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07)
2023(15409)
2022(12761)
2021(11682)
2020(9524)
2019(21768)
2018(21695)
2017(41389)
2016(22846)
2015(25551)
2014(25516)
2013(25002)
2012(22812)
2011(20509)
2010(20392)
2009(18484)
2008(18004)
2007(15554)
2006(13787)
2005(12143)
作者
(67418)
(56320)
(55846)
(53255)
(36014)
(26914)
(25136)
(21989)
(21469)
(19910)
(19329)
(19115)
(17920)
(17686)
(17440)
(17362)
(16644)
(16612)
(16250)
(16104)
(13937)
(13775)
(13604)
(12849)
(12480)
(12480)
(12452)
(12190)
(11271)
(11126)
学科
(91905)
经济(91797)
管理(63584)
(59187)
(48408)
企业(48408)
方法(39996)
数学(34342)
数学方法(33890)
中国(26755)
(25138)
(23156)
业经(21515)
(20728)
地方(20570)
农业(16952)
环境(16471)
理论(15564)
(15231)
(14947)
贸易(14938)
(14822)
(14408)
技术(14150)
(13351)
(13033)
银行(12983)
(12767)
(12758)
财务(12696)
机构
大学(327445)
学院(324456)
管理(127377)
(124345)
经济(121475)
研究(112325)
理学(111011)
理学院(109673)
管理学(107536)
管理学院(106975)
中国(80283)
科学(73445)
(70265)
(56875)
(55367)
(55256)
研究所(52637)
业大(50964)
中心(49717)
(47211)
(45350)
财经(45327)
师范(44880)
北京(43855)
农业(43476)
(41342)
(41320)
(38278)
经济学(37362)
师范大学(36753)
基金
项目(231464)
科学(182425)
基金(168535)
研究(165399)
(148750)
国家(147564)
科学基金(126401)
社会(104132)
社会科(98591)
社会科学(98563)
基金项目(90283)
(90071)
自然(83867)
自然科(81944)
自然科学(81923)
自然科学基金(80403)
(76985)
教育(74978)
资助(67880)
编号(66231)
成果(53217)
重点(52545)
(49975)
(49605)
(47700)
课题(46046)
创新(44587)
科研(44488)
国家社会(42928)
计划(42702)
期刊
(133178)
经济(133178)
研究(94492)
中国(57730)
学报(56160)
科学(51781)
(49999)
管理(45151)
大学(41553)
(39186)
学学(39168)
教育(35513)
农业(34763)
技术(26593)
(24508)
金融(24508)
业经(21901)
财经(21066)
经济研究(20988)
问题(18982)
(18068)
(17925)
图书(17500)
科技(16516)
(15915)
资源(15915)
理论(15149)
现代(15107)
技术经济(14860)
业大(14534)
共检索到4620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徐严  陈雨玮  刘程军  
通过重构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化的指标体系,对其绿色化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城市群绿色化水平的演化特征及其门槛效应影响.发现:城市绿色化水平整体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区域内差异程度日渐缩小,省市绿色化水平依次排序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城市群绿色化表现出“核心高,边缘低”的特点;长三角区域绿色化水平全局空间呈现出集聚增强的特征;资源禀赋对绿色化水平具有显著的“U”型双门槛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刘欢  
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问题。通过引力模型得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较低,阻碍了创新要素的传递,网络中心势不高,集中程度低,网络凝聚力不强;根据网络节点中心度数发现,以发达城市为核心的半轮轴型集聚格局基本形成;网络中结构洞数目不断增加,网络结构不断优化;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呈现,核心区域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由块模型得出8大子群,子群特征呈现多样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娜  
长三角城市群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空间结构不断演化。基于长三角城市群85个市辖区和县级市地域单元,文章以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6年为时间序列,采用总量指标和效益指标,从时空角度探析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演化规律。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由行政等级结构布局转向扁平式布局,由极化发展向泛化发展,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扩展转变等特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正柱  许理  
文章以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边界效应形成机制以及运用β收敛模型,在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趋同性分析的基础上,参照重力模型并运用Barro回归模型,实证分析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边界效应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从β收敛和一体化边界效应时间分析看,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差距减少,经济趋同性明显,一体化发展态势良好,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边界呈现显著的中介效应;从省际城市间边界效应分析看,其中上海、江苏9城市和浙江9城市间边界呈现显著的中介效应,而安徽8城市与上海、江苏9城市和浙江9城市间边界效应不显著;从中心—外围城市边界效应分析看,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边界屏蔽效应显著,而分阶段分析表明这种屏蔽效应自2017年后有所弱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建  许君利  
