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20)
- 2023(10130)
- 2022(8386)
- 2021(7699)
- 2020(6479)
- 2019(14901)
- 2018(14821)
- 2017(28915)
- 2016(15496)
- 2015(18008)
- 2014(18047)
- 2013(18052)
- 2012(16636)
- 2011(14932)
- 2010(15220)
- 2009(14149)
- 2008(14107)
- 2007(12962)
- 2006(11154)
- 2005(9886)
- 学科
- 济(68312)
- 经济(68253)
- 业(45339)
- 管理(44496)
- 企(36615)
- 企业(36615)
- 方法(29634)
- 数学(25828)
- 数学方法(25557)
- 农(21162)
- 中国(17256)
- 业经(16544)
- 地方(16347)
- 财(14847)
- 农业(13504)
- 贸(12891)
- 贸易(12883)
- 学(12861)
- 制(12656)
- 易(12467)
- 产业(11361)
- 理论(10688)
- 技术(10596)
- 和(10327)
- 银(9808)
- 银行(9786)
- 行(9312)
- 环境(9260)
- 地方经济(9038)
- 融(9017)
- 机构
- 学院(228452)
- 大学(224029)
- 济(93236)
- 经济(91190)
- 管理(87313)
- 理学(75037)
- 研究(74948)
- 理学院(74214)
- 管理学(72962)
- 管理学院(72541)
- 中国(56029)
- 京(46957)
- 科学(46612)
- 财(40545)
- 农(39338)
- 所(38198)
- 江(35737)
- 中心(35464)
- 研究所(34810)
- 业大(34414)
- 财经(32290)
- 农业(31036)
- 范(29852)
- 师范(29549)
- 北京(29342)
- 经(29053)
- 经济学(28476)
- 州(28435)
- 院(26852)
- 技术(26093)
- 基金
- 项目(151022)
- 科学(117590)
- 研究(112508)
- 基金(105863)
- 家(91732)
- 国家(90955)
- 科学基金(77266)
- 社会(69556)
- 社会科(65901)
- 社会科学(65876)
- 省(61821)
- 基金项目(56007)
- 教育(52104)
- 划(51215)
- 自然(48596)
- 编号(47609)
- 自然科(47420)
- 自然科学(47404)
- 自然科学基金(46528)
- 资助(42940)
- 成果(38084)
- 发(34890)
- 重点(34442)
- 课题(33402)
- 部(32657)
- 创(32301)
- 创新(30130)
- 项目编号(28646)
- 科研(28515)
- 发展(28210)
- 期刊
- 济(104443)
- 经济(104443)
- 研究(62942)
- 中国(44398)
- 农(36775)
- 学报(34236)
- 财(32091)
- 科学(31814)
- 管理(31194)
- 教育(26421)
- 大学(25762)
- 农业(24757)
- 学学(24285)
- 技术(22763)
- 业经(19708)
- 融(19303)
- 金融(19303)
- 经济研究(16789)
- 财经(15619)
- 问题(14163)
- 业(13732)
- 经(13635)
- 商业(12333)
- 技术经济(11992)
- 版(11269)
- 贸(10740)
- 科技(10657)
- 统计(10615)
- 理论(10225)
- 图书(10180)
共检索到333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赵红岩
从价值角度分析,产业链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的分布,即价值链。在价值分布非均衡状态下,如何占领价值制高点成为长三角今后一个时期产业链整合和提升的基本方向。文章以此为契点,提出长三角产业链整合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
价值链 二元结构 增长极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伟军
文章基于区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采用2003-2008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和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国金融集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理论归并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地区行政层级和信息基础设施整合而成的"信息源"是金融产业集聚的主导力量,金融产业还偏好向人均收入高、消费高和国际贸易发达的地区集聚,人力资本对金融集聚的约束不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金融集聚呈现"挤出效应";鉴于目前中国信息中心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尚不健全,金融集聚路径中对信息源的追逐更多地表现在对地区行政层级的偏好上,以期获得更多的政策性信息和"政策租"。因此从长远发展看,政府在对现有路径的把握上,应注重完善金融信息的市场...
