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23)
- 2023(4320)
- 2022(3756)
- 2021(3624)
- 2020(3184)
- 2019(7629)
- 2018(7483)
- 2017(14436)
- 2016(7542)
- 2015(8301)
- 2014(8270)
- 2013(8089)
- 2012(7587)
- 2011(6866)
- 2010(6865)
- 2009(6435)
- 2008(6445)
- 2007(5384)
- 2006(4803)
- 2005(4276)
- 学科
- 济(38137)
- 经济(38079)
- 业(22919)
- 管理(20914)
- 方法(20404)
- 数学(19333)
- 数学方法(19257)
- 企(16158)
- 企业(16158)
- 农(11935)
- 财(11146)
- 制(9185)
- 农业(9083)
- 中国(8703)
- 地方(8614)
- 体(6941)
- 收入(6907)
- 业经(6655)
- 融(6377)
- 金融(6376)
- 贸(6217)
- 贸易(6214)
- 体制(6003)
- 易(5988)
- 务(5836)
- 财务(5835)
- 财务管理(5818)
- 企业财务(5679)
- 银(5607)
- 银行(5600)
- 机构
- 大学(106181)
- 学院(105018)
- 济(49914)
- 经济(49164)
- 管理(41127)
- 研究(37021)
- 理学(35643)
- 理学院(35313)
- 管理学(34902)
- 管理学院(34691)
- 中国(28308)
- 财(25698)
- 京(21366)
- 财经(19801)
- 科学(19369)
- 经(18192)
- 所(17605)
- 经济学(16864)
- 中心(16736)
- 农(16652)
- 研究所(15691)
- 江(15454)
- 经济学院(15396)
- 财经大学(14906)
- 业大(14006)
- 北京(13795)
- 院(13591)
- 范(13268)
- 师范(13169)
- 农业(12600)
- 基金
- 项目(70859)
- 科学(56783)
- 基金(53554)
- 研究(52716)
- 家(46382)
- 国家(46018)
- 科学基金(39833)
- 社会(35908)
- 社会科(34175)
- 社会科学(34168)
- 基金项目(28061)
- 省(25867)
- 教育(24881)
- 自然(24538)
- 自然科(23905)
- 自然科学(23897)
- 自然科学基金(23501)
- 资助(22406)
- 划(22251)
- 编号(20003)
- 部(17205)
- 成果(16603)
- 重点(16153)
- 国家社会(15855)
- 教育部(15413)
- 发(15346)
- 创(14647)
- 人文(14620)
- 制(14485)
- 课题(14255)
共检索到1594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楠 张栋浩 李建军 卢洪友
巩固脱贫成果和解决相对贫困是2020年后中国长期减贫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此东部地区率先进行了实践创新。本文以2003—2016年中国东部80个地级市的数据为样本,利用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合成控制法识别了试验区政策的减贫效应、影响机制及作用渠道。结果显示:政策的实施显著实现了收入减贫与多维减贫,即农户收入得到提高和跌入多维贫困概率降低;丽水试验区的减贫效果最明显,阜新和清远的减贫效果一般;试验区内家庭的各类收入增加,贫困脆弱性和慢性贫困降低。进一步分析表明,减贫效果差异的宏观影响机制是包容性增长,政策主要通过保险覆盖、金融参与和社会网络等渠道对家户增收和减贫产生间接影响。本文的结论对于制定差别化扶贫政策、创新贫困监测机制、构建多元协同扶贫机制以及建立城乡统筹反贫困体系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卓 左停
资产收益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机制创新,已经在我国贫困地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了一批新做法和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讨论和研究。本文基于对东部扶贫改革试验区Z市典型案例的深入考察,从资产收益扶贫的基本内涵和运作机制入手,结合国家政策和地方已有的实践,深入分析资产收益扶贫的减贫机理与实践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辉 张子尧 尹恒
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培育贫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解决区域不平衡问题的治本之举。中国政府在2011年底推出了新一轮全国性区域扶贫开发计划,本文利用手工收集整理的政策文件信息,结合县域经济、企业和土地交易等宏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深入剖析了区域扶贫政策的宏观经济效果和微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扶贫开发计划显著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且未对邻近或对口帮扶地区造成负面影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推进,其中既包括生产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又包括生产效率改善的内涵式发展。此外,成本收益分析表明扶贫开发计划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并具有财政长期可持续性。本文结果为进一步完善区域扶贫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
区域扶贫政策 高质量发展 双重差分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戴卫东 徐谷雄
医保扶贫是我国当前农村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政策,医疗救助是医疗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安全网"。本文以浙江省丽水市为样本,通过测算农村贫困人群在医疗救助介入前后医疗自付总费用的变化,以及构建灾难性医疗支出的相关指标来评价医疗救助扶贫的扶贫效果;并通过描述性统计与回归模型分析了个体特征、就医行为对灾难性医疗支出的影响。最后,本文从推动医疗救助方式改革,实施医疗救助专项药品目录,对农村贫困人群的政策外医疗自付费用探索补充性救助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守东 顾天翊
本文利用扶贫改革试验区构建了不同强度产业扶贫政策实施样本,进而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分析思路考察了产业扶贫的贫困摆脱效应。研究表明,以专项金融资本扶持为信号的产业扶贫,能够加速贫困人口向社会产业大循环的纳入,从而通过贫困人口内生增收路径的构建提升贫困摆脱效率,但产业扶贫及相应的专项信贷扶持对贫困减缓的作用存在边际递减特征。同时财政资金投入对贫困摆脱的作用依然是显著的,转移支付的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产业环境的优化,确实能够进一步提升产业扶贫专项信贷的支持效率。此外,资本稀缺依然是贫困人口增收的主要瓶颈。本文就产业扶贫政策框架的优化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莉亚 周舒鹏 庞元晨 郭雪寒