长三角城市群人口密度高,经济与科技发达,但庞大的能源耗费量使得区域大气环境承载力面临巨大压力。利用2015年1月至2022年5月近地层202个站点空气质量数据分析PM_(2.5)浓度时空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借助Hysplit模型确定污染物输送路线和潜在贡献区,基于此,探讨风和地形要素对污染物富集与扩散的作用。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PM_(2.5)平均浓度为38.26μg/m~3,空间上具有西北高东南低,内陆高沿海低的特点。年均值超标(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站点数占26.24%和日均值存在超标的站点数比例高达92.08%,主要发生于冬季,说明区域空气质量改善仍面临严峻挑战;(2)生态优先的经济发展背景下,PM_(2.5)浓度年均值整体以4.07μg/(m~3·a)的速率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尤以合肥—滁州为中心和扬州—泰州—无锡—苏州—余杭(杭州)为主线的降幅最为显著,尤其是冬季降率高达6.10μg/(m~3·a),间接说明长三角主体应对环境污染的决心和力度;(3)长三角城市群PM_(2.5)浓度未达标天数占比对风速变化的响应非常值得关注,表现在风速大于4 m/s时,强劲的风可输送外源污染物至研究区,使其空气质量恶化,未达标(一级标准)天数占比随风速增加而升高;(4)冬季长三角城市群PM_(2.5)显著地受北向风输送环黄海区域和邯郸—济宁—枣庄—淮安西南部—滁州沿线人类排放的污染物影响。为此,建议长三角城市群依托经济与科技优势进行跨区域生态补偿,降低潜在贡献源区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强度,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宜居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群芳  陆玉麒  颜敏  孙汉群  
基于长三角三省一市60年里的各类统计年鉴和1980—2015年土地利用、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和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化发展历程,明晰城市化进程特征。根据城市化率、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构成等指标,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波动发展时期(1949—1978年)、快速发展时期(1979—2003年)和加速发展时期(2004年至今)。伴随城市化发展呈现5个方面显著特征:(1)城镇数量呈现高速度增长、高密度集聚的特点;(2)城市等级显著提高,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群体系;(3)城市用地面积急剧扩张、建筑空间快速向高空方向延伸;(4)城市建设投资迅速增加、市政设施水平大幅度提升;(5)城市化促进人口、经济和谐发展,城市经济规模持续上升。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琳  刘莹  
结合DEA静态分析与Malmqui st指数动态分析对2000-2012年中三角和长三角3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效率进行了动态评估与比较。依据模型的前沿面分析、绿色效率贡献率分析、绿色效率得分及变异系数分析,得出结论:中三角的绿色效率明显低于长三角,且二者差距呈扩大之势;中三角处于低水平的均衡发展阶段,绿色增长极尚未形成;长三角处于较高水平的非均衡发展阶段,绿色增长极已形成,且已产生较明显的扩散效应;中三角与长三角省会城市的绿色效率均较低,绿色转型是关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永生  李玉龙  郑绍杰  
文章以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交通流、信息流和技术合作角度构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三重网络中城市的节点位置、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三重网络主要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外围形成以苏州、无锡、宁波、合肥等为次级核心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中心度,体现了其作为交通枢纽、信息高地和创新中心的功能角色。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类型化特征,经济发达城市或同一省份内的城市间更容易构成子群。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上的邻近性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会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网络关联强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响  严广乐  
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将是长三角城市区域今后发展的主要特征。文章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为例,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结构属性和网络微观特征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关联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内部各城市间联系不均衡性特征明显,多中心网络协同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网络分析进一步提出为实现长三角城市群网络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冬营  吴星妍  顾嘉榕  许玲燕  王慧敏  
在工业绿色转型的背景下,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工业企业2009—2018年面板数据,利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城市群内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空间和规模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偏低,但呈上升趋势。同时,城市群工业绿色发展不平衡加剧,各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呈先降低再扩大趋势。利用扩展的STIRPAT模型分析城市群内部影响工业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结果显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技术创新水平、产业结构、FDI、禀赋结构以及环境规制则具有抑制作用。最后,提出通过促进绿色技术进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提高FDI质量以及健全和完善环境规制体系来实现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研究目标:测算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2000~2010年的环境经济绩效。