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15)
- 2023(5941)
- 2022(5074)
- 2021(4616)
- 2020(3715)
- 2019(8299)
- 2018(7825)
- 2017(14797)
- 2016(7729)
- 2015(8354)
- 2014(8190)
- 2013(7860)
- 2012(7338)
- 2011(6703)
- 2010(6524)
- 2009(6022)
- 2008(5787)
- 2007(5314)
- 2006(4881)
- 2005(4141)
- 学科
- 济(38700)
- 经济(38563)
- 管理(20871)
- 业(15436)
- 地方(15246)
- 方法(14107)
- 企(12789)
- 企业(12789)
- 环境(11891)
- 数学(10619)
- 数学方法(10480)
- 农(10005)
- 中国(9882)
- 业经(9222)
- 地方经济(8922)
- 学(8349)
- 和(8148)
- 划(6985)
- 理论(6664)
- 农业(6641)
- 财(6022)
- 发(5646)
- 资源(5528)
- 规划(5509)
- 环境规划(5193)
- 制(4832)
- 域(4389)
- 区域(4385)
- 社会(4372)
- 生态(4266)
- 机构
- 学院(110152)
- 大学(109286)
- 济(42376)
- 经济(41306)
- 管理(40870)
- 研究(39883)
- 理学(35658)
- 理学院(35077)
- 管理学(34208)
- 管理学院(33995)
- 中国(28408)
- 科学(26932)
- 京(24505)
- 所(19712)
- 中心(18884)
- 财(18132)
- 研究所(18083)
- 范(17938)
- 师范(17798)
- 农(17632)
- 江(16965)
- 业大(16477)
- 院(15172)
- 北京(15163)
- 师范大学(14705)
- 财经(14658)
- 州(14076)
- 农业(13728)
- 经(13218)
- 经济学(12820)
- 基金
- 项目(81731)
- 科学(65934)
- 基金(59961)
- 研究(58258)
- 家(52821)
- 国家(52398)
- 科学基金(45764)
- 社会(40574)
- 社会科(37320)
- 社会科学(37304)
- 基金项目(32958)
- 省(32653)
- 自然(29420)
- 自然科(28717)
- 自然科学(28710)
- 自然科学基金(28156)
- 划(27882)
- 教育(25718)
- 编号(22816)
- 资助(22718)
- 发(18977)
- 重点(18857)
- 成果(17281)
- 部(17127)
- 国家社会(16701)
- 创(16613)
- 课题(16287)
- 科研(15670)
- 创新(15590)
- 发展(15247)
共检索到1612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晓军 黄馨
在构建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系统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城市填图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影响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的主要因子,对耦合的地域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不同耦合地域类型的特征和问题进行了解析,系统揭示了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地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地域分异突出,不协调状态明显,为此,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与优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贺嘉 许芯萍 张雅文 文传浩
以流域为视角,构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1—2016年金沙江流域"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演变趋势,并结合GIS和泰尔指数分析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从时序角度看,金沙江流域"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协调类型实现濒临失调衰退至良好协调的逐步升级;(2)从空间差异看,金沙江流域耦合协调状态区域差异明显且组内非均衡性显著,耦合协调类型呈现三角格局、半包格局、中心—外围格局、西北—东南格局的依次演化进程。建议金沙江流域走全域绿色发展之路,高效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爱民,刘宇,高翔
农牧耦合存在两种基本耦合类型:一是特定地域农(牧)生态系统中农牧业生产之间的内部耦合;二是不同地域农(牧)生态系统之间的农牧空间耦合。在对河西地区农牧空间耦合的自然环境、历史发展、现状结构和问题分析基础上,结合对农牧空间耦合的理论探讨,提出了河西地区农牧空间耦合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农牧耦合 地域分异 河西地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诚固 周建武
目前,我国多数地区乡镇工业面临着产业结构不合理,布局混乱,效益下降的严重困境。摆脱这一困境的关键是通过区划手段,加强对乡镇工业的宏观控制,科学划分乡镇工业地域类型,使乡镇工业布局建立在地域条件,资源优势的稳固基础上,实现乡镇工业合理的产业地域分工。本文结合长春市乡镇工业发展实际,提出我国乡镇工业地域类型划分的若干原则,进行了长春市域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祥福 余陈燚 蒋正云 周杰文