随着扶贫攻坚进入新时期,以政府为主导的扶贫攻坚面临诸多约束与局限,亟须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力量共同参与。为回答企业的扶贫参与是否有效,以及地区差异对其是否有影响,本文利用2010—2017年A股上市公司所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对企业扶贫参与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西部地区的企业、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企业以及规模大、经营业绩好的企业更倾向于参与扶贫攻坚;(2)企业的扶贫参与有助于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且在欠发达地区,企业参与扶贫的效果更好。这表明以企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响应了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确实有助于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脱贫。本文基于企业参与扶贫的视角,拓展了扶贫攻坚另一参与主体——社会力量的相关研究,同时也丰富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相关文献。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反贫困 企业扶贫参与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立勇 许明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6年个体水平数据为样本,从家庭人均纯收入、贫困发生率两个角度,借助DID方法研究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且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稳健性,本文将基准DID模型扩展到连续型DID模型,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借助分位数DID方法揭示精准扶贫政策的异质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村贫困居民具有明显的减贫效果,精准扶贫政策明显提高了家庭人均纯收入,降低了贫困发生率,且随着时间推移,扶贫效果具有持续性;从贫困发生率角度来看,精准扶贫政策对不同贫困发生率地区均存在显著减贫效果,精准扶贫政策是有效的,相比而言,贫困发生率越严重的地区,精准扶贫政策的效应越大;从家庭人均纯收入来看,精准扶贫政策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减贫效应呈倒U型变化,即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人口中的中间群体的收入提升效应最明显。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周迪 王明哲
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是中国政府为了缓解相对贫困,在东部地区率先开展的扶贫改革创新举措。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将为扶贫改革试验区创新扶贫形式的推广提供证据支撑与经验借鉴。本文以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09~2016年东部八省共144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县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逐年倾向得分匹配法将多期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匹配,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对促进当地发展的作用,然后采用三重差分法验证地区异质性所导致的政策效应差异,最后利用中介效应分析讨论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并形成持续作用的"良性循环";并且,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上,扶贫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效应不存在省份差异,但在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上存在省份差异;进一步发现,试验区的设立通过提升城镇人口数量与固定资产投资额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并通过提升农业机械总动力来推动当地农业发展。基于所得结论,本文提出应积极推广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的实施经验,各地区需因地制宜地借鉴学习,坚持改革为本建设幸福乡村。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要要 陈志广
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作为国家扶贫制度体系中的创新举措,是否会对地方民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待于实证检验。本文将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视为一项准自然试验,基于辽宁省2005—2016年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实证检验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对地区民生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地区民生发展,且这一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中始终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与非少数民族试验区相比,扶贫改革试验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效应更强,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也对邻近地区的民生发展带来正向溢出效应。本文从民生视角检验了扶贫改革试验区的政策效应,为不断完善和推广扶贫改革试验区的政策内容提供了证据支持和经验借鉴。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国建 佟孟华 李慧 陈飞
