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39)
- 2023(14299)
- 2022(12414)
- 2021(11443)
- 2020(9415)
- 2019(21659)
- 2018(21481)
- 2017(41647)
- 2016(22542)
- 2015(25136)
- 2014(25136)
- 2013(25088)
- 2012(23237)
- 2011(21162)
- 2010(21309)
- 2009(19609)
- 2008(18846)
- 2007(16405)
- 2006(14755)
- 2005(13043)
- 学科
- 济(111390)
- 经济(111279)
- 管理(63010)
- 业(57029)
- 企(46237)
- 企业(46237)
- 方法(44020)
- 数学(38289)
- 数学方法(37877)
- 中国(27013)
- 地方(26299)
- 农(24648)
- 学(24260)
- 业经(21889)
- 财(21285)
- 农业(17193)
- 环境(16454)
- 贸(15730)
- 贸易(15718)
- 制(15644)
- 理论(15570)
- 地方经济(15553)
- 和(15527)
- 易(15071)
- 融(13431)
- 金融(13428)
- 技术(13204)
- 划(13044)
- 银(12984)
- 银行(12938)
- 机构
- 大学(332533)
- 学院(329049)
- 济(138880)
- 经济(135915)
- 管理(128927)
- 研究(116361)
- 理学(112044)
- 理学院(110661)
- 管理学(108703)
- 管理学院(108116)
- 中国(83148)
- 科学(72549)
- 京(71029)
- 财(60221)
- 所(58703)
- 研究所(53813)
- 农(51448)
- 中心(50438)
- 财经(49019)
- 业大(48257)
- 江(47583)
- 范(44829)
- 北京(44734)
- 经(44547)
- 师范(44455)
- 经济学(42978)
- 院(42319)
- 农业(40149)
- 经济学院(38500)
- 州(38350)
- 基金
- 项目(227016)
- 科学(179296)
- 基金(166340)
- 研究(163533)
- 家(145545)
- 国家(144428)
- 科学基金(124042)
- 社会(105028)
- 社会科(99580)
- 社会科学(99551)
- 基金项目(89090)
- 省(87128)
- 自然(80827)
- 自然科(78965)
- 自然科学(78948)
- 自然科学基金(77496)
- 划(73932)
- 教育(73608)
- 资助(67725)
- 编号(64937)
- 成果(52442)
- 重点(50817)
- 部(49792)
- 发(48922)
- 创(46366)
- 课题(44873)
- 国家社会(43593)
- 创新(43330)
- 科研(42852)
- 教育部(42676)
- 期刊
- 济(156002)
- 经济(156002)
- 研究(101580)
- 中国(57252)
- 学报(52584)
- 科学(49672)
- 管理(47209)
- 农(46259)
- 财(43616)
- 大学(39295)
- 学学(37263)
- 农业(32116)
- 教育(31460)
- 技术(27501)
- 经济研究(25665)
- 融(25348)
- 金融(25348)
- 财经(24268)
- 业经(22924)
- 问题(21452)
- 经(20821)
- 技术经济(17309)
- 图书(16189)
- 业(15936)
- 理论(15715)
- 现代(15551)
- 资源(15406)
- 科技(15405)
- 版(14558)
- 统计(14221)
共检索到4805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韬
城市、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群的兴起,集聚经济的优势产生于"邻近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应该构建包含"空间"维度的逻辑体系、法则和模型。产业结构变迁与产业集聚在创新驱动下形成生产要素、市场交易、服务等方面的多维度相互作用,最终体现在城市群整体层面的协同发展。基于规模、结构、职能和创新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探析,利用长三角城市群2005-2015年工业、服务业增加值、FDI、资本存量、人口密度等数据,运用探索性地统计分析、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城市群、产业集聚两大变量组进行了互动因素与强度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通过经济规模、结构、创新与服务四类因子,对城市产出效率产生了全面的促进作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产业"已形成有效互动。未来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规模、结构效益与各类城市的分工效率,加强产业对城市群发展与繁荣的支撑作用,全面实现城市群内外价值链的多维良性互动,提升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韬
随着城市群的兴起,集聚经济的优势产生于"邻近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应该构建包含"空间"维度的逻辑体系、法则和模型。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探索性地统计分析、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产业"已形成有效互动,二三产业发展、FDI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弱化其他城市经济发展,资本存量和人口密度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未来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城市群的协同管理机制,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区域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重点解决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构建网络化城市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城市群空间格局。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亚菲 孙淼
该文采用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2004-2013年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则呈现负向影响。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长三角 产业集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亚菲 孙淼
该文采用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2004-2013年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则呈现负向影响。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长三角 产业集聚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周伟林
通常,经济学家研究的或是资源配置和宏观景气,或是经济制度及其运行;城市经济学家则侧重研究企业或居民的选址,与空间建立了联系。到目前为止,在长三角城市群的研究领域,关于经济转型与空间演变的图像尚不清晰。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概念分析,通过讨论政府竞争和企业选址的动机,以及人地矛盾和信息冲击,揭示要素流动及其空间分布的背后机制,透视长三角城市群将可能怎样发展?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经济与空间 演化机制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张红 于渤 鞠立新
本文在界定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利用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2013年相关数据,应用GIS的空间聚类分析功能分别从全局聚类检验和局部聚类检验两个方面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产出和经济生产要素在全局上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在局部上,GDP、人均GDP等经济产出在向上海市、苏州市等个别城市高-高集聚,而劳动、资本、技术、能源等经济生产要素也在向上海市、苏州市等个别城市高-高集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史梦昱 沈坤荣
