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525)
- 2023(3861)
- 2022(3319)
- 2021(3007)
- 2020(2467)
- 2019(5130)
- 2018(5083)
- 2017(9044)
- 2016(4873)
- 2015(5096)
- 2014(4461)
- 2013(4009)
- 2012(3186)
- 2011(2884)
- 2010(2929)
- 2009(2904)
- 2008(2367)
- 2007(1961)
- 2006(1599)
- 2005(1270)
- 学科
- 济(12325)
- 经济(12309)
- 管理(11787)
- 业(10200)
- 企(8580)
- 企业(8580)
- 农(4767)
- 方法(4473)
- 学(4174)
- 中国(3936)
- 财(3672)
- 数学(3657)
- 业经(3629)
- 数学方法(3578)
- 贸(3351)
- 贸易(3348)
- 易(3255)
- 农业(3034)
- 理论(2806)
- 制(2630)
- 环境(2573)
- 务(2476)
- 财务(2467)
- 财务管理(2464)
- 地方(2312)
- 企业财务(2258)
- 和(2227)
- 销(2115)
- 教育(2111)
- 供销(2107)
- 机构
- 学院(59167)
- 大学(55264)
- 研究(19440)
- 管理(19177)
- 济(18595)
- 经济(18152)
- 理学(16737)
- 理学院(16555)
- 管理学(16029)
- 管理学院(15941)
- 科学(14349)
- 中国(13895)
- 农(12445)
- 京(10774)
- 业大(10285)
- 所(10257)
- 农业(10070)
- 研究所(9524)
- 技术(8892)
- 中心(8806)
- 江(8765)
- 财(8646)
- 范(7713)
- 师范(7541)
- 院(7479)
- 州(7196)
- 财经(6860)
- 室(6674)
- 省(6572)
- 职业(6538)
- 基金
- 项目(42656)
- 科学(32877)
- 研究(30187)
- 基金(29574)
- 家(26784)
- 国家(26565)
- 科学基金(22257)
- 省(18825)
- 社会(17699)
- 社会科(16699)
- 社会科学(16698)
- 划(15489)
- 自然(15257)
- 基金项目(15171)
- 自然科(14913)
- 自然科学(14907)
- 自然科学基金(14605)
- 教育(14213)
- 编号(13096)
- 资助(11705)
- 重点(10275)
- 成果(9999)
- 发(9862)
- 创(9645)
- 课题(9309)
- 计划(9072)
- 创新(8995)
- 科研(8771)
- 年(8481)
- 项目编号(8097)
共检索到819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闻婧 陈传悦 梁泽玮 廖智 严小军 张晓林
为探究贻贝在饥饿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分子适应机制,本研究以2龄厚壳贻贝为对象,开展了正常投喂(对照组)和饥饿处理(饥饿组)条件下的存活率统计、能量代谢相关酶活性测定以及性腺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厚壳贻贝在90 d的饥饿处理下存活率高达86%;饥饿胁迫下贻贝性腺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活性显著增加,己糖激酶(HK)、磷酸果糖激酶(PFK)、琥珀酸脱氢酶(SDH)、苹果酸脱氢酶(MDH)活性均显著降低。通过Illumina Hiseq ×1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对照组和饥饿组厚壳贻贝性腺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获得31 596 762和26 810 506个在其基因组上具有唯一注释的有效数据,并筛选出4 130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2 082个上调和2 048个下调表达基因。GO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在富集在代谢过程、细胞器组织以及酶活性等功能。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DNA复制、错配修复、碱基切除修复等与细胞分裂有关的代谢通路上。研究表明,贻贝在饥饿下通过降低细胞的能量代谢以及减缓细胞分裂等生理活动来维持饥饿胁迫下的生存。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厚壳贻贝在饥饿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响应和分子调控机制,为今后深入解析贻贝应对饥饿胁迫的分子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为揭示其适应饥饿胁迫的能量利用和再分配以及生理对策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邢月婷 管峰 李诗语 张世雄 罗媛媛
为了探究饥饿胁迫对日本医蛭唾液腺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本实验通过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分别对饥饿30 d处理组(D30)和饥饿0 d (D0)对照组的日本医蛭的唾液腺组织进行双端测序,对获得的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及从头组装,获得145 981个unigenes,平均长度为675 bp,N50为1 127 bp。针对CDD、KOG、COG、NR、NT、PFAM、Swissprot、TrEMBL、GO和KEGG等数据库的序列比对分析,145 981个unigenes均能得到注释。通过引入TPM(transcripts per million)来估算基因表达水平,并通过DEGseq进行基因表达差异分析。以饥饿0 d为对照组,显著差异基因筛选条件设置为Q value2,获得2 650个差异基因,其中667个基因显著上调,1 983个基因显著下调。选取日本医蛭唾液腺4个重要功能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结果证明转录组测序分析可靠。将所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显著富集到175条途径,其中胞质核糖体途径富集程度最为显著,核糖体途径次之,且参与这些途径的差异基因基本均下调。KEGG通路富集分析进一步证明,差异基因在核糖体通路中富集程度最为显著。此外,差异基因中4个基因被预测参与抗凝、抗血栓、抗菌、抗炎和抗肿瘤过程,这可能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核糖体通路的基因表达量显著降低,表明日本医蛭唾液腺通过降低蛋白质代谢以应对饥饿环境。该实验结果为深入研究日本医蛭唾液腺饥饿胁迫适应的分泌调控机制以及药用价值基因的发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材料,并为其他医学蛭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波 何庆国 唐永凯 谢骏 戈贤平 徐跑
