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16)
2023(16194)
2022(14076)
2021(12935)
2020(10727)
2019(24411)
2018(24424)
2017(45979)
2016(24996)
2015(28022)
2014(28145)
2013(28033)
2012(26077)
2011(23824)
2010(23932)
2009(21959)
2008(21312)
2007(18689)
2006(16830)
2005(15295)
作者
(74753)
(61896)
(61614)
(58593)
(39604)
(29720)
(28037)
(24267)
(23689)
(22258)
(21097)
(21075)
(19946)
(19708)
(19207)
(19193)
(18350)
(18169)
(17700)
(17677)
(15570)
(15362)
(14931)
(14332)
(14042)
(13786)
(13777)
(13638)
(12693)
(12146)
学科
(119738)
经济(119629)
管理(67675)
(64138)
(51198)
企业(51198)
方法(45294)
数学(39072)
数学方法(38629)
中国(32806)
地方(30433)
(29401)
业经(25767)
(25112)
(22068)
农业(20309)
(18969)
(18589)
贸易(18573)
(17874)
环境(17667)
地方经济(17571)
理论(17451)
(16927)
(16812)
银行(16758)
(16700)
金融(16699)
(16208)
技术(16123)
机构
大学(362014)
学院(360527)
(149977)
经济(146727)
管理(138721)
研究(130392)
理学(119113)
理学院(117701)
管理学(115648)
管理学院(115000)
中国(96315)
科学(80627)
(78848)
(66985)
(65387)
(60882)
研究所(60863)
中心(57344)
业大(54162)
(53995)
财经(51801)
北京(50503)
(49728)
师范(49248)
农业(47414)
(46967)
(46920)
经济学(44979)
(43741)
经济学院(40121)
基金
项目(242031)
科学(189551)
研究(177120)
基金(173484)
(151797)
国家(150489)
科学基金(128159)
社会(111323)
社会科(105468)
社会科学(105439)
(95514)
基金项目(91935)
自然(82330)
教育(80841)
自然科(80375)
自然科学(80358)
(80227)
自然科学基金(78886)
编号(72009)
资助(71425)
成果(58841)
(55878)
重点(54505)
(52480)
课题(50851)
(49860)
创新(46549)
科研(45543)
国家社会(45491)
教育部(44777)
期刊
(174784)
经济(174784)
研究(112979)
中国(75549)
学报(57573)
(55834)
科学(53918)
管理(53249)
(47116)
大学(43261)
教育(42932)
学学(40609)
农业(38839)
技术(33060)
(32290)
金融(32290)
经济研究(28131)
业经(27738)
财经(25358)
问题(22384)
(21827)
(20081)
图书(19450)
技术经济(18987)
科技(17579)
理论(17025)
现代(16508)
资源(16300)
商业(16188)
(15949)
共检索到5512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白彩全  尹海钊  易行  丁峰  
文章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对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各地级市的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进行评价,并对两者的耦合协调性与相对发展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16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区域分异仍较为突出;较经济发展而言,人口素质相对滞后,且地区间差异逐步扩大。期间,经济发展与人口素质耦合协调度整体有所提升,但提升程度有限且呈现出局部极化、分异突出的现象;协调发展较好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区其经济水平与人口素质表现为同步发展,而人口素质相对滞后的嘉兴、南通、宁波等地区,其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拖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伟轩  白彩全  廖文强  周瑞  
在借鉴耦合理论中容量耦合概念及框架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的耦合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度函数与耦合协调度函数,分别对2003~2010年长三角16个地级市单元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耦合协调程度上看,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在2003~2010年这8a中都保持相对稳定,但上海市最高,为类型Ⅱ,其次为苏州和杭州,为类型Ⅲ,苏南地区和浙江舟山、湖州最低,为类型Ⅴ;(2)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的先后顺序上看,长三角地区主要体现为类型B和类型C,反映出各个城市所重视的方向不同,如杭州市为类型B,更加注重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苏州市为类型C,注重经济和居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锋  张芳  林翔燕  石铁伟  陈洪涛  
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四维城镇化的协调,是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与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本文构建了"人口—土地—经济—社会"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长三角地区多维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与对比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3年长三角各个维度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波动中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在此之后各个维度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出现逐年降低的趋势;20052008年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均为中低协调耦合状态,2008年之后大多数城市为中度耦合协调,小部分城市达到中高协调耦合;2015年上海、苏州、镇江、宁波处于低度协调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成胜  李政通  杜涵  王静  白彩全  
构建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法与隶属函数协调度模型,采用静态与动态协调度两个指标,对2004—2012年长三角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进行了测度,并运用Arc GIS软件绘制其时空变化图。结果表明:1从静态协调度方面看,长三角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总体上处于比较高的协调阶段,即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2按2004—2012年静态协调度变化趋势,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可划分为逐步上升、逐步下降、先升后降、先降后升和循环波动5种类型;3从动态协调度来看,长三角地区处于优质协调发展阶段的区域覆盖面积不断减少,南京—上海—杭州所围成的三角地区始终属于良好或优质协调区。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江丽 李子联  
通过构建城市产业一人口一空间发展指标体系.利用锅合协调度函数.计算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一人口一空间综合发展水平及其锅合协调度.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一人口一空间整体水平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时序特征和空间特征。从时序上看.长三角城市群产业一人口一空间发展水平总体上在波动中演进.演进过程大致分为以产业为主导、以空间为主导到产业、空间与人口系统发展失调等三个阶段。从空间上看.长三角城市群由以上海为中心的空间格局逐步演进成为以上海为轴心.南京和杭州为两翼的高水平协调发展三角区域.但是由于空间发展过速.三角区域内高水平协调发展城市普遍存在产业与空间协调发展程度滞后的特征.而外围城市主要暴露出人口与空间协调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芳林  张梅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区域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区域是否协调发展已成为该地区能否形成新增长极的关键因素。文章根据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要求,选取长三角相关指标并结合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空间耦合协调及集聚现象。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考验相对更严峻;长三角核心区整体耦合度不高,绝大部分地区为拮抗型耦合;协调值范围从0.30到0.89,整体差异较大,但失调现象不明显;耦合协调类型空间差异明显,属于拮抗良好协调类型最多;局部空间集聚存在,但是全局空间集聚现象不明显,整体协调联动作用有待强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陈明华  刘玉鑫  刘文斐  王山  