人才是国家和地区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本文利用时间空间双固定效应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人才引进政策实施不仅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U"型影响,对关联地区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也存在非线性"U"型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由政策实施前期的"虹吸效应"转变为政策后期的"扩散效应"。人才引进政策工具中,科研支持和税收优惠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U"型非线性影响,而住房保障则表现出正向线性关系。人才引进政策主要通过科技研发创新、制度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三个途径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尚永珍 陈耀
功能空间分工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分工形式与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2003-2016年的城市数据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功能空间分工进行测算,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两大城市群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两大城市群的功能空间分工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进而对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内合理分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功能空间分工 经济增长 城市群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韬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2001-2012年产业变迁的相关数据,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价值链布局的特征,选取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较为合适。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因素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对带动城市自身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各自变量的空间交互效应也较为显著,可认为是技术溢出、产业转接、基础设施共享等共同推动的结果,不同阈值空间权重矩阵下SDM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芳林 张梅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区域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区域是否协调发展已成为该地区能否形成新增长极的关键因素。文章根据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要求,选取长三角相关指标并结合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空间耦合协调及集聚现象。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考验相对更严峻;长三角核心区整体耦合度不高,绝大部分地区为拮抗型耦合;协调值范围从0.30到0.89,整体差异较大,但失调现象不明显;耦合协调类型空间差异明显,属于拮抗良好协调类型最多;局部空间集聚存在,但是全局空间集聚现象不明显,整体协调联动作用有待强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子明 郁鸿胜
在梳理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上,从国内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与投资、就业与收入四个方面构建起适用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并得出排名。最后,在实证基础上,对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的现状与发展进行讨论。
关键词:
核心城市群 经济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毅 张京祥
采用1990—2007年的长三角各个城市市区、辖县人均GDP及其增长率的统计数据,运用GeoDA及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空间全局和局部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内城市间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一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且这种趋势进一步加剧;而相对差异则呈现剧烈波动,相关性不显著。上海仍是长三角的绝对中心,多极带动的格局尚不明显;在经济空间演变的过程中,除地理因素外,行政因素如国家战略的实施和行政区划调整等,对长三角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影响重大。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谢文芳 周韬
城市群是不同发展水平的都市圈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的空间交互与叠加的经济区域。城市群经济增长主要受制于要素禀赋、结构、功能及创新等方面,城市群经济增长需要从要素投入、产业布局、空间异质性等多重维度进行考察。引入空间权重的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对资本积累的依赖程度较高,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明显;中原城市群内部联系较弱,创新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基于空间和产业的多维价值链,基于分工与专业化的城市体系尚未形成,产业升级效果不明显。中原城市群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在发展中应体现柔性化、层次化、多样化和多核化的发展理念和推进措施,各城市内部形成"中心+组团"发展格局,形成优势互补、开放协同和功能完备的城市体系,加速推动空间效应的形成和提升,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高丽娜
城市群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空间拓展、发展功能转换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空间结构因城市增长的空间异质性而发生动态演化,多中心化发展趋势日渐形成,直接推动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经济绩效。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典型区域,已呈现出多中心化发展特征,对城市群系统层级体系演化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构建多中心性指数,衡量城市在城市群系统中的中心度,并在此基础上考虑空间效应的交互影响,探讨多中心化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多中心化发展显著促进长三角城市经济绩效提升,而且首位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着异质性、非线性影响,与其自身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具有差异化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李佳 方和远 杨文武
[目的] 产业-空间匹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产业发展与区域优势要素相匹配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经济水平差距,达到均衡发展状态。[方法] 本文从水土资源匹配和产业相对优势匹配两个角度定义了农业-空间匹配质量,以长三角为例量化该地区41个地级市的匹配质量,随后采用空间滞后模型对农业-空间匹配质量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对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效应为-0.1464,空间计量模型的空间滞后影响力为0.27。长三角各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总体趋势上表现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在2011-2015年间达到最大值。[结论]水土资源匹配度对长三角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相对优势匹配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增长模型中体现了空间的适应性,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空间集聚。科技、劳动力和城市化都是其主要的驱动力,推动着水土资源匹配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