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84)
2023(12208)
2022(9741)
2021(8632)
2020(7058)
2019(15732)
2018(15909)
2017(28471)
2016(15775)
2015(17700)
2014(18078)
2013(17150)
2012(15486)
2011(13919)
2010(14261)
2009(13016)
2008(13081)
2007(11959)
2006(10880)
2005(10270)
作者
(47920)
(39515)
(39118)
(37696)
(25052)
(18892)
(17969)
(15165)
(15147)
(14474)
(13578)
(13320)
(13223)
(12561)
(12456)
(12373)
(11772)
(11603)
(11378)
(11369)
(10051)
(9923)
(9717)
(9182)
(9067)
(8860)
(8808)
(8797)
(8189)
(7996)
学科
(57226)
经济(57153)
管理(44226)
(35258)
(27751)
企业(27751)
中国(20186)
(19191)
(17698)
地方(16835)
方法(16091)
环境(15944)
(15766)
业经(15350)
(13846)
(13482)
银行(13444)
(12949)
农业(12665)
(12589)
金融(12581)
数学(12549)
(12463)
数学方法(12273)
理论(11788)
(10779)
(10633)
(10219)
贸易(10208)
(10040)
机构
学院(217147)
大学(214139)
研究(80515)
(77619)
经济(75485)
管理(73062)
中国(62741)
理学(60348)
理学院(59532)
管理学(58004)
管理学院(57622)
科学(52959)
(48182)
(43471)
(42423)
(39025)
研究所(38292)
(37726)
中心(37044)
业大(35283)
农业(33694)
(31923)
师范(31503)
北京(30628)
(30243)
(29971)
财经(29123)
(28510)
技术(27789)
(26132)
基金
项目(143007)
科学(109741)
研究(104136)
基金(98670)
(88397)
国家(87686)
科学基金(73006)
社会(63066)
社会科(59437)
社会科学(59421)
(58876)
基金项目(51279)
(49079)
教育(47140)
自然(46649)
自然科(45396)
自然科学(45375)
自然科学基金(44450)
编号(42786)
资助(39106)
成果(35663)
重点(33849)
(32721)
课题(32211)
(29400)
(28633)
创新(27641)
计划(27040)
科研(27012)
(26108)
期刊
(97863)
经济(97863)
研究(65406)
中国(56093)
学报(41718)
(40898)
科学(35012)
教育(32556)
(31576)
大学(30935)
学学(28820)
管理(28645)
农业(27084)
(23778)
金融(23778)
技术(19855)
业经(17147)
(15086)
经济研究(14463)
财经(13953)
(13021)
问题(12601)
图书(12478)
(12154)
资源(11498)
科技(11408)
业大(11119)
职业(10109)
(10058)
现代(9765)
共检索到3528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莹  杨凯  杨梦杰  卢士强  朱永青  徐露  钱美尹  施泠西  
有效识别区域内水环境优先污染物,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实现水环境协同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对一体化示范区内典型跨界河流太浦河的多个断面进行2017~2019年每季度一次的109项全指标监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环境及产业特征,选取污染物的检出频率、空间分布、最大占标率和致癌性作为评估指标,采用熵权法和TOPSIS法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以外的特定80项污染物进行优先污染物筛选。结果表明:(1)锑的潜在环境风险高;镍、二氯甲烷、丙烯酰胺的风险比较高;钴、钛、硼、硫化物、阿特拉津、微囊藻毒素-LR、1,4-二氯苯、氯苯的风险一般。(2)目前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上海青浦三个行政区存在水环境监测管理协同性不足及数据共享程度较低的现状问题,与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的水环境共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3)基于区域监测现状与优先污染物筛选结果,从完善监测指标与信息公开、加强协同监测和数据共享、健全一体化水环境预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完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水环境协同监测体系的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豪  
资源供给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环节,对法治保障的需求较高。当前其相关任务面临着“制度供给过剩”“制度供给不足”等难题构成的法治困境,该困境的成因是多维度全方位的,有纵向和横向的法治悖论。破解该法治困境,需要采取并坚持“事权法治制度一体化”“立改废释并举”等方略,从而为发展示范区建设提供更有效的法治保障。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李俊英   杨春雨   刘鹏  
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试验田”,由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组成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承载着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探路先行、创新示范的使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导向率先推动税收征管一体化,并在区域内设置了“青吴嘉”先行启动区,在先行启动区内基本建成了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机制和税收司法共治机制。然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在财税分享方面仍面临诸如税收信息共享共用的协作水平尚待提升、示范区内财税分享范围有限等困境。为此,可从以共同治理化解基层税务机关的工作困局、以数据治税推动税收信息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以制度创新健全“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等三个方面进行完善,为更好助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湘儿   胡熠娜  
生态系统固碳服务能够通过自然植被的光合作用直接固定大气中CO_2,其供需平衡对于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研究大多关注生态系统固碳服务的供给,基于供需视角分析区域碳平衡的研究相对较少。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也是长三角地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区域。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研究区,基于CASA模型评估固碳服务的供给能力,基于人口密度法识别固碳服务的需求动态,进而基于供需比指数识别示范区固碳服务的供需变化。结果表明,供给方面,2000~2020年示范区内不同乡镇固碳服务供给空间分布较为均衡,固碳服务供给总量由1.10×10~9 kg增加到1.24×10~9 kg,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需求方面,2000~2020年示范区固碳服务需求由7.15×10~9 kg增长到4.16×10~(10) kg,增长近5倍,且所有乡镇的固碳服务需求均有所增加。2000~2020年,示范区固碳供给难以满足其需求,且固碳服务供需比持续下降,供需关系逐渐趋于紧张。最后,基于固碳服务供给、需求和供需比开展固碳服务分区,以期为示范区双碳目标实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芳  张书勤  陈群  