实验选取90吉富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平均体质量137.18g,随机分为6个平行组,饥饿处理0d、7d、14d、21d,测定饥饿对鱼体的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应激蛋白HSP70基因表达以及鱼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0~21d过程中,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鱼体体质量、内脏质量、肝体比、内脏比、血清甘油三酯、血清一氧化氮浓度、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肝脏HSP70的mRNA水平、鱼体能量、肌肉粗脂肪、肝脏灰份、肠系膜脂肪含量等指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血清丙二醛浓度呈现增加趋势,并且与饥饿前相比在饥饿21d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皮质醇与总蛋白浓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慧慧 李云娟 何建瑜 吴炯 吴常文
70 ku的热激蛋白(HSP70)具有细胞内分子伴侣和细胞外免疫调节功能,是受到热激、重金属、干旱、疾病、寄生虫感染等条件胁迫后产生的诱导蛋白。本实验利用同源克隆法,获得厚壳贻贝HSP70基因1 700 bp的核心序列,BLAST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该序列与已知的双壳贝类相应分子高度同源,其中与紫贻贝HSP70基因相似性高达96%,在进化树中两者位于同一分支。37℃热激后,厚壳贻贝肝胰腺和鳃中HSP70基因的表达快速上调,2 h即达到对照组30倍,随后持续上升,肝胰腺中最高表达量达到对照组100倍,说明厚壳贻贝HSP70分子为典型的热诱导蛋白。鉴于大肠杆菌及枯草芽孢杆菌是水体中常见微生物,...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韩加凤 华雪铭 黄旭雄 王军 于宁 周洪琪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壳聚糖,采用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方式A:连续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方式B:连续投喂添加0.5%壳聚糖的饲料,连续组;方式C:先投喂0.5%壳聚糖饲料再投喂基础饲料且每15天间隔投喂,不连续组)饲喂初始体重(19.46±0.04)g的草鱼60d后,对草鱼进行饥饿胁迫处理[各投喂方式分为投喂组(feeding,F)和饥饿组(starvation,S)],以生长、一氧化氮(nitrogenoxide,NO)含量和溶菌酶(lysozyme,LSZ)活性为指标考察壳聚糖不同投喂方式对草鱼抗饥饿胁迫处理的能力。结果显示,(1)连续组和不连续组60d时草鱼增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曾霖 宋炜 谢正丽 王永红 熊逸飞 张惠
为探讨大黄鱼对低温和饥饿氧化损伤的响应机制,实验将体重为(21.38±2.46) g的大黄鱼在低温(8°C)或/和禁食条件下饲养。实验组可分为4个处理组:对照组(C组)、低温组(CC组)、饥饿组(F组)和饥饿+低温组(CF组),每组3个平行。低温和饥饿胁迫30 d后,计算成活率;采取肝脏样本,进行组织学观察,并利用化学荧光法和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处理组间活性氧(ROS)和代谢产物的差异。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CC组、F组和CF组的成活率显著降低,而ROS含量显著升高,且肝细胞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空泡和核萎缩现象,表明低温和饥饿胁迫对大黄鱼产生了氧化损伤。大黄鱼低温应激后,从CC vs. C和CF vs. F组中分别筛选出84种和154种差异代谢物,有5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和自噬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和自噬在大黄鱼低温适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黄鱼饥饿应激后,从F vs. C和CF vs.CC组中分别筛选出184种和50种差异代谢物,有4种重要的重叠代谢途径:甘油磷脂代谢、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ABC运输体和自噬等,表明能量代谢和自噬在大黄鱼饥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CF vs. C组中筛选出差异代谢物126种,主要富集在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氧化磷酸化、淀粉和蔗糖代谢、FoxO信号通路、自噬和谷胱甘肽代谢等,表明细胞膜流动性、能量代谢、自噬和抗氧化系统在大黄鱼适应低温和饥饿联合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低温及其诱导的饥饿对大黄鱼生理功能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封功能 杨文平 王爱民 李静 许杭峰 韩光明 徐跑
为了解饥饿胁迫对鲤形体、鱼体生化成分及血液生理的影响,在18~22℃条件下对鲤进行了0 d、10 d、20 d、30d的饥饿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鲤饥饿时间的延长,肥满度、肠体比、肝体比呈现下降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鲤肌肉中水分和粗灰分呈现升高的趋势,粗脂肪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粗蛋白呈现下降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血液中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值显著下降(P<0.05),白细胞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血糖含量先下降后稳定下来。说明短期饥饿胁迫使鲤形体发生一定改变、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鲤首先动用肌肉中的脂肪,再动用蛋白质来维持体内的正常代谢,同时血...
