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80)
2023(18420)
2022(15759)
2021(14632)
2020(12295)
2019(28196)
2018(27613)
2017(52897)
2016(28308)
2015(32019)
2014(31695)
2013(30803)
2012(28236)
2011(25148)
2010(25268)
2009(23094)
2008(21900)
2007(19016)
2006(16662)
2005(13989)
作者
(79663)
(66230)
(65748)
(62346)
(42063)
(31725)
(30015)
(25823)
(25307)
(23452)
(22877)
(22311)
(20920)
(20605)
(20468)
(20293)
(19654)
(19502)
(19027)
(18943)
(16248)
(16174)
(16073)
(15334)
(14908)
(14691)
(14623)
(14435)
(13214)
(13176)
学科
(107554)
经济(107428)
管理(77985)
(74865)
(63280)
企业(63280)
方法(50678)
数学(42844)
数学方法(42191)
中国(33977)
(29933)
(28617)
(28297)
金融(28294)
(26701)
银行(26652)
业经(25960)
(25666)
(24478)
地方(24276)
(21300)
理论(21105)
农业(20361)
(18698)
(18684)
贸易(18669)
财务(18617)
财务管理(18578)
(18129)
(17946)
机构
大学(390661)
学院(389540)
管理(152990)
(148642)
经济(145227)
理学(132656)
理学院(131119)
研究(128621)
管理学(128481)
管理学院(127790)
中国(99896)
(82724)
科学(81325)
(69564)
(63059)
(61613)
中心(60860)
研究所(58017)
业大(57808)
(56369)
财经(56287)
(54477)
师范(53937)
北京(51990)
(51264)
农业(48099)
(47466)
(46642)
经济学(44924)
师范大学(43940)
基金
项目(273824)
科学(215455)
研究(200125)
基金(198125)
(173390)
国家(171717)
科学基金(147550)
社会(125325)
社会科(118661)
社会科学(118627)
(107362)
基金项目(105683)
自然(96563)
自然科(94308)
自然科学(94283)
教育(92726)
自然科学基金(92567)
(90605)
编号(81849)
资助(81085)
成果(66203)
重点(61822)
(59890)
(58363)
(56857)
课题(56408)
创新(53013)
科研(52776)
教育部(51459)
大学(51311)
期刊
(158030)
经济(158030)
研究(111256)
中国(73069)
学报(62987)
科学(58061)
(55702)
管理(54502)
(52046)
大学(48393)
教育(46620)
学学(45250)
(41640)
金融(41640)
农业(38329)
技术(33822)
业经(26658)
财经(26565)
经济研究(24570)
(22733)
图书(22166)
问题(20391)
(19728)
(18969)
科技(18637)
理论(18179)
资源(17597)
技术经济(17070)
实践(16748)
(16748)
共检索到5648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庆生  明蕊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既有国家文化公园的共性特征,又有历史文化赋予的特殊性。本文基于文旅融合视角,在厘清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旅游和国家认同概念基础上,探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红色旅游开发的内在关系,尝试运用SOR(Stimulus, Organism, Response)理论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游客的国家认同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红色旅游对游客国家认同的产生有深远的影响。旅游体验正向影响旅游情感,旅游情感通过对文化依恋和功能依恋的影响,以"旅游体验—旅游情感—文化认同"的路径,增进游客对国家的认同。建议延续红色基因,增强游客体验;挖掘红色文化,突出景区吸引物特质;传承红色记忆,组建长征学院。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田美玲   方世明   寇圆圆  
基于文化IP解码视角,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理论框架,建立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和极化模型测算2010—2019年区域文旅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空间态势,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未达到良性发展状态,内部子系统间互动性较强,区域整体耦合协调态势趋好;2010—2019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的空间效应表现为“极化效应”波动减弱、“扩散效应”有所体现、“回程效应”极其微弱的状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双核扩散-板块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资源基础力、消费需求力、设施保障力、效益推动力、创新潜在力、经济拉动力作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分别从单因子驱动和双因子交互等不同层面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最后,从突出文化IP和板块联动发展的角度提出针对性发展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各相关部门和沿线省份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工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磊  陶卓民  赖志城  李涛  琚胜利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临着的现实需求和复杂问题,迫切要求开展相应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内154处重点红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使用GIS、Gephi等研究方法,对其网络关注度和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红色旅游资源网络关注度普遍偏低、差异明显,5A级景区和重要人物是最受网络用户关注的资源类型;(2)旅游流网络结构松散、小世界效应显著,在湖南、贵州、陕西省内分别形成了"△""网状""双核"结构模式;(3)网络关注度与旅游流网络具有关联性和差异性,据此识别了湘中、黔川、陕北等重点红色旅游区,以及川陕、闽赣等红色旅游发展潜力区。基于以上分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以重点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实施分类施策、分段开发、扬长补短的发展策略。围绕高高、高低、低高、低低四种不同类型资源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并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情况分别采取"节点""斑块""廊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薛晨浩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推进中国革命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举措,具有长征主题、国家象征、文化本质、公园属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的15个省(区、市)陆续出台本省段的建设方案、发展规划和管理条例,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建设保护成效明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是一条巨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包含内容丰富,高质量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是西北地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策略。甘肃应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契机,高标准完成长征文化资源普查与研究工作,建立健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推动红色旅游目的地提质升级,联合陕宁共同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从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旅游解说系统、坚持科技引领和内容创新、培育长征文化的甘肃品牌、深入挖掘体验式参与式活动等方面发力,促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文明家园建设。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戴靖怡  黄潇婷  孙晋坤  安红敏  郭秋琪  
