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22)
- 2023(10768)
- 2022(9143)
- 2021(8409)
- 2020(7056)
- 2019(15895)
- 2018(15492)
- 2017(29173)
- 2016(16131)
- 2015(18199)
- 2014(18509)
- 2013(17978)
- 2012(17409)
- 2011(16151)
- 2010(16845)
- 2009(15901)
- 2008(15777)
- 2007(14522)
- 2006(13296)
- 2005(12380)
- 学科
- 济(82958)
- 经济(82854)
- 管理(44592)
- 业(38473)
- 企(30677)
- 企业(30677)
- 方法(24728)
- 地方(22884)
- 数学(21138)
- 数学方法(20746)
- 中国(20275)
- 农(19692)
- 学(18640)
- 制(16264)
- 财(16225)
- 业经(16057)
- 地方经济(14560)
- 农业(12824)
- 贸(12606)
- 贸易(12594)
- 融(12455)
- 金融(12454)
- 策(12384)
- 银(12129)
- 易(12111)
- 银行(12111)
- 行(11776)
- 环境(11396)
- 体(11315)
- 和(10533)
- 机构
- 大学(240439)
- 学院(240174)
- 济(105594)
- 经济(103229)
- 研究(92272)
- 管理(84833)
- 中国(71050)
- 理学(70910)
- 理学院(69944)
- 管理学(68609)
- 管理学院(68130)
- 科学(55045)
- 京(51672)
- 财(50423)
- 所(47877)
- 研究所(42968)
- 中心(41463)
- 江(39146)
- 农(38876)
- 财经(38154)
- 范(34496)
- 经(34257)
- 师范(34220)
- 北京(33482)
- 院(33364)
- 经济学(33148)
- 业大(31998)
- 州(30679)
- 农业(30034)
- 经济学院(29253)
- 基金
- 项目(148312)
- 科学(116443)
- 研究(108847)
- 基金(106945)
- 家(93884)
- 国家(93105)
- 科学基金(78078)
- 社会(69492)
- 社会科(65651)
- 社会科学(65636)
- 省(56028)
- 基金项目(54850)
- 教育(49225)
- 自然(49224)
- 划(48302)
- 自然科(47956)
- 自然科学(47944)
- 自然科学基金(47032)
- 资助(44571)
- 编号(43828)
- 成果(38059)
- 重点(34289)
- 发(33644)
- 部(32809)
- 课题(31800)
- 创(29295)
- 国家社会(28731)
- 性(28177)
- 教育部(27898)
- 创新(27573)
- 期刊
- 济(133538)
- 经济(133538)
- 研究(80423)
- 中国(52704)
- 财(37452)
- 农(36552)
- 学报(35814)
- 科学(34903)
- 管理(34313)
- 大学(27452)
- 教育(27103)
- 融(26985)
- 金融(26985)
- 学学(25843)
- 农业(24323)
- 经济研究(21204)
- 技术(20353)
- 财经(19803)
- 业经(18740)
- 经(17261)
- 问题(16899)
- 贸(14147)
- 国际(13114)
- 业(13028)
- 世界(12974)
- 技术经济(12369)
- 统计(11761)
- 现代(11667)
- 资源(11631)
- 经济问题(10653)
共检索到3919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贤宏 段学军
经济梯度演变是极化区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表征,也是区域空间极化研究的核心主题。根据佩鲁等人的"增长极理论"和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从理论上分析了极化区形成过程中的经济梯度演变规律,然后以长三角极化区为实证研究区,在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2000、2005、2010、2015年4个年份42个城市经济梯度值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差异系数、空间自相关分析、梯度-距离曲线模拟、聚类分析与地理分区等方法对研究区的经济梯度值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极化区在形成过程中,将发生区域内部差异先增大再减小、空间格局先集聚再分散、梯度曲线斜率先变陡再变缓等特征。这种极化反转特征不仅是对"增长极理论"和"极化-涓滴效应学说"的进一步验证,而且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极化区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
极化区 经济梯度 极化反转 长三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将
文章利用19个反映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定量地划分了长三角16个城市1997年至2007年经济发展的梯度格局。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诸城市的经济发展确实存在比较明显的梯度,而且经过了一定的时间,这种梯度格局在不断地变化。这种结果不仅是对经典的区域经济理论如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理论等的有效验证,而且还说明了我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实施的梯度发展战略是正确的。
关键词:
长三角 主成分分析 区域经济 发展梯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叶磊 欧向军
在经济极化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利用ER指数和TW指数对长三角1990-2010年的经济极化趋势进行测度,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经济极化的演变过程;其次,选取1997、2001、2006和2010年这4个典型年份,从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的角度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极化过程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其空间格局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从极化指数的动态演变过程来看,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极化水平在1990-2010年间呈现出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极化的初始定义对上述论断进行了验证;②从极化理论的两大效应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极化效应在研究时段内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过程,而其扩散效应在研究时段内是逐渐增强的;③从经济极化的空间格局来看,长三角地区在近10多年的时间里呈现出"箭头"型—"Z"字型—"M"字型—"区"字型的变化过程,未来借助相关基础设施束扩散效应的增强,本地区空间格局有望向网络型转变。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勇
