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18)
2023(9233)
2022(7782)
2021(6839)
2020(5451)
2019(11781)
2018(11539)
2017(21172)
2016(11743)
2015(12361)
2014(11506)
2013(10955)
2012(9619)
2011(8697)
2010(8217)
2009(7361)
2008(6668)
2007(5548)
2006(4726)
2005(3858)
作者
(34807)
(29050)
(28993)
(27175)
(18158)
(14337)
(12728)
(11409)
(10967)
(10030)
(9908)
(9582)
(9261)
(9207)
(8921)
(8856)
(8815)
(8746)
(8436)
(8429)
(7643)
(7018)
(6760)
(6663)
(6565)
(6443)
(6392)
(6301)
(5996)
(5846)
学科
(38708)
经济(38664)
管理(33819)
(29241)
(22945)
企业(22945)
方法(17050)
数学(15187)
数学方法(15035)
(12905)
环境(12243)
(11642)
(10714)
中国(10442)
(9928)
贸易(9926)
(9692)
业经(9554)
农业(8670)
(7616)
(6923)
财务(6908)
财务管理(6899)
(6686)
技术(6601)
企业财务(6521)
地方(6507)
(6372)
(5908)
银行(5852)
机构
学院(156877)
大学(153300)
(59088)
经济(58041)
管理(57185)
研究(53998)
理学(50816)
理学院(50248)
管理学(49137)
管理学院(48898)
中国(38644)
科学(38185)
(38070)
业大(31567)
(31024)
农业(30846)
(28686)
研究所(26974)
(24678)
中心(24241)
(22137)
农业大学(20804)
财经(20561)
(20055)
(18849)
技术(18500)
(18472)
北京(18296)
师范(18042)
经济学(17997)
基金
项目(118449)
科学(91738)
基金(85977)
(79666)
国家(79059)
研究(78074)
科学基金(65922)
社会(50091)
(47872)
社会科(47573)
社会科学(47563)
基金项目(46042)
自然(45520)
自然科(44486)
自然科学(44464)
自然科学基金(43662)
(41069)
教育(35285)
资助(33588)
编号(29700)
重点(27581)
(25954)
(25593)
计划(25485)
(24446)
科研(24105)
创新(24000)
科技(22692)
(22349)
国家社会(21250)
期刊
(58021)
经济(58021)
研究(36617)
学报(35943)
(34124)
科学(29383)
中国(26696)
大学(25402)
学学(24719)
农业(23675)
管理(18463)
(18183)
教育(12780)
(12596)
业经(11976)
业大(10774)
经济研究(10726)
技术(10705)
(10622)
金融(10622)
(9745)
财经(9200)
农业大学(9164)
科技(9066)
商业(7930)
(7859)
问题(7441)
林业(7421)
资源(7362)
中国农业(6522)
共检索到2100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辛励  刘锦涛  刘树堂  王俊杰  曹培顺  况川  
为了探讨不同秸秆还田条件对土壤有机碳与腐殖物质含量的影响,利用连续进行6年的莱阳潮土区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施用氮肥以及不施肥或单施有机肥对土壤有机碳及腐殖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的5个处理中,两季秸秆还田施肥处理(WCN)的有机碳以及腐殖物质含量最大,为最优处理。主要效应从大到小依次是氮肥、有机肥、秸秆还田+氮肥、秸秆还田。与对照(CK)相比,氮肥与秸秆配施大幅增加土壤胡敏酸(HA)、胡敏素(HM)、富里酸(FA)含量并使之处于稳定水平上,与单施有机肥相比,随着年限增加,秸秆与氮肥配施(WN、WCN)能够显著增加土壤腐殖质各组分含量,其中两季秸秆还田施氮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军  景峰  李同花  黄金花  谈建鑫  曹晶晶  刘建国  
【目的】以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为研究对象,分析秸秆还田条件下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变化特征,为衡量和评价秸秆还田对长期连作棉田土壤质量和肥力的影响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棉花长期连作定位试验田进行。设秸秆还田模式下5、10、15、20、25和30 a棉田连作小区,无秸秆还田模式下1、5、10和15 a连作小区,共计10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小区土壤初始背景值相近。棉花种植品种为"新陆早46号",按"30+60+30"宽窄行距配置,种植密度为每公顷19.8万株/hm2。全生育期滴灌11次,滴灌总量5 400 m3·hm-2,采用膜下滴灌。共施纯氮49...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袁铭章  辛励  刘树堂  南镇武  刘锦涛  陈晶培  
为了给提高耕层肥力、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秸秆提供良好的依据,采用腐殖质组成修改法与红外光谱法分析了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各施肥处理对非石灰性潮土腐殖质含量及结构的变化。以青岛农业大学长期定位秸秆还田试验为基础,设5个试验处理,施氮肥条件下设小麦、玉米秸秆还田(WCN)、一季小麦秸秆还田(WN)2个处理,同时设小麦玉米两季秸秆还田(WC)、对照(CK)、单施有机肥(M)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续,秸秆还田条件下,2015年各处理土壤中胡敏酸(HA)、富里酸(FA)含量分别平均较2009年提高了117.68%,102.5%。与CK相比,秸秆还田模式各处理土壤腐殖酸总含量(HE)平均增幅21.8%~47...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晶培  刘树堂  辛励  陈延玲  南镇武  刘锦涛  袁铭章  