设立扶贫改革试验区是新时期新背景下扶贫攻坚的新举措,但是其政策效果如何有待验证。本文将辽宁扶贫改革试验区试点视为一次自然实验,基于2002—2016年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了扶贫改革试验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因果效应以及扶贫措施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使处理组比控制组提高约16%,此结论在多种识别假定检验和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一政策对周边邻近地区会产生正向溢出效应,而非少数民族区县的政策效应强于少数民族区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依赖程度越大反而能够提升政策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但是由于经济基础、要素禀赋结构以及地理和行政特征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不同区县中政策效果存在异质性。此外,扶贫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主要通过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渠道对当地经济绩效产生间接影响。更重要的是,政策通过相应精准扶贫的措施基本达到了既定目标,但是仍需提高当地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各区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市场融合,降低行政壁垒。研究结果进一步强调了贯彻落实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因时因地因人精准扶贫、精准施策的重要性,从而不断完善中国现有的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欠发达地区经济起飞的关键是“资源资本化”*———中国扶贫体制改革试验区的实证经验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本报告以农村改革试验区中以扶贫开发为主题的陕西延安、广东清远、广西北海等地的经验总结为基础,认为“资源资本化”应成为我国欠发达地区改革与发展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秦聪 郭婧
2013年和2015年国家在东部沿海省份分两批实施了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累经验。由于各省的试点政策不尽相同,需要分别考察政策效果和总结经验。利用2011—2020年江苏省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的识别策略,考察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对于试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剖析政策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江苏省制定实施的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促进了改革地区的经济发展。从作用机制上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均有所提升,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速更快;财政支出增加和信贷政策支持为地区发展提供了资金;鉴于试验区的经济增长是由劳动力和技术所驱动的,因而具有可持续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扶贫改革试验区政策改善了当地居民生活条件,农民收入水平得到了提升、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水平得以改善,而农民的消费水平仍有提升的潜力和空间。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白凤峥 李江生
旅游扶贫试验区是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种尝试 ,该试验区管理模式的选择关系到旅游区建成以后的运作与发展。模式的选择要贯彻旅游试验区建设的基本思想 ,做到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 ,使管理模式建立在一个良性运作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
旅游扶贫试验区 管理模式 运行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超凡 王赟
以罗霄山片区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对2010—2014年罗霄山片区20个县(市、区)的旅游扶贫效率进行测度,并通过GMM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旅游扶贫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罗霄山片区旅游扶贫综合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旅游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多数贫困县(市、区)的旅游扶贫效率都呈现改善态势,说明旅游扶贫仍具较大潜力。从影响因素来看,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扶贫对改善罗霄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有积极影响,而教育培训水平较低和金融支持能力不足制约了该片区旅游扶贫效率的提升。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本健 马九杰 丁冬
扶贫贴息贷款是对农村信贷市场的一种人为干预,可能导致信贷市场扭曲。自扶贫贴息贷款制度实施以来,国务院扶贫办会同其他部门对这项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扶贫贴息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以及不同贴息方式对贷款质量、贫困瞄准等的影响,然后利用武陵山区某贫困县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的动态数据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在扶贫贴息贷款管理模式由利率管制转向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拥有更大的决策自主权、采取贷款偿还后向借款农户直接贴息的方式之后,扶贫贴息贷款规模增加,金融机构寻租问题得到初步缓解,贷款质量有所提升,但是贫困农户和农业产业受到排斥、贫困瞄准目标偏离等问题依然存在。文章的政策...
关键词:
反贫困 贴息贷款 贫困瞄准 农村金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绿色金融政策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吗——来自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证据
扶贫改革试验区设立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隐性晋升激励和财政支出视角
精准扶贫能减少刑事犯罪吗?——来自裁判文书数据的经验证据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对环保企业投融资的影响——基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经验证据
财政分权有利于贫困减少吗?——来自分税制改革后的省际证据
数字经济发展与流通业绩效优化——来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证据
制度型开放与数实融合——来自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的证据
贸易新业态与稳就业——来自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证据
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跨境电商发展: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制度型开放对城市出口结构升级的影响——来自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