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82)
- 2023(5578)
- 2022(4815)
- 2021(4432)
- 2020(3869)
- 2019(8723)
- 2018(8664)
- 2017(15733)
- 2016(9227)
- 2015(10354)
- 2014(10166)
- 2013(10147)
- 2012(9754)
- 2011(9015)
- 2010(9234)
- 2009(8488)
- 2008(8627)
- 2007(7869)
- 2006(7094)
- 2005(6327)
- 学科
- 济(34498)
- 经济(34447)
- 管理(22553)
- 业(21201)
- 企(17430)
- 企业(17430)
- 方法(15724)
- 数学(13413)
- 学(13230)
- 数学方法(13191)
- 农(9352)
- 中国(9037)
- 财(8626)
- 业经(6968)
- 制(6848)
- 地方(6560)
- 农业(6186)
- 贸(6063)
- 贸易(6061)
- 理论(5957)
- 易(5812)
- 和(5397)
- 融(5237)
- 金融(5236)
- 银(5190)
- 银行(5134)
- 策(5016)
- 环境(4992)
- 行(4950)
- 务(4835)
- 机构
- 大学(140424)
- 学院(136825)
- 研究(58636)
- 济(47852)
- 经济(46672)
- 管理(44160)
- 科学(42676)
- 中国(41883)
- 农(38764)
- 理学(37814)
- 理学院(37152)
- 管理学(35969)
- 管理学院(35775)
- 所(34208)
- 京(32112)
- 研究所(31832)
- 农业(31586)
- 业大(28756)
- 中心(24898)
- 财(23053)
- 江(22354)
- 省(21250)
- 院(21026)
- 北京(20361)
- 农业大学(19906)
- 科学院(19581)
- 室(19453)
- 范(19317)
- 师范(18956)
- 业(18042)
- 基金
- 项目(96383)
- 科学(73582)
- 基金(69952)
- 家(67664)
- 国家(67201)
- 研究(59168)
- 科学基金(53086)
- 自然(39477)
- 自然科(38551)
- 自然科学(38526)
- 自然科学基金(37841)
- 省(36940)
- 基金项目(36757)
- 社会(34847)
- 划(34423)
- 社会科(32762)
- 社会科学(32747)
- 资助(29265)
- 教育(27424)
- 重点(24033)
- 计划(23182)
- 编号(21290)
- 科技(21261)
- 部(20824)
- 发(20814)
- 科研(19778)
- 创(19419)
- 创新(18354)
- 成果(18297)
- 专项(17557)
共检索到209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南镇武 刘树堂 袁铭章 刘锦涛 辛励 陈晶培
为潮土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运移、积累特征及其与夏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始于1978年的莱阳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在2014,2015年夏玉米收获后,分别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并计算0~100 cm不同土层硝态氮、铵态氮积累量及夏玉米产量。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或化学氮肥均能提高土壤硝态氮或铵态氮含量及其积累量;在0~100 cm土层中各处理硝态氮的垂直迁移趋势不同,而铵态氮的垂直迁移趋势基本一致;与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可滞缓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溶,但两者对铵态氮向土壤深层迁移趋势的影响不明显;长期施用有机肥、氮肥对硝态氮、铵态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解文艳 樊贵盛 周怀平 关春林 于婧文
通过17年大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在自然降水、一年一作春玉米种植制度下,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时,0~300 cm褐土剖面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特点及农田氮素平衡。结果表明,适量的氮磷肥及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比可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土壤氮素基本平衡;过低量的氮磷肥配施,土壤氮素处于亏缺状态;过高量的氮磷肥配施、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料配比,土壤氮素盈余显著增加。不同用量的长期单施化肥处理,施氮量超过120 kg/hm2后,硝态氮在土壤中有明显累积,硝态氮峰值出现在100~180 cm土层之间,且随施入氮素量的增加硝态氮峰值升高,以硝态氮形式残留在土壤剖面中的氮量占总施氮量的10.93%~44.24%。过高量有...
