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176)
- 2023(15089)
- 2022(12936)
- 2021(11915)
- 2020(10102)
- 2019(22813)
- 2018(22696)
- 2017(44085)
- 2016(23861)
- 2015(26407)
- 2014(26183)
- 2013(26382)
- 2012(24026)
- 2011(21292)
- 2010(21194)
- 2009(19672)
- 2008(19486)
- 2007(17014)
- 2006(14991)
- 2005(13401)
- 学科
- 济(99028)
- 经济(98915)
- 业(93437)
- 企(83373)
- 企业(83373)
- 管理(81850)
- 方法(45731)
- 数学(36289)
- 数学方法(35902)
- 业经(31044)
- 农(30835)
- 财(30237)
- 中国(23724)
- 务(22483)
- 财务(22420)
- 财务管理(22391)
- 农业(22029)
- 企业财务(21256)
- 技术(20240)
- 制(19541)
- 学(19119)
- 地方(19083)
- 理论(18435)
- 和(18245)
- 贸(17323)
- 贸易(17314)
- 易(16795)
- 划(16509)
- 策(15984)
- 环境(14607)
- 机构
- 学院(340985)
- 大学(338703)
- 管理(141097)
- 济(136522)
- 经济(133598)
- 理学(122014)
- 理学院(120727)
- 管理学(118921)
- 管理学院(118282)
- 研究(109505)
- 中国(83572)
- 京(72007)
- 科学(68835)
- 财(62575)
- 农(58873)
- 所(54935)
- 业大(52180)
- 江(50627)
- 财经(50314)
- 研究所(50034)
- 中心(49730)
- 农业(46310)
- 经(45827)
- 北京(44831)
- 范(42097)
- 师范(41703)
- 州(40858)
- 院(39865)
- 经济学(39823)
- 商学(37732)
- 基金
- 项目(233231)
- 科学(184243)
- 研究(170317)
- 基金(170197)
- 家(148246)
- 国家(146948)
- 科学基金(127493)
- 社会(107697)
- 社会科(102048)
- 社会科学(102020)
- 省(91461)
- 基金项目(90697)
- 自然(83745)
- 自然科(81857)
- 自然科学(81838)
- 自然科学基金(80412)
- 教育(76108)
- 划(75911)
- 资助(69329)
- 编号(69179)
- 成果(54869)
- 重点(51347)
- 部(50760)
- 创(50609)
- 发(49474)
- 创新(46587)
- 课题(46221)
- 业(45493)
- 科研(44530)
- 国家社会(44101)
- 期刊
- 济(151496)
- 经济(151496)
- 研究(97563)
- 中国(61758)
- 管理(54928)
- 农(54154)
- 学报(52809)
- 财(49925)
- 科学(49502)
- 大学(39976)
- 农业(37970)
- 学学(37729)
- 教育(32426)
- 技术(30211)
- 融(28236)
- 金融(28236)
- 业经(26985)
- 财经(24577)
- 经济研究(23280)
- 业(22193)
- 经(21069)
- 问题(19597)
- 图书(19567)
- 技术经济(18563)
- 现代(17023)
- 科技(16741)
- 理论(16347)
- 商业(15656)
- 版(15584)
- 财会(15037)
共检索到4968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谷永芬 费军伟 李松吉
长三角都市圈在近几十年中发展迅速,但因地区内产业分工缺乏协调性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从古典到现代的分工理论,均证明都市圈内产业分工、同一产业内分工的必要性。从长三角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分工现状和对国际成熟都市圈发展的比较分析中,找出长三角发展的差距和启示,以促进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协调发展。
关键词:
长三角都市圈 生产性服务业 分工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楚明钦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上海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江苏和浙江以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区域分工格局。利用长三角2003~2011年行业面板数据分析了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研发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对长三角装备制造业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上海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金融保险业对长三角两省一市装备制造业都有一定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区域分工 产业融合 长三角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崔大树 杨永亮
文章应用分异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地区Hoover指数等常规统计方法与基于空间统计学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一起,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以集聚为主,各地区、各细分行业差距明显,大致可以把25个地区分成扩散效应区、离心效应区、低速增长区和极化效应区等四种类型的关联模式,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动态的多中心—外围空间结构并正在向网络化迈进。产生这种分异特征的原因主要是本地知识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城市规模以及在区域城市等级体系中地位和区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瑾 陈丽珍 陈海波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对长三角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江、浙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较为类似,上海与两者的差异较大。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低附加值、高带动型"特征,其与自身的产业关联最强,影响力及感应度系数与发达国家较为接近;江、浙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低带动型"特征,其与第二产业的产业关联最强。苏、浙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综合技术服务业影响力系数较大,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是苏、浙生产性服务业中感应度系数最高的产业,其次是金融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是上海影响力系数较高的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金融业的感应度系数较高。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生产性服务业 投入产出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聪
借助连锁网络模型、残差分析模型等方法综合分析了长三角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演化格局,包括节点城市的层级变化、网络格局的空间演化和城市功能的演进过程。结果表明:(1)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具有显著的层级特征,但层级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2)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城市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位序关系,但传统的核心区域正在向外扩散,扁平化趋势加强。(3)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分布特征差异明显,除了法律、广告功能,其他服务功能分布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网络连接更为充分。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潘朝相 徐玲
本文梳理了长三角区域16座城市产业结构现状、职能特征与产业分工,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集聚的协同效应,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现实可行性和必要性,并指出整合以政府政策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涛珍 田家林
