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24)
- 2023(5742)
- 2022(5050)
- 2021(4746)
- 2020(4072)
- 2019(9005)
- 2018(9207)
- 2017(16340)
- 2016(9516)
- 2015(10896)
- 2014(11202)
- 2013(10781)
- 2012(10407)
- 2011(9076)
- 2010(9249)
- 2009(8535)
- 2008(8791)
- 2007(8305)
- 2006(7372)
- 2005(6617)
- 学科
- 济(33253)
- 经济(33212)
- 管理(24595)
- 业(22031)
- 企(18508)
- 企业(18508)
- 方法(13813)
- 学(13049)
- 数学(11386)
- 数学方法(11142)
- 中国(9693)
- 财(9461)
- 农(9193)
- 地方(7809)
- 理论(7793)
- 制(7694)
- 业经(6750)
- 银(6199)
- 银行(6169)
- 农业(5900)
- 行(5871)
- 贸(5859)
- 贸易(5847)
- 环境(5828)
- 务(5810)
- 财务(5793)
- 财务管理(5765)
- 教育(5716)
- 教学(5653)
- 易(5653)
- 机构
- 学院(133176)
- 大学(133125)
- 研究(49376)
- 济(45060)
- 经济(43656)
- 管理(41518)
- 中国(38657)
- 科学(34859)
- 理学(34289)
- 理学院(33780)
- 管理学(32711)
- 管理学院(32487)
- 京(29089)
- 农(27787)
- 所(27540)
- 研究所(24964)
- 江(24138)
- 中心(23857)
- 财(23377)
- 农业(22144)
- 业大(21711)
- 范(19209)
- 师范(18812)
- 省(18730)
- 州(18668)
- 技术(18577)
- 院(18376)
- 北京(18303)
- 财经(17697)
- 经(15912)
- 基金
- 项目(84091)
- 科学(63072)
- 研究(58250)
- 基金(57829)
- 家(53082)
- 国家(52605)
- 科学基金(42405)
- 省(34009)
- 社会(33110)
- 社会科(30979)
- 社会科学(30968)
- 基金项目(29867)
- 自然(29203)
- 划(29117)
- 自然科(28465)
- 自然科学(28454)
- 自然科学基金(27912)
- 教育(27832)
- 资助(25034)
- 编号(24022)
- 成果(20861)
- 重点(20523)
- 发(18440)
- 课题(17994)
- 部(17583)
- 计划(17356)
- 科研(16945)
- 创(16585)
- 科技(15936)
- 大学(15847)
共检索到2155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高华晨 宋敏菲 贡艺 刘必林 陈新军
海洋中深层生物作为链接海洋上层与深层食物网的媒介,对维系大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样品采集的困难性,针对中深层生物微塑料污染研究十分缺乏。长吻帆蜥鱼(Alepisaurusferox)具有特殊的消化机制,是优秀的生物采集器。本研究利用激光红外成像光谱技术,量化分析了长吻帆蜥鱼胃中保存的中深层物种体内微塑料的丰度和理化特征。共采集中深层鱼类和头足类7种,其肠道中检测出微塑料146个,检出率85.71%,丰度为(10.43 ± 12.12)个/尾,粒径为20.34~309.89 μm(47.36μm ± 43.41μm)。微塑料以颗粒状(59.58%)和碎片状(36.30%)为主,聚合物成分主要是丙烯酸酯共聚物(Acrylate copolymer),占比60.27%。本研究首次证明了长吻帆蜥鱼作为生物采集器开展海洋中深层生物微塑料污染研究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对解析大洋生态系统微塑料污染及其潜在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夏斌 杜雨珊 赵信国 朱琳 陈碧鹃 孙雪梅 曲克明
海洋塑料污染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其中尺寸小于5mm的塑料碎片或颗粒(微塑料)更是倍受全球关注的新型污染物。研究表明,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广泛存在,而且,作为人类优质蛋白重要来源的海洋渔业生物也已受到微塑料的污染。因此,微塑料在海洋渔业水域中的污染现状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总结了海洋渔业水域中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及污染现状,归纳了微塑料对海洋渔业生物的主要毒性效应及致毒机制,探讨了微塑料沿食物链的传递作用及其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潜在影响,剖析了当前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科学评估微塑料对海洋渔业资源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孙玮鸿 张岭 谭露茜 赖洁 李玉霞 颜菲菲 张英 都叶奇
微塑料因其性质稳定,自然条件下难以降解,并能够在风力和洋流的作用下实现远距离输送,已成为海洋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从表层海水到深海沉积物中均有微塑料被检出。海洋中的微塑料不仅可被生物摄食,随着食物链的传递危害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还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有吸附作用,并可作为一个新的生态位为微生物提供定殖空间。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微塑料在典型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归纳了微塑料的毒性效应,诸如对生物体生理机能、氧化应激、免疫应答、神经毒性和繁殖遗传等的毒性,阐释了微塑料致毒机理,包括微塑料作为异物入侵生物体后因其颗粒效应所产生的毒性、微塑料产品中添加剂在环境中的释放,以及由于微塑料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的吸附而产生的复合毒性。最后探讨了微塑料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指出成熟完善的微塑料研究系统与标准的重要性,提出未来毒性暴露实验设计需更贴近真实环境,可为今后微塑料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许彩娜 张悦 袁骐 蒋玫 郑亮 隋延鸣 穆景利 王云龙 王翠华
