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42)
- 2023(11052)
- 2022(9287)
- 2021(8597)
- 2020(7256)
- 2019(15805)
- 2018(15769)
- 2017(29749)
- 2016(16162)
- 2015(17680)
- 2014(16987)
- 2013(16461)
- 2012(15113)
- 2011(13818)
- 2010(14094)
- 2009(13453)
- 2008(13246)
- 2007(12199)
- 2006(10975)
- 2005(9761)
- 学科
- 业(62979)
- 济(62163)
- 经济(62070)
- 管理(52436)
- 农(45934)
- 企(42565)
- 企业(42565)
- 农业(30567)
- 业经(21020)
- 方法(20191)
- 制(19313)
- 财(18215)
- 技术(18053)
- 中国(17616)
- 数学(17010)
- 数学方法(16803)
- 体(13833)
- 地方(13224)
- 技术管理(12209)
- 银(11714)
- 银行(11699)
- 策(11300)
- 行(11239)
- 学(11187)
- 发(10760)
- 务(10621)
- 体制(10604)
- 财务(10598)
- 财务管理(10571)
- 融(10485)
- 机构
- 学院(223596)
- 大学(218319)
- 济(95458)
- 经济(93579)
- 管理(89326)
- 理学(76795)
- 理学院(76036)
- 管理学(75004)
- 研究(74689)
- 管理学院(74578)
- 中国(59801)
- 农(53240)
- 京(44869)
- 财(44527)
- 科学(43300)
- 农业(40313)
- 业大(37753)
- 所(36717)
- 江(36183)
- 中心(35700)
- 财经(33983)
- 研究所(32710)
- 经(30802)
- 州(27721)
- 经济学(27645)
- 北京(27410)
- 范(27259)
- 师范(27032)
- 院(26500)
- 经济管理(26351)
- 基金
- 项目(149324)
- 科学(119999)
- 研究(113860)
- 基金(108824)
- 家(94175)
- 国家(93265)
- 科学基金(81202)
- 社会(74848)
- 社会科(70641)
- 社会科学(70624)
- 省(60736)
- 基金项目(58346)
- 教育(50702)
- 自然(50302)
- 划(49235)
- 自然科(49119)
- 自然科学(49109)
- 自然科学基金(48300)
- 编号(46317)
- 资助(41265)
- 创(37093)
- 成果(36769)
- 制(35225)
- 创新(33778)
- 部(33609)
- 重点(33427)
- 发(33152)
- 课题(31873)
- 国家社会(31080)
- 业(30863)
- 期刊
- 济(114835)
- 经济(114835)
- 研究(65948)
- 农(57408)
- 中国(54389)
- 农业(38526)
- 财(34988)
- 管理(33223)
- 科学(32436)
- 学报(31939)
- 大学(26130)
- 融(25398)
- 金融(25398)
- 学学(24923)
- 业经(24665)
- 教育(23615)
- 技术(19879)
- 业(19209)
- 财经(16780)
- 问题(15656)
- 经济研究(15183)
- 农村(14491)
- 村(14491)
- 经(14441)
- 农业经济(14005)
- 科技(13177)
- 版(12463)
- 世界(12095)
- 技术经济(11906)
- 经济问题(11162)
共检索到3473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守英 王佳宁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遵循。农地制度的完善基本朝向稳定农民与土地关系并使其长期化的方向,旨在形成农民对土地制度的稳定预期。明确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各自的权利界定与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创新和实施农地"三权分置"的关键,关乎转型期农地权利体系的重构以及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集体所有权是农民集体的所有权,土地承包权是赋予集体成员的财产权,土地经营权是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享有的耕作权。"三权"要同等保护,不可偏废。在放活经营权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对承包权的产权保护。
关键词:
三权分置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农地制度创新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红宇 李伟毅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求:"抓紧修订、完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尹成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更多考虑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好农民问题。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这一重大论断,为全面推进土地制度创新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尹成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指出,现阶段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更多考虑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问题,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好农民问题。要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促使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这一重大论断,为全面推进土地制度创新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改革
[作者]
朱道林 高帆 黄祖辉 张应良
"长久不变"是"三权分置"有效实现的前提和基础,而"三权分置"的有效实现有助于巩固"长久不变"的制度基础。"三权分置"与"长久不变"政策协同困境主要表现在政策目标、政策制定、政策范围、政策执行四个层面。促进"三权分置"与"长久不变"政策协同,应从如下方面着手:一是成立"集体经济组织"机构,赋予土地"所有权"完整权能,落实土地"所有权";二是确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土地"承包权"权利内涵,稳定土地"承包权";三是探索多种途径农业经营模式,界定土地"经营权"物权性质,放活土地"经营权"。
关键词:
农村土地制度 三权分置 “三农”问题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王鹏鹏
传统的农地抵押制度主要有"入股抵押"、"反担保抵押"两种间接模式,而缺少由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向金融机构抵押的模式。三权分置下,土地经营权作为物权权利,成为适格的农地抵押标的物。三权分置下农地抵押制度应该予以重构,在抵押设立上应该弱化发包人同意的要求,仅保留发包人备案即可。发包人备案制度所起到的公法上行政管理的效果,而登记制度则会起到抵押权生效的目的。抵押物的范围,不仅局限于土地经营权,也应该及于地上附着物。在抵押权实现的方式上,除了可以有折价、拍卖或者变卖等方式,还可以探索强制管理、内部处置、转包等方式,以收益实现债权的安全。
关键词:
