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88)
- 2023(14043)
- 2022(11956)
- 2021(11202)
- 2020(9651)
- 2019(21654)
- 2018(21659)
- 2017(42675)
- 2016(22801)
- 2015(25526)
- 2014(25011)
- 2013(24041)
- 2012(21621)
- 2011(19197)
- 2010(19340)
- 2009(18156)
- 2008(17359)
- 2007(15013)
- 2006(12920)
- 2005(11268)
- 学科
- 济(87412)
- 经济(87302)
- 管理(64800)
- 业(63596)
- 企(50898)
- 企业(50898)
- 方法(45400)
- 数学(40881)
- 数学方法(40173)
- 中国(27385)
- 财(23996)
- 农(23810)
- 业经(18921)
- 制(18499)
- 贸(17827)
- 贸易(17817)
- 易(17441)
- 银(16664)
- 银行(16649)
- 行(15818)
- 农业(15433)
- 务(15343)
- 财务(15283)
- 财务管理(15247)
- 学(15102)
- 理论(15099)
- 融(14654)
- 金融(14652)
- 企业财务(14383)
- 地方(13647)
- 机构
- 学院(313856)
- 大学(312609)
- 济(129164)
- 经济(126569)
- 管理(125517)
- 理学(108753)
- 理学院(107696)
- 管理学(105534)
- 管理学院(104953)
- 研究(96099)
- 中国(76844)
- 京(64299)
- 财(62703)
- 科学(56106)
- 财经(50606)
- 所(46357)
- 经(46080)
- 中心(45944)
- 江(44324)
- 农(43617)
- 业大(43167)
- 研究所(41862)
- 经济学(40728)
- 北京(40330)
- 范(38743)
- 师范(38331)
- 财经大学(38014)
- 经济学院(37115)
- 州(35882)
- 院(35082)
- 基金
- 项目(212613)
- 科学(168968)
- 研究(157468)
- 基金(155860)
- 家(134693)
- 国家(133625)
- 科学基金(116263)
- 社会(100742)
- 社会科(95517)
- 社会科学(95494)
- 省(82423)
- 基金项目(81307)
- 自然(75030)
- 教育(74449)
- 自然科(73386)
- 自然科学(73368)
- 自然科学基金(72014)
- 划(69716)
- 资助(65343)
- 编号(64971)
- 成果(51416)
- 部(47754)
- 重点(47613)
- 发(45082)
- 创(44891)
- 课题(43748)
- 国家社会(41960)
- 创新(41912)
- 教育部(41840)
- 科研(41356)
- 期刊
- 济(131546)
- 经济(131546)
- 研究(91354)
- 中国(54345)
- 财(47203)
- 管理(45604)
- 学报(41978)
- 科学(41195)
- 农(38315)
- 大学(33478)
- 教育(32723)
- 融(31667)
- 金融(31667)
- 学学(31634)
- 技术(29514)
- 农业(26491)
- 财经(24074)
- 业经(22984)
- 经济研究(22533)
- 经(20608)
- 统计(17752)
- 问题(17669)
- 策(15898)
- 技术经济(15489)
- 理论(15428)
- 商业(14894)
- 贸(14740)
- 决策(14285)
- 实践(13993)
- 践(13993)
共检索到4460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谭英平 牛津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能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保障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推行长期护理保险有望缓解家庭和社会负担、保障失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而失能率是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本文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近年来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中大多数地区使用的失能评估工具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作为老年人口失能评定标准,分别运用广义线性模型和生命表技术中高龄人口死亡率估计模型对我国老年人口失能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高龄人口死亡率模型对老年人口失能率的测算效果整体上优于目前常用的广义线性模型,特别是对于中度失能率和重度失能率的测算,广义线性模型明显低估7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失能率,而不同程度的老年人口失能率测算分别适用于不同高龄人口死亡率估计模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谭英平 牛津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失能老年人口的长期护理保障不足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推行长期护理保险有望缓解家庭和社会负担、保障失能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而失能率是构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实现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指标。