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60)
- 2023(11658)
- 2022(9794)
- 2021(8709)
- 2020(7553)
- 2019(17317)
- 2018(17110)
- 2017(33598)
- 2016(18206)
- 2015(20328)
- 2014(20351)
- 2013(20707)
- 2012(19155)
- 2011(17038)
- 2010(17343)
- 2009(16484)
- 2008(16739)
- 2007(15286)
- 2006(13382)
- 2005(12411)
- 学科
- 济(85163)
- 经济(85065)
- 业(82706)
- 企(72541)
- 企业(72541)
- 管理(66087)
- 方法(40286)
- 数学(32044)
- 数学方法(31808)
- 农(29273)
- 业经(27512)
- 财(26659)
- 农业(21154)
- 中国(20190)
- 务(19760)
- 财务(19737)
- 财务管理(19707)
- 企业财务(18621)
- 技术(17083)
- 制(17073)
- 贸(15848)
- 贸易(15842)
- 易(15391)
- 和(15371)
- 地方(15273)
- 策(14046)
- 划(13958)
- 理论(13922)
- 学(12965)
- 体(11813)
- 机构
- 学院(272536)
- 大学(268698)
- 济(118376)
- 经济(116064)
- 管理(110641)
- 理学(94924)
- 理学院(93956)
- 管理学(92715)
- 管理学院(92197)
- 研究(86887)
- 中国(69165)
- 京(55949)
- 财(53928)
- 科学(52722)
- 农(50285)
- 所(44732)
- 财经(43039)
- 江(42909)
- 中心(40714)
- 业大(40593)
- 研究所(40345)
- 农业(39759)
- 经(38975)
- 经济学(36152)
- 北京(34796)
- 州(33477)
- 经济学院(32920)
- 范(32172)
- 师范(31859)
- 财经大学(31570)
- 基金
- 项目(176178)
- 科学(139874)
- 基金(129145)
- 研究(128700)
- 家(111728)
- 国家(110727)
- 科学基金(96326)
- 社会(83645)
- 社会科(79334)
- 社会科学(79310)
- 省(69718)
- 基金项目(68687)
- 自然(61844)
- 自然科(60494)
- 自然科学(60476)
- 自然科学基金(59493)
- 教育(57361)
- 划(57189)
- 编号(52259)
- 资助(52168)
- 成果(41188)
- 创(39336)
- 业(39239)
- 重点(39232)
- 部(38999)
- 发(38268)
- 创新(36016)
- 国家社会(34639)
- 课题(34433)
- 科研(33941)
- 期刊
- 济(133403)
- 经济(133403)
- 研究(75844)
- 中国(51676)
- 农(46302)
- 财(45128)
- 管理(43004)
- 学报(38872)
- 科学(37558)
- 农业(31540)
- 大学(29392)
- 学学(27828)
- 技术(25316)
- 融(24383)
- 金融(24383)
- 业经(23821)
- 财经(21623)
- 经济研究(20483)
- 教育(19928)
- 业(19897)
- 经(18731)
- 问题(17821)
- 技术经济(16981)
- 贸(13938)
- 图书(13935)
- 商业(13883)
- 现代(13659)
- 统计(13356)
- 世界(13338)
- 财会(13322)
共检索到406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谢守红 魏自花
计算了1997~2011年长江三角洲各市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发现劳动生产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空间差异显著,但差距有所缩小。接着采用面板数据聚类分析法,把16个城市分为3种类型:高劳动生产率区域,包括上海、无锡、苏州;中劳动生产率区域,包括南京、常州、镇江、杭州、宁波、嘉兴、绍兴、舟山;低劳动生产率区域,包括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台州。然后,运用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长江三角洲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技术效应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主导因素,结构效应很小。今后,应从技术进步、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来促进长江三角洲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关键词:
服务业 劳动生产率 空间差异 长江三角洲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柯蓉 秦莉 俞路
本文对长三角16个城市制造业进行城市化(多样化)指数、区域化指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结论认为,长三角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区域产业结构的多样化与竞争程度;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间存在空间相关性的事实表明周边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有溢出效应,会对本地区的劳动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范金 严斌剑
本文以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对长三角都市圈16城市"八五"、"九五"和"十五"期间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第一,长三角都市圈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存在条件收敛的特征;第二,期初的技术禀赋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差异影响很大,其传导机制是期初技术禀赋通过影响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率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第三,区域经济合作和各地政府经营城市行为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第四,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切忌对引进外资持盲目崇拜态度。伴随长三角地区国际化步伐的加快,FDI对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只有通过与政府相关政策的配合才能发挥显著作用。
关键词:
长三角都市圈 收敛 劳动生产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海珍 韩兆安 云乐鑫
文章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确立的以不变价格劳均价值增值测度全劳动生产率的方法,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分析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的非均衡性及演化特征。研究发现:观察期内,中国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且低于第二产业的全劳动生产率;生产性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的停滞不前和服务业就业人数增长是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的非均衡性和总体地区差异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显著下降,但仍是总体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服务业细分行业全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普遍比服务业整体高,生活性服务业全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比生产性服务业低。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郑江淮 巫南杰 赖晓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促进了创新要素的区际流动,深刻地改变了地区间技术联系,重塑了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城市技术边界假说,探讨城市间技术邻近形成与演变的内在机理,从城市间技术邻近视角解释城市间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变动。在此基础上,以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820个地级市配对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间技术邻近显著缩小了城市间劳动生产率差异;城市间技术邻近主要通过促进知识溢出和联合重组创新缩小劳动生产率差异;随着城市间信息化水平差异和地理距离的增大,城市间技术邻近对缩小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促进作用将减弱;城市间技术邻近对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行政管辖界限的城市之间存在异质性。本文的研究为创新驱动发展进程中加强地区间技术联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启示。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袁鹏
利用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的改进框架,从增长绩效的视角,研究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演变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在1988年~1997年和1998年~2005年两个时期相异,前期为资本深化,后期为技术进步;地区差异演变的驱动因素并非增长的主导因素,表现为在前期技术进步驱动地区差异趋于扩大,在后期资本深化主导地区差异趋于缩小。
