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69)
2023(4741)
2022(3921)
2021(3556)
2020(2776)
2019(6454)
2018(6363)
2017(11312)
2016(6388)
2015(7082)
2014(7336)
2013(7167)
2012(6639)
2011(6094)
2010(6248)
2009(5709)
2008(5686)
2007(5290)
2006(4809)
2005(3896)
作者
(19526)
(16094)
(16081)
(15388)
(10245)
(7993)
(7377)
(6325)
(6248)
(5889)
(5594)
(5564)
(5294)
(5100)
(5040)
(4904)
(4819)
(4744)
(4636)
(4458)
(4040)
(3999)
(3898)
(3733)
(3693)
(3613)
(3565)
(3545)
(3436)
(3223)
学科
(28544)
经济(28523)
管理(17616)
地方(11632)
中国(11441)
(11023)
环境(9816)
方法(9217)
(8368)
企业(8368)
数学(7944)
(7903)
数学方法(7800)
(6853)
城市(6487)
业经(6157)
生态(6064)
(5761)
资源(5412)
(5385)
农业(5342)
(5100)
地方经济(4878)
城市经济(4671)
理论(4390)
(4113)
规划(3633)
发展(3575)
(3565)
环境规划(3457)
机构
学院(88974)
大学(87707)
研究(34177)
管理(32821)
(31569)
经济(30469)
理学(27264)
理学院(26834)
管理学(26266)
管理学院(26112)
中国(24374)
科学(23410)
(20962)
(17056)
中心(15710)
研究所(15659)
(15441)
(15177)
(14420)
业大(14389)
师范(14309)
(13560)
(13264)
北京(13158)
(12293)
农业(11794)
师范大学(11633)
(11441)
技术(10809)
科学院(10517)
基金
项目(63528)
科学(49410)
研究(46235)
基金(43145)
(38161)
国家(37853)
科学基金(32169)
社会(28475)
社会科(26864)
社会科学(26852)
(26685)
基金项目(23601)
(22402)
自然(20688)
教育(20520)
自然科(20064)
自然科学(20060)
自然科学基金(19604)
编号(18720)
资助(16458)
重点(15008)
(14974)
课题(14545)
成果(14453)
(12631)
(12457)
计划(12034)
发展(11899)
创新(11767)
(11663)
期刊
(39910)
经济(39910)
研究(26122)
中国(22226)
学报(13376)
科学(13338)
(13330)
教育(12715)
管理(10836)
大学(9829)
技术(9390)
农业(9379)
(9351)
学学(8933)
资源(8067)
城市(7240)
业经(6754)
问题(6590)
(6233)
图书(5968)
(5595)
(5429)
金融(5429)
科技(4855)
现代(4756)
经济研究(4637)
统计(4623)
生态(4556)
(4501)
职业(4448)
共检索到1390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亚丽  蒋大和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聚集区,随着城市发展主流趋势——生态城市的日益兴起,区内各城市相继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不协调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程度难以定量以及片面定量的问题。试从长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和地域情况人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并采用城市生态指数、城市协调度指数和生态城市综合指数来分别衡量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生态化水平、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和生态城市建设程度。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15个城市中,苏州生态城市建设程度较好,而南通则略差;(2)只有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顾朝林  陈璐  
概观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全球化促进了全球城市发展,区域化正在形成巨型城市区域,地方化使城市集群各具特色。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在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也是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首要全球区。该区域城市群发展应该顺应这些潮流,发展全球城市,建设巨型城市区,组建网络城市,规划走廊城市。上海是长江三角洲乃至中国正在崛起的全球城市,从国际资本流、国际贸易、跨国公司总部、金融业及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国际交通通讯信息平台等方面看,上海的全球城市已具雏形,但与世界主要全球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必须面临相应的城市转型,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重构和转移、社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扩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炳  曾刚  曹贤忠  宓泽锋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2008~2015年26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及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化水平高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也相对较高;(2)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15年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处于轻度失调状态;(3)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协调度高值地区由2008年的"三点式"(杭州、南京和上海)分布转变为2015年的"Z字型"(南京—上海—杭州—舟山)分布;26市可划分为高高型、高低型、低高型、低低型4种类型,应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成  赵洁  
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时空演变特征与关键驱动过程,对生态空间的科学管理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通过供需矩阵法测度2000年和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利用供需匹配度指数分析供需关系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量化影响因子的作用强度,揭示各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上供需处于盈余状态,但供需关系趋于紧张;供需匹配度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供需赤字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南、杭州湾,供需盈余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南、浙西和浙南;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建设用地比例、耕地比例、GDP和人口密度等因子对供需关系具有显著影响,其作用关系和强度具有空间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成  赵洁  
揭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时空演变特征与关键驱动过程,对生态空间的科学管理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通过供需矩阵法测度2000年和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利用供需匹配度指数分析供需关系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量化影响因子的作用强度,揭示各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上供需处于盈余状态,但供需关系趋于紧张;供需匹配度呈现北低南高的分布格局,供需赤字区域主要集中在上海、苏南、杭州湾,供需盈余地区主要集中在皖南、浙西和浙南;年平均气温、年降雨量、建设用地比例、耕地比例、GDP和人口密度等因子对供需关系具有显著影响,其作用关系和强度具有空间异质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传明  卓青青  张莉莉  