本文依据城市数据运用二次指派程序,从全样本、分时段、逐年三个角度研究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是否增强了其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结果表明:(1)整个样本考察期间,金融发展对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差距存在正向影响,金融的协调发展有效增强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2)分时期来看,2008年之前金融协调发展是增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性的主要力量,2008年之后其作用有所减弱。(3)逐年来看,尽管长三角金融发展对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强度呈现波动上升状态,但城市间金融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连年增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颜平   周闻宇   王瑞荣   金湖江  
数字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已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2—2021年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度不断增强。从整体上看,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在时序演化特征方面呈现高度耦合协调发展趋势;从城市层面看,其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2)不同区域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提升空间较大。从空间演化特征看,优质协调、良好协调和中级协调占比很低,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从空间相关性看,呈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体表现为空间集聚特征。(3)相邻城市之间数字经济与制造业耦合协调度相互影响且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利用外资水平和产业结构优化对邻近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政府干预、对外开放度对邻近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人力资本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最后,提出要强化顶层设计、辐射带动和支撑保障,共同为城市群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耦合协同发展提供源动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炳  曾刚  曹贤忠  宓泽锋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26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相对较高;(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5年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处于轻度失调状态;(3)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协调度高值地区由2008年的"三点式"(杭州、南京和上海)分布转变为2015年的"Z字型"(南京—上海—杭州—舟山)分布;26市可划分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低低型4种类型,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王海银   孙理航   邢倩   房良   王美凤   金春林  
目的:探索测量长三角城市群医疗服务价格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分析存在的短板及问题,为长三角地区医疗服务价格一体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长三角27个地市为观察样本,构建经济社会发展及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指标,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个维度的协调程度进行测量,同时基于相对发展度指标进行短板分析。结果:27个地市的经济发展及医疗服务价格变异大,耦合协调度最高为0.95,最低为0.12,协调的城市占比为67%,但各地协调发展程度变异大。其中,优质协调城市有3个,分别为上海,南京及苏州。严重失调有3个,分别为安庆、池州和宣城,主要短板是经济社会发展。结论:长三角城市群医疗服务价格与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总体呈现较好的协调发展格局,但仍存在中度及严重失调地区,医疗服务价格滞后是未来改革重点。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茂森   刘荣庆  
数字经济和绿色创新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时空统计方法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区域差异以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的分布格局;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稳定,空间背景对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大影响;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不同地区的障碍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最后,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芸  贝政新  
文章基于耦合理论对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及耦合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构建耦合评价模型,设计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长三角经济圈2008-2016年科技创新与金融发展的耦合程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经济圈科技与金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但良性耦合的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总体耦合协调度较低;圈内各省市耦合协调度差距显著;安徽省的耦合协调度明显低于其他三省市,主要原因在于科技创新水平严重滞后于金融发展水平。据此建议各省市要因地制宜,重点考虑发展相对滞后的系统,通过结构性改革扩大复合系统的协同作用,同时整合各省资源优势,搭建长三角经济圈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组建圈内"创新联盟",实现长三角经济圈科技与金融的协调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明斗  冯晓青  
以长三角城市群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其2007~2016年间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并基于协调度模型,着重探讨了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性。结果显示:①10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内部城际差异浮动增强,基本呈现"东部高,南北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上海市韧性水平最高。②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波浪式上升状态,区域内部出现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为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格局。③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总体稳定上升,但绝对数值偏小,城际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化,形成了"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④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动态调适期,70%的城市处于初级协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只有上海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汀  鲁波涛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旅游与经济的发展为背景,建立在对一般旅游业发展的指标有效提取基础上,对长三角"两省一市"为代表地区建立生态旅游的经济与环境效益的协调性评价机制,并通过AHP与协调度计算层层递进的分析方法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了对生态旅游经济、环境效益的协调性发展评价。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黄润龙  
2010年长三角人口总量、GDP总量,人口密度、人均GDP和地均GDP都处较高水平。长三角的高收入和优裕生活条件吸引外来人口流入。大量的人口流入,使上海、浙江的人口老龄化似乎得到了缓和,但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仍非常高。论文讨论了人口老龄化的三个阶段:长寿(健康)老龄化、少子老龄化和迁移(流动)老龄化。迁移老龄化加剧农村空心化,加大了政府和社区的社会责任;迁移老龄化的突发性使其与经济发展相关性下降;迁移老龄化也造成全局老龄化和区域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和家庭老龄化、户籍人口老龄化和常住人口老龄化相背离。这些都必须引起有关方面高度注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