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37)
- 2023(12510)
- 2022(9959)
- 2021(8763)
- 2020(7405)
- 2019(16515)
- 2018(16200)
- 2017(30906)
- 2016(16722)
- 2015(18321)
- 2014(18349)
- 2013(17858)
- 2012(16625)
- 2011(14866)
- 2010(14912)
- 2009(13764)
- 2008(13380)
- 2007(12183)
- 2006(11084)
- 2005(10148)
- 学科
- 济(77031)
- 经济(76964)
- 管理(41465)
- 业(39957)
- 企(30145)
- 企业(30145)
- 方法(26671)
- 中国(23283)
- 数学(23062)
- 数学方法(22733)
- 地方(21836)
- 农(21521)
- 学(17947)
- 业经(17594)
- 财(15094)
- 制(14980)
- 农业(14936)
- 地方经济(12876)
- 产业(12838)
- 体(12681)
- 融(11623)
- 金融(11615)
- 银(11120)
- 理论(11104)
- 银行(11073)
- 行(10723)
- 发(10690)
- 贸(10541)
- 贸易(10533)
- 环境(10359)
- 机构
- 大学(237668)
- 学院(237258)
- 济(98463)
- 经济(96446)
- 研究(91963)
- 管理(83060)
- 理学(70915)
- 理学院(69956)
- 管理学(68359)
- 管理学院(67956)
- 中国(67078)
- 科学(58752)
- 京(52686)
- 所(47893)
- 农(46353)
- 研究所(43796)
- 财(43336)
- 中心(40333)
- 业大(37873)
- 江(37820)
- 农业(36645)
- 院(34175)
- 财经(33853)
- 范(33425)
- 北京(33059)
- 师范(32928)
- 经济学(31180)
- 经(30683)
- 州(29673)
- 省(28385)
- 基金
- 项目(163155)
- 科学(128608)
- 基金(117750)
- 研究(115302)
- 家(105839)
- 国家(105050)
- 科学基金(88332)
- 社会(74088)
- 社会科(70317)
- 社会科学(70299)
- 省(65451)
- 基金项目(61420)
- 自然(56852)
- 自然科(55555)
- 自然科学(55533)
- 划(55185)
- 自然科学基金(54538)
- 教育(51930)
- 资助(47490)
- 编号(44904)
- 重点(38343)
- 发(38209)
- 成果(36529)
- 部(34561)
- 创(33465)
- 课题(33359)
- 国家社会(31653)
- 创新(31509)
- 计划(31205)
- 科研(30938)
- 期刊
- 济(113580)
- 经济(113580)
- 研究(72376)
- 中国(52664)
- 学报(44285)
- 农(42988)
- 科学(39738)
- 管理(33483)
- 大学(32969)
- 财(32015)
- 学学(31114)
- 农业(29116)
- 教育(27436)
- 技术(21162)
- 融(20547)
- 金融(20547)
- 经济研究(19426)
- 业经(18653)
- 财经(17053)
- 业(15594)
- 问题(15339)
- 经(15086)
- 版(12519)
- 科技(11994)
- 业大(11796)
- 技术经济(11573)
- 统计(11373)
- 贸(11356)
- 资源(11027)
- 现代(10725)
共检索到3662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 杨青山 马延吉 刘勇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核心是经济和产业一体化,目标是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这就要求作为组织和运行载体的产业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和重组。文章以长吉一体化区域为实证案例,探讨一体化区域的产业空间结构重组动力包括政策推动力、空间牵引力、经济拉动力、社会驱动力和生态约束力,并针对目前长吉一体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以一体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重组的多元动力为切入点,对长吉一体化区域产业空间结构、产业跨区域融合和地域分工提出重组和优化对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周恩毅 胡罡 徐晓飞
"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空间在历史发展中产生,并随着历史的演变而重新结合和转化。空间结构是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产、自然条件、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的综合反映。城镇与乡村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两大组成部分,两者共同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总体经济最优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才能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促进城乡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区域空间 城乡一体化 协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何伟
概括了城市与区域发展关系的6种空间结构模式,分别是:单极中心城市带动的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带动的空间结构、城乡融合区的空间结构、三维城乡合作带动的空间结构、田园城市带动的空间结构和都市圈带动的空间结构;分析这些模式的适用条件和对城乡一体发展的效应。然后,分析淮安城乡发展的现状空间结构特征,即全市区域空间结构处于极核与点轴并重发展阶段,乡镇人口规模小,经济实力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导致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低。针对这样的状况,提出淮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结构思路是:推进由点-轴式结构向网络式结构的尽快转变;在大力建设中心城市的同时,积极建设片区重点中心镇;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机制,以保证一...