基于三阶段DEA和Malmquist模型静动态测算新时代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采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2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生态效率尚未达到技术效率前沿;上海达到有效且在全国排名第一,江苏处于边缘非效率状态,浙江和安徽效率值相对较低;技术进步是影响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原因,且需着力提高技术效率;第三产业占比、R&D经费占比和环境规制强度与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效率提升呈正相关关系,产业单位产值能耗与水资源消耗量则呈负相关关系.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珂  郭晓曦  李梅香  
长三角城市群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是其持续发展强有力的支撑。以长三角大湾区26个城市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环境指标为研究对象,通过因子分析与熵值法计算城市生态文明得分。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建设中上海具有绝对优势,江苏、浙江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安徽处于明显劣势;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在长三角大湾区城市间差距较大,而生态环境差距相对较小;浙江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相对完善,但存在同一城市四项生态指标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江苏省除省会南京外,生态文明综合发展较好的苏州、无锡、南通均距离上海较近,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最后,提出长三角大湾区城市生态文明提升策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耿鹏  郑中团  
基于长三角26个城市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量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等系统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无明显时序变化,但群内城市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差异明显,呈现出东高西低特征。长三角26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科技研发水平等方面的提升显著促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工业化水平、资源利用程度正向溢出效应明显,城镇化水平负向溢出效应明显。由此,提出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耿鹏  郑中团  
基于长三角26个城市2008—2017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量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等系统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无明显时序变化,但群内城市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差异明显,呈现出东高西低特征。长三角26个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科技研发水平等方面的提升显著促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工业化水平、资源利用程度正向溢出效应明显,城镇化水平负向溢出效应明显。由此,提出推进长三角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常新锋  管鑫  
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效率的研究对于协调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重大。基于2003—2017年长三角26市的面板数据,以改进的熵权TOPSIS计算新型城镇化水平,通过随机前沿模型量化生态效率,运用空间混合模型分析其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城市群的生态效率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生态效率较低的城市拥有更大的提升空间。②较高生态效率的城市分布格局呈"Z"型集聚,长三角城市群已由中等效率主导阶段向较高效率主导阶段转变。③长三角各省市均达到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二次关系的拐点值,另外,提高能源利用率、合理引入外商投资、以技术推动经济转型能有效提高生态效率。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崔大树  杨永亮  
文章应用分异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地区Hoover指数等常规统计方法与基于空间统计学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一起,研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总体以集聚为主,各地区、各细分行业差距明显,大致可以把25个地区分成扩散效应区、离心效应区、低速增长区和极化效应区等四种类型的关联模式,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了动态的多中心—外围空间结构并正在向网络化迈进。产生这种分异特征的原因主要是本地知识积累与人力资本积累状况、城市规模以及在区域城市等级体系中地位和区域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立锋  夏艺瑄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宁波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五圈"之一,发挥其在我国内外双向大开放中战略节点的作用,亟需强化亚太开放门户、制造业创新中心、海陆统筹发展等功能特色,构建"一主一副四带"空间构架,加强与上海和周边都市圈外联对接,强化区域内在融合发展,做强中心城市极核功能。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孙立锋  夏艺瑄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宁波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五圈"之一,发挥其在我国内外双向大开放中战略节点的作用,亟需强化亚太开放门户、制造业创新中心、海陆统筹发展等功能特色,构建"一主一副四带"空间构架,加强与上海和周边都市圈外联对接,强化区域内在融合发展,做强中心城市极核功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学鑫  张竟竟  
文章以中原城市群两位数制造业为对象,利用中原城市群9地市1998~2007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中原城市群及9地市10年间地方专业化指数、资本/劳动比、技术进步增长率和贡献率,并与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对比,发现当前城市群地方专业化、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具有以下特征:地方专业化能促进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升级;许多地方专业化行业的技术进步增长率和技术贡献率高于非地方专业化行业;中原城市群地方专业化行业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较长三角城市群小;地方专业化有一定的弱化垄断而强化竞争的倾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淑萍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大城市群的核心,在大区域经济中发挥巨大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作为我国参与全球消费一体化竞争的重要平台,长三角城市群的“建群”机制不完善,在此区域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超越单体城市提振消费的局限。根据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内涵和长三角城市群的演进历程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指数(ICCI),对长三角城市群7个正在建设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开展实证测评。结果显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竞争力呈现行政等级梯度性、城市功能内源性和政府调控外生性,三类层级城市分别具有建设全球性、国际区域性和全国性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和优势,提出完善城市群网络体系的消费联结点和分层结构性推进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