利用长三角地区投入产出表,通过计算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指标,发现上海、浙江和江苏的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浙江、江苏较差。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综合各种系数来看,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联系依旧比较薄弱,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投入产出 长三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聪 曹有挥 陈国伟
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文章建立了76(城市)×552(企业分支机构)的分布矩阵,从城市网络的层级分布特征、网络的空间关联和功能特征三方面分析了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特征。研究表明: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长三角城市网络的层级特征显著,个别城市如昆山、常熟等城市不再局限于已有的行政等级功能,开始承担重要的网络联系中心的作用。从网络关联特征来看,传统的"Z"型区域仍然是网络联系的核心,但北部的南通、扬州以及南部的绍兴等也表现出了与核心区的快速融合。作为长三角的区域网络核心城市,上海具有绝对的连通优势,南京和杭州的覆盖面虽然不及上海,但也不再限于本地的地域服务,出现了向地区外扩散的趋势,城市间"水平联系"不断增强。根据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所形成的网络特征的差异,将11个不同行业所构建的城市网络功能特征分为完善型、扁平型和专业型。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晓鹏 李庆科
以长三角区域25个行政单元为样本,对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存在空间集聚趋势的实证研究表明,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集聚趋势;在集聚模式上,上海表现出内源式产业结构调整型特征,浙江表现为外源式区域分工型特征,江苏则呈现出分散化特征。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集聚 模式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齐飞
本文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存在滞后的相互促进作用,而同一时间段的二者集聚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效应。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要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雨森 张延
针对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通过聚类分析,证实了苏浙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等级层次;以三地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呈现以苏浙为制造业基地、上海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当地和周边制造业,其"中心效应"拉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功能。研究结论为大都市圈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采取错位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参考。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长三角 空间分布 投入产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芳 汤然
选用2008—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中27座城市的PM2.5年均浓度数据作为衡量城市雾霾水平的代理指标,以区位熵指数作为衡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雾霾污染具有抑制作用,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与规模经济效应抑制城市的雾霾污染。研究还发现邻近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的雾霾污染具有抑制作用,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调节产业行政壁垒改善邻近地区的雾霾污染。由此得出建议:第一,要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推动制造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政府应加强环境规制力度,同时在政策上引导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第三,雾霾治理上应该形成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各地区间协调配合形成治霾合力。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宣烨 余泳泽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层级分工典型特征与趋势出发,在对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人才与知识、市场容量、信息资源、成本与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产生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长三角38个城市数据,以经济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空间外溢效应以及比较优势的发挥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生产效率。最后,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的政策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晓峰
文章基于区位熵和空间基尼系数分别对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并利用DEA模型对长三角金融业的集聚效率进行了评价,实证结果发现: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整体较高,区域差异不大但行业差异明显,从江、浙、沪三地金融业集聚效率来看,规模经济明显,且都不存在产出不足问题。浙江省金融业综合效率低于上海和江苏,这主要是由纯技术效率缺失而造成的。因此,在大力提高长三角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的前提下,应改进技术效率,从产业和空间层面进一步推动金融业的有效集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效率 DEA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聂永有 姚清宇
基于长三角城市面板数据,运用DPSIR模型、固定效应模型、面板分位数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邻地”(本地及邻近地区)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就本地效应而言,伴随绿色发展绩效分位点的上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积极影响也随之增强;就邻地效应而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绩效的空间溢出随地理距离增加呈现“W”型冲击,并且溢出范围大致在360公里以内。机制分析表明,促进人力资本空间流动、加强交通网络共建共享、提升绿色创新研发水平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增绿色发展绩效的有效途径。异质性分析显示,江浙沪地区、大型城市、“智慧城市”试点地区以及专业化、高端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绿色发展绩效的边际溢出红利更为强烈。本文结论为长三角产业转型及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布局的结构与趋势分析
加工贸易、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国服务业结构升级——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
区域市场导向下长三角都市圈现代服务业的竞合发展
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GMM方法
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基于沪、苏、浙、皖的实证分析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程度研究——基于长三角及全国投入产出表的比较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区际差异、驱动因素与政策选择——基于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FDI空间集聚与东道国技术溢出绩效改进关联研究——基于长三角的实证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同能提高经济圈竞争力吗?——基于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