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22)
- 2023(18998)
- 2022(16078)
- 2021(14996)
- 2020(12343)
- 2019(27844)
- 2018(27502)
- 2017(52047)
- 2016(28580)
- 2015(31783)
- 2014(31702)
- 2013(31240)
- 2012(28884)
- 2011(26239)
- 2010(26158)
- 2009(24162)
- 2008(23704)
- 2007(20971)
- 2006(18689)
- 2005(16832)
- 学科
- 济(114095)
- 经济(113946)
- 管理(82552)
- 业(78424)
- 企(63762)
- 企业(63762)
- 方法(45370)
- 数学(38575)
- 数学方法(38137)
- 中国(33983)
- 农(33120)
- 财(29453)
- 地方(28245)
- 业经(27958)
- 制(25362)
- 学(25211)
- 农业(22281)
- 贸(21166)
- 贸易(21147)
- 易(20467)
- 银(19842)
- 银行(19769)
- 环境(19101)
- 行(18936)
- 融(18832)
- 金融(18828)
- 技术(18546)
- 理论(18095)
- 和(17957)
- 务(17658)
- 机构
- 大学(405317)
- 学院(404959)
- 济(159127)
- 经济(155568)
- 管理(154581)
- 研究(142778)
- 理学(132856)
- 理学院(131278)
- 管理学(129010)
- 管理学院(128274)
- 中国(105986)
- 科学(90036)
- 京(87927)
- 财(74900)
- 农(73881)
- 所(73121)
- 研究所(66501)
- 业大(64287)
- 中心(63764)
- 江(61468)
- 财经(58511)
- 农业(57891)
- 北京(55744)
- 范(54455)
- 师范(53814)
- 经(53043)
- 院(51960)
- 州(49369)
- 经济学(47190)
- 省(44865)
- 基金
- 项目(275916)
- 科学(215297)
- 研究(199446)
- 基金(197644)
- 家(174488)
- 国家(172976)
- 科学基金(146591)
- 社会(124804)
- 社会科(118166)
- 社会科学(118137)
- 省(109255)
- 基金项目(104995)
- 自然(95573)
- 自然科(93263)
- 自然科学(93238)
- 划(92423)
- 自然科学基金(91524)
- 教育(91174)
- 编号(81055)
- 资助(80299)
- 成果(66018)
- 重点(62529)
- 发(61987)
- 部(59661)
- 创(57674)
- 课题(57207)
- 创新(53819)
- 科研(52495)
- 制(51113)
- 国家社会(50987)
- 期刊
- 济(182030)
- 经济(182030)
- 研究(121438)
- 中国(85026)
- 学报(70345)
- 农(68595)
- 科学(62553)
- 管理(58291)
- 财(56712)
- 大学(52514)
- 学学(49570)
- 教育(48122)
- 农业(46663)
- 融(37821)
- 金融(37821)
- 技术(34161)
- 业经(31361)
- 财经(28533)
- 经济研究(28481)
- 经(24385)
- 业(23962)
- 问题(23781)
- 科技(20953)
- 版(20245)
- 图书(20197)
- 理论(18826)
- 技术经济(18522)
- 业大(18453)
- 现代(18070)
- 商业(18015)
共检索到6103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许夕青 葛和平
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到来促使全球制造业深刻调整,传统制造业呈现智能化趋势。长三角地区紧跟智能化的步伐,正在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并呈现出集聚态势,而充分发挥集聚效应是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智能制造有待进一步研究。鉴于此,分别从四个角度定性分析智能制造集聚的影响机制,提出相关假说,并通过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分别验证了上述假说。从标准体系、智能制造链、创新能力、协同发展四个方面剖析了发展路径,为集聚的影响机制更好服务于智能制造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智能制造 影响机制 发展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何奕 童牧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第二、三类制造业为对象,利用区域内16个城市1984年、1997年和2003年三个时间断面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了区域内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动态演化和具体的路径选择过程。研究说明第二、三类制造业已经或正在从上海向区域内转移,并在上海、苏州和无锡等地形成了多产业的集聚,前期和相关产业的集聚状况是决定产业集聚分布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制造业 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高传胜 刘志彪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地区之所以能实现国内其它很多地区都难以实现的制造业的大量集聚与良好发展,是因为有上海相对发达的生产者服务业的支撑。发达的生产者服务,通过降低区域交易成本、新型资本深化、专业化分工的深化与泛化、培育产业竞争优势,以及增强地区创业与创新能力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极大地催生了长三角制造业的大量集聚与突出表现。迫于跨国公司自带生产者服务的竞争压力和长三角产业成长的迫切需求,上海需要针对具体原因,采取适当的组织、制度安排和创造性改革与政策措施,进一步挖掘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潜力,从而更加强有力地支撑长三角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
关键词:
生产者服务 制造业 集聚 发展 长三角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永明 张明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江苏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注入了强劲动力和活力。通过对一市三省的比较研究与数据分析发现,江苏制造业地位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较大,研发机构、研发投入、创新成果等方面居长三角地区领先地位,数字经济整体水平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因此,江苏要充分集成制造业优势,加强与沪、浙、皖战略协同,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助推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江苏制造业 长三角一体化 高质量发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健旋
珠三角制造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简单加工制造,现在制造业产业主要集聚在纺织、家电和电子产业;长三角制造业发展加速于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高于珠三角,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长三角发展势头明显好于珠三角,其主要原因是长三角拥有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现在,无论是珠三角,还是长三角,都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积极推进“中国制造”尽快转变为“中国创造”,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
长三角 珠三角 制造业 特色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吕新雷 从海燕 魏守华
首先运用区位商指标测度长三角16个城市28个制造业行业2000~2008年间的产业集聚度,并分析其变化趋势;然后从城市规模、资源状况、劳动力素质与成本、土地成本、生活成本、运输成本、市场规模、基础设施、资金供给、政府政策等角度分析产业集聚度变化的原因;最后得出关于不同规模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集聚度 区位商 产业发展 城市规模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慧 崔茜茜 孙克强
长三角区域经济正处于深刻的发展转型阶段,从传统制造业为主提升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无疑是转型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从长三角区域未来发展要求出发,深入分析先进制造业的涵义、长三角区域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意义、长三角区域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优势和所存在的问题,以及长三角区域如何打造先进制造业等重要内容。
