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892)
- 2023(6271)
- 2022(5255)
- 2021(4699)
- 2020(3862)
- 2019(8539)
- 2018(8115)
- 2017(14757)
- 2016(8424)
- 2015(8806)
- 2014(8512)
- 2013(8288)
- 2012(7547)
- 2011(6697)
- 2010(6469)
- 2009(6020)
- 2008(5880)
- 2007(5239)
- 2006(4358)
- 2005(3666)
- 学科
- 济(29879)
- 经济(29847)
- 业(23360)
- 管理(23274)
- 企(18209)
- 企业(18209)
- 方法(14438)
- 数学(12863)
- 数学方法(12778)
- 农(9640)
- 财(8343)
- 贸(8156)
- 贸易(8152)
- 学(7992)
- 易(7978)
- 中国(7586)
- 业经(7467)
- 农业(6741)
- 技术(5541)
- 环境(5530)
- 制(5389)
- 地方(5249)
- 务(5197)
- 财务(5196)
- 财务管理(5190)
- 企业财务(4933)
- 划(4840)
- 产业(4589)
- 银(4356)
- 银行(4311)
- 机构
- 学院(119045)
- 大学(118792)
- 济(46489)
- 经济(45690)
- 研究(44395)
- 管理(44093)
- 理学(39240)
- 理学院(38766)
- 管理学(38011)
- 管理学院(37836)
- 农(35615)
- 科学(32168)
- 中国(30925)
- 农业(29087)
- 业大(27771)
- 京(24941)
- 所(24869)
- 研究所(23457)
- 农业大学(19516)
- 中心(19323)
- 财(18769)
- 江(17295)
- 省(16429)
- 院(15723)
- 科学院(15689)
- 业(15630)
- 财经(15615)
- 室(15114)
- 北京(14928)
- 经(14430)
- 基金
- 项目(91457)
- 科学(70268)
- 基金(67191)
- 家(64314)
- 国家(63829)
- 研究(55634)
- 科学基金(52171)
- 自然(37626)
- 自然科(36813)
- 自然科学(36796)
- 基金项目(36398)
- 省(36329)
- 自然科学基金(36178)
- 社会(35928)
- 社会科(34180)
- 社会科学(34169)
- 划(31859)
- 资助(26351)
- 教育(24468)
- 重点(21523)
- 计划(21413)
- 科技(19660)
- 发(19496)
- 编号(19486)
- 创(19453)
- 部(19102)
- 科研(18631)
- 业(18528)
- 创新(18278)
- 农(16665)
共检索到1616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国荣 李菊梅 徐明岗 高菊生 谷思玉
【目的】研究化肥、有机肥对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以及化肥氮磷钾、有机肥氮磷钾提高土壤养分的异同。【方法】依托祁阳站有机无机、肥水稻长期定位试验,分析历史样品及数据。【结果】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配合施用对水稻高产稳定有显著作用;长期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对提高土壤有机质都有显著作用,但施用化肥只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至28.1g·kg-1,与试验开始时相比只提高了42%。凡施用牛粪能使土壤有机质平均最高增加到41.6g·kg-1,比试验开始时提高了91%;有机肥氮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的效果优于化肥氮,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比化肥处理提高了30%和16%。而施入的有机肥磷在土壤中累积较少,土壤全磷、...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徐玲 张杨珠 曾希柏 周卫军 周清 夏海螯
为探明长期不同施肥结构对湖南省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测定,研究了湖南省土肥站1986年冬季在全省各地建立的、持续了18年的6个土壤肥力与施肥效益监测长期定位试验点不同施肥处理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长期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全面提高土壤氮、磷、钾、有机质以及CEC含量,能有效调节土壤pH.秸秆还田和施用NK肥都能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施用NK肥的处理比NPK肥处理平均高48.4%;秸秆还田处理比NPK肥处理平均高32.3%.施用NP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各化肥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总体上较为稳定,而施用有机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有效途径,有...