生态绿色一体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维度,更是长三角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从生态绿色一体化概念框架界定入手,构建生态绿色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进行有序度和协同度的测定,从而衡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程度,最后用ARCGIS软件和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和空间自相关特征。结果发现:1)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有序度稳步提升,41个地级市呈"剪刀差"演变趋势,协同度由负向非协同状态向正向协同状态演进。由此推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由无序非协同状态演进为有序协同状态。2)空间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有序度由"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向"两头低,中间高"的分布格局转变,区域差异性较大,存在区域间非均衡特征。3)分领域看,增长和效率协同度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协同度演进贡献最大,总体、质量、协同有序度空间集聚现象显著,增长、效率、潜力有序度空间上负自相关且空间集聚现象不显著。4)分区域来看,长三角41个地级市可按照自身总体有序度和周边城市在各领域有序度划分为高-高型城市、低-高型城市、低-低型城市和高-低型城市。建议长三角各地区应各展所长,补足短板,加快生态绿色一体化进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芳  张书勤  陈群  
生态绿色一体化作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维度,更是长三角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从生态绿色一体化概念框架界定入手,构建生态绿色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熵值法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进行有序度和协同度的测定,从而衡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程度,最后用ARCGIS软件和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差异特征和空间自相关特征。结果发现:1)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有序度稳步提升,41个地级市呈"剪刀差"演变趋势,协同度由负向非协同状态向正向协同状态演进。由此推断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由无序非协同状态演进为有序协同状态。2)空间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有序度由"两头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向"两头低,中间高"的分布格局转变,区域差异性较大,存在区域间非均衡特征。3)分领域看,增长和效率协同度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协同度演进贡献最大,总体、质量、协同有序度空间集聚现象显著,增长、效率、潜力有序度空间上负自相关且空间集聚现象不显著。4)分区域来看,长三角41个地级市可按照自身总体有序度和周边城市在各领域有序度划分为高-高型城市、低-高型城市、低-低型城市和高-低型城市。建议长三角各地区应各展所长,补足短板,加快生态绿色一体化进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霍艳斌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使该地区大气污染状况日益加重。控制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已经成为长三角区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实践证明,仅靠传统的命令控制模式即收取排污费的方式来控制大气污染还远远不够。引入市场机制,通过排污权交易来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已经成为长三角各地方政府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努力尝试的一个新途径。文章首先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实行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大气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市场的思路。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陆巍峰  
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深化金融开放、推进金融创新的重要区域,在绿色金融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十分活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对长三角地区加快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强区域连接和政策协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长三角绿色金融一体化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来看,长三角绿色金融一体化发展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各地绿色金融发展不平衡,从顶层设计方面缺乏跨区域、跨部门的绿色金融统筹发展机制,在绿色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绿色金融资源跨区域流动等方面,仍有待深化和完善。对此,建议长三角三省一市围绕统筹发展机制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金融服务同城化、绿色金融环境支撑等四个方面加强协同,合力推进绿色金融一体化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超  黄晓雅  
打破“以邻为壑”,探究协同治理模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群战略性选择。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创新产业共建、基础设施服务、生态环境共保和高水平协同开放五个方面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综合测度长三角一体化水平,分析2012—2020年长三角各城市一体化水平差异与动态演进特征,并构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揭露长三角城市协同治理内在机理。研究发现:长三角东部城市一体化水平显著高于西部城市;长三角一体化水平较高城市主要集中在早期加入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长三角一体化水平总体差异主要源于省域间差异;长三角城市协同治理模式趋向于常态化参与一体化发展,政府奖励并不是越高越好。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纪凤  王宏瑞  孙军  