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培育文化认同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旅游者作为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体验的主体如何进行文化感知、产生文化认同,缺乏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阐释。文章选取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自然景观景区——壶口瀑布(宜川段)和黄河口景区为案例地,以随行纪实方式获取游客访谈数据,借助扎根理论范式发掘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认同生成过程,并尝试构建生成机制理论模型。研究发现,旅游者对自然景观的文化认同生成的基础条件在于景观客体本身的生态特质和被建构的文化表征,关键环节在于旅游者主体具身的联觉感知、集体记忆激活和群体间交互,最终文化认同生成的表现为认知内容的扩充、情感向度的丰富以及行为选择的多元。同时,心理距离作为调节因素影响着旅游者个体文化认同差异化表现。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渌  徐珊珊  何景明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乡村振兴与国家文化公园两大国家战略体系之下的一个地域性实践,是探索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新路径的物理和精神空间的叠合体。这一场域中留存的红色记忆、乡土记忆是集体身份认同的源头,也是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构建记忆之场的内生动力。因此,文章以文化记忆为切入口,以贵州省清镇市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观游索桥红军渡建设项目为案例地,采用扎根理论,构建记忆视角下社区参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路径。结论如下:乡村居民是地方性知识及记忆的主体,其自身所拥有的文化记忆,经由社会纽带的作用,催生和塑造个体对集体身份的认同。这种认同感将推动社区居民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生性参与,实现乡村内生性发展和持续振兴。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梅耀林  姚秀利  刘小钊  
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期中国探索文化资源创新性利用和创造性转化的新形式,其概念、内涵、形态、建设、管理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和形成广泛共识,《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是国内首个编制完成的此类规划,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各层次规划实践工作。文章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践为基础,着力从文化价值的视角对国家文化公园的基本认知进行探析,以期为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编制、建设保护和运营管理提供借鉴。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康小青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文化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创新之举。国家文化公园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线性、跨多个行政区域分布的特点,跨区域协同发展问题成为重要议题之一,尤其是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文章着眼于国家文化公园区域内产业融合发展,指出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政策、文化旅游产品供需方面存在的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主要从产业政策支持、创建协同机制和文化旅游要素融合三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喜波  王亚男  郗志群  
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展示窗口,具有彰显中华生态文明价值观、大运河生态多样性和大运河作为“民生之河”的功能。针对北京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生态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北京大运河文化公园生态建设应基于生态和文化多样性以及和谐共生的原则,并提出构建系统的生态本底廊道、打造主体性生态景观品牌、构建生态景观链、利用生态科技技术手段以及“生态+”策略等具体的生态建设路径。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阴健   秦宗财  
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元宇宙是中国特色元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在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演进趋势下创生的数字文旅生产与消费的空间场景。文章基于“空间生产”理论,从体验空间、元符号空间、交往空间3个维度解构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元宇宙。体验性文旅消费、叙事性文化传播与社会性共创实践,是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元宇宙空间生产的价值与功能。体验空间生产及体验性文旅消费是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产、景观与消费活动的数字化延伸;元符号空间生产及叙事性文化传播是对国家文化公园所承载的中华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再再现”;交往空间生产及社会性共创实践使多元主体围绕国家文化公园元宇宙形成了境域化的社会交往关系。打造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元宇宙空间,能够推动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化建设达到新的高度,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元宇宙体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殿廷  刘锋  卢亚  刘宏红  王欣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遗产,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助推文化强国的重要抓手。从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任务,讨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的近期行动计划。建议要以现代光影技术和生态环保技术为突破口,注重区域协同,创新机制体制,丰富产品业态,在保护遗产、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把大运河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杆。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吴殿廷  刘宏红  王彬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传承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但因基础理论研究不足,存在很多误区,诸如国家公园是时空统一的整体;国家公园就是由国家来建设,就是要大气和气派等。要明确国家文化公园的本质特征和建设要求,紧扣主题,突出重点;虚实结合,有序推进;采取"段长制"运营和经营好国家文化公园。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戴俊骋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意义重大,吸引了学界的众多关注,迄今形成了公园个案、国家公园、文化遗产、运营管理、空间功能、项目技术、符号传播等研究路径。现有研究路径呈现实践问题导向,试图解决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的地方文化内涵挖掘梳理不够、复杂性认识定位不清、地方统筹协调力度不强、转化机制探索不足等问题。在理论上需进一步探索解释不同文化区的横向整合、不同尺度的纵向整合和不同价值的判断选择的机理问题。文章尝试提出在整合现有研究路径基础上的“321”研究框架,即在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空间、管理三大要素基础上,探索横向与纵向两对关系,强化价值研究的系统框架。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秀伟  白栎影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本质上是大运河相关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过程。文化记忆重构与文化空间生产的多维度交互,最终形成推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内生动力。依托文化表征性空间进行集体记忆建构,建设记忆之场推进空间生产实践,推动大运河文化记忆升华为国家记忆,通过"热"回忆实践促成空间表征传达,构成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逻辑遵循。该逻辑实现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化记忆与空间生产的有效连结。秉持空间正义性原则,推动文化记忆和空间生产的互促与同构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方向。据此提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通过文化记忆融合提升空间生产包容性,引导记忆主体参与建设保障空间生产民主化,依托文化记忆实践以创新空间生产情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