飞地经济是推动产业跨区域转移的方式之一。长三角地区飞地可分为农业飞地、制造业飞地、创新飞地及服务业飞地4种类型。长三角飞地经济形成多核辐射叠加的“蝶形”网络化空间关系,“创新飞地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飞地”外围扩散非对称分布,产业转移正从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总体处于创新集聚与制造业扩散双向流动并行阶段。目前,中心城市“核”的能级和协同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有待加强,飞地经济圈层结构缺乏有力支撑,产业协同治理尚待进一步加强,与飞地经济相匹配的政策协同存在壁垒。建议发挥好中心城市的创新引擎作用,加快形成“一带两轴”的支撑作用,集中力量建设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型示范飞地,加快飞地园区带动当地产业集群的形成,强化长三角参与全球创新链产业链的能力,着力打破与企业跨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隐形壁垒。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运宏
通过考察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地方政府经济职能的历史演进发现,其职能转变分为四个阶段:直接参与乡镇企业管理阶段、推动产权制度改革阶段、致力于服务型政府建设阶段和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核心的优化营商环境阶段。地方政府经济职能优化转向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从“一揽子”全能型向“放管服”有为型转变,从行政命令管理向法治化、制度化治理转变,从追求经济发展向增进社会福祉转变。从政策启示层面看,地方政府要不断提升“有为政府”的治理效能,推动共同富裕和高质量发展;在法治轨道上推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打造更优营商环境;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完善兼顾国家决策统一性和地方执行灵活性的动态平衡机制,通过不断优化地方政府经济职能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毅 张京祥
采用1990—2007年的长三角各个城市市区、辖县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统计数据,运用GeoDA及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一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且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而相对差异则呈现剧烈波动,相关性不显著。上海仍是长三角的绝对中心,多极带动的格局尚不明显;在经济空间演变的过程中,除地理因素外,行政因素如国家战略的实施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重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莺 张良
本文主要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目前仍存在由于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不一致而导致的“行政区经济”现象为着眼点,探讨了“行政区经济”的外在表现;深入剖析了产生“行政区经济”的原因。
关键词:
长三角 区域经济一体化 行政区经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钟立新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一方面源自于临近地区间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还与地区间优势互补效应的发挥密切相关。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地理临近性在给模仿学习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路径依赖和技术锁定,从而导致老工业区的没落。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两位数制造业的分行业SP指数及其引申变量值的测量,发现在省域范围内制造业集聚存在一定的自相似性。而在跨省空间范围内,这种自相似性并不存在。省际间行业要素流动正趋于缓慢的集中优化过程中。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发展的这一演化趋势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空间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政策启示作用。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于晓华
"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现有的具体政策主要集中于"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等硬体设施的建设,而对于如何在制度层面制定统一的政策,切实加强长三角地区经济体系的深度融合,还缺乏深入的探讨和实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现代农业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共同农业政策制定的经验,指出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供给、消除负外部性,在长三角地区制定统一的农业政策,对推进长三角一体化、促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瑶 张松林 刘志迎 黄性芳
