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803)
2023(8157)
2022(6846)
2021(6614)
2020(5289)
2019(11848)
2018(11754)
2017(22681)
2016(12224)
2015(13681)
2014(13184)
2013(13072)
2012(11983)
2011(10987)
2010(10904)
2009(9995)
2008(9623)
2007(8665)
2006(7785)
2005(6801)
作者
(33421)
(28711)
(28039)
(26730)
(17603)
(14037)
(12573)
(11066)
(10924)
(9847)
(9719)
(9707)
(9005)
(8775)
(8511)
(8458)
(8342)
(8304)
(7987)
(7967)
(7080)
(7021)
(6913)
(6786)
(6463)
(6429)
(6180)
(6091)
(5643)
(5639)
学科
(48746)
经济(48694)
(45971)
(39281)
农业(30734)
管理(26438)
(18563)
企业(18563)
业经(16463)
方法(13881)
中国(13055)
地方(12947)
数学(11439)
数学方法(11300)
(11051)
(10634)
农业经济(10545)
(10302)
(9628)
土地(9571)
(9133)
农村(9117)
(8464)
(8113)
贸易(8108)
(7921)
发展(7831)
(7831)
(7809)
收入(7688)
机构
学院(172175)
大学(167049)
(68070)
经济(66637)
管理(62689)
研究(58389)
理学(54288)
理学院(53606)
管理学(52653)
管理学院(52344)
(49173)
中国(45847)
农业(37227)
科学(36957)
(34441)
业大(31589)
(30119)
(29212)
中心(28811)
(27114)
(26670)
师范(26530)
研究所(26497)
财经(23693)
农业大学(22996)
(21598)
(21488)
师范大学(20967)
北京(20686)
(20214)
基金
项目(116084)
科学(91746)
研究(89901)
基金(83196)
(72428)
国家(71653)
科学基金(60876)
社会(57143)
社会科(53494)
社会科学(53480)
(46680)
基金项目(45370)
教育(39326)
编号(39309)
(38519)
自然(37383)
自然科(36428)
自然科学(36424)
自然科学基金(35761)
成果(31800)
资助(30461)
(29360)
(27230)
重点(26129)
(25836)
课题(25669)
(23957)
(23597)
国家社会(23401)
(22909)
期刊
(85674)
经济(85674)
(54446)
研究(51696)
农业(36833)
中国(36492)
学报(28060)
科学(26579)
(22336)
大学(22104)
业经(21351)
学学(20829)
教育(20215)
(17027)
(17026)
金融(17026)
管理(16847)
农村(13712)
(13712)
农业经济(13711)
问题(13233)
技术(12829)
财经(11660)
(11426)
资源(11355)
(10085)
经济研究(10009)
世界(9953)
经济问题(9648)
社会(9430)
共检索到2587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绍东  
长城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体现,而不是封闭保守的象征。建造长城的战国秦汉时期,正是华夏民族快速发展、充满活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华夏民族胸襟开阔,思想恢弘,充满自信和自豪,这一时期修筑的长城,不可能体现出保守、畏惧和退缩的精神内涵。修筑长城,是当时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的最佳选择。长城从来没有束缚住农耕民族的手脚,反而成为农耕民族向北方边疆地区开拓的桥头堡。长城的修筑,既体现了华夏民族爱好和平、守护文明的民族特点,也体现了进取奋进、开拓有为的民族精神。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勇  
秦汉时期中国农耕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与对渔采狩猎的限制无关,相反秦汉政府是鼓励农民在农闲时候从事渔采狩猎的,并且力图维持渔采狩猎的可持续发展。只是农耕经济与渔采狩猎天生就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受农业发展的挤压,野生动植物资源日益萎缩,捕鱼、采集、狩猎等经济活动的衰退终究难以避免。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充  
先秦时期我国处于一个战乱纷繁的大变革时代,正是在这战乱不堪的宽松政治时代,才造就了我国古代学术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道学、礼学、墨学、法学和阴阳学等学派林立,古代第一个学术黄金时代出现了,为我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古代哲学形成于先秦时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成为思想领域中的首要问题。由李锐撰写的《战国秦汉时期的学派问题研究》一书,对研究战国秦汉时期学派的哲学思想和教育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助于读者充分地认识这些学派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 战国秦汉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战国至中唐是我国封建地主制的前期,其中战国秦汉商品经济发展比较突出,且学术界歧见较多,以下作择要介绍。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王谷  王准  
东周秦汉时期,里门已在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闾、闬、闳、阎是对里门的称呼,也代表着设置在不同区域的里门具有不同功能。里门有助于我们了解闾里的建筑格局:里垣环绕之中设有闾门,里内巷道设有巷门,巷道两边各户立有院墙与宅门,共同构建了一个既可流通又可封闭的生活空间。围绕里门,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一些被广泛认同的习俗,并制定了包括门禁制度在内的规章制度,里中的安全与秩序也因此得到保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谭光万  樊志民  
