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89)
2023(4947)
2022(3894)
2021(3697)
2020(2741)
2019(5741)
2018(5529)
2017(9795)
2016(5452)
2015(6058)
2014(5854)
2013(5646)
2012(5124)
2011(4482)
2010(4300)
2009(3813)
2008(3829)
2007(3330)
2006(2721)
2005(2367)
作者
(15830)
(13411)
(13317)
(12749)
(8389)
(6488)
(5942)
(5196)
(5046)
(4639)
(4619)
(4543)
(4274)
(4253)
(4172)
(4042)
(3988)
(3959)
(3928)
(3753)
(3430)
(3368)
(3273)
(3066)
(3043)
(3025)
(2866)
(2856)
(2802)
(2697)
学科
(16721)
经济(16705)
管理(11074)
(10298)
(8929)
企业(8929)
中国(6273)
(6026)
业经(5845)
(5828)
方法(5776)
理论(4525)
地方(4379)
农业(4224)
教育(4126)
文化(3913)
(3840)
(3804)
(3778)
数学(3724)
产业(3666)
数学方法(3615)
税收(3585)
(3490)
(3445)
(3058)
贸易(3055)
(2953)
环境(2925)
(2895)
机构
学院(73258)
大学(70863)
研究(27972)
管理(22903)
(22836)
经济(22162)
中国(20278)
科学(19500)
理学(19484)
理学院(19164)
管理学(18621)
管理学院(18488)
(15305)
(14717)
(14463)
研究所(13668)
中心(12509)
(12205)
师范(12072)
(11918)
业大(11695)
(11547)
农业(11464)
(10917)
技术(9689)
师范大学(9676)
(9557)
北京(9552)
(9333)
研究院(8966)
基金
项目(52927)
科学(41023)
研究(38742)
基金(36459)
(33250)
国家(32893)
科学基金(26768)
社会(23405)
社会科(22047)
社会科学(22041)
(21938)
(19097)
基金项目(19050)
教育(17994)
自然(17164)
自然科(16706)
自然科学(16702)
编号(16454)
自然科学基金(16381)
成果(13722)
资助(13558)
重点(12976)
(12518)
课题(12287)
(11221)
(10901)
计划(10449)
(10448)
创新(10295)
(10191)
期刊
(28194)
经济(28194)
研究(20717)
中国(16054)
学报(15345)
(14208)
科学(13380)
教育(12489)
大学(10998)
学学(10464)
农业(9563)
管理(8357)
(8143)
(5459)
金融(5459)
技术(5400)
业经(5294)
(5044)
(4786)
资源(4312)
职业(4065)
财经(4010)
经济研究(4008)
业大(3943)
科技(3926)
图书(3556)
林业(3508)
(3506)
问题(3379)
(3315)
共检索到1099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兆峰  陈勤昌  
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迈向胜利的历史进程,蕴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一环。文章以概念范畴探析为研究起点,廓清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延、生成逻辑、共性特质与传承困境,试图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长效推进机制。研究发现:(1)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广布于红军长征沿线,其孕育、生成、积淀、发展、传播、创新和嬗变均与红军长征存在内在关联,深受长征文化及长征精神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类非物质形态文化或口述历史;(2)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跨区保护难度较大、长征文化根基不深、非遗传承人才断层、利用方式同质单一与旅游开发利用无序等现实挑战;(3)明确研究发掘、人格活化、教育活化、数字活化、空间活化和产业活化六大实践进路,构建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系。此外,研究还对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及其活化利用实践进路展开延展性讨论,尝试性勾勒长征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逻辑关系图谱,以期为建好用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提供有效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芳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具有消费特性、体验特性和丰富业态,但在产业化传承上还面临市场化造血能力不足、产权模糊、人才匮乏等难点,必须加快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深化与旅游产业、数字产业的有机融合,培育和推广非遗产业品牌,提升非遗产业化传承公共服务水平,加强非遗产业化传承资金支持,大力培养非遗产业化传承人才,不断开创非遗产业化传承新局面。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闫毅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这是对华阴老腔皮影戏精彩演绎的写照。随着时代发展,经过“三变”“三转”“三创”,华阴老腔从家族戏变为大众戏,从幕后戏变为台前戏,从描写古代宫廷斗争和军事征战为主到赋予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上央视、渡重洋、下基层,以关西大汉咏唱大河东去之慨,向世界展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其主动求变、勇于敢变、善于应变的艺术品质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强大的包容性和非凡的创新力。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覃榆翔  
现阶段,通过数字化技术形成的非遗数字化成果有法律确权之必要。以促进文化繁荣为使命并以利益衡平作为基本理念的著作权法可以为非遗数字化成果提供分级分类保护的制度进路,将著作权和邻接权分别配置给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从而激励市场主体参与非遗的数字化。同时,著作权法应以非遗的传承传播为价值追求,在因应非遗和非遗数字化成果特殊性的基础上作出相应调整,以调和非遗传承传播的公益定位与非遗数字化成果私法确权之间的张力。一是创设“充分告知+实质同意”规则与惠益分享机制,妥当安排非遗权利人在非遗数字化成果创作和传播中的权义格局,保障非遗传承人等非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完善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制度,在确权保护非遗数字化成果的同时,弘扬非遗的文化价值,实现激励相容的制度安排。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普丽春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表现,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财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不可替代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其历史发展和教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价值特征。