经济体更为显著,发达经济体双支柱政策的金融稳定效应总体显著,其中货币政策效应更为突出;(4)发达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效应在下行周期优于上行周期,宏观审慎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的交互效应在上行周期优于下行周期;(5)只有个别宏观审慎工具会对失业率、消费和物价产生微弱的负效应。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课题组 梁春艳 王汉
本文基于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构建了一个包含央行流动性管理和宏观审慎监管的商业银行两部门决策模型,并将贷款市场、理财市场、债券市场、央行短期和中期资金市场纳入一般均衡框架,探讨了中长期利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央行投放的中期资金相比短期资金能更有效降低中长期利率,而加强宏观审慎监管会在一定程度上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此外,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包含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四因子"中长期利率定价框架,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量化了中长期国债收益率受MLF加权利率及央行宏观审慎政策的影响程度,为央行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确定中期资金投放规模和利率水平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旭
10月18号上午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不仅将宏观审慎政策提到了新的高度,也指出了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决策机制的调整方向。为什么需要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为政策制定者调控宏观经济,提供了更有效的思路和工具。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金融稳定是四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
关键词:
宏观审慎政策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吴艾君 官祥庆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同时认为,这是反思国际金融危机教训并结合我国国情的重要部署,有助于在保持币值稳定的同时促进金融稳定,提高金融调控的有效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切实维护宏观经济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演进及双支柱调控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旭
10月18号上午党的十九大隆重开幕,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这不仅将宏观审慎政策提到了新的高度,也指出了未来宏观调控政策决策机制的调整方向。为什么需要双支柱调控框架?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为政策制定者调控宏观经济,提供了更有效的思路和工具。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金融稳定是四个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明明 王诗雨
目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配合去杠杆已经成为共识,二者的政策组合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领域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和效益有所回升,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并且去杠杆仍需不断推进;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之中,但结构性问题与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露文 连飞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两个支柱在职能上有所差异,但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影响。货币政策主要调控宏观经济,宏观审慎政策主要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明明 王诗雨
目前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配合去杠杆已经成为共识,二者的政策组合变得十分具有现实意义当前国内外经济政治领域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多。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长和效益有所回升,但内生增长动力仍待强化,结构调整任重而道远,并且去杠杆仍需不断推进;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处于弱复苏之中,但结构性问题与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义举 梁斯
在金融市场获得长足发展后,以通货膨胀作为政策锚的传统货币政策框架局限性凸显。由于通货膨胀没有包含金融信息,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政策框架无法反映金融市场的变化。历次金融危机的出现表明,金融体系会内生地出现诸多问题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推出宏观审慎政策以管控金融机构的顺周期行为,中国央行也在积极构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论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中国央行推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对于维护金融稳定、支持经济增长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集存在一定的重叠,因此,二者之间协调机制的构建及操作模式的探索将是未来央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为此,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中央银行有必要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框架下建立相机抉择机制,确保"双支柱"调控框架下政策互相之间充分配合以防止政策超调,着力加强对市场主体的预期管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易宪容
十九大提出的双支柱调控框架不仅是未来国家金融政策的新框架及新战略,也是国家金融稳定的准则。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实质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来界定信用扩张的可能性边界。在成熟的市场体系下,以利率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才能够既维持金融稳定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宏观审慎政策是在利率机制弱化的情况下,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政策选择。它是用规则的方式来界定信用扩张的可能性边界,但是否能够适应未来金融市场发展还不确定,需要实践检验。对于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尽管宏观审慎政策显得特别重要,内容也丰富,但同样是货币政策有效价格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产物。因此,确立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的重心,应该放在加快金融市场价格机制(利率及汇率)的市场化改革上。这样,以利率规则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体系才能建立,双支柱宏观调控框架才具有科学性、稳健性及前瞻性,才能够真正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