关键词:
旱地 褐土 硝态氮 分布与累积 氮平衡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生茂 李凤民 索东让 郭天文 汪建国 孙炳玲 金绍龄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漠土上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表明,连续20年不施用任何肥料,导致农田土壤生产能力严重衰退。2001年不施肥的小麦产量仅是试验开始时(1982年)的25.7%,2000年的玉米产量为1984年的28.2%。肥料是影响农田土壤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不同肥料的影响程度依次是:氮肥>有机肥>磷肥>钾肥,其平均增产率分别为36.5%、27.3%、24.7%和2.9%。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不施任何肥料的对照产量持续降低,故氮肥的增产效果增加;磷肥增产效果比较平稳;钾肥在试验开始后最初6年(1982~1987年)无显著增产效应,中期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1988~1992年),后期8年(1993~2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淼 李小娟 陈歆 李宁 杨桂生 彭黎旭 李玮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热带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及与土壤pH值、辣椒产量的关系。【方法】以"湘辣十七号"辣椒为实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秸秆还田(CFS)、化肥+有机肥(CO)、75%化肥+有机肥(TCO)、50%化肥+有机肥(HCO)、单施有机肥(OF)7种施肥处理。【结果】施用有机肥、化肥或有机肥化肥混施等施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肥处理对0~100 cm不同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6961,P<0.01),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对辣椒产量具有重要影响。【结论】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秸秆可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和淋溶迁移。
关键词:
施肥 热带土壤 硝态氮 产量 pH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亚鑫 张娟霞 刘伟刚 郑险峰 翟丙年 王朝辉
【目的】研究关中地区玉米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硝态氮的影响,为该区域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氮肥管理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2016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设玉米秸秆还田和秸秆不还田2个水平,副处理为5个不同施氮水平(0,84,168,252和336 kg/hm2),共计10个处理,研究关中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玉米秸秆还田对后茬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5年玉米秸秆还田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玉米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处理呈“低氮减产,高氮增产”的规律。2012-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冬小麦 产量 硝态氮 养分调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秀康 邢英英 李占斌
【目的】采用大田覆膜栽培技术,研究西北黄土塬区覆膜和施肥量对玉米产量、根层土壤硝态氮分布和去向的影响,为西北黄土塬区合理施氮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对照组(CK):不施肥、不覆膜;(2)覆膜和不施肥处理(MN0);(3)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 Kg·hM~(-2))和不覆膜处理(BN1);(4)施基肥(氮肥80 Kg·hM~(-2),磷肥80 Kg·hM~(-2))和覆膜处理(MN1);(5)施基肥(氮肥80Kg·hM~(-2),磷肥80 Kg·hM~(-2))、追施氮肥(氮肥80 Kg·hM~(-2))和不覆膜处理(B...
关键词:
玉米 覆膜 施肥 硝态氮 氮肥利用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宝元 孙雪芳 丁在松 马玮 赵明
【目的】改善土壤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技术是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本研究拟通过分析浅旋、免耕和条带深松3种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和常规施肥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阐明其产量及氮肥效率差异形成的生理过程。【方法】试验于2013—2014年在河南新乡进行。采用裂区设计,耕作方式为主区,设浅旋耕作(rotary tillage,R),免耕直播(no-tillage,N)和条带深松(sub-soiling,S)3种耕作方式;肥料类型为副区,设缓释肥(slow release fert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克刚 张学斌 吴政卿 龚惠英 汪立刚
在潮土、褐土、砂姜黑土 3种土壤上 ,分别自 1980和 1981年选点布置了氮、磷、钾定位试验。在各个处理中分别从 0~ 2 0 ,2 0~ 4 0 ,4 0~ 60 ,60~ 80 ,80~ 10 0cm 5个剖面层次中垂直取土样 ,然后进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 :在不施肥处理、单施氮处理、氮磷配施处理、氮磷钾配施处理 ,NO- 3 -N累积量以砂姜黑土为最多 ,潮土次之 ,褐土最少。硝态氮在土壤中分布不仅与施氮量有关 ,而且还与土壤类型有直接关系。不同土壤类型直接影响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移动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硝态氮累积 硝态氮剖面分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世友 刘孟朝 王凌 韩宝文 茹淑华 贾良良
为了提高氮素的经济效益,减少氮素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在子牙河流域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措施在氮素总量降低30%、磷钾肥用量不变的基础上,冬小麦产量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优化施肥措施的4个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其中氮肥利用率比习惯施肥提高了18.95%~51.21%。与习惯施肥相比,冬小麦收获期1.2 m土层硝态氮残留,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有机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缓控肥+有机肥分别减少116.25,70.80,63.81,108.95 kg/hm2。综合经济效益...