塑料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医疗等众多领域,由此产生的塑料垃圾,特别是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在海洋中不断累积。微塑料因其粒径小、分布广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威胁;其还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因此,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从海洋微塑料来源和污染现状入手,综述了微塑料对海洋浮游生物、甲壳类、贝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关注了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参考方向,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莹 赵信国 隋琪 孙雪梅 朱琳 夏斌 曲克明
微塑料污染已成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和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其污染特征及生态环境风险已成为全球研究热点。城市近岸海域往往是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其海底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状况可能更为复杂。但至今为止,城市近岸海域沉积物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分布特征仍不清楚,亟待研究。为此,本研究以典型滨海旅游和海洋城市青岛市为例,对其崂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形状、颜色和聚合物类型等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丰度处于9.06~34.48 ind./kg之间,平均丰度为(21.97±8.32) ind./kg;微塑料主要形态为纤维状,占比53%,其余为颗粒状和薄层状;主要颜色为透明色,占比66%,其余为黑色、白色和其他颜色;粒径主要分布于0.5 mm以下,占比76%;聚合物类型主要为聚丙烯,占比45%,其余为聚苯乙烯、聚乙烯和纤维素。与国内外其他海域沉积物相比,青岛市崂山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污染程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考虑到沿岸城市人类活动强度较大,其微塑料污染状况和分布特征需要长期关注。本研究结果将为城市近岸海域微塑料生态环境风险评估和管控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倩 裴尧烨 向焱 贡艺 陈新军 李泽湘
灯笼鱼类是海洋中层鱼类中资源量最高的类群,其在连接海洋上层和中层食物网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以西北太平洋闪光背灯鱼和加利福尼亚标灯鱼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肠道中微塑料的丰度与理化特征的潜在种间差异。结果表明,加利福尼亚标灯鱼和闪光背灯鱼肠道内微塑料的丰度分别为(6.54±8.33)个/g[即(0.83±0.90)个/尾)]和(11.33±14.06)个/g[即(1.17±1.27)个/尾],二者微塑料的丰度和粒径相似,形状均以纤维状为主(占比≥80.00%)。但微塑料的化学组成存在差异,加利福尼亚标灯鱼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6.00%)和聚丙烯酰胺(24.00%)为主,而闪光背灯鱼以赛璐玢(54.29%)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1.43%)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相同海域灯笼鱼类间的微塑料污染现状,为进一步探究微塑料对海洋中层鱼类的生态效应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原 刘珊
在人类长期的海洋开发过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加之开发利用行为的不当,使得海洋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大量的塑料垃圾被有意或无意地排放入海,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工业化社会生产了大量的物质财富,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回收和再循环利用机制,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塑料垃圾数量越来越多。海洋处于整个生物圈的低端位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廖光萍
微塑料听起来是个新鲜词汇,关于微塑料的污染问题也是个新领域。实际上2015年联合国就已将微塑料污染作为一类新型的环境污染,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污染等一起并列为全球重大环境问题。绿色和平组织在2019年6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英国所有河流均发现了塑料微粒,微塑料对水环境造成的污染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微塑料污染无处不在现在的环境监测手段越来越先进,监测广度和深
关键词:
微塑料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邓秋穗 唐霞 蔡润 许瀚月 张睿韬 李冰洁 李司晨 徐恒 汪红
利用微生物对重金属的钝化作用,制备微生物钝化剂并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通过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微生物的性质,筛选出能有效处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优良菌种CQ7与FQ2;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表征,并测定其生长曲线,鉴定FQ2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进一步对筛选出的菌种进行理化条件测定,测定得CQ7与FQ2的最适生长条件均为p H=5、转速180 r/min、温度25℃。经金属耐受和吸附实验,选定FQ2为工程菌,测序确定其为沙雷氏菌属(Serratia marcuscens)。将筛选所得菌种与相应理化条件相结合,
关键词:
微生物钝化剂 重金属污染 自动化修复仪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慧 闫潇 高新伟
近年来,随着海洋油气开发和船舶运输活动的日益增加,海洋溢油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海洋溢油污染的环境监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效的环境监管是降低海洋溢油污染风险和减少海洋生态损害的重要途径。为此,在客观分析我国海洋溢油污染环境监管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反思海洋溢油污染在应急管理、监管权责、监管手段以及多元主体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提升海洋溢油污染的应急管理能力、加强监管的权责划分和协调性、提高监管手段的运用效率、形成多元主体的环境监管合力方面完善我国海洋溢油污染的环境监管,实现海洋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化杰 孙天姿 刘凯 欧玉哲 赵懋林