通过6年的田间定位比较试验,探究了小麦-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腐殖质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长,胡敏酸(HA)、富里酸(FA)和胡敏素(HM)含量逐渐上升,与对照(CK)比较,3种秸秆还田模式土壤腐殖酸平均增幅为3.84%~62.16%,差异较明显。两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CN)土壤腐殖质(HA、FA、HM)含量最高,比对照(CK)平均增加98.16%。一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N)、两季秸秆还田施氮肥(WCN)以及有机肥(M)处理都可以提高土壤水溶性物质(WSS)的含量,两季秸秆还田(WC)处理土壤WSS含量稳定在(0.29±0.11)g/Kg水平,两季秸秆还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史吉平  张夫道  林葆  
以潮土、旱地红壤和红壤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长期施肥对土壤腐殖质含量与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长期施肥不仅影响土壤腐殖质的含量与组成 ,还影响腐殖质的理化性质。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降低潮土和旱地红壤胡敏酸的E4和E6值 ,提高红壤性水稻土胡敏酸的E4和E6值。单施化肥也能提高红壤性水稻土胡敏酸的E4和E6值 ,但对潮土和旱地红壤胡敏酸E4和E6值影响不大。长期施肥对土壤耕层富里酸可见光谱的影响与胡敏酸不同 ,施有机肥或有机无机肥配施均能提高 3种土壤富里酸的E4和E6值 ,单施化肥对 3种土壤富里酸的E4和E6值基本上没有影响。长期施肥也影响腐殖质的紫外吸收光谱 ,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满元  李娟  杨宁  刘慧娟  黄雯  魏甲彬  梁忠厚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覆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组分的影响,为湖南衡阳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依据。【方法】以研究区不同植被覆盖模式(自然恢复草地、人工恢复草地、灌丛草本混交地、灌丛地和乔木灌丛混交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0~10 cm)与亚表层(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和土壤腐殖质组分的特征。【结果】(1)自然恢复草地土壤p H显著高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自然恢复草地和灌丛地土壤体积质量显著高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土壤有机碳、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则以人工恢复草地和灌丛草本混交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速效钾含量在不同植被覆盖方式间差异不显著。(2)人工恢复草地与灌丛草本混交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含量及胡敏酸/土壤有机碳、胡敏酸/富里酸显著高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P<0.05)。(3)人工恢复草地与灌丛草本混交地的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熵与土壤有机碳活度显著低于其他植被覆盖方式(P<0.05)。(4)除速效钾外,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土壤微生物熵和土壤有机碳活度均与土壤腐殖质组分以及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密切的相关性。【结论】人工恢复草地与灌丛草本混交地的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强,土壤腐殖化度和腐殖质聚合度更高,更有利于土壤碳的积累与土壤肥力的提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均艳   魏文良   牛云梦   崔浩   孙筱璐   徐学磊   刘树堂  
土壤有机碳和腐殖质组分受土壤自身质量、施肥管理措施等因素的影响,为明确长期化肥施用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的调控效果,在山东莱阳43 a(2021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选择低量氮肥(N1)、高量氮肥(N2)、高量氮肥配施磷肥(NP)、高量氮肥配施钾肥(NK)、高氮配施磷钾肥(NPK)和不施肥对照(CK)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N1能够显著提高0~5 cm的SOC含量,其增幅为22.84%,单施氮肥处理能够显著提高5~10 cm的SOC含量,N1、N2的增幅分别为20.94%,28.60%,N1能够显著提高10~20 cm的SOC含量,增幅为17.05%,而其他处理无显著变化。