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78)
- 2023(12519)
- 2022(11038)
- 2021(10377)
- 2020(8484)
- 2019(19763)
- 2018(19509)
- 2017(37990)
- 2016(20494)
- 2015(22639)
- 2014(22431)
- 2013(22383)
- 2012(20426)
- 2011(18289)
- 2010(18115)
- 2009(16270)
- 2008(15643)
- 2007(13359)
- 2006(11662)
- 2005(10109)
- 学科
- 济(84693)
- 经济(84607)
- 管理(56870)
- 业(53040)
- 企(44022)
- 企业(44022)
- 方法(39583)
- 数学(34749)
- 数学方法(34376)
- 中国(23583)
- 农(20964)
- 财(20342)
- 地方(19588)
- 贸(18910)
- 贸易(18902)
- 学(18599)
- 易(18410)
- 业经(17965)
- 农业(13957)
- 制(13824)
- 环境(13626)
- 理论(13143)
- 和(12800)
- 出(12716)
- 技术(12568)
- 务(12116)
- 财务(12057)
- 财务管理(12031)
- 企业财务(11382)
- 划(11256)
- 机构
- 大学(289259)
- 学院(286406)
- 管理(116812)
- 济(115313)
- 经济(112775)
- 理学(102586)
- 理学院(101391)
- 管理学(99657)
- 管理学院(99155)
- 研究(95561)
- 中国(68202)
- 京(61552)
- 科学(60689)
- 财(50333)
- 所(46708)
- 农(43448)
- 业大(43056)
- 研究所(43053)
- 中心(42521)
- 财经(41561)
- 江(40075)
- 范(38540)
- 北京(38289)
- 师范(38182)
- 经(37985)
- 院(35627)
- 经济学(35356)
- 农业(34043)
- 州(32626)
- 经济学院(32188)
- 基金
- 项目(206548)
- 科学(163819)
- 基金(152071)
- 研究(148672)
- 家(132759)
- 国家(131748)
- 科学基金(114322)
- 社会(95184)
- 社会科(90406)
- 社会科学(90383)
- 基金项目(82194)
- 省(79603)
- 自然(75495)
- 自然科(73809)
- 自然科学(73793)
- 自然科学基金(72456)
- 教育(67408)
- 划(67398)
- 资助(61854)
- 编号(59169)
- 成果(46469)
- 重点(46037)
- 部(45451)
- 发(43733)
- 创(42668)
- 课题(40474)
- 创新(39850)
- 科研(39394)
- 国家社会(39386)
- 教育部(39107)
- 期刊
- 济(119152)
- 经济(119152)
- 研究(84230)
- 中国(47957)
- 学报(45395)
- 科学(42578)
- 管理(40958)
- 农(38175)
- 财(35705)
- 大学(34029)
- 学学(32080)
- 教育(28380)
- 农业(26906)
- 技术(23522)
- 融(20447)
- 金融(20447)
- 财经(19457)
- 经济研究(19435)
- 业经(19194)
- 问题(17797)
- 经(16607)
- 图书(15288)
- 科技(14252)
- 理论(13931)
- 业(13757)
- 技术经济(13720)
- 资源(13491)
- 现代(13383)
- 实践(12811)
- 践(12811)
共检索到4019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博雅
城市群是支撑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合理稳定的空间结构是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方面。本文测算了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以及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联系的变化,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对经济区的溢出效应。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单中心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未来应促进要素向城市群内多中心分散化集聚,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强化区域联系与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管理和规划,创造更多便于城市群空间溢出的通道。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空间结构 空间溢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任以胜 陆林 朱道才
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城市2000-2015年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引入距离衰减的全区域产出变量,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符合距离衰减规律。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热点"和"冷点"地区,落在扩散效应区和低速增长区的城市已经形成空间俱乐部趋同。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原有核心区16个城市主要分布在HH象限,新加入的10个城市主要分布在LL象限,"高高"、"低低"的城市总体分布格局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韬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2001-2012年产业变迁的相关数据,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价值链布局的特征,选取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较为合适。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因素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对带动城市自身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各自变量的空间交互效应也较为显著,可认为是技术溢出、产业转接、基础设施共享等共同推动的结果,不同阈值空间权重矩阵下SDM模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新林 仇方道 王长建 王佩顺
工业生态效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究工业生态效率对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均值不断上升,绝对差异增加,而相对差异变化不大;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具有显著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分布特征;在工业生态效率类型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趋同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对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工业结构不利于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本地城镇化的提升不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而本地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加强城市之间合作对提升工业生态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夏基洋 张越
高学历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创新隐性主体,是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一股新生力量。选取201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中具有普通高等及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等相关数据,运用相关数理和空间模型探究高学历流动人口与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中,高学历流动人口规模与城市创新能力呈现以上海为核心向周边城市等级扩散的"核心-边缘"格局;高学历流动人口具有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对城市创新能力产生明显的影响,且区域创新格局复杂,两者在局部空间的集聚模式存在差异;高学历流动人口对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效应,且间接效应强于直接效应。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叶林 苏雪晴 黄震方 程雪兰
城市为旅游发展提供支撑,其韧性水平对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论文利用长三角城市群各地区2004—2018年的面板数据,在定量测算城市韧性的基础上,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揭示城市韧性对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长三角各地区城市韧性水平空间差异显著,但总体上韧性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城市韧性与旅游经济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城市韧性对旅游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ρ=0.444,P<0.01)。其中,城市经济韧性和城市生态韧性对旅游经济具有正向溢出效应,城市社会韧性和城市工程韧性对旅游经济具有负向溢出效应。未来城市旅游发展需要关注城市韧性水平,注重城市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避免虹吸效应,同时还需要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区域间交流合作,促进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兆峰 邱梦真
客观审视区域一体化对旅游产业效率的作用,对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显著。采用熵值法与线性加权法、超效率SBM模型,依次测度2008~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效率,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揭示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区域一体化水平指数从2008年的0.304增长到2020年的0.490,整体呈现稳健上升趋向;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态势,且具有显著的“高—高”“低—低”簇状集聚演化特征。(2)旅游产业效率值呈现小幅度波动下降态势,谷值出现在2020年;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中部高—南北两翼低”的格局,高效率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并向东南方向拓展。(3)区域一体化水平对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作用;政府调控、城镇化水平、信息化水平、交通便利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科技发展水平对本地旅游产业效率均具有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城镇化水平、信息化水平对邻地旅游产业效率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政府调控、交通便利程度则表现出负向溢出效应。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高丽娜 高山 朱佩枫
