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89)
- 2023(15031)
- 2022(13036)
- 2021(11881)
- 2020(9932)
- 2019(22625)
- 2018(22444)
- 2017(43562)
- 2016(23457)
- 2015(26183)
- 2014(26222)
- 2013(26341)
- 2012(24427)
- 2011(22182)
- 2010(22204)
- 2009(20420)
- 2008(19599)
- 2007(17269)
- 2006(15464)
- 2005(13768)
- 学科
- 济(117448)
- 经济(117334)
- 管理(65543)
- 业(60736)
- 企(49462)
- 企业(49462)
- 方法(45784)
- 数学(39808)
- 数学方法(39402)
- 中国(28354)
- 地方(27918)
- 农(26135)
- 学(25028)
- 业经(23828)
- 财(22486)
- 农业(18038)
- 制(17103)
- 地方经济(16698)
- 环境(16648)
- 贸(16482)
- 贸易(16470)
- 和(15937)
- 理论(15871)
- 易(15814)
- 产业(15140)
- 技术(14944)
- 融(13871)
- 金融(13870)
- 银(13440)
- 划(13393)
- 机构
- 大学(344101)
- 学院(341752)
- 济(146433)
- 经济(143386)
- 管理(133295)
- 研究(122911)
- 理学(115443)
- 理学院(114112)
- 管理学(112154)
- 管理学院(111560)
- 中国(88009)
- 科学(76770)
- 京(73998)
- 财(62682)
- 所(62471)
- 农(57158)
- 研究所(57126)
- 中心(53393)
- 业大(52006)
- 财经(50542)
- 江(50000)
- 北京(46635)
- 经(45920)
- 经济学(45218)
- 农业(44911)
- 院(44841)
- 范(44291)
- 师范(43797)
- 经济学院(40452)
- 州(40079)
- 基金
- 项目(235417)
- 科学(184904)
- 基金(171557)
- 研究(167937)
- 家(151006)
- 国家(149843)
- 科学基金(128034)
- 社会(107502)
- 社会科(101975)
- 社会科学(101944)
- 省(91455)
- 基金项目(91222)
- 自然(83890)
- 自然科(81929)
- 自然科学(81910)
- 自然科学基金(80425)
- 划(77111)
- 教育(74905)
- 资助(70752)
- 编号(66128)
- 重点(52958)
- 成果(52898)
- 发(51736)
- 部(51259)
- 创(48432)
- 课题(46096)
- 创新(45275)
- 科研(44661)
- 国家社会(44605)
- 教育部(43640)
- 期刊
- 济(165077)
- 经济(165077)
- 研究(105323)
- 中国(62569)
- 学报(56463)
- 科学(52123)
- 农(51393)
- 管理(50366)
- 财(45831)
- 大学(42023)
- 学学(39963)
- 农业(35624)
- 教育(31498)
- 技术(28978)
- 经济研究(27478)
- 融(26777)
- 金融(26777)
- 财经(25270)
- 业经(24875)
- 问题(22637)
- 经(21853)
- 业(18300)
- 技术经济(18286)
- 科技(16573)
- 现代(16138)
- 图书(16090)
- 理论(15980)
- 统计(15152)
- 商业(14995)
- 版(14845)
共检索到5055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亚菲 孙淼
该文采用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2004-2013年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则呈现负向影响。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长三角 产业集聚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吴亚菲 孙淼
该文采用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2004-2013年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存在空间相关性;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则呈现负向影响。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长三角 产业集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韬
城市、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城市群的兴起,集聚经济的优势产生于"邻近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应该构建包含"空间"维度的逻辑体系、法则和模型。产业结构变迁与产业集聚在创新驱动下形成生产要素、市场交易、服务等方面的多维度相互作用,最终体现在城市群整体层面的协同发展。基于规模、结构、职能和创新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探析,利用长三角城市群2005-2015年工业、服务业增加值、FDI、资本存量、人口密度等数据,运用探索性地统计分析、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对城市群、产业集聚两大变量组进行了互动因素与强度的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通过经济规模、结构、创新与服务四类因子,对城市产出效率产生了全面的促进作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产业"已形成有效互动。未来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规模、结构效益与各类城市的分工效率,加强产业对城市群发展与繁荣的支撑作用,全面实现城市群内外价值链的多维良性互动,提升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张红 于渤 鞠立新
本文在界定长三角城市群空间范围的基础上,利用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2013年相关数据,应用GIS的空间聚类分析功能分别从全局聚类检验和局部聚类检验两个方面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产出和经济生产要素在全局上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在局部上,GDP、人均GDP等经济产出在向上海市、苏州市等个别城市高-高集聚,而劳动、资本、技术、能源等经济生产要素也在向上海市、苏州市等个别城市高-高集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尚永珍 陈耀
功能空间分工作为一种新型的区域分工形式与城市群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选取2003-2016年的城市数据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城市群的功能空间分工进行测算,并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别对两大城市群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两大城市群的功能空间分工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进而对京津冀城市群功能空间分工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内合理分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功能空间分工 经济增长 城市群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健
人口在产业和城镇之间的均衡发展程度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尤为重要。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国内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因此,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对人口在产业和城镇之间的均衡发展程度进行了测度,并探讨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人口在产业和城镇之间均衡发展的路径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周健