为系统梳理双向FDI协调影响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路径与机制,利用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长三角38个城市2011—2020年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并建立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双向FDI协调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双向FDI协调可以显著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并且这一作用的部分效应是通过市场一体化的中介效应实现的,同时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支持、产业结构均能有效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效率。门槛效应研究表明,在跨越市场一体化、环境规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门槛变量后,双向FDI协调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显著提升。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异质化条件下,双向FDI协调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当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至较高水平时,环境规制的影响将逐步超过双向FDI协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光伟   季连文  
在推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和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区域一体化的绿色创新效应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2004—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机理。研究发现:(1)区域一体化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这一促进效应体现在降低企业成本和释放市场需求空间上。(2)企业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于区域一体化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更加敏感。(3)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一方面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通过资金及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增强了环境规制力度,通过创新补偿效应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意愿。研究结论丰富了区域一体化微观经济后果研究和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同时也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红利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光伟   季连文  
在推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和推动企业绿色转型的双重背景下,区域一体化的绿色创新效应究竟如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以2004—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扩容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检验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及其机理。研究发现:(1)区域一体化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水平的提升,这一促进效应体现在降低企业成本和释放市场需求空间上。(2)企业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于区域一体化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更加敏感。(3)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一方面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通过资金及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另一方面增强了环境规制力度,通过创新补偿效应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意愿。研究结论丰富了区域一体化微观经济后果研究和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同时也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红利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姚磊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作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长三角区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和实验区,其发展在经济层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长三角文化"一体化"的问题也被更多人提出与讨论。从文化,文化发展规律和长三角一体化概况出发,在对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方向的已有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方向的问题从前提、原则和保障三个方面展开了讨论。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志彪  陈柳  
更高质量地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上构建一体化建设的动力机制。这要求发挥政府和市场次序有别的"双强"作用。发挥政府强力推动作用的目的,是营造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环境。要在竞争和协商中处理好各自的利益诉求,设计出牵引一体化的动力引擎。当前应重点从如下方面着手:发挥上海作为长三角经济龙头的辐射作用;在长三角范围内复制推广国家试点政策;打造有形"飞地经济"和无形"互联网平台"整合区域资源;鼓励企业在长三角范围内兼并收购;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区域协调作用;逐步构建长三角区域的竞争规则。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靖  贾雪莹  陈伟  
文章运用熵值法,基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这4个维度共16个指标测度了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水平,采用全局自相关莫兰指数及空间局部自相关LISA指数考察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水平及绿色金融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并进一步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珠三角城市群绿色金融水平对其一体化协同水平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协同水平具有较强的空间负相关性,存在“高-低”及“低-高”集聚趋势;绿色金融发展呈现显著区域不平衡现象;广州、深圳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水平及绿色金融水平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均属于较高水平;绿色金融水平对区域的一体化协同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但对邻近地区的一体化协同水平存在显著负向溢出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