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94)
- 2023(13189)
- 2022(11545)
- 2021(10706)
- 2020(8916)
- 2019(20453)
- 2018(20434)
- 2017(39409)
- 2016(21305)
- 2015(23618)
- 2014(23286)
- 2013(22890)
- 2012(20665)
- 2011(18583)
- 2010(18189)
- 2009(16388)
- 2008(15647)
- 2007(13499)
- 2006(11787)
- 2005(10226)
- 学科
- 济(83610)
- 经济(83532)
- 管理(61137)
- 业(59553)
- 企(49079)
- 企业(49079)
- 方法(39789)
- 数学(34463)
- 数学方法(34047)
- 农(22915)
- 中国(20917)
- 业经(20013)
- 学(19428)
- 技术(18401)
- 财(18280)
- 地方(17911)
- 农业(16053)
- 贸(15595)
- 贸易(15587)
- 易(15134)
- 环境(15072)
- 理论(14515)
- 和(13703)
- 制(12691)
- 划(12361)
- 务(11544)
- 财务(11473)
- 财务管理(11451)
- 银(11135)
- 教育(11116)
- 机构
- 大学(297814)
- 学院(296241)
- 管理(121212)
- 济(113329)
- 经济(110757)
- 理学(106280)
- 理学院(105068)
- 管理学(103146)
- 管理学院(102627)
- 研究(97251)
- 中国(68556)
- 科学(63682)
- 京(63432)
- 农(49336)
- 所(48261)
- 业大(47894)
- 财(47664)
- 研究所(44709)
- 中心(44096)
- 江(42036)
- 范(40356)
- 师范(39959)
- 财经(39514)
- 北京(39374)
- 农业(38851)
- 经(36027)
- 院(35535)
- 州(34222)
- 技术(33275)
- 经济学(32997)
- 基金
- 项目(214218)
- 科学(169269)
- 基金(155959)
- 研究(153775)
- 家(137004)
- 国家(135928)
- 科学基金(117485)
- 社会(96618)
- 社会科(91689)
- 社会科学(91662)
- 省(84660)
- 基金项目(84432)
- 自然(78353)
- 自然科(76582)
- 自然科学(76567)
- 自然科学基金(75167)
- 划(71197)
- 教育(70379)
- 资助(62925)
- 编号(62243)
- 成果(48686)
- 重点(47843)
- 部(46176)
- 创(45575)
- 发(45483)
- 创新(42492)
- 课题(42316)
- 科研(40980)
- 国家社会(39614)
- 教育部(39367)
- 期刊
- 济(118298)
- 经济(118298)
- 研究(81519)
- 中国(53672)
- 学报(49744)
- 科学(45782)
- 农(43635)
- 管理(42818)
- 大学(36946)
- 学学(34719)
- 财(33666)
- 教育(33501)
- 农业(31055)
- 技术(28049)
- 业经(20110)
- 融(19316)
- 金融(19316)
- 经济研究(18653)
- 图书(18111)
- 财经(17909)
- 科技(16914)
- 业(16260)
- 技术经济(15794)
- 经(15237)
- 问题(15225)
- 理论(14213)
- 资源(13958)
- 版(13765)
- 现代(13296)
- 实践(13225)
共检索到4127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黄永春 钱昕怡 严翔 邹晨
绿色技术转移是实现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收集2012—2019年长三角41个城市绿色专利转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演化及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网络日益稠密,呈现出多线程网络结构,网络结构愈发稳定,等级森严度降低,但两极分化特征明显;(2)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异质性显著,网络形成双向溢出、经纪人、净溢入、净溢出四类板块,呈现出多中心、多层次阶梯式发展格局;(3)城市经济、金融水平、地理区位、环境规制四方面的联系对长三角绿色技术转移空间关联性有显著促进作用,政府科研教育支持力度、产业结构还有待提升。在此基础上,从把握整体关联网络结构、拓展绿色技术转移渠道、明晰城市网络角色地位、实施差异化政策调控、促进城际要素流动共享、赋能绿色技术扩散应用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滕堂伟 潘雅君 王胜鹏 鲍涵
绿色创新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应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 DEA模型测算了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通过引力模型构建了城市间的绿色创新效率关联矩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关系、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区域异质性明显,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2)区域内形成了整体结网复杂、局部线程稠密的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上海等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明显,而溢出效应有待提升;(3)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范围未发生明显偏移,基本呈“大集聚、小分散”分布态势;(4)技术基础、产业结构、环境质量的差异以及地理距离等因素成为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网络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付晓宁 孙伟 闫东升
基于专利转移数据,采用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多种方法,刻画长三角41个城市2010~2018年专利转移网络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探讨城市创新联系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专利产出和输出均呈现明显的空间极化效应,但专利吸纳的"核心—边缘"特征逐渐弱化;(2)城市专利转移网络呈现显著扩张态势,多中心网络化格局凸显,且空间依赖性逐步增强;专利转移的路径选择具有地理临近特征,且路径创造与路径依赖并存;(3)以专利转移数据表征城市创新联系强度,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政府支持等是影响城市创新联系的关键因素,且这一过程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分析专利转移网络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不仅完善了创新联系的动态测度方法,也可以为长三角制定科学政策、提升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专利转移 创新联系 驱动因素 长三角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俞洁 张勇 李清瑶