化肥施用能够改变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与CK相比,N1可以显著提高10~20 cm和20~30 cm土层胡敏酸(HA)的含量,增幅分别为22.86%,40.49%,而0~1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NP可以显著提高0~5 cm, 5~10 cm土层富里酸(FA)含量,增幅分别为89.44%和124.63%,NK可以显著提高10~20 cm土层FA的含量,增幅为100.22%,NPK可以显著提高20~30 cm土层FA的含量,增幅为107.48%;N1可以显著提高0~5 cm土层胡敏素(Hu)的含量,增幅为69.34%,N2可以显著提高5~10 cm土层Hu的含量,增幅为66.18%,N1可以显著提高10~20 cm土层Hu的含量,增幅为79.50%,而20~3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综上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长期施用化肥可以有效提高非石灰性潮土的土壤有机碳的固定、改变土壤腐殖质组分,且不同的施肥策略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单施氮肥处理的固碳量效果较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锦  田霄鸿  王少霞  把余玲  李有兵  郑险峰  
【目的】探讨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条件下减量施N对作物产量、土壤碳库及NO-3-N累积的影响,为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合理氮肥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08-06-2012-06在陕西关中平原进行了4年田间定位试验,在作物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设置了常规施N(玉米和小麦季施N量分别为188,150kg/hm2)、15%减量施N(玉米和小麦季施N量分别为160,128kg/hm2)、30%减量施N(玉米和小麦季施N量分别为130,105kg/hm2)3个处理,对3个处理的玉米和小麦秸秆、籽粒产量以及植物全氮、土壤硝态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进行分析。【结果】与常规...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窦森  郝翔翔  
【目的】研究黑土不同粒级团聚体和颗粒中的碳、氮及腐殖质组分含量,并分析、比较土壤团聚体与土壤颗粒中腐殖质相互关系。【方法】以黑土区连续9年的耕作试验为平台,采用湿筛法分离土壤团聚体,超声波方法分离土壤颗粒,分别测定不同粒级团聚体和土壤颗粒中的碳、氮、胡敏酸(HA)、富里酸(FA)、铁结合胡敏素(Hi)、黏粒结合胡敏素(Hc)和不溶性胡敏素(Hr)的含量。【结果】>53μm粒级颗粒中的碳、氮以及HA、FA、Hi和Hc的含量明显低于53μm和<53μm粒级团聚体中的碳、氮以及HA、FA、Hi和Hc的含量则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因此,形成团聚体的过程,弱化了粒级之间有机质的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硕桐  夏鑫  丁元君  冯潇  刘晓雨  Marios Drosos  李恋卿  潘根兴  
【目的】基于田间试验,探讨不同形态秸秆还于稻田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分子组成的动态变化,为秸秆资源化利用和稻田土壤固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江苏省常熟市某村的乌栅土稻田,选用新鲜未处理(CS)、过腹处理(CM)和炭化处理(CB)的玉米秸秆,于2015年6月以等碳量(10 t C·hm-2)一次性还田,并以未还田处理作为对照(CK),分别于2015、2017和2019年水稻收获时采集耕层(0—15 cm)土样测定有机碳含量,并采用13C同位素丰度和生物标志物提取-GC/MS鉴定探析有机质组成变化。【结果】与CK相比,还田当年和2年后所有还田处理都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8%—36%),但还田4年后,仅CB处理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24%),且增加的碳来源于施入的生物质炭。还田2年后,CS和CM处理土壤有机质中木质素酚丰度达到峰值,分别比CK增加了115%和66%;还田4年后,所有还田处理的植物源脂类的丰度均显著提高,相应地,植物源与微生物源脂类的丰度比(PL/ML)和生物标志物组分的多样性指数(H’)也显著提升。【结论】分子组成的变化可以用来判明不同形式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质质量的变化;秸秆炭化还田比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有利于稻田土壤固碳,且增强了植物源有机组分在土壤中的持留,提升了土壤有机质的分子多样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翔  朱洪勋  孙春河  曹友节  
借助15年的定位观测资料,系统地研究了长期施肥对土壤微生物含量、腐殖质组分、作物产量和土壤供肥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或两者配施,耕层土壤微生物和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含量增加,HA/FA比值增大;与腐殖质组成成分最为密切的农化性状是全氮和碱解氮,其次是速效磷;长期不施肥、单施氮肥或有机肥,因养分单一,供肥不足,作物产量逐年下降,抗逆力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庆阳   曹殿云   王迪   詹增意   贺婉莹   孙强   陈温福   兰宇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生物炭对棕壤养分含量及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影响,为评价生物炭在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和调控土壤腐殖质组成及稳定性方面的长效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生物炭田间定位试验为基础,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施炭量处理:0(CK)、15.75 t·hm-2(BC1)、31.50 t·hm-2(BC2)和47.25 t·hm-2(BC3),分别测定生物炭施用4年和8年后土壤有机碳(SOC)、氮磷钾速效养分、氮磷钾全量养分以及土壤富里酸(FA)、胡敏酸(HA)和胡敏素(HM)含量。