关键词:
鲤 饥饿 肥满度 体成分 血液生理指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站英 华雪铭 于宁 邢思华 王军 周洪琪
实验选取平均体质量(31.86±1.47)g的草鱼,随机分为2个实验组,对照组(CG)和饥饿组(SG),每组3个平行,饥饿处理15、30、45和60 d,测定饥饿对鱼体的生长、肌肉生化组成、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蛋白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组肥满度、脏体比、肝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草鱼肌肉中的水分含量逐渐增加,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呈现降低趋势,脂肪含量在4个时期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水分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呈现差异性增加和降低的趋势。血清总蛋白在饥饿15 d时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其后3个时期对照组显著高于饥饿组(P<0.05),但饥饿组后3个时期趋于稳定。...
关键词:
草鱼 饥饿 蛋白质代谢 脂肪代谢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安艳波 张良 刘鹏慧 马文清 陆国权 崔鹏
为明确软腐病害生理机制,提高甘薯贮藏期的品质,以浙江地区甘薯主要鲜食品种‘心香’为试验材料,对其病菌侵染前后的生理生化响应和转录组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软腐病侵染后,甘薯抗氧化酶和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显著提高,超微结构显示甘薯细胞结构受到严重破坏。2)甘薯软腐病侵染过程中有12 205个基因发生显著变化,其中7 505个上调表达,4 700个下调表达;GO类目中,差异表达基因(DEGs)被富集到细胞器、膜等细胞部位,代谢过程、生物活性和相应刺激反应等生物过程,催化活性等分子功能。KEGG注释分析可知,DEGs显著富集在苯丙烷代谢、碳代谢、淀粉蔗糖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柠檬酸循环和激素信号转导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中。本研究为进一步甘薯抗病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和抗病机理的解析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甘薯 软腐病 超微结构 转录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夏玉莹 张继红 刘毅
为研究低氧胁迫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yessoensis)行为、生理生化(免疫防疫功能及关键呼吸酶)的影响,设置了1 mg/L、2 mg/L、4 mg/L、7 mg/L (对照组) 4个溶解氧梯度,测定分析了虾夷扇贝行为特征(外壳的开闭合程度大小)、耗氧率、排氨率、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呼吸相关酶[乳酸脱氢酶(LDH)和丙酮酸激酶(PK)]活性的响应情况。结果发现:(1)虾夷扇贝的存活率随着DO浓度的降低而降低, DO=1 mg/L时的存活率仅为55%;在DO=1 mg/L, 2 mg/L和4 mg/L时,虾夷扇贝的半致死时间分别为95.97 h、147.37 h和209.58 h。(2)将扇贝行为特征划分为5个等级,按照0~4赋分,评分越高,代表扇贝状态越好。从扇贝行为特性的量化指标来看, DO浓度越低,评分分数越低,虾夷扇贝状态越差。(3)低氧胁迫对虾夷扇贝耗氧率、排氨率有显著影响(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田青 荣小军 李彬 廖梅杰 姜燕 范瑞用 王印庚 李强
为了探究饥饿胁迫对刺参免疫和生长的影响,在11?13℃条件下,研究体质量为(20±0.15)g的刺参在不同时间(0、10、20、30、40、50、60 d),饥饿胁迫对体腔液中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溶菌酶(LZM)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呼吸爆发(RB)活性、吞噬活性以及对刺参体质量、脏壁比、存活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刺参体腔液中的ACP活性、LZM活性呈现降低的趋势,饥饿60 d后,比初始值分别下降47.06%、17.57%;SOD活性、RB活性和吞噬活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分别在饥饿胁迫第20、20、10天时达到最高值依次为32.88、0.328...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叶雨 刘亚 赖见生 宋明江 龚全