基于长三角41个城市数据,以引力模型构建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TERGM)识别网络的结构特征及演化机制。结果发现:(1)长三角碳排放空间关联日益密切,网络复杂性和稳定性日益提升,但仍存在较大合作潜力;(2)安徽和江苏北部城市构成净溢出板块,上海和江苏南部城市构成净受益板块,省际交界地带和浙江省内城市构成经纪人板块,板块间存在较多双向溢出渠道,且板块内存在“俱乐部”集聚现象;(3)“经纪人”连接结构和核心节点主导连接结构在网络演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网络演化由链式结构驱动向闭合式结构驱动发展,但城市间以邻为壑的发展策略阻碍了合作减排;(4)互惠性等内生结构有助于网络的形成,对外开放等行为者—关系能力则需通过市场调节等四种机制来促进网络演化,该网络的演化兼具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支援 陈星宇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ESDA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结构与集聚特征,建立SDM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2)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不仅促进了本地碳生产率增长,还间接提高了周边城市的碳生产率;产业结构则在阻碍本地碳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高。(3)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当前所有城市均已跨过曲线拐点,表明低碳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支援 陈星宇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ESDA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结构与集聚特征,建立SDM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2)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不仅促进了本地碳生产率增长,还间接提高了周边城市的碳生产率;产业结构则在阻碍本地碳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高。(3)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当前所有城市均已跨过曲线拐点,表明低碳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东 罗红云
运用基于序列DEA的SE-U-SBM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构了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借助QAP方法探讨了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上升趋势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空间网络关联关系,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关联性不断加强,空间关联网络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东部省份大多属于净溢出板块,中西部省份为相对受益板块。(3)地理距离、城镇化水平差异、人力资本差异、财政分权差异、相近的R&D投入强度和资源禀赋差异是影响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应着力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区域市场分割和行政壁垒,加强区域政策协调性,实现绿色创新效率协同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东 罗红云
运用基于序列DEA的SE-U-SBM模型测度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解构了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借助QAP方法探讨了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我国省际绿色创新效率上升趋势明显,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分布格局。(2)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空间网络关联关系,省际绿色创新效率的关联性不断加强,空间关联网络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东部省份大多属于净溢出板块,中西部省份为相对受益板块。(3)地理距离、城镇化水平差异、人力资本差异、财政分权差异、相近的R&D投入强度和资源禀赋差异是影响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对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应着力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区域市场分割和行政壁垒,加强区域政策协调性,实现绿色创新效率协同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赵敏 章杰嘉 余思明
文章将科技创新分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采用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城市创新合作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科学创新合作网络和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关联度均呈上升态势;(2)科学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均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发展速度比科学创新合作网络更快;(3)“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板块内的城市创新合作网络分布有所差异,板块城市间不同类型创新合作的溢出效应呈现跳跃式波动。(4)城市间空间邻近、文化程度地区差异和知识平台数量地区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投资水平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唐建荣 李晨瑞 倪攀
基于创新网络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对2007—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创新网络处于动态演化中,逐渐形成"核心-次核心-边缘"的稳定态势;网络整体联系愈加紧密,但子群间的关联强度存在显著差异;产业结构、高校人数、科技支出、地理邻近性是城市创新网络的重要驱动因素。最后,从资源整合、横向协同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城市创新网络良性发展的若干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天宇 陆林 张海洲 张潇
