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53)
2023(9458)
2022(8041)
2021(7280)
2020(5969)
2019(12963)
2018(12618)
2017(23090)
2016(12781)
2015(13585)
2014(12521)
2013(11968)
2012(10681)
2011(9580)
2010(9265)
2009(8793)
2008(8154)
2007(6988)
2006(5963)
2005(5129)
作者
(39494)
(32809)
(32737)
(30757)
(20954)
(16127)
(14456)
(12809)
(12679)
(11461)
(11302)
(10959)
(10633)
(10479)
(10319)
(10165)
(10105)
(9774)
(9659)
(9647)
(8607)
(8095)
(7845)
(7587)
(7536)
(7370)
(7227)
(7074)
(6796)
(6735)
学科
(42011)
经济(41954)
管理(33566)
(31805)
(25097)
企业(25097)
方法(18940)
数学(16663)
数学方法(16473)
(13867)
(12917)
(11976)
中国(11641)
(10817)
贸易(10813)
(10547)
业经(10334)
农业(9369)
(8056)
环境(7717)
(7438)
财务(7426)
财务管理(7411)
技术(7238)
地方(7052)
企业财务(6997)
(6629)
银行(6572)
(6333)
金融(6331)
机构
学院(172424)
大学(171010)
(64347)
研究(63574)
经济(63122)
管理(60631)
理学(53594)
理学院(52929)
管理学(51604)
管理学院(51356)
科学(45760)
中国(45462)
(45016)
农业(36652)
(35835)
业大(35596)
(34926)
研究所(32663)
中心(27939)
(27391)
(25509)
农业大学(24220)
(23191)
财经(22334)
(21661)
北京(21449)
(21132)
技术(21083)
(20666)
科学院(20658)
基金
项目(128491)
科学(99093)
基金(93515)
(87674)
国家(87001)
研究(82461)
科学基金(71829)
社会(51825)
(51359)
自然(50953)
自然科(49822)
自然科学(49800)
基金项目(49421)
社会科(49065)
社会科学(49052)
自然科学基金(48929)
(44709)
资助(37580)
教育(37400)
编号(31032)
重点(30285)
计划(28625)
(27818)
(27542)
(26615)
科研(26270)
创新(25825)
科技(25653)
(24472)
成果(22689)
期刊
(65757)
经济(65757)
学报(42844)
研究(42674)
(40777)
科学(34223)
中国(31686)
大学(30047)
学学(29163)
农业(28391)
管理(21001)
(20334)
(15020)
教育(14267)
业大(13199)
业经(12704)
(12527)
金融(12527)
经济研究(12422)
技术(11614)
农业大学(11293)
(11256)
财经(10401)
科技(9876)
(8919)
问题(8424)
林业(8357)
商业(8247)
中国农业(7794)
资源(7760)
共检索到240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榆淇  邹冬生  王安岽  邹京辰  郑志广  刘沐琦  张满云  王华  肖润林  
稻鱼复合种养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和稻田环境质量稳定的同时提高农民经济效益。本研究选取“巨型稻”和“稻花鲤”为稻鱼复合种养试验材料,开展为期两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稻鱼复合种养(URF30)、单独水稻种植(UR30)和干湿交替(CK)三种种植模式处理,在分蘖期结束时淹水30 cm并持续保持水位至收获,分析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量和酶活性,探讨长期淹水稻鱼复合种养模式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URF30处理在连续的两年内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土壤总氮(TN)含量呈增加趋势,并且高于其他处理,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UR30和URF30处理进行短期淹水后,土壤中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下降,同时土壤中β-葡萄糖苷酶(BG)活性和脲酶(UR)活性显著降低;稻田长期淹水会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MBN)含量,UR30处理2020年和2021年土壤MBN含量在长期淹水后分别显著下降146.9%和55.8%;稻田养鱼有利于土壤整体酶活性的提高,2020年和2021年URF30处理土壤酶几何平均值比UR30处理分别高5.8%和7.5%,比CK分别高19.4%和15.6%。研究表明,稻田进行短期淹水导致土壤微生物在水稻拔节期受到磷限制,长期淹水导致土壤微生物在水稻成熟期受到氮限制。巨型稻复合种养在长期淹水条件下仍能有效保证土壤肥力和土壤酶活性,在水稻产量稳定的基础上提高经济收益。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丽  张志永  李春辉  万成炎  胡红青  付庆灵  胡莲  
以三峡库区消落带典型的紫色土为试验材料,通过原位试验研究不同淹水深度(0、2、5和15m)对土壤氮素形态转化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180d后,随着淹水深度的增加,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逐渐降低;与未淹水(0m)对比,水深2m处的铵态氮含量增加显著,而水深15m处的硝态氮含量显著(P<0.05)减少。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对不同淹水深度的响应有显著差异(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坤  喻华  冯文强  秦鱼生  蓝兰  廖鸣兰  王昌全  涂仕华  
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土壤淹水培养条件下不同中微量元素及有益元素对土壤pH和镉(Cd)有效性的影响,为Cd污染土壤中中微量元素及有益元素的合理施用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不同中微量元素和有益元素对土壤pH和Cd有效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淹水后,土壤pH由6.4迅速上升至7.0,维持一段时间后缓慢回落,60 d时降至6.7;土壤Cd的有效性经历了与pH变化相反的变化过程。Ca2+、Mg2+、S、硅酸钠和碳酸钙等能显著降低土壤中有效Cd含量,而Zn2+、Cu2+和Fe3+能显著增加土壤有效Cd含量。因此,建议在镉污染土壤种植水稻时,宜施用碳酸钙,硅酸钠和含硫肥料,慎重使用铜肥和锌肥。如果必须施用这些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彭亮   郝柳柳   代梨梨   陶玲   张辉   李谷   朱建强  