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江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最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文章简述职业教育的概念及其特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创新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和目前面临的危急状况;并分析职业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及各自具有的优势,预见共赢的表现,深入阐述双方结合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对通过职业教育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总结和展望。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彭鑫  王云庆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手段,传承人个人存档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原真性、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SWOT分析法对传承人个人存档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并结合"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劣势、利用外部机遇、应对外部威胁"的战略制定原则,提出推广传承人个人数字存档、完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政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的经费投入、加强对传承人的档案意识培养和建档业务的指导等具体策略,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档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余澜  杨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教育的文化环境,民族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途径,民族教育立法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我国民族教育立法在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存在不足,必须树立科学的民族教育立法指导思想,既注重少数民族接受主流文化的权利的保护,又重视民族教育在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同时还必须明确民族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为民族教育立法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档案学通讯  [作者] 黄体杨  
在现代化冲击之下,非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笔者调查发现众多的白族非遗项目正在丧失其数百上千年奠定的群众基础和市场份额,并直接导致了传承人收益和社会地位的下降,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相继谢世,传承人面临着断代乃至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传承人档案能够原真地记录传承人所承载的非遗信息与文化,将活态的非遗"物化"留存下来,为后世提供无穷的智慧。从这个意义上看,建立、管理和保护传承人档案的建档保护方式,与延续传承人传承生命、培养新的传承人的动态保护方式同等重要。政府部门已经注意到为传承人建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家级非物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常超  
生产科技化、信息数据化、文化多元化是当今社会的显著特征,伴随移动网络科技的持续发展,在网络信息平台上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物质生活条件在持续改变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方式之时,同样也在潜移默化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越是全球化发展越需要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将以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及保护为核心内容,探讨社区教育在中华民族文化保护中的优势及现实意义,为传统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凝聚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赵蕊菡   谢枝彤   薛淑允  
[目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深入探寻公共图书馆非遗工作的现状、问题与挑战,是践行图书馆传承文明初心、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式。[方法/过程]采用网络调查法,对在公共图书馆第7次评估定级中被评为一级图书馆的1 302所图书馆开展的非遗工作进行调研,归纳总结图书馆非遗工作在空间、资源、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挑战。[结果/结论 ]从空间活化、资源活化、服务活化和管理活化4个方面,系统构建我国公共图书馆非遗活化利用工作的优化路径,以期系统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郝文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作用至关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自身特点影响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效果。但是具体怎样影响、影响多大,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本文以辽宁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以期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提供借鉴。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艳平  
在保护的前提下并受制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我们获得了一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性质的概念。不仅在内容方面而且在认识路径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表现出与常规旅游资源的较大差异。对于舶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我们需要用"认识路径"这样的关键词来固化保护意识。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李江敏  李薇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靠"人"来代代相传,被称为"民族的记忆"与"历史的活化石"。截至2017年年底,我国拥有39项世界级非遗,数量居全球首位。非遗承载了民族文化的DNA,将我们区别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