物流企业是区域经济联系的核心载体之一,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A级物流企业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探讨长三角城市群A级物流企业的空间演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历时性分析。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A级物流企业空间演化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并存,空间集聚中心主要为上海、苏州、宁波和金华等城市,且集聚过程呈现出一定的圈层变化和"核心—边缘"特征;空间扩散方式包括邻近扩散、等级扩散和廊道扩散三种模式。长三角城市群A级物流企业空间分布重心逐步由东向西迁移,迁移距离逐步缩短。(2)长三角城市群A级物流企业空间关联特征逐步增强,空间相关性由空间负相关转为空间正相关,LISA显著性聚类表现为四种聚类模式的城市均有分布,且存在空间俱乐部趋同现象。(3)长三角城市群A级物流企业空间分异受经济、社会、市场、开放程度等驱动因素的影响,且各因素影响力的强度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研究可为长三角城市群A级物流企业合理化布局及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严翔 黄永春 胡世亮 钱昕怡
在当前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背景下,盘活国内存量绿色技术并推动其转移应用,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基于长三角城市的绿色技术专利转让数据,实证检验了城际绿色技术转移的碳减排效应及作用传导机制。研究发现:(1)绿色技术转移可显著抑制地区碳排放且存在滞后期;(2)产业结构变迁的中介效应主要体现在“高级化-质”与“合理化”两方面,而“高级化-量”的中介效应则不显著;(3)研发水平提升的中介效应体现在缓解R&D人力和资本的要素配置扭曲、提升R&D能力两方面;(4)“外联型”跨市技术转移的减排示范作用高于“内源型”同城转移。进一步指出,围绕“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促进绿色技术转移的“增量提质”,加速其在产业链的嵌入,并将其示范效应转化为规模效应,促成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的要素联动,是抑制碳排放的务实路径。
关键词:
绿色技术转移 碳排放 长三角 中介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章屹祯 汪涛 张晗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基于金融细分行业的城市网络研究逐渐成为金融地理学的研究热点。论文以1990—2017年长三角15524家金融企业为研究对象,应用连锁网络模型、模块度及QAP(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关系回归模型,探究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组织模式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银行业视角下,城市网络呈现以上海为核心向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辐射的扇形格局;保险业视角下,以上海为核心,以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为次核心的多中心网络格局较为凸显;证券业视角下,城市网络联系形态相对稳定。(2)不同金融行业下,城市网络均具有明显的“小世界”与无标度网络特性,地理邻近、择优链接是影响网络“派系”划分的重要因素。(3)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核心城市具备较强的网络辐射与集聚能力,在整体网络连接中扮演“守门人角色”;但由于证券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扩张速度较慢,导致其网络辐射与集聚能力远低于银行与保险网络。(4)人均GDP差值与银行网络呈倒U型关系;同一行政区划和地理邻近的城市能减小空间摩擦,促进要素流动;产业结构与金融环境相似的城市有助于解除锁定,从而加快其融入外部网络。
关键词:
城市网络 组织模式 金融业 长三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倪泽睿 苏聪文 金雁
文章基于2000—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利用莫兰指数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构建Tobit模型实证检验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呈显著线性上升趋势,省际差距扩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且以同类集聚为主,空间结构上呈明显“中心—外围”特征;经济基础、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政府支持、民生福利和环境治理驱动作用明显,产业结构对江苏省驱动效果显著,市场化对安徽省正向作用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尚勇敏 王振 宓泽锋 林兰
绿色技术创新作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区域发展可持续性、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力。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研究视角,通过采集长三角绿色技术专利合作及绿色技术转移数据,运用Gephi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网络进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网络发育程度较低,大量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网络中较边缘化;(2)绿色技术创新依赖创新主体间知识互动,地理邻近促进了创新合作行为的产生和知识的扩散;(3)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网络"强-强联系"与"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绿色技术专利合作网络呈现"一超多强"的多中心格局,绿色技术转让网络呈现单中心格局;(4)区域一体化下,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网络兼具邻近性和等级性特征,不同类型城市参与创新网络应有差异;进而,提出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网络优化策略。创新点在于:建立了区域一体化与技术创新网络的关联,探讨了绿色技术创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强调了地理邻近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性。
关键词:
绿色技术 创新网络 网络结构 长三角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