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25)
- 2023(6073)
- 2022(4884)
- 2021(4513)
- 2020(3659)
- 2019(8637)
- 2018(8353)
- 2017(15941)
- 2016(8845)
- 2015(9632)
- 2014(9895)
- 2013(9817)
- 2012(9199)
- 2011(8345)
- 2010(8335)
- 2009(7483)
- 2008(7598)
- 2007(7007)
- 2006(6086)
- 2005(5137)
- 学科
- 济(38194)
- 经济(38161)
- 管理(22869)
- 业(19435)
- 方法(15250)
- 企(14980)
- 企业(14980)
- 数学(13569)
- 中国(13509)
- 数学方法(13396)
- 地方(12439)
- 农(9755)
- 学(8274)
- 财(7935)
- 城市(7317)
- 业经(7285)
- 环境(6632)
- 农业(6524)
- 制(6159)
- 理论(5501)
- 发(5318)
- 和(5294)
- 城市经济(5292)
- 技术(5095)
- 融(4877)
- 金融(4877)
- 银(4873)
- 银行(4866)
- 地方经济(4848)
- 划(4734)
- 机构
- 大学(121531)
- 学院(121200)
- 济(45452)
- 管理(45122)
- 研究(44318)
- 经济(44109)
- 理学(38194)
- 理学院(37631)
- 管理学(36856)
- 管理学院(36615)
- 中国(32326)
- 科学(29358)
- 京(28093)
- 农(22393)
- 所(22181)
- 中心(21229)
- 财(20978)
- 研究所(20245)
- 业大(19993)
- 江(19568)
- 范(17768)
- 师范(17578)
- 农业(17567)
- 北京(17535)
- 院(17004)
- 财经(16472)
- 州(16221)
- 省(15283)
- 经(15049)
- 师范大学(14240)
- 基金
- 项目(86097)
- 科学(67315)
- 基金(60933)
- 研究(60469)
- 家(54027)
- 国家(53569)
- 科学基金(45838)
- 社会(38158)
- 社会科(36124)
- 社会科学(36109)
- 省(34203)
- 基金项目(32929)
- 自然(30515)
- 自然科(29812)
- 自然科学(29802)
- 划(29547)
- 自然科学基金(29215)
- 教育(27760)
- 资助(24609)
- 编号(23515)
- 重点(19780)
- 发(18811)
- 成果(18654)
- 部(18465)
- 课题(17968)
- 创(17109)
- 计划(16501)
- 科研(16364)
- 创新(16147)
- 性(15690)
共检索到1850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许嘉巍,刘惠清
本文通过对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因素分析,确定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建立了人与自然相协调的长春市建设用地评价系统。
关键词:
建设用地 适宜性 评价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志威 王冬艳 李红 刘蜀涵
以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核心区域长春市为例,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采用空间分析与数理分析方法,通过城镇扩展适宜性评价确定城镇建设可利用土地资源规模,并将其与区域城镇化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规模进行对比,从城镇扩展适宜性角度对区域城镇化发展成熟阶段的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春市整体的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能够得到保障,但由于各县区城镇建设用地供需匹配度较低,导致部分县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未能得到保障,使得长春市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呈整体保障有余、局部保障不足的状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志威 王冬艳 李红 刘蜀涵
以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核心区域长春市为例,综合考虑城镇化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采用空间分析与数理分析方法,通过城镇扩展适宜性评价确定城镇建设可利用土地资源规模,并将其与区域城镇化发展进入到成熟阶段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规模进行对比,从城镇扩展适宜性角度对区域城镇化发展成熟阶段的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长春市整体的城镇化发展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能够得到保障,但由于各县区城镇建设用地供需匹配度较低,导致部分县区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未能得到保障,使得长春市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呈整体保障有余、局部保障不足的状态。因此,城镇建设用地保障研究应同时注重整体和局部两方面,从不同尺度对城镇建设用地保障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宗菲 於家 陈芸 温家洪 尹占娥
在城市快速扩张的区域,传统基于土地利用现状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在支持未来城市建设用地的开发决策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首次提出了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方法,把模拟预测得到的未来城市土地利用分布作为重要因子加入生态适宜性评价框架,生成更适合于未来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决策的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以上海市宝山区为例,空间化展现城市用地扩张背景下的2050年城市建设用地潜在生态适宜性分布情况,并与传统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进行空间量化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潜在生态适宜性评价有效降低了不适宜及较不适宜开发用地与未来城市建成区重叠度较高的矛盾(分别由9.74%和22.7%降低为0.0%和14.5%),能更好地匹配城市开发边界规划和生态空间规划,突显未来发展过程中的生态保护重点区域。本文实证了新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更好地为城市扩张背景下的生态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张维 徐丽华 吴亚琪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有助于发挥建设用地的最大效益,关系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栅格尺度评价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适宜性,同时针对中心城区的特点侧重于经济适宜性,并结合GIS技术,实现基于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方案。结果表明:侧重经济适宜性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作为杭州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的决策依据是科学合理的,有助于确定未来城市发展的优势区位,并且布局方案相对紧凑,能有效引导城市紧凑化发展,抑制城市沿主干道蔓延式开发。另外,基于适宜性评价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布局方式,较难体现邻域动态影响、局部规则的交互作...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孟霖 郭杰 孙驰 欧名豪
本文基于供求理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测算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以期为城镇建设用地的科学配置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实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供求理论,可以从本底条件、技术水平、区位交通、集约程度、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等方面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2)BP神经网络可准确反映各评价单元的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有助于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精度;(3)根据测算结果可将研究区分为四个区域:高度适宜区可进行大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开发,但应注重城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搏 石黄磊