关键词:
施肥结构 长期定位试验 土壤肥力 稻田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水清 黄绍敏 郭斗斗
为了探讨长期施用化肥、有机无机结合等不同施肥条件下的冬小麦增产效果与土壤养分演变规律。以连续18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依据,对历年冬小麦产量和土壤养分测试结果进行系统总结。结果表明:化肥与有机肥都可以提高冬小麦产量,且二者效果不相上下;化肥与有机肥都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机肥与秸秆在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及有效钾含量方面比化肥更具优势;随着施肥年份的增加,土壤碱解氮呈缓慢增加趋势;施肥到一定阶段后,高量有机肥,常量有机肥,化肥及秸秆还田,无肥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稳定在80,60,20,3 mg/kg左右。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冬小麦 产量 潮土 肥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禹池 冯文强 秦鱼生 曾祥忠 周相玉 王昌全 涂仕华
为了研究长期秸秆覆盖还田配合不同施肥处理对成都平原稻-麦轮作下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及提出该种植模式下的作物最佳施肥方案和明确土壤培肥效果,2005-2011年,在成都平原灰色冲积水稻土壤上,采用秸秆覆盖还田配施不同用量氮磷钾肥连续免耕轮作种植水稻和小麦,研究不同处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于2010年水稻收获后采取耕层(0~5,5~15和15~30cm)土样,分析不同处理对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相同化肥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还田能显著增加水稻和小麦产量。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增施氮肥和钾肥都能显著提高水稻和小麦产量,而磷肥只能增加小麦产量,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秸秆覆盖还田比单施化肥每季每公顷至少能节约6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兆顺 吴俊强 钱芳 楼辰军
在潮土上进行了5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均衡施肥(NPK、M、NPKM),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有效磷等肥力指标以及玉米产量,尤以M处理增幅最大,与本底值相比,土壤全氮、全磷、速效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5.00%,24.81%,18.97%和21.43%;而不均衡施肥(N、NK、NP)导致相应的营养元素的含量降低。分析表明,在潮土上施氮肥和磷肥对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土壤肥力 施肥制度 定位试验 玉米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明月 张凯鸣 毛伟 居静 宓文海 赵海涛
为了探究长江下游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下有机肥等氮替代无机肥对稻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有机氮依次替代10%(Y1W9),20%(Y2W8),30%(Y3W7),40%(Y4W6),50%(Y5W5)无机氮等处理,同时以100%施用无机氮(W100)为对照,连续3 a定位监测稻麦产量、土壤肥力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3 a间有机肥等氮量替代无机肥比单施无机肥平均轮作年产量增加了0.8%~2.7%;3 a小麦平均产量较单施无机肥处理提高了5.6%~13.2%,水稻平均产量提高了0.2%~14.0%,稻麦轮作总产量平均提高了0.4%~24.5%。与单施无机肥相比,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和>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提高;Y4W6和Y5W5处理下>0.250 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百分比分别为74.3%和78.8%,高于其他几个处理下>0.250 mm粒径团聚体的含量百分比,分别比单施无机肥处理高出了5.6和10.1百分点。有机肥与无机肥不同比例配施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含量,缓解了土壤酸化程度。综上所述,有机肥长期替代无机肥能够培肥土壤,有助于长江下游地区稻麦稳产,20%有机氮替代无机氮最有利于长江下游地区稻麦稳产、高产和土壤肥力提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侯红乾 刘秀梅 刘光荣 李祖章 刘益仁 黄永兰 冀建华 邵彩虹 王福全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早晚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增产幅度为65.4%-71.5%(P<0.05),比施化肥(NPK)增产幅度为3.9%-7.8%(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包耀贤 徐明岗 吕粉桃 黄庆海 聂军 张会民 于寒青
【目的】确定长期施肥下土壤肥力变化的适宜评价方法。【方法】以湖南望城和江西进贤的长期试验数据为基础,比较和分析因子分析法、相关系数法、内梅罗指数法3种评价方法对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结果,探明适宜土壤肥力变化的综合评价方法。【结果】20多年长期施肥下,3种评价方法所得综合土壤肥力指数(IFI)的变化趋势和差异性不同:因子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评价结果相似,而内梅罗指数法与二者存在一定差异,评价结果灵敏度较高。经验证,3种评价方法的IFI与作物产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内梅罗指数法相关性更高。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低产的不施肥(CK)、偏施肥(NK)处理IFI随时间呈下降趋势;高产的均衡施肥(NPK、...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昌顺 李昆 马姜明 郑志新
以3年生印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林分所在的林地进行施肥试验,设置了9个施肥处理和一个不施肥对照,运用当年树高和胸径生长量、土壤养分和生物指标讨论了施肥对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3年生印楝人工林树高和胸径生长对施肥的反应存在差异,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单施氮肥(处理1、处理2、处理3)和混合施肥(处理7、处理8、处理9)的当年胸径生长量均与对照处理差异显著,而当年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2)合理施肥不仅可改善土壤酸碱性和土壤微环境,增强土壤酶活性和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还可提高林地土壤肥力,防治印楝人工林地力衰退;(3)不同施肥处理对林地土壤肥力的影响不同,氮、...