【目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是一类在细胞增殖与分化、免疫及个体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调控因子。因此,对IGF表达特征的分析有利于揭示其在鱼类生长及营养调控等过程中的功能。【方法】本研究以达氏鲟转录组测序获得的unigene序列为基础,获得了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和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的cDNA全序列,并分析了IGF-1和IGF-2基因在各组织及饥饿胁迫下的表达情况。【结果】达氏鲟IGF-1全长为2262 bp,其中5′非编译区为292 bp,3′非编译区为1841 bp,开放阅读框(ORF)为489 bp,共编码163个氨基酸;IGF-2的全长为1821 bp,其中5′非编译区为109 bp,3′非编译区为1052 bp,开放阅读框为660 bp,编码220个氨基酸。达氏鲟IGF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鲟鱼类具有较高的同源性。IGF-1和IGF-2在达氏鲟各组织中广泛分布,IGF-1在眼睛中的表达量最高,而IGF-2在肝脏和性腺中的表达量最高。饥饿条件下,肝脏、肠道和肌肉中的IGF-1表达量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结论】与饥饿第0天相比,饥饿14 d后各组织中的IGF-1表达量显著性降低(P0.05),提示着达氏鲟IGF-2和IGF-1的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晓芹 Samuel P.S.Rastrick 吴亚林 房景辉 杜美荣 高亚平 蔺凡 姜娓娓 李凤雪 王军威 张义涛 方建光 蒋增杰
2016年5~6月在山东桑沟湾楮岛海区,采用野外围隔和现场流水相结合的方法,以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为研究对象,以pH为8.0作为对照组,探讨了酸化胁迫(p H=7.7)对其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短期(10d)海水酸化胁迫下,紫贻贝的滤水率、同化效率、氧氮比显著下降(P<0.05),排氨率极显著增加(P0.05);中期(30d)海水酸化胁迫下,紫贻贝的滤水率和氧氮比显著下降(P<0.05),而同化效率、耗氧率、排氨率显著升高(P0.05),排泄能显著增加(P<0.05),生长余力极显著降低(P<0.01);中期(30d)海水酸化胁迫下,摄食能降低(P<0.05),吸收能、呼吸能、排泄能、生长余力显著升高(P<0.05)。氧氮比的结果显示,在海水酸化胁迫下,氧氮比的波动范围为14.28~20.46,贝类体内的供能物质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逐渐向蛋白质过渡。研究结果为揭示紫贻贝应对海水酸化胁迫的生理响应提供了基础数据。
关键词:
海洋酸化 紫贻贝 摄食 代谢 桑沟湾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岑晓斐 贾国晶 曾继娟 朱强 靳磊 惠学东 梁斌
【目的】通过探讨黑果腺肋花楸的抗旱性,为其在干旱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富康源Ⅰ号’和‘黑宝石’这两个品种的1年生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制试验,设置对照(CK)、轻度(T1)、中度(T2)和重度胁迫(T3)4个梯度,生长一定周期后测定其形态及生理特性。【结果】1)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富康源Ⅰ号’和‘黑宝石’的新梢长、新梢粗的生长较为缓慢甚至不生长,在T3处理下,两者新梢长较CK显著降低了26.06%、22.39%,新梢粗较CK显著降低6.75%、6.68%;而根冠比在T1时达到了最大值,且‘富康源Ⅰ号’显著高于‘黑宝石’。2)干旱胁迫30 d时,丙二醛含量持续升高,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干旱胁迫60 d,明显促进了脯氨酸的积累并显著提高SOD的活性,抑制了MDA含量的增长,T3时‘富康源Ⅰ号’和‘黑宝石’的POD较CK下降56.56%、58.16%,CAT较CK显著下降87.80%、34.34%。因此,2种黑果腺肋花楸可通过启动自身保护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来增强抗旱性。【结论】‘黑宝石’能够抵御中度干旱胁迫,而‘富康源Ⅰ号’更适合在轻度干旱条件下生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岑晓斐 贾国晶 曾继娟 朱强 靳磊 惠学东 梁斌
【目的】通过探讨黑果腺肋花楸的抗旱性,为其在干旱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富康源Ⅰ号’和‘黑宝石’这两个品种的1年生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控制试验,设置对照(CK)、轻度(T1)、中度(T2)和重度胁迫(T3)4个梯度,生长一定周期后测定其形态及生理特性。【结果】1)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富康源Ⅰ号’和‘黑宝石’的新梢长、新梢粗的生长较为缓慢甚至不生长,在T3处理下,两者新梢长较CK显著降低了26.06%、22.39%,新梢粗较CK显著降低6.75%、6.68%;而根冠比在T1时达到了最大值,且‘富康源Ⅰ号’显著高于‘黑宝石’。2)干旱胁迫30 d时,丙二醛含量持续升高,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干旱胁迫60 d,明显促进了脯氨酸的积累并显著提高SOD的活性,抑制了MDA含量的增长,T3时‘富康源Ⅰ号’和‘黑宝石’的POD较CK下降56.56%、58.16%,CAT较CK显著下降87.80%、34.34%。因此,2种黑果腺肋花楸可通过启动自身保护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物质来增强抗旱性。【结论】‘黑宝石’能够抵御中度干旱胁迫,而‘富康源Ⅰ号’更适合在轻度干旱条件下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