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空间结构 模式 淮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高丽娜 朱舜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长三角经济应对资源约束、产业升级压力的必然选择。安徽省域经济紧邻长三角经济区,在多方面与长三角经济区具有互补性,是泛长三角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一圈一带"空间结构,即合肥都市圈、沿江城市带,可以优化安徽省域经济空间结构,使其融入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
泛长三角经济 空间结构 省域经济 安徽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朱俊丰
基于1992—2017年京津冀城市群1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市场一体化、城市空间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一体化会显著促进经济增长,而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则表现出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更有利于核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市场一体化表现为无差异的影响;在促进经济增长影响方面,市场一体化与单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着相互替代效应。未来京津冀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应重点落足于推进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以及完善城市组织规划三个方面。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国盛 王晨姝 李文玉
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的一个强有力的保障,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亮点。以大连市为例,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市作为该发展战略的核心城市与龙头,"全域化"进程步伐加快,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启动,于2010年4月份将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金州区合并整合成立金州新区,成为环渤海经济圈中新的经济增长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鹏 杨青山 王晗
在总结当前长吉一体化区域小城镇发展存在的分化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区域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道路选择,并通过对具体小城镇的地域类型、资源优势和发展基础进行判别,构建了五种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分别为城市扩展的"变农模式"、城乡互融的"合农模式"、以城带乡的"拉农模式"、村企共建的"新农模式"和城村互联的"带农模式"。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石丹 衣保中
随着长吉图先导区经济一体化的推进,积极推进该地区旅游一体化成为提升该地区旅游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对长吉图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分析,本文构建了该地区旅游一体化动力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该地区旅游一体化存在的障碍及可行性解决对策,旨在为制定该地区区域旅游规划和开发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柯蕴颖 王光辉 刘勇
本文基于2007—2019年中国19大城市群20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评估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群一体化不仅提高了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层次化水平,也促进了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城市群一体化通过分类选择效应促进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通过技术升级效应、区域分工效应促进外围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且外围城市主要依靠中心城市的带动而发展,其产业升级路径属于一种“依赖型”路径;城市群一体化的影响效应符合距离衰减规律,与中心城市的地理距离、制度距离和产业结构距离越大的外围城市受到的政策效应越小。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徐现祥 李郇 王美今
我国市场分割问题比较突出,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以及增多已成为一个重要现象。为什么有些省区选择市场分割,而有些却致力于区域一体化?地方政府在处理区际关系上的迥异行为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解释?我们从中央政府按照经济绩效晋升地方政府官员的假设出发,构造一个地方官员晋升博弈模型,证明了,为了政治晋升最大化,地方官员选择地方市场分割还是区域一体化因条件而异。实证分析支持模型的预测。
关键词:
政治激励 区域一体化 经济增长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艳秀
吉林省与俄罗斯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具备良好的国际环境、地缘优势和产业集群基础。本文结合吉林省和俄罗斯两地的内外条件和产、学、研等各方面优势,从发展物流产业集群、生态旅游产业以及产业集群国际化的发展角度,研究推动吉林省产业结构优化和快速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
区域合作 产业集群 产学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欣亮 王宇欣 刘飞
基于营商环境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机制分析,以2011-2019年中国地级市数据为样本,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模型,检验得出:(1)从总体看,营商环境优化是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着力点,并会通过促进创新人才集聚间接提升创新效率,但同时因创新人才集聚的挤出效应引致邻近区域创新效率损失;(2)分区域看,外围城市营商环境优化对创新效率的直接提升效应强于中心城市,但中心城市因创新人才集聚存在创新外溢效应,因此营商环境优化的创新溢出效应更显著;(3)经济一体化战略放大了营商环境优化的积极作用,尤其表现在京津冀经济圈,即营商环境优化对创新效率的直接提升效应增强,且创新挤出效应也转为创新溢出效应。鉴于此,提出应通过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差异化设计营商环境考核指标、加强中心城市强强联合等策略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同时,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效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菼
苏锡常是长三角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三市产业状况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对其产业一体化进行SWOT分析,研究苏锡常产业一体化中区域内部条件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提出苏锡常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形成苏州电子信息、无锡微电子工业、常州装备制造的产业结构模式。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区域一体化 SWOT分析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尹正 倪志伟
区域博弈和经济一体化是影响地区产业分工的重要因素,本文以2010—2016年我国31个省市区25个行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产业分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区域保护行为阻滞了产品在省际的自由流动,同时也迟滞了地区专业化的进步,并且使得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不能得到有效发挥;对内经济一体化对地区专业化的影响不显著,较低的对内一体化程度并没有起到促进产业分工的应有效果;对外一体化能够积极推进地区专业化,并且呈显著的正效应;我国各省市区专业化的形成更多地与对外贸易有关,而与区际间贸易关系不大
关键词:
区域博弈 产业分工 经济一体化 比较优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Thomas Apolte
本文从两种不同的视角分析了一体化经济区域和政治区域的最优规模。我们假定政治制度促使一体化的运行,并由此产生政策制定成本。从所谓的"内部人最优"的观点来看,一体化区域内一个普通成员国的代表性国民的净效用应该实现了最大化,而从所谓的"全球最优"的观点来看,这个地区内所有国家(包括分属于不同一体化区域的国家以及不属于任何一体化区域的国家)平均水平下的代表性国民净的效用也应该实现了最大化。在经济一体化区域内,内部人最优规模下所产生的收益小于全球最优规模下的收益,因此,就所有分属于不同地区的国家而言,一体化区域的规模偏小。而在政治一体化区域内,情况正好相反,整个区域会随着国际安全的加强而获益,与全球最优...
关键词: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 国际一体化 国际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