关键词:
印楝 干热河谷 土壤肥力 因子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彭卫福 吕伟生 黄山 曾勇军 潘晓华 石庆华
【目的】土壤肥力是红壤性稻田水稻丰产的基础。明确不同肥力对红壤性水稻土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红壤性稻田土壤培肥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质地相似的不同肥力水平的红壤性水稻土进行盆栽试验(以土壤有机质的高低代表土壤肥力的高低),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肥力水平(F_L、F_M和F_H分别代表低肥力、中肥力和高肥力,其低、中、高肥力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9.9、29.6、38.9 g·kg~(-1))和氮肥水平(N_0、N_(150)和N_(225)分别代表施氮量为0、150和225 kg·hm~(-2),共9个试验处理,分别为F_LN_0、F_LN_(150)、F_LN_(225)、F_MN_0、F_MN_(150)、F_MN_(225)、F_HN_0、F_HN_(150)和F_HN_(225))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吸收及其去向的影响。【结果】提升土壤肥力和施氮均能显著提高水稻的有效穗数、产量和总吸氮量。与N_0相比,F_L、F_M和F_H在N_(150)处理下的增产率分别为63%、40%、17%,而在N_(225)处理下的增产率分别为89%、55%和23%。在中、低肥力土壤上,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而F_HN_(150)和F_HN_(225)处理之间产量无显著差异。~(15)N示踪结果表明,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水稻植株对肥料氮素和土壤氮素的吸收量均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增加。但是,水稻植株总吸氮量中来自土壤氮素的比例随土壤肥力的提高而增加,而来自肥料氮素的比例则随之降低。增施氮肥会增加水稻吸收肥料氮素的比例,降低其吸收土壤氮素的比例。F_L、F_M和F_H土壤水稻的平均氮肥回收率分别为42%、48%和52%,平均氮肥残留率分别为20%、23%和28%,平均氮肥损失率分别为38%、29%和20%。F_LN_(225)氮肥回收率显著高于F_LN_(150),F_M两个施氮量氮肥回收率无显著差异,而F_HN_(225)的氮肥回收率显著低于F_HN_(150)。提升土壤肥力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铵态氮和固定态铵的含量。【结论】提升土壤肥力能显著提高红壤性水稻土的水稻产量以及化肥氮的回收率和残留率,而降低氮肥损失率。在低肥力土壤上适当增加施氮量有利于增加产量和氮肥回收率;而在高肥力土壤上适当降低施氮量在保证较高水稻产量的同时,能够提高氮肥回收率、降低氮肥损失。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月贞 王吕 吴玉红 郝兴顺 张春辉 秦宇航 吴建静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冬绿肥联合稻秆还田对汉中盆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探索适宜汉中水稻生产的绿色栽培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连续2年定位试验,设置水稻秸秆不还田(WSN)、水稻秸秆还田(WS)、紫云英和稻秆还田(CS)、油菜秸秆和稻秆还田(RS)、毛苕子和稻秆还田(HS) 5个处理,研究紫云英、毛苕子、油菜、冬闲联合稻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各因子与水稻产量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WSN处理相比,冬绿肥联合稻秆还田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CS、HS和RS处理水稻产量2年平均增产14.51%,14.52%和8.49%。稻田土壤速效磷、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以CS处理最高,且均与WSN处理达到差异显著水平。与WSN比较,CS、RS和HS处理稻田土壤微生物总量分别增加70.15%~336.19%,48.57%~183.11%和57.33%~293.55%,其中CS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细菌数量比例上调,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比例下调,细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B/F)升高,有效改善了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CS处理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WSN处理分别增加17.69%,3.85%,35.36%和62.32%。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土壤速效磷、全氮含量,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结论]冬季种植紫云英联合稻秆还田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土壤酶活性,是适宜汉中水稻生产的绿色高效栽培种植模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金生 谢如林 曾艳 周柳强 区惠平 朱晓晖 谭宏伟
阐明长期不同施肥红壤性稻田土壤肥力变化规律,探讨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肥力的合理施肥模式。田间试验设CK(不施化肥)、N1(N 60 Kg/hm2)、N2(N 120 Kg/hm2)、N1P1(P2O530 Kg/hm2)、N2P1、N2P2(P2O560 Kg/hm2)、N2P2K1(K2O 45 Kg/hm2)和N2P2K2(K2O 90 Kg/hm2),各处理均施用腐熟牛粪作基肥,每季稻草按50%还田,连续10年不同施肥处理下红壤性稻田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的变化规律。10年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2.5 g/Kg,年均增加0.25 g/Kg左右。各处理土壤全...