关键词:
政府层级 信息基础设施 金融集聚路径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陶永宏 冯俊文 何育静
产业集聚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长三角船舶工业的集聚发展离不开船舶配套业的集聚,文章以产业集聚理论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船舶配套业集聚的功效与路径。
关键词:
产业集聚 船舶配套业 空间基尼系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阳 姚士谋 张落成
高铁作为城市群内部物质与信息交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扩展和城市间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而城市群则是被高铁系统压缩了空间的众多城市空间。本文通过采集长三角城市群380个高速铁路客运数据建构20×20的矩阵,建立了基于高铁客流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联系的矩阵,并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内外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间城市网络联系密度高于其他廊道城市间联系;(2)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外延伸的轴线联系加强,主要表现为上海与镇江、嘉兴,南京与丹阳、湖州,苏州与常州、昆山等城市间联系紧凑;(3)在城市群"空间流"分层方面:第一层级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沪—苏—锡—常"及其沿线;第二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沪—宁"及其沿线路线构成;第三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沪—杭—甬"及其沿线路线构成;第四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上海—金华—义乌及其沿线路线构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森林 鲍涵 郝均 曾刚
环境规制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是复杂且有争议的议题。基于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首先科学构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计算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及空间动态演变;其次,借鉴可拓展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构建面板计量模型,深入探究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环境规制和绿色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绿色发展水平从东南向西北,呈现圈层式递减态势,而环境规制强度重心经历了由东南向西北转移的演变。(2)总体上,环境规制显著影响城市绿色发展,两者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过强的环境规制会抑制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3)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即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中介路径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约为50.1%。因此,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来制定本地的环境规制,并重视提升本地的技术创新水平,进而实现城市绿色发展转型的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俊梁 史欢欢 林影 毛丹
在汇总已有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消费水平和产业结构共6个中介因素构建了含有8个潜变量、21个观测变量的PLS—结构方程模型。然后,以长三角城市群2010—2018年的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SmartPLS3.0工具对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和影响路径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模型的运行结果,得到以下研究结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主要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土地资本、技术水平和消费水平这5个中介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影响效应,其效应程度依次为0.162、0.145、0.145、0.097、0.313,贡献度依次为18.8%、16.8%、16.8%、11.3%、36.3%;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这一中介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故认为产业结构这一因素在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研究中的中介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城镇化 经济增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戴靓 纪宇凡 邵蕊 蔡翡翡 何秀婷
作为实体空间的补充,赛博空间的研究为解读区域空间组织方式提供新的视角。基于百度指数信息流数据,通过分析城市出入度、城际出入流和节点区域的特征,揭示了2018年长三角赛博空间信息流动的方向性与层级性。结果显示:(1)从出入度来看,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兼具信息资源的辐射能力和集聚能力;合肥在长三角赛博空间的主导性较强但信息虹吸能力弱;出入度均低的城市主要位于安徽省内。(2)从出入流来看,杭州的强信息辐射效应主要在省内;南京的信息辐射集中在沪宁杭沿线;苏州的辐射效应集中在沿海城市;上海对江浙城市有较强的信息辐射;而安徽城市则通过南京融入长三角信息流,整体参与度较低。(3)从节点区域来看,长三角赛博空间形成了以上海为绝对中心、南京为次级中心、合肥为三级中心的跨区域等级性节点区域和以杭州为中心、宁波为次级中心的浙江本地节点区域。在此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姜丽佳 刘程军 黄蕊
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007年~2016年的数据,分别利用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指数对城市群层级分工进行测度和分析,然后通过构建双对数回归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城市功能分工角度看,以上海市为代表,包括南京市、杭州市等在内的7个城市以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主,但是城市群内部超半数的城市以生产制造功能为主;从产业分工角度看,各地区产业专业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城市功能分工和产业分工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层级分工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其中政府干预和创新水平无论对城市功能分工还是产业分工都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城市群 层级分工 驱动因素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单媛 李红梅
在全球化遭遇逆流、贸易摩擦加剧、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等背景下,产业链正发生深刻变化,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优势突出,产业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区域合作机制较为成熟,是我国优化稳定产业链的关键区域,应当强化区域在产业发展上的统筹协调功能,优化完善区域内产业布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战略协同效应,巩固和扩大"科创+产业"模式优势,进一步增强产业的稳固性和抗风险性,率先打造区域产业发展新生态,为"一极三区一高地"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
产业链 产业转型升级 长三角一体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郑晓静 张化 徐颖奇
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区域内各个城市均在积极推进区域金融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金融聚集区、金融商务区试点,提升金融资源的集聚能力,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和创新能力,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金融产业集群。2019年8月,中共合肥市委、合肥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合肥市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推进方案》,其中明文提到要"加快金融一体化",依托滨湖金融小镇等一批金融产业项目,积极引进长三角银行、保险、基金、期货、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合肥设立区域分中心,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升级、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立足合肥的科创及人才优势,安徽省级特色小镇——合肥滨湖金融小镇从设立之初,就确立了"金融+科技"的特色产业定位,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及共词分析研究,梳理出滨湖金融小镇应重点推进"确立人才优先的产业集聚核心逻辑""实现科创中心与金融中心良性互动""释放金融基础设施项目,助推金融科技落地""监管科技与金融科技齐头并进""构建产业生态圈与金融品牌"等五大特色产业培育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段军山 王金定 李朋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实施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首先向珠江三角洲地区倾斜,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这一区域的迅速集聚使珠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的"增长极"。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宣烨 余泳泽
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呈现的层级分工典型特征与趋势出发,在对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人才与知识、市场容量、信息资源、成本与制度等方面阐述了城市间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产生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利用长三角38个城市数据,以经济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对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空间外溢效应以及比较优势的发挥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生产效率。最后,提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层级分工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公嵬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表明:产业集群在成熟后期,如果不进行升级通常会出现衰退的迹象。产业集群升级是维持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文章通过阐释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分别从产业的转入和转出两个角度探讨珠三角产业集群升级问题,指出产业集群进行合理的产业转移"腾笼换鸟"是产业集群升级的有效途径,产业集群层级的提高能使产业集群具有持久的竞争力。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集群租金 产业集群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杨 万树
IMC(整合营销沟通)的产品整合理论促进了产业经济的模块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对集产品生产与产品销售于一体的旅游产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推进了当代旅游产业一体化进程。本文系统剖析了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过程中旅游产业整合的现状、基础和薄弱环节,探讨泛长三角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的IMC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浩 王仲智 李建豹 周艳 肖智
利用1999—2010年县域尺度的工业企业数据,采用标准差椭圆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基于加工产业链视角,研究泛长三角纺织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模式。结果发现:(1)泛长三角纺织业呈现"西北—东南"的空间格局,集聚分布在长江下游沿岸、环太湖和环杭州湾等地区;(2)纺织业空间格局演化以2005年为节点,分为"东南方向集聚、西北方向扩散"两阶段,长江沿岸和环湖环湾地区的纺织业多转移至苏北、皖江城市带、浙西南等欠发达地区;(3)七大加工环节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模式各异,上游加工环节受石油价格和市场等国际因素制约,空间格局相对稳定,而中下游的加工企业追逐低成本及面向消费市场,空间格局较显著,纺织业的空间格局演化模式主要以扩散式转移为主,除服装环节外均有发生,而集聚式转入仅包括化学纤维、成品制造、服装等加工环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