关键词:
制造业 地区差异 收敛 增长绩效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谭砚文 温思美 汪晓银
本文应用美国、日本宏观经济数据,通过对鲍莫尔两部门非均衡增长模型进一步拓展证明,两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相关性较差,部分原因在于目前中国农业部门还是一个技术相对"停滞"的部门。大力发展服务业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是工业化初级阶段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应该是未来中国步入后工业化时期一项长期的政策取向。
关键词:
服务业 劳动生产率 非均衡增长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查贵勇
2012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达到"服务经济"的国际标准。采用shiftshare方法对2002—2011年上海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变动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结构奖赏"和"结构负担"效应并存,且"奖赏"强于"负担";服务业内部结构转换有助于提升产业总体劳动生产率,但力度有限;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内部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市场化改革是其主要推动力;内部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而公共服务业内部增长效应偏低;在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内部劳动生产率增长最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原毅军 刘浩
制造业服务外包不仅作用于制造业的资源整合与生产率的提升,对服务业同样会产生溢出效应。本文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验证了制造业服务外包对服务业产出、劳动力转移、生产率及其增长滞后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在短期内,制造业服务外包导致了服务业产出和劳动力投入的双重增加,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净效应具有不确定性,但会加剧服务业生产率增长的滞后程度:从长期看,服务外包对服务业生产率增长滞后性的影响减弱,服务业企业通过服务创新减少劳动力投入量,提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缩小与制造业的差距。
关键词:
制造业 服务业 生产率 服务外包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媛 应瑞瑶 杨向阳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服务业增长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1978~2006年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现状,并采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考察了其收敛性。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则基本无差异,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在分别考虑了截距项、时间趋势、时间特殊效应、省份特殊效应、省份时间效应与序列相关等因素的影响后,我国各省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以及东中西部地区内部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均存在条件性β收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希元 杨先明
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使中国经济继续从结构转型中获得增长红利,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消失,以及受到服务业“无实物形态”“不可存储性”“非标准化”等属性的限制,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相较于物质资本在服务业领域对劳动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提出以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双重深化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分析框架并指出,知识资本深化形成以“租金创造”为中心的报酬递增,通过产品差异化效应、消费多样化效应、中间品专业化效应、规模经济重塑效应促进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并从技术进步偏向性、分工专业化的机制视角指出,人力资本是知识获取、吸收和创造的能力体现,且深化的作用重点是驱动劳动力供给“量质转型”,满足服务业对劳动力的质量需求。尽管中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短板,但也具备潜在优势,通过双重资本深化补齐短板和挖掘优势,是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着力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程大中 陈福炯
经济活动的相对密集度及其对经济自身效率的影响也反映在服务业方面。本文在构造产业相对密集度指标及其与产业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中国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相对密集度的地区与部门差异性。我们发现,除房地产业外,中国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的相对密集度对其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均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由于服务业相对密集度的大小可以理解为地区人均服务供给(或产出)水平即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本文基于中国服务业的经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正好与著名的"凡尔登定律"(Verdoorn’s Law)所揭示的增长与生产率之间的"程式化关系"(stylized relationship)不谋而合。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文举 张亚云
基于DEA的经济增长核算思路,将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所引致的三个部分。1998~2008年间我国大陆31省的经验分析表明:(1)我国工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着技术无效率;(2)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技术效率改善、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对此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3)我国省际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呈收敛趋势,其中省际资本深化差异具有促进作用,而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则阻碍了劳动生产率水平差距的缩小。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馨之 何江
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城市劳动生产率的σ收敛,考察了城市劳动生产率σ的差异在2000~2010年随时间推移所发生的变化;采用生产结构不平等指数(IIPS)检验了总劳动生产率的σ收敛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总劳动生产率显示出明显的σ收敛,但是分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并没有显著缩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城市资源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生产率较高的产业转移,而且在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最后针对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支援 陈星宇
基于200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ESDA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空间结构与集聚特征,建立SDM模型探究长三角地区碳生产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碳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集聚结构长期保持稳定。(2)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不仅促进了本地碳生产率增长,还间接提高了周边城市的碳生产率;产业结构则在阻碍本地碳生产率增长的同时抑制了周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高。(3)碳生产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U”型的曲线关系,当前所有城市均已跨过曲线拐点,表明低碳经济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