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83)
2023(16091)
2022(13898)
2021(12869)
2020(10454)
2019(24127)
2018(24093)
2017(45483)
2016(24641)
2015(27460)
2014(27451)
2013(27060)
2012(25182)
2011(22826)
2010(23021)
2009(20903)
2008(20470)
2007(18144)
2006(16202)
2005(14490)
作者
(71048)
(58789)
(58386)
(55304)
(37689)
(28258)
(26530)
(22936)
(22379)
(21069)
(20084)
(19857)
(18852)
(18647)
(18177)
(18079)
(17479)
(17154)
(16811)
(16793)
(14586)
(14482)
(14191)
(13500)
(13153)
(13131)
(13121)
(13031)
(11833)
(11633)
学科
(102626)
经济(102524)
管理(73943)
(72019)
(60229)
企业(60229)
方法(39746)
数学(33317)
数学方法(32917)
中国(32826)
地方(28173)
(27565)
业经(25026)
技术(21968)
(21900)
(21139)
农业(18892)
(18289)
(17896)
贸易(17878)
理论(17495)
(17247)
(16865)
环境(16861)
银行(16825)
(16682)
(16232)
(15991)
金融(15990)
(15360)
机构
学院(346350)
大学(345958)
管理(138604)
(136657)
经济(133396)
研究(119590)
理学(119077)
理学院(117684)
管理学(115819)
管理学院(115156)
中国(89078)
(75362)
科学(73857)
(61044)
(59539)
研究所(54027)
中心(53415)
(53321)
(52522)
业大(49510)
(48558)
财经(48235)
师范(48131)
北京(48105)
(44155)
(43706)
(43200)
农业(41249)
经济学(39314)
师范大学(38796)
基金
项目(234514)
科学(185189)
研究(174474)
基金(167729)
(145389)
国家(144097)
科学基金(124536)
社会(109172)
社会科(103420)
社会科学(103394)
(93299)
基金项目(89550)
自然(80185)
教育(79926)
自然科(78367)
自然科学(78352)
(78149)
自然科学基金(76928)
编号(71711)
资助(67491)
成果(58369)
(53784)
重点(52339)
(52001)
课题(50668)
(50512)
创新(47815)
项目编号(43903)
国家社会(43851)
科研(43628)
期刊
(157691)
经济(157691)
研究(106233)
中国(73868)
管理(54514)
学报(50666)
科学(49441)
(49092)
教育(45641)
(44043)
大学(38532)
学学(35807)
农业(34261)
技术(32003)
(31351)
金融(31351)
业经(27462)
经济研究(24114)
财经(22601)
问题(21440)
图书(20035)
(19356)
科技(18807)
(18426)
技术经济(17411)
现代(16798)
理论(16497)
商业(16128)
(15745)
论坛(15745)
共检索到5258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褚敏  乔军华  杨朝军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科技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之一,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城市群即将成为一个新的世界级城市群。文章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来考察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战略,首先以全球视野审视当前主要的五个世界级城市群基本情况,进而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驱动潜能,提出了一个包含空间协同和产业生态协同在内的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框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卫东  
运用雷达图分析法,从创新经济基础、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水平、创新产出能力四个方面对长三角16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为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和定量基础。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阻力主要有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不健全、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和科技资源共享缺乏长效机制,因此,需要从基础架构、重点领域、关键载体、保障机制和对策措施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宜青  曾刚  王秋玉  
协同创新是加快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文章利用2001—2015年合作专利数据,通过块模型分析、凝聚子群分析、知识复杂度测算等方法,论述了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过程,分析了不同区域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技术知识差异。研究发现:(1)2001—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模式实现了由外部型向综合型的转变,"Z"字形交通主轴沿线城市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最快。(2)上海、南京创新带头作用显著,多层级创新板块组合模式是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3)长三角内部城市技术知识生产水平与其技术知识复杂度相关性较低,有必要构建分工协作的区域创新共同体,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服务。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乃全  杨晓章  
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该文利用长三角地区之间创新合作的数据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标,主要采用地区之间论文和专利合作的数据,分析长三角地区间科技协同创新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1)长三角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指数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态势,且程度在逐步加深.2)长三角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化趋势明显,且正在从单中心的合作网络转变为多中心的合作网络.核心城市往往在多个细分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非核心城市优势往往聚焦于某个领域.3)长三角其他三省依托上海的优势创新资源进行创新,上海的创新外溢促进了长三角地区的专利合作.4)论文合作度增长较快,主要是由高质量的一区论文合作增长为主,对于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可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区域之间的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江浙沪三个地区的合作较为紧密,而安徽省与其他地区的合作程度较低.5)长三角的创新合作主要可能仍以横向合作为主,其中论文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专利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6)长三角一体化扩容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对高质量的发明专利影响更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激扬  
利用CNRDS数据库公布的2000~2019年城市级发明专利授权数据,考察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1)2000~201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渐下降趋势,安徽省内创新发展差异最大,江苏省内创新发展差异最小;(2)省际间差异是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差异的最主要来源,约占据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总体差异的70%;(3)收敛机制分析显示,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具备典型的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特征;总体样本具备显著的σ收敛特征,但是分省样本σ收敛特征不明显。研究结论对于缩小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推动长三角地区创新集聚发展的扩散及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耀武  张仁开  
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的重要载体,协同创新是区域科技的发展方向。长三角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速建成创新型区域,已是国家目标,更是沪苏浙两省一市的时代使命。本项研究,从产业集群、区域合作、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入手,构建了产业、技术和区域"三维整合"的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框架模型,探讨了创新驱动型产业集群从"集聚"到"集成"再到"集群"的发展路线图,分析了两省一市若干产业集群及其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及其对策建议。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黄建富  