关键词:
赤红壤 稻田 土壤肥力 长期施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秀英 赵秉强 李絮花 李燕婷 孙瑞莲 朱鲁生 徐晶 王丽霞 李小平 张夫道
以国家褐潮土肥力与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肥料试验为平台,系统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生理群落的影响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期单施化肥,农田土壤细菌、真菌数量低于长期撂荒土壤,但放线菌数量多于撂荒土壤或与之相当。(2)长期单施化肥与不施肥(CK)比较,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加,细菌和真菌数量略有增加或与之相当。(3)总体看,NPK均衡施肥,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比非均衡施肥的N、NP、NK、PK处理略有增加或与之相近。(4)NPK配施有机肥或秸秆,可明显增加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不仅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和不施肥农田,而且细菌、放线菌数量也高于撂荒土壤,真菌数量...
关键词:
施肥制度 长期施肥 土壤微生物 土壤肥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钟康裕 唐志伟 熊瑞 周文涛 张雅兰 欧阳宁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以中嘉早17(早稻季)和泰优390(晚稻季)为试验材料,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大田小区试验,探究3种栽培方式(垄作栽培、厢作栽培、平作栽培)对水稻根系特性、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平作,垄作栽培提高了晚稻季孕穗期、齐穗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提高49.43%、46.13%和52.14%、36.90%;厢作栽培降低了晚稻季分蘖盛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降低33.75%、31.39%;垄作栽培提高了早、晚季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伤流量,分别显著提高73.31%、101.14%和92.81%、52.22%;与平作相比,垄作栽培显著提高早、晚季稻田土壤脲酶活性,分别达15.94%和13.97%;垄作栽培显著提高早、晚季0~20 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而厢作栽培显著降低了晚稻季5~10 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垄作栽培提高晚稻季5~20 cm土层中碳氮比值;相比平作栽培,垄作栽培增加了早、晚稻季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产量分别提高了30.20%和10.75%。综上,相比平作、厢作,垄作栽培更有利于提升稻田土壤地力和提高双季稻产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钟康裕 唐志伟 熊瑞 周文涛 张雅兰 欧阳宁 龙攀 徐莹 傅志强
以中嘉早17(早稻季)和泰优390(晚稻季)为试验材料,在湖南省浏阳市开展了大田小区试验,探究3种栽培方式(垄作栽培、厢作栽培、平作栽培)对水稻根系特性、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平作,垄作栽培提高了晚稻季孕穗期、齐穗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提高49.43%、46.13%和52.14%、36.90%;厢作栽培降低了晚稻季分蘖盛期的根总长和根表面积,分别显著降低33.75%、31.39%;垄作栽培提高了早、晚季孕穗期、齐穗期的根系伤流量,分别显著提高73.31%、101.14%和92.81%、52.22%;与平作相比,垄作栽培显著提高早、晚季稻田土壤脲酶活性,分别达15.94%和13.97%;垄作栽培显著提高早、晚季0~20 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而厢作栽培显著降低了晚稻季5~10 cm土层中有机碳的含量;垄作栽培提高晚稻季5~20 cm土层中碳氮比值;相比平作栽培,垄作栽培增加了早、晚稻季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产量分别提高了30.20%和10.75%。综上,相比平作、厢作,垄作栽培更有利于提升稻田土壤地力和提高双季稻产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