至战国时期思想家已经形成对农业功能的全面发掘,充分论证了其在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教化、文化孕育及技术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以此为基础,各国变法在治国方略、制度规定和民风淳化等方面变革农政,明确了农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并尝试将农业多功能制度化。秦汉时期举国重农体制和农业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则标志着农业多功能凝入国家制度体系。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立梅  
为吏品格与执法公正是儒法两家思考的重要问题。韩非"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思想,推崇法治的根本意义,强调官吏执法教民的治国理念。睡虎地秦简中出现的两种不同"吏道"思想,以及汉代循吏与酷吏的急剧分化,则揭示了韩非"以法为教"思想的终结。《说苑》儒法结合的"为吏之道"为执法公正提供了坚实的人道基础。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宏斌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科技文化对外往来交流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地域、文化、历史诸种因素之影响,传统农业科技文化向周边地区的传播交流明显具有不同的方式、内容及程度;与交往及控制方式相联系,具体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立体移殖型、辐射渗透型及远接互化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本年度先秦秦汉经济史论著数量逊于去年,但创获得仍丰,且有其显著特色,一是出现了一些从新的视角对本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作经济学的分析论著,二是利用出土实物和简牍文字资料进行研究的明显增多。此外,地区性的研究占相当大的比重。 商品经济、市场及其他带总体性研究 邵鸿的《商品经济与我国社会变迁》(江西人民出版社95.9)是本年度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作者在追溯了中国商品经济起源和中国古代早期文明时期的商品经济以后,着重论述了战国时期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状况和特征,分析了这一发展在战国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理论意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叶茂  
本年先秦秦汉史论著数量比去年略有增加。从年代看,有关原始时代和商代论著最多;从专业看,有关农业史和经济思想史论著最多;地区史论著中亦以农业史为多。 杨升南《商代经济史》是迄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商代经济史。该书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出版,实际上读者是1993年才见到此书的。全书52万字,分十一章,依次为:绪论(社会概况、疆域、自然环境、人口),土地制度,农业,发达的畜牧业,狩猎活动,渔业经济,手工业(上):青铜冶铸业,手工业(中):建筑业,手工业(下):陶瓷、纺织等制造业,商业与交通,财政制度。它几乎涉及商代经济的所有方面,书中主要依据的材料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耕播  
吕思勉先生说过:“汉世所谓商人,实兼苞农工业家,如煮盐、开矿、种树皆农业,冶铸实工业是也,以皆自行贩卖,当时通称为商人。”吕氏不恰当地把农业的含义延伸了,但战国以来从事工商业的货殖家多兼营农业,确系不争之事实。请以《史记·货殖传》所载货殖家之事例考之: 春秋战国之际著名商人范蠡,在辅越灭吴后至齐,“耕于海隅,苦身戳为,父子治产”,“致产数十万”。后至陶,“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赀累巨万”(《史记·越世家》)。故《盐铁论·水旱》云;“陶朱为生,本末异径,一家数事,而治生之道乃备。”农商结合、多种经营是范蠡的致富之路。 战国的另一商业巨子,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崔晓东  
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为财务审计制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秦汉财务审计制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立审核簿书和实地稽查相结合的审计模式在簿书审核的方式中,审计部门主要是通过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财会记录和相关书面材料,来达到审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温乐平  
秦汉时期,人们生活消费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消费水平贫富悬殊,分化严重;二是商品性消费的比重增加;三是奢僭消费日渐严重,并冲击封建等级制度。同时,消费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消费需求的刺激之下,促进了农业、手工业中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加速与商业的繁荣,从而拉动了整个商品经济朝纵深方向发展。然而,当时奢靡消费也造成工商业趋向畸形发展。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郭浩  
岳麓秦简"稍入钱"为渐入之钱的意思。它具有每次现金发生量较小、收缴时间频繁、不易全程监督等特点,一般用缿的方式来收缴。其中"作务入钱"是秦稍入钱的重要来源。居延汉简"稍入钱"与"茭"相关。汉时当地政府将大量剩余的茭用来出卖获取现金,以弥补边郡资金紧张的缺口。稍入钱的设置体现秦汉政府现金管理的灵活性、成熟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