研究方法:采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研究发现:纯技术进步和技术规模变化两个指标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均非常显著,规模效率变化的贡献较小,而纯效率变化的贡献很小甚至为负值。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群更倾向于"高投资率"模式,考虑环境因素后,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环境技术效率水平更趋于分化,非平衡性加深。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水平略高于珠三角城市群,表明其他因素的贡献抵消了长三角城市群技术效率水平落后的负效应。研究创新:同时运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和分析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环境经济绩效的区域差异。研究价值:传统经济绩效评价方式忽略了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内生变量的刚性约束和时代对绿色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因而存在一定偏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研究目标:测算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20002010年的环境经济绩效。研究方法:采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研究发现:纯技术进步和技术规模变化两个指标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均非常显著,规模效率变化的贡献较小,而纯效率变化的贡献很小甚至为负值。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群更倾向于"高投资率"模式,考虑环境因素后,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环境技术效率水平更趋于分化,非平衡性加深。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水平略高于珠三角城市群,表明其他因素的贡献抵消了长三角城市群技术效率水平落后的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葛世帅  曾刚  杨阳  苏灿  陈鹏鑫  
应用DEA-Malmquist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012~2018年的绿色创新绩效进行了测度,并运用Tobit回归分析法对影响研究区绿色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绿色创新绩效参差不齐,差距明显;绿色创新绩效整体有所提升,即新的知识技术等促进了绿色经济发展,但效果并不明显;对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说明技术进步仍然是区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主要手段,从2012~2018年绿色创新绩效动态发展来看,更印证了提升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追求技术进步和在现有资源禀赋下对技术的利用情况的协调欠佳。(2)城市群城市间绿色创新绩效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整体上“东高西低”。绩效水平较高的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集聚,呈“Z”字型的空间分布特征;江苏省绿色创新绩效水平整体表现较为突出,安徽省多数城市绩效较差。(3)产业结构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较显著,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区域提升绿色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增强区域间信息的通达性能够带来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邱梦真  
科学研判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异规律和动态演化特征,对推进入境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识别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异及其动态演化规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析入境旅游流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入境旅游流整体呈缓慢增长态势,变异系数和相对基尼系数呈小幅度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研究区入境旅游流相对差异总体较为平稳。空间上呈显著集聚特征,但高低集聚区渐趋缩小,入境旅游流分布日益空间均衡化;入境旅游流重心轨迹呈“东南—西北”移动趋势,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流增长速度较快;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长三角中部偏东地区,椭圆面积样本末期大于样本初期,东部是入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区域,入境旅游流发展的溢出效应逐渐增强。入境旅游流存在显著的“状态锁定”和“俱乐部趋同”现象,整体有序向高水平方向跃迁,与高值区为邻自身向上转移的概率将增大。入境旅游流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旅游基础设施是推动本地及邻地入境旅游流增长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区位交通条件显著促进本地入境旅游流增长,对邻地的溢出影响则显著为负。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博雅  
城市群是支撑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合理稳定的空间结构是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方面。本文测算了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以及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联系的变化,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对经济区的溢出效应。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单中心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未来应促进要素向城市群内多中心分散化集聚,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强化区域联系与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管理和规划,创造更多便于城市群空间溢出的通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