从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视角,构建了包含双重复合系统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等方面的发展差异及二者的整体耦合协调关系。结果显示:江西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较低,协调指数约为0.43,目前整体处于过渡状态中的濒临失调阶段,城镇化发展整体滞后于生态环境水平。省内各地区二者的耦合协调情况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除省会南昌市外,其他地区均处于失调衰退和过渡阶段,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水平不同步且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区际不平衡,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间高—四周低"的分布态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山 任瑞芳 洪灿辉
在分析城乡统筹及城乡耦合地域内涵的基础上,借助RS和GIS技术,以无锡市2008年为例设计了城乡耦合地域的界定路径,并由此得到无锡市1979-2008年的城市建成区及城乡耦合地域范围,结果表明无锡市城乡耦合地域范围的变化与同期城市建成区的变化呈正相关;各个年份城乡耦合地域内部用地构成不断变化,建设用地面积比重随城乡耦合地域范围的扩大而不断增加,耕地则呈现与建设用地相反的变化趋势;各类用地面积比重的标准差逐渐变小,反映城乡相互作用变化的耦合态势逐渐增强。
关键词:
耦合地域 城乡统筹 范围界定 无锡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林 田健 徐晓楠 曾坚 辛儒鸿
寻找新的理论视角,有效识别和解析村镇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可为谋划差异化的村镇聚落空间重构及乡村发展振兴路径提供基础支撑。论文以鲁西南单县442个村镇聚落单元为研究对象,构架“形态分异—功能分化—耦合分析”的论证逻辑,建立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的空间形态与功能量化评价方法,系统识别县域村镇聚落空间分异特征,并采用Spearman相关、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测度并解析村镇聚落空间形态与功能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单县村镇聚落呈现传统平原农区典型的“均散同质”空间格局特征。聚落单元表现为“散村广布、集村零簇”的布局特征;规模等级显现以乡镇驻地为中心的圈层式和沿主要交通线的点轴式两种空间结构模式;形状多数规则,不规则聚落呈道路和微地形指向。(2)生活功能等级以城镇驻地为中心圈层分布;生产功能优势聚落单元绕城或沿主要交通线呈点轴式分布;生态功能较优聚落单元亲水特征明显;综合功能强势聚落单元分布存在明显的中心地和道路空间指向性,与生态功能呈负相关。(3)“三维”形态与各功能间以协同关系为主,权衡关系主要表现在“三维”形态与生态功能之间;规模强度与各项功能均显著相关,而聚散程度、形状规则度和各项功能相关性较弱或不相关。形态—功能协同/权衡关系存在功能导向下的空间分异规律,传统平原农区村镇聚落空间重构和治理需以综合功能提升为核心目标,进而加强形态和功能的协同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永楠 葛鹏飞 周伯乐
基于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样本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中国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差异性事实。研究发现:(1)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在逐年缓慢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创新的不断提升。东北、华北、华南、华东、西南地区为中度耦合协调,华中和西北处于低度耦合协调,仅有东北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城市规模和耦合协调度成正比,不同城市规模间表现出较大差异。(2)耦合协调度在地区间的差异占整体差异的48.7%,尤其是华东、华南与西北、西南、东北之间。城市规模间的差异占整体差异的84.18%,同一城市规模内部差异较小。基于系统论视角,研究结论为落实创新驱动经济绿色发展战略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政策支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振杰 杨山
在总结国内外城乡双系统相互作用动力机制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引入城乡耦合地域系统非线性动态模型,通过耦合度揭示各系统要素在城乡耦合界面上相互作用的机理、过程。并以南京为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28项指标中提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协调程度、资源设施配给率、环境负反馈机制等4项主因子对其进行耦合度实证辨析,得出南京城乡相互作用及不同时期两种扩张所处阶段,进一步明晰了南京城乡耦合地域系统空间演变规律,为科学规划和管理边缘地域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伟新 许蒋鸿 王晓萱 嵇乐君 祁春节
本文通过构建现代农业—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的AEE三维耦合发展系统,测算了长江经济带2000—2017年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综合运用Moran’s I与Getis-Ord G指数评估了耦合协调度的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水平,并采用灰色GM(1,1)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18—2022年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做出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11省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区域子系统内部的发展差异较为明显。2)长江经济带AEE系统耦合协调类型以调和协调类和初级耦合协调类为主,处在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的过渡阶段;呈现下游高,中上游低的分布格局,中上游与下游的差距在逐步缩小。