为探究稻虾种养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于2021年和2022年以“深两优3117”水稻(Oryza sativa)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材料,开展了稻虾轮作模式与水稻单作模式的对比试验, 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组成、活性有机碳组分和碳氮磷转化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相较于水稻单作模式,试验期间稻虾种养模式土壤LOC I含量显著提高25.86%~39.13%,土壤MBC含量显著提高96.54%~105.73%,土壤POC含量显著提高92.24%~132.32%(P<0.05),而土壤β-XYS活性显著降低29.35%~59.74%,ACP活性显著降低41.64%~59.12%(P<0.05),而NAG活性较水稻单作稻田显著升高29.04%~98.86%(P<0.05)。Pearson分析显示,土壤LOC I、ROC、MBC和POC与pH、TN和TOC呈显著正相关(P<0.05),DOC和C/N与pH和TN显著负相关(P<0.05)。稻虾种养模式通过增加土壤pH和总氮含量,降低β-XYS和ACP活性,提高土壤NAG活性,增加了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兰清  杨晨璐  王维钰  孔德杰  KASHIF Akhtar  任广鑫  冯永忠  杨改河  
为研究免耕条件下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试验地进行试验,设3个秸秆还田水平:秸秆全量还田、秸秆半量还田、秸秆不还田,施肥和不施肥2个施肥水平,共6个处理,以秸秆不还田+不施肥作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一年内两季不同作物收获期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和夏玉米收获期土壤不论是020 cm还是2040 cm土层,秸秆全量还田+施肥和秸秆半量还田+施肥处理相比秸秆不还田+不施肥均能增加土壤有机碳、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沛  朱强  王素梅  胡红青  胡莲  万成炎  张志永  
采集三峡库区小江流域消落带土样,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化学分析,考察土壤理化性质和消落带土壤淹水前后重金属(Fe、Mn、Cu、Zn)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淹水导致Fe2+、Mn2+、有效铜等重金属含量增加,平均含量分别从58.88、35.26、0.96mg/kg增加到1 383.8、782.7、1.73mg/kg;淹水15d后,部分样品有效锌含量增加10.15%~12.18%,部分样品有效锌含量减少3.69%~7.12%;淹水30d后,有效锌的含量增加10.9%~46.6%。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对土壤重金属含量也有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谢学俭  冉炜  沈其荣  杨春悦  
在田间条件下 ,采用同位素 ( 3 2 P)标记的方法在太湖地区土壤较具代表性的宜兴和常熟两地研究了可溶性磷进入水田后的垂直运移情况。结果表明 :可溶性磷施入水田后 ,较非淹水环境更易于向下迁移 ,其迁移距离明显增加。在 0~ 30cm的土层中均有3 2 P的痕迹 ,但大部分磷仍集中滞留于表层土壤 ,0~ 5cm土层中的3 2 P占总量的近 5 0 %。不同的水稻土中磷的垂直迁移情况略有差异 ,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土壤中3 2 P的回收率略有不同而导致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鹏  葛旦之  罗翠兰  刘军鸽  李辉勇  
对模拟土柱淋溶下的 1 5~ 2 0 ,35~ 45 ,75~ 85 cm土层土壤作各种形态硒含量测定 ,结果表明 ,淹水土壤硒的迁移主要受硒铁化合物还原淋溶机制控制 ,其次受富里酸键合硒淋溶及机械 (粘粒 )淋溶等机制的影响 ;外加的叶蛋白硒在土壤中分解成水溶性有机硒随水淋溶 ,少量以富里酸硒积累在中下层土壤 .Se6 + (Na2 Se O4)及 Se4+(Na2 Se O3)溶液经土柱淋溶 ,主要形成富里酸硒积累于土壤 ,且表土层积累率高于中下部土层 ,Se6 +积累又高于Se4+ .淋溶过程中 Se4+的迁移强度比 Se6 +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钟必凤  张全军  李文贵  
为研究长期高压节水施肥对果园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变化情况,在连续5年采用高压节水深层土壤施肥技术以后,以同一地块连续5年常规施肥处理为对照,分析了高压节水施肥技术和常规施肥技术对梨园0~60 cm土层内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以及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高压节水深施技术能有效提高深层土壤(30~60 cm)氮和钾等养分含量,但对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影响不大;高压节水深施能显著提高浅层土壤(0~30 cm)脲酶、蛋白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但对浅层中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影响不大;而对于较深层土壤(40~60 cm),所测定的蛋白酶、过氧化氢酶以及蔗糖酶活性处理组和对照常规施肥组无显著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奕林  张亚丽  贺巍  沈其荣  
通过淹水土培试验比较了常规籼稻(扬稻6号)和常规粳稻(农垦57)苗期生长和氮素吸收同化的差异。结果表明,籼稻在苗期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高于粳稻,主要表现为根干重和鲜重的差异,而且籼稻根冠比显著大于粳稻的。2个品种水稻氮积累量均随生育期延长而增加,而氮素利用率随时间延长而下降。其中籼稻的氮积累量和氮利用率均显著高于粳稻的。籼稻和粳稻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A)和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均显著高于根的GSA和NRA,籼稻叶片的GSA和NRA均显著高于粳稻的,而籼稻根的GSA和NRA与粳稻的无差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军  辛晓通  李嘉琦  于锡桐  吴佳秀  韩颖  