微塑料作为新型海洋环境污染物,具有化学性质稳定、难以降解的特点,可在海洋环境中长期积累,并在海洋生物体内沉积,最终可能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威胁。为研究太平洋褶柔鱼胃组织中微塑料摄取特性及其与个体大小(胴长和体重)、胃重和摄食等级的关系。本研究根据2018年1—3月中国生产调查船于中国东海海域采集的30尾太平洋褶柔鱼样本,利用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对其胃组织中微塑料的积聚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0尾测定样本中,有16尾的胃组织中发现18个微塑料。微塑料丰度为0~3个/尾,平均丰度0.6个/尾;长度为0.332~4.337 mm,平均长度1.252 mm,其中72%的微塑料小于1.000 mm。微塑料颜色主要为黑(38.9%)、白(33.3%)、蓝(22.2%)和灰(5.6%),材质主要由棉(44.5%)、聚酯纤维(33.3%)和人造丝(22.3%)组成。相关性分析表明,太平洋褶柔鱼胃组织微塑料的含量与胃重、摄食等级无显著相关性,但与胴长、体重和日龄呈显著正相关,并随着胴长、体重和日龄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太平洋褶柔鱼胃组织中微塑料的沉积随个体的生长而逐渐增多,这说明其对微塑料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本研究为探讨我国东海头足类微塑料摄取特点及东海微塑料污染特性提供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陆化杰 刘凯 欧玉哲 陈子越 陈新军
随着微塑料在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中的发现,海洋微塑料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海洋微塑料的来源、类型、分布规律、毒性以及不同栖息地、不同食性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特性和受到影响进行了梳理,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结果显示,微塑料来源广泛、种类繁多、分布在海洋的各个角落,在海洋中垂直分布特点为底层沉积物含量较高,其次为底层、上层水域,中层水域较少;水平方向上分布特点为河口区含量较高,流场区次之,大洋区较少,微塑料毒性主要有自身毒性和联合毒性。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不同栖息地、不同食性海洋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存在差异,不同栖息地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在种类上主要与微塑料的密度相关,数量上主要与水域中微塑料的分布特性有关;不同食性鱼类对微塑料的摄取在种类和数量上都主要与其食性有关,但与鱼类个体大小、口裂、滤水量也有一定相关性。微塑料会降低海洋鱼类的繁殖率,增加其死亡率。研究表明,经过长时间演变,微塑料会在水体中重新分布,微塑料污染在种类、数量上将呈现多样化,后续的研究中应结合渔业生物、生态学,物理海洋,海洋化学等知识,更全面地了解微塑料在海洋中的存在、分布、传递以及对海洋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潇峮 彭梦 王艺 李立杰 柴毅 沈子伟 李云峰 倪朝辉 张燕
为了解三峡库区水体中微塑料污染现状,于2019年12月对三峡库区重庆段4个城市人口密集区域江段进行表层水体采样,共采集12个水体样品,进行微塑料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重庆段各水域12个水体样本中微塑料的检出率为50%,主要形状包括颗粒、碎片、薄膜和纤维4类,其中以纤维和碎片为主,相对丰度范围为20.83~83.33 n/m~(3),平均丰度为39.35 n/m~(3)。各采样点水体微塑料的化学组成经拉曼光谱定性分析,微塑料主要化学组成包括聚乙烯(P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丙烯(PP)、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等四种,其中PE检出率最高,占比为44.45%。与2018年三峡库区微塑料赋存结果比较,重庆段水体中微塑料丰度有较明显下降,表明三峡水库水体微塑料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郑培迎 郑洁
近年来,随着我国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我国塑料工业发展迅猛。塑料制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之一。塑料在渔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为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渔业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塑料在海洋渔业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讨论,就其发展势态提点粗浅看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思琪 唐文乔
为了解上海内陆鱼类微塑料污染情况,本文以淀山湖、黄浦江及苏州河的5种优势种鱼类为对象,分析了消化道内微塑料的出现率、丰度、物理特征、化学成分及其差异性。结果显示,5种、639尾鱼类中共检出845个微塑料,微塑料的平均检出率为59.78%,植食性鱼类显著高于杂食性和肉食性鱼类(p<0.05)。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1.32±1.92个/尾,植食性鱼类显著高于其他鱼类(p<0.05),水域差异表现为苏州河下游、苏州河支流和苏州河上游显著高于淀山湖和黄浦江上游(p<0.05)。在检出的4种微塑料形状中,纤维状占80.47%,薄膜状占13.73%,碎片状和颗粒状占4.14%和1.66%。在检出的6种微塑料颜色中,黑色和透明的占29.59%和28.99%,蓝色、红色、黄色和绿色的占15.86%、10.53%、8.52%和6.51%。粒径小于1mm的占60.12%。检出了18种化学成分,赛璐酚占比达39.42%,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占比为20.19%,聚酰胺和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占比为11.54%和9.62%。分析表明,上海主要河流鱼类微塑料污染主要来源于居民生活用品的包装材料或丢弃物,在平均检出率和丰度上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并与栖息水体的污染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