世界城市的形成,是与其所在城市群的综合实力与支撑分不开的。如果把世界城市比作是一座高耸的塔,那么其周边的城市群就如同这个塔的“基础”。对于一个要建成世界城市的城市来说,夯实其所在城市群的总体经济实力,加强这个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经济联系是极其重要的。当前,长三角城市群的现代雏形已经初步形成,把上海建设成世界城市的目标已经确立,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加强联动,形成区域内各城市间功能分工明确、经济全面合作、制度统一、互为依托、共同繁荣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城市群网络体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张振宇  
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及科技创新水平在中国当前社会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我国强国富民的现代化建设中扮演者领头羊的作用。但是,诸多问题阻碍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行政级别划分意识严重,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边界不一致,产业同构严重,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城市群建设缺乏协调规划,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等问题,对进一步深化一体化进程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阻碍区域经济统一繁荣发展。因此,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合作可以带动周边几个地区的发展,符合国家对区域一体化的号召,从而达到提高该地区综合能力和影响力的效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柴攀峰  黄中伟  
利用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从长三角22城市之间的经济能级、经济联系以及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评论。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正在逐渐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化模式转变,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和以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为次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总体上可划分为上海凝聚团、南京凝聚团和杭甬凝聚团三大凝聚子团。研究认为,通过组团式协同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助推整个城市群系统向更为有序的宏观自组织结构演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海花  孙芹  杜梅  李玉  
基于依存型多层网络视角,利用2009—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包括合作网络、知识网络和城市-知识元素隶属网络在内的多层网络,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结构特征演化,构建ERGM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形成机制的内在、外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但仍处于弱联结状态;协同创新网络空间由"三足鼎立"格局向"多中心、多层次、趋平衡"格局转变;协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技术领域出现空间聚集,各城市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发展;协同创新网络形成受地理同配性、知识独特性和结构嵌入的影响,合作关系更倾向于中介2-路径结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丽娜  朱舜  李洁  
核心城市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发挥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要素集聚与扩散基础上形成创新集聚与溢出、城市间经济联系空间相互作用形成,引致城市间实现增长传递,是城市群系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长三角城市群主要核心城市经济规模集中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集聚与创新溢出、空间效应都对城市群协同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政策导向应从强化城市间创新关联效应的政策激励、建立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协调机构等方面着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玉芳  刘曙华  张婧  王能洲  
随着各类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集群以及在地域上竞争与合作的不断推进,协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基于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的发展状况及其协同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长三角在推进三大群体协同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根据以上结论并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提出推进长三角地区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协同发展的对策措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旭亮  宁越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竞争已经更多地表现为城市群之间的竞争,积极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际化,不仅对长三角地区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相关概念辨析的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等级、经济联系、经济隶属度和国际化程度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上海仍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但城市群内部的城市经济结构已经发生重构,杭州、苏州、宁波、无锡等城市组团和与上海的联系不断加强,这种趋势将不断扩大。城市国际化异军突起,中小城市国际化充分彰显,是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际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整体及辐射区、次级核心城市和中小城市三重城市国际化的空间发展战略。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琳  刘瑞  
利用2006-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共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首先,运用拓展DEA法对两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然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进一步以互联网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构建门限模型,探析互联网发展对创新要素在城市群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是否存在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的总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显著,且存在群际差异;在两大城市群内,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现非线性,创新人员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倒U型”特征,创新资本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U型”关系,相应拐点在不同城市群呈现异质性。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晓勤  曹发义  刘复友  
安徽作为长三角的纵深腹地,在地理上与苏浙沪发达地区无缝对接,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在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着重要作用。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明确了安徽加快发展的主攻方向,作出了推进东向发展,加速回归长三角的重大决策。论文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分层次、分时序融入长三角的模式,探讨了"东向发展"的安徽省域城镇发展总体战略,并对其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定位和空间发展战略做了一些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