核心城市经济增长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直接影响城市群增长格局变动,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增长极化效应的演化推动了该城市群由单核心向多中心发展。综合考虑经济规模权重的增长极化指数与经济增长溢出渠道的多元增长极化指数,及增长核心集中度指数等多指标的变化,本文对长三角城市群1995年以来增长格局特征及其演化的定量分析表明各指数基本呈现下降趋势,核心城市极化效应逐渐减弱,而核心城市增长的收敛性特征日益明显;长三角城市群均衡化发展的态势主要源于上海、苏州等地多核心的增长溢出效应带动了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快速发展;基于差异化的增长溢出渠道,不同城市发挥着增长核心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喻琦 马仁锋 叶持跃 干青亚
文章以长三角26地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网络复合视角,借用SPSS 22统计分析软件和Ucinet 6.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等级分布,呈现东南强、西北弱的格局,形成自合肥。经上海、杭州到舟山的一条等级较高的旅游廊道。(2)长三角城市群表现出"核心—边缘"结构。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核心城市"核心极化效应"突出,边缘城市表现出"长尾现象"。(3)旅游中心度分析与旅游网络分析结果对比发现,旅游等级较高的城市其分析结果一致,具有"马太效应"。等级较低的城市其分析结果不一致,存在"短板效应",大力发展交通是其解决"短板"的主要手段。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白云朴 赵鸿洋
基于201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从创新禀赋、溢出禀赋出发,以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溢出环境、溢出广度为二级指标,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溢出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指标权重、评价各城市创新溢出水平,再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创新投入、溢出广度对城市创新溢出具有重要影响;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的创新溢出效应显著,滁州、安庆、铜陵、宣城、池州、盐城的创新溢出水平偏低;长三角城市群总体创新溢出水平增强,呈现出东南强、西北弱、多中心的分布特征。最后,就激发城市创新溢出效益、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出对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红梅 李建豹
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探讨了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借助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均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且均呈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2)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强度均值呈“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发展趋势,其标准差与均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对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之间差距持续扩大,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其空间分布不均衡。(3)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发展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力;协调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绿色发展对本市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对相邻市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丽娜 朱舜 李洁
核心城市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发挥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要素集聚与扩散基础上形成创新集聚与溢出、城市间经济联系空间相互作用形成,引致城市间实现增长传递,是城市群系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长三角城市群主要核心城市经济规模集中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集聚与创新溢出、空间效应都对城市群协同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政策导向应从强化城市间创新关联效应的政策激励、建立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协调机构等方面着手。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红梅 李建豹
基于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探讨了高质量发展和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借助空间杜宾面板模型分析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及各维度指数均表现为波动上升态势,且均呈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衡。(2)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碳排放强度均值呈“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发展趋势,其标准差与均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相对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且相对差异与绝对差异之间差距持续扩大,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其空间分布不均衡。(3)高质量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发展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主要驱动力;协调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绿色发展对本市碳排放强度具有促进作用,但不明显,对相邻市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共享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明松 许培源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拓展的三地区局部溢出(LS)模型,对城市群创新中心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和空间演化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对最具“创新城市群”特征的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在于知识资本积累,随着知识资本集聚,城市知识生产(创新)成本逐渐降低,进而促使知识资本更为内生地集聚,如此循环反复,最终促进了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2)知识资本空间溢出是创新中心形成的主导因素,城市群不同地区知识资本本地溢出和跨地溢出存在差异,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群“创新中心—边缘城市”结构;(3)城市群创新互动在于创新中心知识溢出巩固了“群”结构,边缘城市的承接作用使得“中心”更具竞争力,进而提升了城市群整体福利水平;(4)在长三角城市群,本地市场效应和知识资本溢出效应促进了创新中心的形成,市场拥挤效应则起到了抑制作用。打造城市群创新中心是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文章为解决中心城市虹吸、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建设城市群创新体系、培育城市群创新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兆峰 邱梦真
科学研判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异规律和动态演化特征,对推进入境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有裨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模型识别2005—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分异及其动态演化规律,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析入境旅游流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入境旅游流整体呈缓慢增长态势,变异系数和相对基尼系数呈小幅度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研究区入境旅游流相对差异总体较为平稳。空间上呈显著集聚特征,但高低集聚区渐趋缩小,入境旅游流分布日益空间均衡化;入境旅游流重心轨迹呈“东南—西北”移动趋势,西部地区入境旅游流增长速度较快;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长三角中部偏东地区,椭圆面积样本末期大于样本初期,东部是入境旅游发展的主要区域,入境旅游流发展的溢出效应逐渐增强。入境旅游流存在显著的“状态锁定”和“俱乐部趋同”现象,整体有序向高水平方向跃迁,与高值区为邻自身向上转移的概率将增大。入境旅游流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和旅游基础设施是推动本地及邻地入境旅游流增长的重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区位交通条件显著促进本地入境旅游流增长,对邻地的溢出影响则显著为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