人口在产业和城镇之间的均衡发展程度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尤为重要。长三角城市群已成为国内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因此,文章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对人口在产业和城镇之间的均衡发展程度进行了测度,并探讨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人口在产业和城镇之间均衡发展的路径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洪娟 廖信林
本文基于长三角制造业"二位数"行业1998-2010年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一节差分矩估计方法对城市群内的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回归结果显示:制造业"二位数"行业的空间基尼系数与经济增长之间表现为强烈的非线性共生关系,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具有门槛效应,即产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过度集聚产生的负外部性,会使得集聚不利于经济增长。针对上述回归结果,本文给出了理论分析,并总结了结论的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史梦昱 沈坤荣
人才是国家和地区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本文利用时间空间双固定效应的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才引进政策实施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人才引进政策实施不仅对本地经济增长存在"U"型影响,对关联地区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也存在非线性"U"型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由政策实施前期的"虹吸效应"转变为政策后期的"扩散效应"。人才引进政策工具中,科研支持和税收优惠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U"型非线性影响,而住房保障则表现出正向线性关系。人才引进政策主要通过科技研发创新、制度环境改善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三个途径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柏 张艾莲
合理的汇率形成机制能够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这就需要针对我国经济现实状况和对外经济发展水平选择恰当的汇率制度。通过采用平滑转移自回归模型对构建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进行非线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并体现了外汇市场的非线性。由于在长期内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长期目标不确定,汇率易受到投机行为的冲击。我国可以实行有管理的离散浮动汇率制度。在短期内允许汇率频繁小幅波动以释放市场供需变化对升值的压力,并在长期内当经济的增长使得累积的外汇市场偏离时,一次性修正使之符合经济基本面状况,避免汇率水平的压抑引致的负面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胡晨光
集聚经济圈是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但其高速增长和产业集聚具有什么样的空间特征,国内外鲜有人研究。本文认为,集聚经济圈发展形成过程中的产业集聚是其经济高速增长过程,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点轴增长特征。在不平衡增长的理论视角下,本文基于集聚经济圈内部次区域城市比较优势变化,以及城市增长相互联系、影响,结合增长收敛的分析框架,解构了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点轴增长内在机理和收敛特征。研究不仅解构了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点轴增长空间特征的"黑箱",而且从经验上证实了"不存在绝对的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收敛研究仅具统计意义"的理论观点,丰富了增长收敛的理论研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韬
随着城市群的兴起,集聚经济的优势产生于"邻近空间"的交互作用中,应该构建包含"空间"维度的逻辑体系、法则和模型。在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是并行的,城市间的关系对城市自身和城市群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探索性地统计分析、空间权重矩阵、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选取长三角城市群扩容后的26个城市为样本,分析城市间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对城市及其他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产业"已形成有效互动,二三产业发展、FDI对本地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弱化其他城市经济发展,资本存量和人口密度对本地和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均产生正向影响。长三角城市群未来要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探索城市群的协同管理机制,在从整体上规划好城市群发展的同时,将"城市间合作"作为区域发展机制的重要内容,通过产业分工强化城市间的经济合作关系和行为,重点解决城市经济联系不充分、城市职能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构建网络化城市布局形态,推进横向错位发展和纵向分工协作的城市群空间格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康明
文章对2010—2019年长三角27个城市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定量测度,并分析各区域间的时间演变和空间特征,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测度影响长三角城市群金融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的因素。结果发现:从协调值空间分布来看,高值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形成以上海为高值中心并向周边扩散的态势,低值城市主要分布于西部城市且数量有所减少;从影响因素来看,金融从业人员、GDP增长率、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创新创业指数对两系统的协调发展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加大“高—高”聚集区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经济双循环步伐,加速形成“高—低”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的国内大循环,是长三角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未来着力方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芳林 张梅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区域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区域是否协调发展已成为该地区能否形成新增长极的关键因素。文章根据经济—资源—环境系统要求,选取长三角相关指标并结合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空间耦合协调及集聚现象。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面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的考验相对更严峻;长三角核心区整体耦合度不高,绝大部分地区为拮抗型耦合;协调值范围从0.30到0.89,整体差异较大,但失调现象不明显;耦合协调类型空间差异明显,属于拮抗良好协调类型最多;局部空间集聚存在,但是全局空间集聚现象不明显,整体协调联动作用有待强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子明 郁鸿胜
在梳理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上,从国内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与投资、就业与收入四个方面构建起适用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并得出排名。最后,在实证基础上,对长三角核心城市群的现状与发展进行讨论。
关键词:
核心城市群 经济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