本文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近年来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中大多数地区使用的失能评估工具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作为老年人口失能评定标准,分别运用广义线性模型和生命表技术中高龄人口死亡率估计模型对我国老年人口失能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高龄人口死亡率模型对老年人口失能率的测算效果整体上优于目前常用的广义线性模型,特别是对于中度失能率和重度失能率的测算,广义线性模型明显低估7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失能率,而不同程度的老年人口失能率测算分别适用于不同高龄人口死亡率估计模型。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王晓军 路倩
高龄人口死亡率预测模型是人口预测、养老金成本和债务评估以及长寿风险度量与管理的基础。我国大陆地区高龄人口死亡数据量少、数据波动性大,如何选择适合我国高龄数据特点的死亡率预测模型,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在归纳总结死亡率预测模型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先采用数据较为充分的台湾地区高龄死亡数据,选用Lee-Carter、CBD、贝叶斯分层模型等八种死亡率模型,对模型的拟合效果、预测效果和稳健性做出比较。在此基础上,基于修正和平滑后的我国大陆人口死亡数据,采用CBD模型和贝叶斯分层模型建模和预测。结果显示:贝叶斯分层模型能捕捉我国大陆高龄死亡率数据的历史波动,预测区间能够涵盖全部死亡率的真实值,但预测区间过宽,生存曲线不收敛;相比之下,CBD模型对我国大陆地区高龄死亡率的拟合和预测较好,预测区间和生存曲线合理。在长寿风险度量中,建议采用CBD模型。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赵明
由于高龄人口样本数据少,死亡率计算结果可信度低,传统的基于年龄的死亡率外推方法容易产生偏差。本文采用Age-Shifting模型,选取国家统计局和我国寿险业经验生命表的人口死亡率数据,考虑时间和年龄两个维度,对高龄人口死亡率进行动态拟合,并将拟合结果与传统的Gompertz模型进行比较。研究表明,Age-Shifting模型在拟合高龄人口死亡率的过程中,不仅考虑了年龄上的拟合度,同时也考虑到死亡率随时间递减的趋势,克服了Gompertz模型的缺陷,使得高龄人口死亡率的拟合结果更科学、合理。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赵明
由于高龄人口样本数据少,死亡率计算结果可信度低,传统的基于年龄的死亡率外推方法容易产生偏差。本文采用Age-Shifting模型,选取国家统计局和我国寿险业经验生命表的人口死亡率数据,考虑时间和年龄两个维度,对高龄人口死亡率进行动态拟合,并将拟合结果与传统的Gompertz模型进行比较。研究表明,Age-Shifting模型在拟合高龄人口死亡率的过程中,不仅考虑了年龄上的拟合度,同时也考虑到死亡率随时间递减的趋势,克服了Gompertz模型的缺陷,使得高龄人口死亡率的拟合结果更科学、合理。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润龙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往往利用死亡人口登记、人口普查数据直接计算死亡人口及死亡率。但是,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由于政策法令不健全,以及统计口径不一致,常常发生死亡人口漏报、死亡人口年龄错报以及人口死亡时间误报。因此,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报告经常是不准确的。为了能科学地、准确地评估人口死亡率,近十余年来人口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佳美 郭利涛
目前,国际上关于高龄人口死亡率估计的方法主要包括经典的参数模型估计方法,如用Gompertz分布、Makeham分布拟合高龄人口的死亡率。文章将着重探究Coale-Kisker模型在高高龄人口死亡率拟合中的应用,并针对高高龄人口死亡数据足够多时,对经典的Coale-Kisker模型提出适当的改进。
关键词:
高高龄人口 死亡率 拟合 C-K模型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连增 段白鸽
基于GLM在我国国民生命表死亡率修匀中的应用,利用年鉴中全国分年龄、分性别死亡人口状况数据,将年龄和年份作为因子变量,研究死亡率与年龄和年份两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GLM中的泊松回归模型、负二项回归模型对0~89岁的死亡率进行拟合,并对两种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比较。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负二项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泊松回归模型;进一步将年龄和年份两因子选为数值型变量,对数据进行光滑处理,在负二项回归模型下应用B-样条函数进行修匀。在我国人口死亡率修匀的应用研究中,基于GLM的动态死亡率修匀方法可发现近20年来我国分年龄、分性别死亡率变化规律,具有很强的适用性。由于可获得统计数据的局限性,无法对90岁及以上的死亡率进行修匀,随着人口数据的积累,未来将会在此方面有所改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志生 刘恒甲