关键词:
施氮措施 冬小麦 氮肥利用率 硝态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婧 王树文 邱强 张宝贵 张伟 张鸣浩 闫晓艳 冯利平 刘庆军 刘淑琴
为了寻求水肥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以九农21为材料,于2008年研究了遇旱灌水和施肥方式对大豆各生育期、各土层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各土层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来看,灌水前优化施肥处理对保持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效果明显,尤其是R1和R5期,减少了土壤中的氮损失。用地质统计学中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半方差函数分析,从变程值来看,灌水对优化施肥处理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空间变异性程度影响较大;此外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较小,分别为0.02和0.21,表明由土壤的空间结构本身引起的空间变异性占主要部分,说明优化施肥处理对改变土壤的空间结构具有良好的作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瑞 周建斌 崔亚胜 王天泰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收获后0~200cm土层硝态氮分布、累积及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方法】2009年在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区的户县、周至2县分别设置了6个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施氮量处理下夏玉米收获后土壤剖面硝态氮的含量,计算了土壤氮素平衡值。【结果】夏玉米收获后,在0~200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夏玉米收获后0~200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加,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氮素平衡值逐渐增大,其中,当施氮量为90~150kg/hm2时,土壤氮素基本达到平衡;当施氮量达270~450kg/hm2时,土壤氮...
关键词:
夏玉米 施氮量 土壤硝态氮 氮素表观盈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石宁 李彦 张英鹏 罗加法 仲子文 孙明 刘兆辉 井永苹 薄录吉
【目的】利用田间试验研究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肥料表观利用率、氮肥表观损失量、土壤硝态氮的累积和迁移规律的影响,为一次性施肥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方法】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大田试验设置3个处理:(1)不施氮(CK);(2)普通尿素优化施肥处理(OPT,基施50%,小麦返青、玉米拔节50%);(3)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施肥处理(CRF,80%OPT施氮量)。小麦OPT和CRF处理氮用量分别为180和144 kg·hm~(-2),玉米OPT和CRF处理氮分别为210和168 kg·hm~(-2),小麦磷钾的施用量分别为P2O5 90 kg·hm~(-2)、K2O 60 kg·hm~(-2),玉米磷钾的施用量分别为P2O5 60 kg·hm~(-2)、K2O 60 kg·hm~(-2),肥源分别为过磷酸钙和氯化钾。在小麦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收获期以及玉米苗期、拔节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按照20 cm土层采集0—100 cm土壤剖面土样进行分析,在收获时收集植株叶片及籽粒样品进行养分分析并测定其产量。【结果】与优化施肥相比,控释肥在减少20%施氮量的情况下,小麦产量达到7.87 t·hm~(-2),地上部总氮吸收量为209 kg·hm~(-2),玉米产量和吸氮量分别为7.57 t·hm~(-2)和142 kg·hm~(-2),不仅保证了小麦、玉米的产量和地上部总氮吸收量,小麦玉米持续施用控释肥还减少了土壤中氮的表观损失量。土层中硝态氮素累积主要发生在40—60 cm土层,控释肥能够有效减少硝态氮在0—100 cm土层中的累积量,同时减缓硝态氮向深层土壤迁移的速率。【结论】在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中,控释肥能够实现减量施氮不减产,同时减少氮肥损失,降低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和迁移,降低环境风险。
关键词:
控释肥 硝态氮 累积 迁移 小麦 玉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天一 逄焕成 李玉义 王伯仁
