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81)
2023(3761)
2022(3211)
2021(2971)
2020(2319)
2019(5168)
2018(4863)
2017(8737)
2016(4853)
2015(5182)
2014(4870)
2013(5016)
2012(4742)
2011(4234)
2010(4279)
2009(3807)
2008(3710)
2007(3382)
2006(2924)
2005(2616)
作者
(15401)
(13173)
(13089)
(12578)
(8265)
(6491)
(5821)
(5141)
(5063)
(4706)
(4645)
(4546)
(4455)
(4374)
(4166)
(4104)
(3929)
(3920)
(3887)
(3822)
(3296)
(3295)
(3200)
(3131)
(2998)
(2926)
(2898)
(2720)
(2661)
(2637)
学科
(18748)
经济(18736)
管理(9159)
(7940)
地方(7396)
(6137)
方法(5911)
(5646)
数学(5376)
数学方法(5311)
(5254)
中国(5204)
(5001)
企业(5001)
农业(4114)
(4019)
制度(4009)
业经(3858)
服务(3642)
环境(3606)
(3376)
地方经济(3307)
(3230)
(3002)
医疗(2979)
税收(2976)
(2937)
城市(2906)
土地(2798)
(2753)
机构
大学(66010)
学院(65535)
研究(28069)
(23990)
经济(23051)
管理(22777)
中国(20502)
科学(19518)
理学(18982)
理学院(18566)
管理学(18108)
管理学院(17994)
(16032)
(14651)
(14369)
中心(13876)
研究所(13586)
业大(11665)
(11452)
农业(11318)
(11024)
(10943)
(10887)
(10866)
师范(10844)
北京(10140)
(9361)
师范大学(9226)
(9136)
资源(8889)
基金
项目(49458)
科学(39192)
基金(36569)
(33997)
国家(33780)
研究(32181)
科学基金(28423)
基金项目(20606)
社会(20400)
自然(20300)
自然科(19827)
自然科学(19818)
自然科学基金(19433)
社会科(19356)
社会科学(19348)
(18434)
(17298)
教育(13778)
资助(13760)
重点(12010)
编号(12006)
(11217)
计划(10680)
(10373)
科研(9743)
(9650)
科技(9267)
课题(9211)
创新(9204)
成果(8792)
期刊
(30847)
经济(30847)
研究(19395)
中国(17541)
学报(12506)
(12238)
科学(12236)
大学(8680)
农业(8433)
学学(8386)
(7105)
管理(6706)
资源(6505)
教育(5322)
(5055)
金融(5055)
(4972)
(4249)
地理(4231)
技术(4206)
城市(4002)
(3913)
业经(3873)
问题(3867)
经济研究(3783)
(3696)
卫生(3696)
现代(3459)
财经(3457)
科技(3393)
共检索到1019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倩  李诚固  申庆喜  张婧  马佐澎  周国磊  
以长春市中心城区2002、2008和2014年的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为例,综合运用圈层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平均最邻近指数测度法、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等GIS模型,讨论了长春市中心城区医疗设施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医疗设施建设仍以城市核心区集聚为主,综合医院呈现"单核心"空间结构。社区医院"多核心"空间结构已经形成,空间分布日趋均衡;从空间集聚程度看,医疗设施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时段内医疗设施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从空间扩散速度看,医疗设施用地与居住用地的比值在"二环"以外逐年下降,表明医疗设施外围建设严重滞后;从空间扩散方向看,医疗设施与居住用地扩散方向整体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问题,医疗设施尤其是综合医院扩散方向与居住用地相比更偏东南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倩  李诚固  申庆喜  张婧  马佐澎  周国磊  
以长春市中心城区2002、2008和2014年的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为例,综合运用圈层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平均最邻近指数测度法、标准差椭圆分析法等GIS模型,讨论了长春市中心城区医疗设施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医疗设施建设仍以城市核心区集聚为主,综合医院呈现"单核心"空间结构。社区医院"多核心"空间结构已经形成,空间分布日趋均衡;从空间集聚程度看,医疗设施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研究时段内医疗设施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高;从空间扩散速度看,医疗设施用地与居住用地的比值在"二环"以外逐年下降,表明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德力格尔  袁家冬  李媛媛  
依据1995、2003、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3年卫星影像图,借助Arc GIS技术,综合运用分布重心方法和空间关联分析法,对长春市工业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春市工业空间整体经历了"东南方向—西南方向—东北方向"大规模开发过程;2工业用地整体分布具有空间正相关特征,在部分近邻区域具有集聚性,但集聚程度呈现出先降低后逐渐增加的趋势;3工业用地空间集聚情况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工业空间变化呈现出"主导地域集中—交通轴向扩展—轴间指状填充"的特点;4工业空间扩展模式遵循"扇形结构模式—圈层结构模式—扇形+圈层结构模式"的规律。研究认为自然条件、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政府调控作用以及交通机制是长春市工业空间时空演化特征的驱动力。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建波  李诚固  刘伟  马佐澎  
利用长春市2005年、2011年和2017年城市土地利用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方法,探讨城市健身空间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春市健身空间的数量与规模均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各类健身空间呈现不同的演变特征,并形成了基于城市更新的综合性健身空间、教育与旅游驱动的文体游憩型健身空间、科研机构集聚下的单位专属型健身空间和多因素推动的城市新区型健身空间4种空间演变模式;交通可达性、人口密度和市中心的辐射作用是健身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但不同类型健身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董会和  李诚固  
通过历史数据资料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实证分析与归纳总了结法,对长春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集约利用的响应特征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制定城市化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付友  李诚固  陈才  邹海天  
利用1995、2003、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11年长春市卫星影像和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借助于ArcGIS软件和SPSS统计工具,运用多种计量方法,对1990年以来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扩展方式上,长春市居住空间总体以"飞地式+轴带式"扩展为主,但各个时期具有不同的扩展特点;2在扩展方向上,长春市居住空间整体经历了"西南、南、东南方向—西北偏北、南部—东北方向"的空间变化过程;3在演化特征上,长春市居住空间主要集中于城市核心区,但居住空间梯度推移趋势显著,郊区化特征显现。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春市居住空间扩展的动力机制指标评价体系,认为其动力机制包括工业化的大力推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交通条件的改善、政府的调控作用、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城市规划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文  向梨丽  李红波  张小林  张红日  