研究目的:阐明城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评价武汉市都市圈内的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研究方法:多因素加权评价法与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明确了城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必须以生态为前提;(2)进行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及评价结果的分析,并指出其空间分析必须在同一尺度下进行;(3)探究了武汉市工业用地的发展方向。研究结论:武汉市都市圈工业用地呈集团式发展,应当控制其向生态敏感区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范峻恺 徐建刚 胡宏
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研究多集中在"工程"技术层面,缺乏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综合视角的评价研究。基于此,文章以福建省长汀县为实证对象,构建了一种基于生态、社会、经济多维指标的系统建模评价方法。首先,从孕灾环境危险程度、承灾体易损程度、海绵体改造适应能力三个维度构建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对城市空间采用元胞栅格化、指标分级量化、人口密度估算等方法计算和生成各个指标的量化分级图层;最后,基于熵值法确定的指标权重,构建拓扑结构为9×3×1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适宜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海绵体的城市空间布局及其建设时序规划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涛 郑新奇
本文阐述了城市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与人居环境优化的关系 ,并对城市居住用地的适宜性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居住用地 人居环境 适宜性评价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曦
由于大型城市绿地场地条件错综复杂,其中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分布范围需要科学理性的规划设计。研究将适宜性分析引入,形成城市绿地适建性分析。首先分析可能影响建设分布的各项因素,设计分级标准及评分等级。然后借鉴相关技术方法形成综合评价,在城市绿地中设定适宜建设、谨慎建设、禁止建设的区域。从而使大型城市绿地内建设用地的规划设计更具综合性、定量性、精确性。
关键词:
城市绿地 适宜性分析 建设用地 影响因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曲衍波 张凤荣 杜素芹 王锐 郭俊梅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对比分析法佐证评价方法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平谷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可优化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度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建设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2.97%、12.15%、11.69%、9.93%、12.90%和30.3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呈圈层分布特征,由平原向四周的半山区和山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肖莉 李韦 冯长春 李天猜 郝文璇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对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将GIS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对湖南湘江新区进行了栅格尺度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并通过对现状用地和评价结果的对比,详细探讨了湘江新区今后城镇建设扩张的主要潜在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评价结果较客观地反映了研究区域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分布情况,并有效划分出了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2)基于GIS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不但能克服多准则评价中各指标分类的不确定性,还能根据模糊集理论有效划分出不同的评价类别,是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有效方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婧 姚亦锋 盛鸣 夏曙光
以甘肃省陇南市地震灾区为例,运用AHP法和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地区气候地形、人口分布、交通区位、经济基础和地震易发程度等影响因子,并通过用地适宜性分区,对地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格局进行重新审视,从协调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的相互关系出发,空间开发强调因地制宜,即让开发成本低、资源环境容量大的地区承担高强度的开发建设活动;而让生态和地质环境脆弱、开发难度大的区域承担生态维护和生态产业功能。结果表明:陇南市用地适宜性呈现出极大的地缘差异性,适宜发展用地主要分布于东北部丘陵盆地地区,南部地区以限制发展用地为主,西北部地区由适度发展用地和限制发展用地构成。其中适宜发展用地占地区总面积17.2...
关键词:
适宜性评价 GIS 陇南市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东 雷国平 刘春涛
作为中等规模中等水平省份的代表,辽宁面临人口收缩和发展方式转型双重压力。在国家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科学甄别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适宜性,是高效开展国土整治、提升乡村空间治理能力的前提。运用DPSIR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将省域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适宜程度划分为高适宜性(I级)、中适宜性(Ⅱ级)、较低适宜性(Ⅲ级)、低适宜性(Ⅳ级)四个等级,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农村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恬 谷达华 郑财贵 郭欢欢 杨丽娜 马世五
[目的]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正面临着城市建设空间已趋饱和,建设成本不断加大等问题,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合理使用建设用地提供依据。[方法]评价第一步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限制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坡度、地质灾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用地面积、人均GDP、交通便捷性和距建成区距离等指标对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1)重庆市受耕地保护限制的区县9个,主要分布于渝西地区;受生态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14个,主要分布于渝东北和渝东南;受耕地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4个;受耕地保护、生态保护限制的区县2个,分别为长寿区和江津区。(2)限制性等级划分结果为6个区县限制性等级为弱, 5个为较弱, 9个为中等, 7个为较强, 9个为强。(3)重庆市适宜建设区面积有限,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95%,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渝东北地区;较不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所占比例较高,多数受地形坡度、地质灾害、农业用地及生态限制。[结论]重庆市土地资源限制性主导因素有耕地保护限制、坡度限制和生态保护限制,适宜建设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渝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渝东南适宜建设的区域较少且分布零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