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各种经济要素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将会更加自由地在城市间流动,从而放大大城市对区域内中小城市的虹吸效应,加重这些城市的人口收缩。如何促进人口收缩城市与整个城市群的协调发展,势必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文章利用2009—2018年的常住人口数据对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进行识别发现,长三角地区已有中小城市出现人口收缩,且常住人口规模越小,收入水平越低,距离区域内中心城市越远,出现人口收缩的可能性越大;城市人口收缩对城市生产率具有负效应,主要缘于城市人口收缩引致人力资本水平和经济集聚程度下降。据此,人口收缩城市应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在最大范围内与区域内城市产生交互作用,以充分利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势与城市群的集聚经济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郭艺 曾刚 陈鹏鑫 万媛媛
区域发展差距是经济地理学永恒的研究主题。论文以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长三角作为研究对象,在刻画长三角一体化空间范围扩展过程中区域内经济差距动态演进的基础上,利用双重差分法、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实施对区域内经济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一体化空间范围扩大造成了区域内经济差距加剧,但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政策的推进,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并呈现经济差距缩小的长期演变趋势;(2)从地理区位视角来看,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对规划范围内地理区位偏远、经济基础薄弱地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3)从边界视角来看,长三角一体化政策产生了明显的边界效应,降低了长三角周边有着类似的地理位置但不在长三角一体化规划范围内城市的战略、交通地位,对其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4)机制分析表明,长三角一体化政策实施主要通过交易成本效应、技术溢出效应和产业优化效应等途径缩小了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在建设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等议题的背景下,研究能够为进一步完善长三角一体化推进框架、探索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模式提供经验证据。
关键词:
经济差距 区域一体化 动态演进 长三角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丁先存 胡畔
"皖江示范区"作为国家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无疑是党和国家"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皖江示范区"要真正成为我国成功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有必要探索与借鉴"长三角"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政府治理的经验。文章在描述"长三角"承接产业转移巨大成就的同时,注重分析"长三角"政府治理的具体方式及其对"皖江示范区"建设的启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蕾 陈雯
以长三角不同规模的四大枢纽机场为实证研究对象,探讨空港经济区产业结构演变历程。研究围绕经济总体特征、临空指向特征、产业组织特征分别构建相应指标并展开评估,研究表明:①经济总体特征方面,随着机场规模增大,空港经济区服务经济特征逐渐强化,传统服务业引领服务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该过程,除机场规模外,空港经济区与城市的区位关系也深刻影响了产业结构演进;②临空指向特征方面,临空指向度首先逐步增强,而后进入相对稳定阶段;③产业组织特征方面,航空运输产业组织有序化,产业链逐步延长;受航空客货流空间扩散差异的影响,航空货运产业引导了空港经济发展,航空客运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当前,长三角空港经济区存在现代服务业份额较低、临空指向度较弱等问题,航空运输产业链有待拓展。
关键词:
空港经济区 产业结构 枢纽机场 长三角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韦胜 徐建刚 马海涛
采用12306网站的高铁班次数据,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根据优势度指数、站点始发班次数与班次时间分布等指标详细分析了长三角地区高铁网络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高铁网络度分布具有2层等级结构特征,可分为"度大于60"和"度小于60"两类高铁站点;高铁对于上海、南京、杭州及其周边城市的通勤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研究区内站点等级差异较大,其中上海虹桥、南京南以及杭州东3个高铁站点占绝对优势;研究区可划分为4个内部联系较为紧密的社团,各社团的组织结构特征可分别归纳为多层级网络结构、稀疏联系的网络结构、组团式网络结构以及具有典型核心团体的组团式结构。最后,对上述研究结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
高铁网络 一城多站 长三角 站点选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丽芳 甄峰 王波 席广亮
全球化和信息化影响下的城市网络研究是近十几年来城市与区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借助百度指数,获取2009和2012年长三角两两城市间的用户关注度数据,通过计算模拟城市信息流,分析长三角城市网络的时空演变。对比研究发现:①城市网络层级变动大,但上海依然是网络的绝对核心;②城市网络结构逐渐优化:由以南京、上海、杭州和宁波为支撑节点的"Z"型,发展到以扬州、南通、南京、上海、杭州和宁波为支撑节点的"8"字型,越来越多的城市融入成长为网络中的重要节点;③城市网络内部稳定性日趋增强:各城市信息联系总量增加,但年际变化减小。进一步研究表明,基于百度指数的区域城市网络时空变化受经济发展基础、城市功能定位、大事件效应以及城市网络营销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城市网络 信息流 百度指数 长三角核心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