为研究不同长期定位施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采自于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轮作施肥定位试验站的土壤样品中为试验对象,研究了15组长期定位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活性有一定差异。增施氮肥条件下,对土壤脲酶的活性的增加效果显著,却降低了土壤蔗糖酶活性的促进作用;磷肥对土壤蔗糖酶活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较小;钾肥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与有机肥配施的情况下,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对土壤脲酶、蔗糖酶活性的影响较小;施用有机肥,尤其是机肥配施无机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而对土壤脲...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龚臣  王旭东  倪幸  乐天天  曾诗媛  叶正钱  
设置3个菌渣(F)施用量(0,50%,100%)和3个化肥(C)施用量(0,50%,100%)共9个处理,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方法(2010-2016年),研究长期菌渣化肥配施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基本肥力要素变化的影响以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相比单施化肥,菌渣化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3种土壤活性有机碳(LOC1,LOC2,LOC3,指分别以33,167,333 mmol·L-1高锰酸钾氧化有机碳)及其有效度,增幅分别为45.09%,41.77%53.55%和11.69%33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孟亚利  王立国  周治国  陈兵林  王瑛  张立桢  卞海云  张思平  
在麦棉两熟双高产条件下,设置麦棉自然根系(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麦棉纱网隔根(肥水可相互通过,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麦棉塑膜隔根(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套种复合根系群体,研究麦棉两熟复合根系对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棉共生期,与麦棉塑膜隔根相比,麦棉自然根系和纱网隔根复合群体中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其中以麦棉纱网隔根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最高。同时,麦棉自然根系复合群体中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降低,纱网隔根处理减缓了小麦根系对棉花根系营养的竞争,同时又可能是小麦根系分泌物的作用使其养分含量最高。到棉花盛蕾期,小麦已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宝铭  吕德国  秦嗣军  黄作港  
以3年生盆栽‘寒富’苹果(Malus pumila Hanfu)为试材,持续淹水处理后,测定‘寒富’苹果根系和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保护酶系(POD、SOD、PAL)活性以及植株根系活力。结果表明: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POD、SOD、PAL活性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MDA含量随淹水时间延长呈持续升高的趋势。根系活力于淹水3d稍有升高,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在淹水处理过程中,‘寒富’苹果树体保护性酶系都表现出积极的响应,在处理前期都表现出上升趋势,在处理5~7d达到最大值,随后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处理18d后植株死亡。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长源  焦凤丽  洪圣哲  孙池涛  张明明  张凯  李全起  
为了探索华北平原生物可降解地膜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及为寻求更加环保的替代方式,解决地膜覆盖带来的"白色污染"问题。设置普通PE地膜覆盖(PM)、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BM)、秸秆覆盖(SM)3种不同覆盖处理,以裸地不覆盖(CK)作为对照,研究不同覆盖处理对春玉米农田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覆盖处理对于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的影响在春玉米生育期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趋势,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在生育期内先减小后增大。在春玉米收获期,2种不同覆膜处理均能提高上述3种酶活性,秸秆覆盖只对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有提高作用。其中,对于土壤脲酶活性各个覆盖处理的提升效果明显,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分别较CK处理提高了58.73%,33.65%,83.84%和26.19%,50.98%,61.21%。与CK相比,各个覆盖处理都提高了表层0~10 cm土层内的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钾含量,且以秸秆覆盖效果最优,分别显著提高了24.68%,11.10%,23.34%,而2个覆膜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土壤有效磷含量,各个覆盖处理没有显著的提高作用。综上所述,在华北平原地区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对于上述3种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与覆盖普通PE地膜的效果相似。因此,生物可降解地膜代替普通PE地膜覆盖到农田当中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