农地抵押 三权分置 土地经营权 农村金融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刘禹宏 杨凯越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实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从土地所有权中的分离,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两权分离模式下的农地政策也面临诸多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作为既定政策的"三权分置"将是农地制度改革的发展路径和未来趋势。但在现实实践之中,作为"三权分置"政策基础的权能分离理论,是源于西方产权制度的经济学概念,无法对我国"农地三权"进行清晰界定和区分,无法有效地保护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的推进。为此,应当在坚持农地所有权的基础之上,对承包权及经营权进行清晰的权利界定,强化承包权为成员权,并创设经营权为物权,从而实现在稳定承包权的同时促进农地经营权流转的政策目标。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董祚继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深刻理解"三权分置"的重大意义,正确诠释"三权分置"的法理基础,加快探索"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是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鹏
基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背景,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构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制度。"长久不变"是"三权分置"的逻辑起点,"三权分置"是对"长久不变"的重大理论发展。我国农村土地权利结构从"两权分置"到"三权分置"的变革,为更好地落实"长久不变"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应当在坚持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通过稳定土地承包权,构建"长久不变"的具体规则,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应当是其重要考量因素之一。"长久不变"的具体制度设计,应当坚持承包期内和承包期届满不再调整承包地块,这将通过明确持续承包、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久栋 苏强
产权期限是产权制度安排的重要内容。设计合理的产权期限,不仅影响资源的配置效率和财产的占有秩序,甚至与产权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稳定以及各项权能的有效运行紧密相关。自十七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提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多次重申和强调要明确"长久不变"的具体内涵。当务之急,应从市场经济法则和现代产权理论出发,按照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国家的方针指向,把延长产权期限作为农地制度创新的着力点,加快顶层设计和立法突破,为农地产权关系稳定和顺畅高效运行提供坚实有力的法律保障。
关键词:
农地 产权 长久不变 法律创新 合理期限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应良
中央在政策文本中提出要落实"三权分置"政策,也提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三权分置"与"长久不变"之间有何关系?在实现"长久不变"和落实"三权分置"时,是否存在政策协同上的困境?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探讨。一、"三权分置"与"长久不变"的关联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吴一恒 徐砾 马贤磊
本文从产权配置和产权公共域的视角出发,结合部分试点地区的实践经验,剖析"三权分置"制度实施的潜在风险与完善措施。研究发现:(1)受法律法规的模糊表达、地方政府的产权再配置及契约规则的影响,"三权分置"制度下农地产权配置结构中仍存在产权公共域;(2)产权实际配置状况与产权公共域的存在导致不同权利主体的利益难以兼顾、农地流转市场与抵押市场受到制约等问题,形成"三权分置"制度实施的潜在风险;(3)合约机制和第三方组织在解决由产权实际配置与产权公共域引发的系列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完善合约机制、建立第三方服务机制、加强政策宣传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地 “三权分置” 产权配置 产权公共域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韩振华
本文在梳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土地产权观点、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提出国家土地调节权的概念,并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从国家土地调节权的视角,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制度变革分为合作化和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税免除前的"两权分离"时期、农业税免除后的"两权分离"时期以及农地"三权分置"时期,具体分析每一阶段国家土地调节权的优先目标和实现形式。本文认为,随着"三权分置"改革的深化,为了防范农业补贴政策失效、"土地财政"难以持续、农地出现"非农化""非粮化"等风险,必须从五个方面重构国家土地调节权的实现机制,进一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相关配套制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韩冰华 张安录
建国后我国经历了四次农地制度的变迁与创新,随之产生巨大的农地资源配置绩效差异。近20年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对农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其产权缺陷、规模缺陷以及保障缺陷已经构成我国农地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市场性、效率性、功能性障碍。为此,必须以农地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明确产权主体,高效配置农地资源;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农地配置的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农地的生产功能。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农地资源 农地配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胜祥
研究目的:在"三权分置"背景下探索农地的集体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分置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比较法。研究结果:(1)官方主流观点认为,"三权分置"就是坚持集体所有权不变,将原承包经营权拆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2)法学界质疑这种分离逻辑,认为承包经营权并不包含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就是坚持集体所有权不变,在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上创设另一个经营权。(3)这两种"三权"分置路径均排除了集体所有权的参与,也未意识到"三权分置"改革对集体所有权缺陷的修补作用。研究结论:经比较发现,更合理的农地"三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