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42)
- 2023(17989)
- 2022(15385)
- 2021(14288)
- 2020(11882)
- 2019(26668)
- 2018(26477)
- 2017(50209)
- 2016(26773)
- 2015(29999)
- 2014(29812)
- 2013(29526)
- 2012(27497)
- 2011(25060)
- 2010(25621)
- 2009(23861)
- 2008(22497)
- 2007(20064)
- 2006(18048)
- 2005(16484)
- 学科
- 济(123764)
- 经济(123650)
- 管理(79089)
- 业(77394)
- 企(64461)
- 企业(64461)
- 方法(45243)
- 数学(38441)
- 中国(38221)
- 数学方法(37998)
- 地方(32595)
- 农(30269)
- 融(28825)
- 金融(28824)
- 业经(28235)
- 银(27817)
- 银行(27772)
- 财(26895)
- 行(26877)
- 学(24807)
- 制(23762)
- 技术(23166)
- 农业(21155)
- 理论(19650)
- 贸(19263)
- 贸易(19242)
- 易(18534)
- 和(17884)
- 环境(17802)
- 地方经济(17789)
- 机构
- 大学(380719)
- 学院(380390)
- 济(160154)
- 经济(156651)
- 管理(148282)
- 研究(134806)
- 理学(126529)
- 理学院(125104)
- 管理学(123092)
- 管理学院(122402)
- 中国(105913)
- 京(82359)
- 科学(80910)
- 财(72672)
- 所(67939)
- 研究所(61340)
- 中心(61275)
- 农(58949)
- 江(57741)
- 财经(56942)
- 业大(53137)
- 北京(53066)
- 经(51566)
- 范(51033)
- 师范(50569)
- 院(48955)
- 经济学(48340)
- 州(47217)
- 农业(45373)
- 经济学院(43134)
- 基金
- 项目(250854)
- 科学(197498)
- 研究(187076)
- 基金(179670)
- 家(155665)
- 国家(154286)
- 科学基金(132684)
- 社会(118166)
- 社会科(112064)
- 社会科学(112035)
- 省(99536)
- 基金项目(95028)
- 教育(84989)
- 自然(83950)
- 划(82681)
- 自然科(82009)
- 自然科学(81992)
- 自然科学基金(80516)
- 编号(75986)
- 资助(73446)
- 成果(62259)
- 发(57653)
- 重点(56306)
- 创(55402)
- 部(54419)
- 课题(53710)
- 创新(51131)
- 国家社会(48282)
- 教育部(46933)
- 项目编号(46890)
- 期刊
- 济(187271)
- 经济(187271)
- 研究(121239)
- 中国(83057)
- 管理(59173)
- 学报(55846)
- 财(54285)
- 农(54231)
- 科学(53496)
- 融(47023)
- 金融(47023)
- 教育(46098)
- 大学(42732)
- 学学(39984)
- 农业(37050)
- 技术(35505)
- 经济研究(30147)
- 业经(29713)
- 财经(28412)
- 经(24477)
- 问题(23315)
- 技术经济(20647)
- 科技(20478)
- 图书(20003)
- 业(19762)
- 理论(18821)
- 现代(17806)
- 坛(17310)
- 论坛(17310)
- 商业(17287)
共检索到5949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芸 贝政新
文章基于耦合理论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及耦合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构建耦合评价模型,设计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长三角经济圈2008-2016年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耦合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经济圈科技与金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但良性耦合的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总体耦合协调度较低;圈内各省市耦合协调度差距显著;安徽省的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市,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创新水平严重滞后于金融发展水平。据此建议各省市要因地制宜,重点考虑发展相对滞后的系统,通过结构性改革扩大复合系统的协同作用,同时整合各省资源优势,搭建长三角经济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组建圈内"创新联盟",实现长三角经济圈科技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甘星 甘伟
科技金融效率是评价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重要内容。本文构建了科技金融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对2006—2014年三大经济圈十省市的科技金融相对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在此期间北京、广东科技金融一直处于技术有效,即达到了纯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最佳状态。上海、天津科技金融投入则处于技术相对有效,其他六省市始终处于明显非技术有效状态。本文进一步剖析了这十省市科技金融效率差异的形成原因,并从政府、企业、金融市场、高技术产业、人才等五方面对我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
科技金融 技术创新 DEA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小鹰 田焮焮
在梳理耦合跃迁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三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凭借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重心模型与GM(1,1)灰色预测模型,科学测算与分析了2006~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三系统之间的时空耦合特征及其未来演变趋势。研究表明:(1)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与生态环境各系统综合水平发展情况总体向好;(2)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呈平稳上升态势,整体实现了由失调衰退状态向协调发展状态的转变,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不平衡,呈“中心-边缘”与“Z字型”分布特征;(3)长三角城市群高科技创新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生态环境水平城市的空间错位分布特征显著,其中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匹配程度最优,但在经历前期快速融合后,现面临难以继续深化的难题;(4)预测期内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三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持续改善,但个别西部城市仍无法跳出失调衰退的发展状态。最后,为推动长三角城市群实现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本文提出相应的协调发展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时空耦合 趋势预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茂森 刘荣庆
数字经济和绿色创新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时空统计方法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区域差异以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的分布格局;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稳定,空间背景对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大影响;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不同地区的障碍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最后,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惠民 逯进
基于2000-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运用时空耦合模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间的协调发展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指数均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且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发展指数增幅进一步扩大,而经济增长指数增幅则有所减弱。时空耦合分析显示,该区所有市域的耦合值均已进入协调发展的状态,但耦合增幅放缓,存在"核心—外围"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各市际间尚未显现耦合趋同;同时,考察期内二者空间重心偏离度增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耦合度的提升,应当警惕金融要素脱离实体经济,以避免促进经济的金融化与投机化,形成泡沫与系统性风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惠民 逯进
基于2000-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运用时空耦合模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间的协调发展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指数均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且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发展指数增幅进一步扩大,而经济增长指数增幅则有所减弱。时空耦合分析显示,该区所有市域的耦合值均已进入协调发展的状态,但耦合增幅放缓,存在"核心—外围"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各市际间尚未显现耦合趋同;同时,考察期内二者空间重心偏离度增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耦合度的提升,应当警惕金融要素脱离实体经济,以避免促进经济的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佳琦 姜海宁 金星星