基于湖南祁阳红壤试验站长达19年的定位试验,于2009年进行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OM)与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NPKM)对春玉米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及产量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有机肥处理不仅能够显著增加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主要生育期的叶片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累积量显著增加,其穗粒数、百粒重及收获指数均显著增加,表现为最终产量增加333.23%。在本试验处理条件下,单施有机肥处理与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除苗期净光合速率有显著性差异外,在其他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上无显著性差异。综合土壤养分及历年平均产量来看,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飞 李清华 何春梅 游燕玲 黄毅斌
【目的】氮是南方黏瘦型中低产田重要的限制因子。研究长期施肥对黄泥田团聚体中氮素累积及有机氮组成的影响,为合理培肥及土壤氮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集黄泥田36年定位试验中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牛粪(NPKM)、化肥+全量稻秸还田(NPKS)4种处理耕层土壤,采用湿筛和Bremner有机氮分级方法,分析团聚体氮素累积与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分配的变化。【结果】施肥处理>2 mm团聚体全氮含量较CK显著增加12.7%—51.9%(P2 mm团聚体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率较CK分别显著提高24.7与20.0个百分点(P2 mm团聚体酸解性氮与非酸解性氮含量分别较CK增加10.1%—36.3%与20.7%—100.5%,并相应提高两组分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率,NPKM与NPKS处理增加尤为明显。对于>2 mm团聚体,施肥处理酸解铵态氮含量较CK显著增加17.2%—40.4%(P<0.05),以NPKM处理增加最为明显;酸解氨基酸态氮与酸解未知态氮含量分别以NPKS与NPKM处理增加最为明显,分别较CK显著提高24.0%与52.1%(P2 mm与0.25—2 mm团聚体的非酸解性氮及酸解铵态氮与相应粒级团聚体中的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2 mm团聚体非酸解性氮的累积。配施牛粪对提高>2 mm团聚体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态氮含量与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率最为明显,配合稻秸还田则对提高酸解氨基酸态氮含量及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最为明显。冗余分析表明,水稻氮吸收量受>2 mm与0.25—2 mm团聚体非酸解性氮组分影响较大,NPKM和NPKS处理水稻氮吸收量受土壤有机氮组分影响高于NPK与CK处理。【结论】长期施肥增加了黄泥田耕层土壤>2 mm团聚体全氮含量及对原土全氮累积贡献率,有机无机肥配施尤为明显。>2 mm团聚体中非酸解性氮、酸解性氮及酸解铵态氮含量与该团聚体中碱解氮含量以及水稻氮吸收量关系密切,是重要的有效氮库。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润哲 朱嘉磊 王江 聂浩亮 黄梦遥 宋连君 聂立水
[目的]研究灌溉和施氮对硝态氮在毛白杨林地土壤中积累与分布的影响,为毛白杨速生丰产林科学精准施肥和减少硝态氮淋失提供依据。[方法]在华北平原毛白杨适生地河北威县,利用"十二五"毛白杨大径材培育研究长期试验地,研究了通过灌溉保持不同土壤水分状况(田间持水量45%、60%、75%)和施氮量(0.0、101.6、203.2、304.8 kg·hm~(-2))对土壤硝态氮分布与积累的影响。[结果]土壤硝态氮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在0■200 cm土层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S"型变化趋势,且施氮量越大,硝态氮在60■100 cm土层累积的趋势越明显。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土壤硝态氮的淋洗峰所在土层深度分别在40■60、60■80、8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灌水量的增加则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水氮交互作用对硝态氮的分布与积累影响显著。林地不同水氮组合土壤硝态氮积累量为86.11■259.29 kg·hm~(-2)。[结论]施氮量与土壤水分含量对毛白杨林地土壤硝态氮的分布与积累影响显著,在0■200 cm土层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硝态氮的积累量呈上升趋势;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硝态氮积累峰所在的土层呈逐渐下移的趋势。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试验林地0■200 cm土层内硝态氮积累量较低,林地生态系统庞大林木根系对硝态氮吸收作用值得重视。同时,为了减少硝态氮的淋失,建议减少氮肥的施用,并将田间持水量控制在60%■7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