【结果】施用生物炭可提高SOC含量,BC1、BC2、BC3处理SOC含量较CK处理提高了37.35%—72.97%。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AK)含量,与CK处理相比,BC1、BC2和BC3处理土壤AK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11.67—14.00、19.33—22.33和12.33—35.33 mg·kg-1。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全磷(TP)、速效磷(AP)和全钾(TK)含量影响不大(除个别处理)。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HA、可溶性腐殖质(HE)和HM含量。与CK处理相比,BC1、BC2和BC3处理土壤HA含量分别提高了39.68%—40.91%、30.91%—50.79%和34.55%—57.14%。BC1、BC2和BC3处理土壤HE含量较CK处理分别提高18.02%—29.74%、16.81%—30.48%和15.92%—24.91%。与CK处理相比,BC1、BC2和BC3处理土壤HM含量分别提高了48.39%—58.94%、13.57%—89.23%和82.36%—105.82%。施用生物炭4年后对土壤FA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施用生物炭8年后显著提高了土壤FA含量,BC1、BC2和BC3处理较CK处理分别提高了22.01%、30.19%和18.24%。在2016年,各施炭处理提高了土壤HA/HE和HA/FA,但降低了HE/HM,但在2020年,仅BC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HA/FA,BC3处理显著降低了HE/HM。通过冗余和相关分析表明,SOC、TK、AK、TP和AP与腐殖质组分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OC和TK与土壤腐殖质的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土壤SOC、AK、TP和AP与土壤腐殖质的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长期施用生物炭可改善土壤养分状况,主要表现在提高SOC和AK含量;长期施用生物炭可提高土壤腐殖质组分的含量,主要表现在提高土壤HA和HM含量,但对土壤腐殖质稳定性的影响会随时间推移被减弱;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及稳定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鲜妮  岳西杰  葛玺祖  王旭东  
在关中平原塿土(土垫旱耕人为土)上施用化肥的条件下,进行不同用量玉米秸秆直接还田(低秸9 375 kg.hm-2,中秸18 750 kg.hm-2,高秸37 500 kg.hm-2)、间接还田(厩肥,37 500 kg.hm-2)的长期定位试验21 a,观测和分析了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储量及氧化稳定性等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单施化肥相比,秸秆直接或间接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增加了12%(低秸)、24%(中秸)、41%(高秸)和39%(厩肥)。施用秸秆和厩肥21 a,土壤有机碳累积系数平均分别为5.6%和7.2%。秸秆直接还田和厩肥均使土壤有机碳的氧化稳定性降低,胡敏酸...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曾奖  郑海水  周再知  
橡胶间种砂仁、咖啡对林地枯落物、腐殖质和土壤性质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作物的间种明显提高了林地枯落物的积累量,橡胶+砂仁、橡胶+咖啡、纯橡胶林分别为3653.5、2861.1、1934.3kg/hm2;土壤有机质含量随之提高,0~5cm土层有机质含量分别为44.303、32.905、26.840g/kg;三种胶园种植模式土壤腐殖质组成均以富里酸为主,间种砂仁、咖啡利于胡敏酸和胡敏素的形成;土壤性状因间种而得到改良,2~5mm最为良好稳定的多孔性团粒结构含量分别为30.89%、13.66%和12.13%。以橡胶间种砂仁对土壤肥力的提高最为理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邱建军  王立刚  李虎  唐华俊  Eric Van Ranst  
【目的】探求土壤有机碳含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针对中国东北、华北、西北、中南、华东和西南6个典型农业区域,每个区域选择各自典型的种植模式和现行的农田管理措施,在各自特定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输入并运行模型,模拟考察在其它投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土壤有机碳本底值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当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增加1g C.kg-1,东北地区玉米产量可增加176kg·hm-2;华北地区夏玉米与冬小麦轮作,产量可增加约454kg·hm-2;西北地区春玉米产量约可增加328kg·hm-2;中南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