文章选择Lee-Carter死亡率模型对中国人口死亡率数据进行拟合和预测,以探讨Lee-Carter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和表现形式。基于1992~2007年中国人口分年龄组死亡率数据,文章对奇异值分解法(SVD)、最小二乘法(OLS)、加权最小二乘法(WLS)和极大似然法(MLE)的拟合结果和预测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加权最小二乘法具有最好的拟合和预测效果。文章利用最优的拟合模型,对未来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行了预测,并利用Bootstrap方法进行了区间估计。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吴晓坤 王晓军
文章采用泊松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建立中国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Lee-Carter模型,在最大似然估计的基础上附加再抽样方法对模型参数、死亡率及其他相关变量进行再抽样估计和预测,并与未采用再抽样方法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于Lee-Carter模型中某些估计参数的不确定性将传导给预测变量,在相同置信水平下,附加再抽样方法得到的死亡率及其他相关变量的区间估计的长度更大,说明再抽样方法能够有效地测度估计与预测中的不确定性,同时也说明对中国人口死亡数据建模时附加再抽样方法的必要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樊毅 张宁
人类预期寿命的不确定性会因为经济水平上的发展、生活质量上的改善、医疗技术上的创新等因素而增加。文章运用8种较为常用的随机死亡率模型对中国0~89岁的总人口死亡率的历史数据进行拟合,并通过贝叶斯信息准则和赤池信息准则比较法、嵌套模型的似然比检验法对这些模型的拟合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Age-Period-Cohort模型对中国总人口死亡状况的综合拟合效果最优。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樊毅 张宁 张万月
生活方式的改变、医学的进步和遗传学的新发现都会使人的预期寿命变得不确定。本文针对中国人口死亡率历史数据(089岁男性数据),利用贝叶斯信息准则和嵌套模型的似然比检验等方法,比较了8种目前流行的随机死亡率模型的拟合效果;同时,检验了这8种随机死亡率模型预测结果的生物合理性和稳定性,并比较了它们的预测效果。结果表明,由Lee-Carter模型拓展而来的Age-Period-Cohort模型最适合于拟合和预测中国的人口死亡率,这为我国寿险企业和养老金机构的死亡率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赵明 王晓军
文章梳理了多人口Lee-Carter随机死亡率模型进展与求解中存在的问题,推导了基于限制条件的两阶段加权最小二乘参数估计方法,并将中国大陆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组成一个多人口群体,检验多人口随机死亡率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1)从估计方法看,基于限制条件的两阶段加权最小二乘估计法,能够有效避免多人口死亡率模型参数过多导致的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失效的问题,并且方法简单、易于操作;(2)从拟合优度看,中国大陆地区人口死亡率短期预测适用Joint-k模型、长期预测适用ACF(0)模型,而香港和台湾地区无论长、短期均适用ACF(0)模型;(3)从稳健性看,多人口死亡率模型在中国人口死亡率拟合中稳健性较好,且基于修匀后数据的模型应用,能够显著提升拟合优度;(4)从预测结果看,带有附加时间效应因子的多人口随机死亡率模型能够得到一致的死亡率预测值,结果更加符合人类死亡率变动的经验特征,弥补了单人口死亡率模型的缺陷。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圆 周兰兰
小域估计(SAE)是小样本抽样调查中的重要议题,该问题下使用经典统计学方法的估计偏差较大。文章基于经验贝叶斯理论的基本思想构建分层贝叶斯模型,以我国肺结核疾病死亡率为例提出了一种小样本条件下有关健康比率数据的小域估计方法,应用MCMC算法对模型中的参数和超参数进行了后验推断。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分层贝叶斯模型同时考虑了不同地区间的同质性与异质性,并可根据样本数量大小对小域估计量进行合理调整,其估计结果更具稳健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文章利用人口普查年龄分布数据和基于广义稳定人口模型的两种生育率估计方法,即整合法和变量r法,对中国1982年以来各普查间的生育水平进行估计。利用整合法估计的是出生率,通过出生率换算为出生人数,进而估计生育率。利用变量r法估计的是净再生产率,通过净再生产率转换为对生育率的估计。整合法对1982~1990年和2000~2010年普查间平均出生率和出生人数的估计,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对1990~2000年普查间的估计则要明显低于国家统计局的公布值。由此估计的1982~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各普查间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依次为2.63、1.68和1.56。利用变量r法对各普查间的平均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分别为2.60、1.61和1.68。因而,2000~2010年中国平均生育率的估计应该在1.6左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