3)在不同的矩阵模式下,长江经济带AEE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间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形成了以浙江为核心的热点区和云南为核心的冷点区。4)预计未来5年(2018—2022年)长江经济带AEE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将会延续良性发展态势,但流域内各省份AEE系统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因此,依据各子系统特征及耦合关系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今后长江经济带农业现代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俊 王占岐 易平 金贵 胡学东
研究目的:系统分析山区县域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概况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探索土地整治项目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山区土地整治项目空间分异现象明显,投资规模乡镇间分布极不均衡;(2)土地整治项目个数与新农村建设之间无绝对相关性;(3)土地整治项目新增耕地、投资规模与新农村建设中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有较好的耦合关系;(4)现阶段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与土地整治项目之间的耦合度还相对较低。研究结论:山区县域应积极争取土地整治项目,转变土地整治观念,提高项目公众参与度,加大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力度,逐步重视项目景观效益;同时新农村建设应该更多的反哺土地整治,进而使两...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红卫 张民服
本文实证研究了我国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主要有两条研究脉络:一是研究我国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耦合的动态关系,二是比较研究耦合发展的区域分异性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的退耦水平在样本期内可以分为5个阶段:临界状态-强耦合-弱耦合-临界状态-弱耦合,对应的流通发展类型则总体由低效扩张转向集约扩张。根据区域比较研究结果,分异性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东部地区流通业发展类型逐步从低效扩张转向集约扩张,与碳排放的协调关系总体优化,而中西部地区流通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发展滞后于东部地区,亟待优化协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德力格尔 袁家冬 李媛媛
依据1995、2003、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3年卫星影像图,借助Arc GIS技术,综合运用分布重心方法和空间关联分析法,对长春市工业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春市工业空间整体经历了"东南方向—西南方向—东北方向"大规模开发过程;2工业用地整体分布具有空间正相关特征,在部分近邻区域具有集聚性,但集聚程度呈现出先降低后逐渐增加的趋势;3工业用地空间集聚情况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工业空间变化呈现出"主导地域集中—交通轴向扩展—轴间指状填充"的特点;4工业空间扩展模式遵循"扇形结构模式—圈层结构模式—扇形+圈层结构模式"的规律。研究认为自然条件、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政府调控作用以及交通机制是长春市工业空间时空演化特征的驱动力。
关键词:
工业空间 时空演变 驱动力 长春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庞瑞秋 庞颖 刘艳军
利用我国2000年五普的数据,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技术,研究长春市社会空间结构。根据因子生态分析的结果,得出2000年影响长春市社会空间结构的5个主因子为:知识分子阶层、一般工薪阶层、制造业和低端服务业一般员工阶层、低素质的蓝领阶层和从事交通运输业的外来人口阶层。运用聚类分析技术划分的2000年长春社会区类型为:人口密集的工人聚居区、人口密集的老城区、近郊工业人口聚居区、知识分子聚居区、远郊农业人口聚居区和近郊城镇人口聚居区。同时,这6类社会区形成了以同心圆模式为主,综合扇形和多核心结构要素的空间结构模型。
关键词:
社会空间结构 因子生态分析 社会区 长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锦宏 肖林
随着“两山理论”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创新实践,经济高质量与绿色发展方式成为贵州省后发赶超的重要驱动力。生态效率和旅游产业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好坏的核心指标,论文通过构建投入—产出模型,运用超效率SBM方法,基于面板数据,测度贵州省9个市(州)的生态效率与旅游产业效率及其耦合协调度,分析和揭示其时空分异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贵州省生态效率、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呈现“U”型发展形态,并表现出中期效率转移、后期整体升级的趋势,从耦合协调度看,贵州省区域生态效率与旅游产业效率耦合水平较高,呈现总体协调发展态势,部分市(州)实现了后发赶超。这为揭示后发省份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逻辑提供了现实解读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