关键词:
长三角 先进制造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何骏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其服务业发展及集聚速度处于全国前列。本文在对服务业发展及集聚动因分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和集聚进行了实证研究,涉及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内部结构和集聚状况,并据此对长三角区域服务业发展及集聚的趋势进行了判断,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在长三角区域未来将加快发展,其趋势将由四大中心城市,即上海、杭州、无锡和宁波向周围城市扩散,辐射范围包括苏州、常州、嘉兴、台州和舟山等城市。
关键词:
长三角区域 服务业 发展 集聚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刘修岩 陈露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长三角地区不仅要继续攻坚突破、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更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推动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携手为加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本研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比较分析了长三角区域内三省一市毗邻区县间的人口与经济势能差异,总结归纳了“优势互补”的支援模式、“合作双赢”的对接模式和“共建共促”的互帮模式三种典型的毗邻区建设模式。本文结合企业注册数据重点分析了长三角四大省际毗邻区域间的产业协调发展水平,发现长三角省际毗邻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水平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在当前发展困境分析基础上,提出促进长三角省际毗邻区发展的思路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 省际毗邻区 困境分析 协调发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冯德连 肖慧俊
基于2002-2021年中国长三角中心区2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静态门槛模型,实证检验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与假说。从经济开放度的视角,探究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分析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路径。基于固定效应模型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静态门槛模型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显著的单门槛效应。当经济开放度小于或者等于门槛值时,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当经济开放度大于门槛值时,先进制造业集聚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对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和各地级市在对外开放背景下优化先进制造业集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措施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志新 蒋欢跃 李成
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及多重路径的综合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不仅能显著赋能本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占比为79.4%;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且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呈协同效应,消费能力路径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均呈背离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建胜
基于两阶段价值链视角,将产学研知识流动分为知识研发和知识转化2个过程,探究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知识流动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机制,并分析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2007—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知识流动效率整体呈现块状集聚特征,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各城市间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的绝对差异分别表现出增大和减小趋势,而先进制造业的绝对差异逐渐减小。(2)知识流动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影响显著为正向,且知识转化效率对先进制造业的促进程度大于知识研发效率。(3)知识流动效率可以通过推动城市产业升级和技术扩散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但这种作用机制存在差异。(4)知识研发效率和知识转化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对本地区及邻近地区先进制造业均产生促进作用。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为付 张二震
在世界产业资本向我国大幅转移和集中的态势下,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引起世人的关注,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方式已发生根本的变化,“世界制造中心”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在以要素分工为主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已具备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文章还认为将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成世界产品生产重要基地,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中心”的必然选择。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齐飞
本文利用长三角16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同集聚效应。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集聚存在滞后的相互促进作用,而同一时间段的二者集聚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效应。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就要大力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矫萍 姜明辉 叶婉婧
结合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与FDI分布的现状,以产业竞争力为关键切入点,逐次分析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对FDI的影响路径以及FDI对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路径,并以日企在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投资为例,对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与FDI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外资分布也较多;在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成长阶段,FDI的进入对于产业集聚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随着该产业的发展进入成熟阶段,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吸引了FDI的进入,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集聚与FDI之间通过产业竞争力这一间接导体产生了一种"良性循环"。
关键词:
长三角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产业集聚 FDI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