以南京市为案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居住用地地块尺度对南京市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和空间集聚特征,无论是分不同等级的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还是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综合水平,均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衰减的特征,同时,可达性水平高的居住用地集聚分布于老城区,而可达性水平低的地方大量集中于新城和主城区边缘地带。南京市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空间格局是在历史因素、市场经济因素、政府因素和医疗体制因素等多重因素下共同作用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地方政府优化医疗资源空间布局提供相关科学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曾文  向梨丽  李红波  张小林  张红日  
以南京市为案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在居住用地地块尺度对南京市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空间格局及其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和空间集聚特征,无论是分不同等级的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还是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综合水平,均呈现出由城市中心区向外围衰减的特征,同时,可达性水平高的居住用地集聚分布于老城区,而可达性水平低的地方大量集中于新城和主城区边缘地带。南京市医疗服务设施可达性的空间格局是在历史因素、市场经济因素、政府因素和医疗体制因素等多重因素下共同作用形成的。研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孙平军  修春亮  王颖  
各种"流"是城市内在空间结构组织的微观主体,为城市蔓延特征及其作用机理的分析提供了一个更为动态、微观和系统的分析视角。据此,基于"流"视角,以长春市为例,运用弹性系数测度其蔓延程度,用紧凑度、破碎度和轴带扩展度分析其蔓延扩展方式,并从产业、空间结构、体制环境和地理区位的演变等方面透视了"流"之于长春市蔓延的作用机理。最后从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征地制度、分税制、财政转移支付等视角提出对策措施。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吴必虎  黄安民  孔强  
长春市城市游憩者行为特征研究吴必虎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黄安民,孔强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系StudyontheBehaviourCharacteristicsoftheUrbanHolidayMakersintheCityofChangchun¥WuBihu...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李欣  李光宙  韩复笑  韩伟  夏慧华  
李欣等同志通过大量的调查,对城市医疗保健市场的新特点,作了系统地阐述;对城市保健市场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也作了较详尽地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医疗保健市场的对策:①利用各种途径减少卫生需求与供给的矛盾;②制定抓两头的卫生合,促略;③大力发展医、防、教、研的横向联进人才和技术向基层流动;④大力发展城乡发展战的初级卫生保健;⑤医院应扩大预防,结合治疗,对病种进行自我保健的咨询教育;⑥制定一套促进新技术开发和促进城乡初级卫生保健发展针的政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丹  金凤君  戴特奇  孙颖  周真杨  
本文从设施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和满意度4方面,构建设施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GIS空间分析和三维模拟技术,探讨北京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差异特征。由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评价结果得出,不同类型设施服务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服务水平最高,艺术馆最低。由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分区可知,54.96%的街道处于低水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空间特征如下:设施服务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服务水平整体上呈现明显的"核心—外围"空间结构,沿核心到外围递减,并且核心区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丹  金凤君  戴特奇  孙颖  周真杨  
本文从设施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和满意度4方面,构建设施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GIS空间分析和三维模拟技术,探讨北京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差异特征。由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评价结果得出,不同类型设施服务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站)服务水平最高,艺术馆最低。由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分区可知,54.96%的街道处于低水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其空间特征如下:设施服务水平空间分布不均衡,服务水平整体上呈现明显的“核心—外围”空间结构,沿核心到外围递减,并且核心区较高,西北部和南部地区偏低;服务水平空间分异趋势明显,在东西和南北方向上均呈倒“U”型趋势,并且东西方向相对于南北方向变化较为平缓,由西到东微弱上升;文化设施服务水平空间分布与人口空间分布相关性较弱;文化设施等级与服务水平基本相匹配,高等级设施占比较多的城区设施服务水平也较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亮  彭雨晴  贺慧  袁满  
分级诊疗制度以促进医疗设施的合理化利用来缓解医疗资源的紧张,而优化各级医疗机构的空间配置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实的重要保障。以武汉市为例,从医疗设施的供需关系出发,分析居民就医需求与各级医疗设施供给的空间分布特征,指出武汉市医疗设施的分级供需矛盾,认为武汉市医疗设施总量丰富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医疗设施供给强度呈现严重的中心城区过度集聚而郊区配套偏低的不均衡现象,综合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医疗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社区级医疗设施供给不足且利用率低。据此提出应完善社区医疗设施与资源的精准配置、强化综合医院的均衡覆盖、构建与分级诊疗制度相适应的医疗设施联动网络等优化策略,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深度落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申庆喜  李诚固  孙亚南  宋云婷  
以长春市为例,在系统阐述新城市空间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基于多年用地现状图和人口普查资料,对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以来长春市新城市空间的用地空间与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展开讨论。从用地空间演变特征来看,新城市空间用地呈现出显著的"外延式"扩展特征,用地多样性水平整体较低但提升明显,用地结构失衡问题仍然突出,工业用地的快速扩展对其它类型用地的"挤压"效应明显。从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特征来看,新城市空间人口空间增长速度显著高于城市整体,核心区人口的"外流"趋势凸显,人口结构的年轻化、高学历化、专业技术化特征显著,人口分布与用地扩展的"非协调性"问题突出。行政因素、市场因素、微观主体因素等共同促进了新城市空间的形成与演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