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根本动力,绿色发展引领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厘清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协调规律及其驱动机制有助于实现区域创新与绿色发展一体化。基于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定量测算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综合发展指数,并对两系统耦合协调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整体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呈现缓慢递增的趋势,绿色发展水平普遍领先于科技创新水平。(2)长三角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协调城市数量由2010年的14个增长至2020年的35个,其中上海、苏州已进入优质协调阶段;空间上呈现“核心-边缘”特征,高值区集聚于“Z字型”轴线之上,低值区自东向西呈阶梯状递减。(3)各种因素综合影响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大小,主要驱动力包括经济驱动力、社会促进力、市场推动力、外部竞争力和政府调控力。基于此,长三角地区应借力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因地制宜的创新驱动发展举措,全面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白彩全 尹海钊 易行 丁峰
文章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对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进行评价,并对两者的耦合协调性与相对发展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16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区域分异仍较为突出;较经济发展而言,人口素质相对滞后,且地区间差异逐步扩大。期间,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耦合协调度整体有所提升,但提升程度有限且呈现出局部极化、分异突出的现象;协调发展较好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区其经济水平与人口素质表现为同步发展,而人口素质相对滞后的嘉兴、南通、宁波等地区,其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拖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林兰 王嘉炜 曹贤忠 郭艺
随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探究科技创新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对象,通过构建科技创新能力和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变异系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和莫兰指数模型等分析工具,研究科技创新能力与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演变过程,考察其中发挥关键耦合作用的子系统与要素。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镇化经历了以核心城市为发端、沿交通干线延伸,最终泛均质化的演变过程;科技创新进程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但二者时空演变规律呈现出高度的过程拟合特征;(2)科技创新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随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提高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更为关键;(3)科技创新与城镇化耦合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且随时间推移呈现空间分异特点;耦合重点随时间推移变动且更加聚焦,社会发展程度是科技创新和城镇化耦合的关键。研究指出,重视城镇化的社会发展建设、重视区域创新扩散通道建设和区域社会互通、重视基于过程拟合的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耦合点发现将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城镇化 耦合机制 长三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蔚 王兴宇 万凤娇 武亚丽
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及空间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呈波动上升态势和“东中高、南北边缘低”的空间格局,上海的城市韧性最高。(2)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为中心的“圈层式”空间布局。(3)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水平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形成“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仅上海达到中级协调阶段,其他城市处于初级协调与轻度失调阶段,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协调类型未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水平滞后与同步受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邹蔚 王兴宇 万凤娇 武亚丽
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方法,对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及空间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呈波动上升态势和“东中高、南北边缘低”的空间格局,上海的城市韧性最高。(2)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为中心的“圈层式”空间布局。(3)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与科技创新水平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形成“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仅上海达到中级协调阶段,其他城市处于初级协调与轻度失调阶段,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协调类型未发生改变,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水平滞后与同步受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蒋文莉 黄何 蔡盼心 陈相
采用熵权法、耦合协调模型,对2008年—2018年珠三角九市各城市子系统的综合得分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从时序角度来探讨三个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发现,珠三角九市在十一年间的生态-经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度变化相对稳定,整体呈现耦合协调度"中间高,周围低"的空间特点;从协调发展及滞后类型可知,处于濒临失调衰退类型的城市常常属于生态滞后型,而处于中度或轻度失调衰退类型的城市常处于科技滞后型,各城市突破失调状态的瓶颈不同。未来需实现生态、经济、科技深层次的联动合作,促进创新区域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芳林 张梅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区域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区域是否协调发展已成为该地区能否形成新增长极的关键因素。文章根据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要求,选取长三角相关指标并结合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空间耦合协调及集聚现象。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考验相对更严峻;长三角核心区整体耦合度不高,绝大部分地区为拮抗型耦合;协调值范围从0.30到0.89,整体差异较大,但失调现象不明显;耦合协调类型空间差异明显,属于拮抗良好协调类型最多;局部空间集聚存在,但是全局空间集聚现象不明显,整体协调联动作用有待强化。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周扬波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支撑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1988年~2007年间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两省一市的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与投资增长的因果关系不明显,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
关键词:
长三角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伟轩 白彩全 廖文强 周瑞
在借鉴耦合理论中容量耦合概念及框架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的耦合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度函数与耦合协调度函数,分别对2003~2010年长三角16个地级市单元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耦合协调程度上看,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在2003~2010年这8a中都保持相对稳定,但上海市最高,为类型Ⅱ,其次为苏州和杭州,为类型Ⅲ,苏南地区和浙江舟山、湖州最低,为类型Ⅴ;(2)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先后顺序上看,长三角地区主要体现为类型B和类型C,反映出各个城市所重视的方向不同,如杭州市为类型B,更加注重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苏州市为类型C,注重经济和居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