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17)
- 2023(16648)
- 2022(13985)
- 2021(12660)
- 2020(10235)
- 2019(23315)
- 2018(23200)
- 2017(44083)
- 2016(23782)
- 2015(26663)
- 2014(26878)
- 2013(26776)
- 2012(25053)
- 2011(22909)
- 2010(23044)
- 2009(21197)
- 2008(20456)
- 2007(17961)
- 2006(16245)
- 2005(14734)
- 学科
- 济(119402)
- 经济(119288)
- 管理(66054)
- 业(61099)
- 企(48838)
- 企业(48838)
- 方法(42791)
- 数学(36808)
- 数学方法(36422)
- 中国(33544)
- 地方(30909)
- 农(27786)
- 业经(27014)
- 学(24558)
- 财(21670)
- 农业(19330)
- 制(17966)
- 环境(17604)
- 地方经济(17481)
- 贸(17464)
- 贸易(17446)
- 易(16741)
- 融(16680)
- 金融(16679)
- 银(16654)
- 银行(16613)
- 和(16531)
- 理论(16352)
- 发(16230)
- 行(16080)
- 机构
- 大学(348966)
- 学院(347272)
- 济(145617)
- 经济(142391)
- 管理(134647)
- 研究(125738)
- 理学(115373)
- 理学院(113967)
- 管理学(112063)
- 管理学院(111432)
- 中国(92921)
- 科学(77473)
- 京(76344)
- 财(63810)
- 所(63691)
- 研究所(57834)
- 中心(55355)
- 农(55152)
- 江(51802)
- 财经(50552)
- 业大(50031)
- 北京(48992)
- 范(48416)
- 师范(47985)
- 院(45973)
- 经(45820)
- 经济学(44023)
- 农业(42783)
- 州(42303)
- 经济学院(39258)
- 基金
- 项目(233603)
- 科学(183847)
- 研究(171223)
- 基金(168435)
- 家(146666)
- 国家(145442)
- 科学基金(124780)
- 社会(108908)
- 社会科(103267)
- 社会科学(103240)
- 省(91172)
- 基金项目(89347)
- 自然(79703)
- 自然科(77842)
- 自然科学(77828)
- 教育(77007)
- 划(76738)
- 自然科学基金(76405)
- 编号(69371)
- 资助(68570)
- 成果(56426)
- 发(53993)
- 重点(52441)
- 部(50407)
- 课题(48677)
- 创(47831)
- 国家社会(44886)
- 创新(44672)
- 科研(43781)
- 发展(43375)
- 期刊
- 济(170507)
- 经济(170507)
- 研究(109865)
- 中国(70136)
- 学报(53237)
- 管理(51230)
- 科学(50428)
- 农(50217)
- 财(45709)
- 大学(39901)
- 教育(39179)
- 学学(37349)
- 农业(35063)
- 融(31530)
- 金融(31530)
- 技术(31085)
- 经济研究(27538)
- 业经(26767)
- 财经(24753)
- 问题(22891)
- 经(21280)
- 图书(20218)
- 技术经济(18287)
- 业(17996)
- 理论(16782)
- 科技(16472)
- 现代(16453)
- 资源(16329)
- 商业(15683)
- 世界(15142)
共检索到5311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传明 姚楠
文章基于投入产出双维度,构建包括基础设施、创新要素、治理环境、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模型,结合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对比分析2010—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时空分异。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长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产出维度表现突出,但投入维度尚待提升;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有所扩大;发展空间分布总体不均衡,并可以分为四种空间集聚类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传明 姚楠 宋青 陈骏宇
切实推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示范意义,为此,文章构建基于经济运行、创新效率、协调发展、绿色生态、民生共享的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模型,结合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201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及时空差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经济运行和创新效率表现突出,但协调性存在不足;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差距日趋减少;发展空间分布总体不均衡,并体现为四种空间集聚类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凯利 李欣儒 贺超城 吴江
文章基于城市群视角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演变规律。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编码的方式选取评价指标,构建包含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四个维度的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1—2020年我国11个城市群156个城市的数据对区域数字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并借助Kernel密度估计、Gini系数等方法进行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研究,揭示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的动态演进规律、区域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区域数字经济整体发展态势较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区域差距仍然较大;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和空间相关性问题,需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发展的区域联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阳 窦钱斌 姚玉洋
由粗放型发展过渡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转型期的主要任务,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情况尤其值得重视。文章从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和谐五个维度构建了相关指标体系,基于2018年市级宏观数据,结合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测度了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显示:从分维度来看,上海和江苏在经济活力、创新效率和人民生活层面具有显著优势,浙江在社会和谐层面表现优异,而安徽在绿色发展层面得分更高,但是区域内极化现象明显;从总维度来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状中,上海遥遥领先,江苏、浙江紧随其后,安徽的多数城市处于较低水平。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水平 熵权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明斗 冯晓青
以长三角城市群16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测算了其2007~2016年间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并基于协调度模型,着重探讨了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性。结果显示:①10年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区域内部城际差异浮动增强,基本呈现"东部高,南北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上海市韧性水平最高。②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波浪式上升状态,区域内部出现明显的地带性差异,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杭州为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格局。③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度总体稳定上升,但绝对数值偏小,城际之间存在明显的分化,形成了"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④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动态调适期,70%的城市处于初级协调与勉强协调阶段,只有上海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立 唐洪雷
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执行绩效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探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质量水平,以复合系统模型、耦合模型为研究方法,围绕自然生态、生态投入、生态治理效率和生态产出4个研究要素,建立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评价体系,进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和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处于低度协同状态,研究的23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处于一般协同,而其他12座城市处于低度协同,各城市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较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立 唐洪雷
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执行绩效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探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质量水平,以复合系统模型、耦合模型为研究方法,围绕自然生态、生态投入、生态治理效率和生态产出4个研究要素,建立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评价体系,进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和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处于低度协同状态,研究的23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处于一般协同,而其他12座城市处于低度协同,各城市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较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江 李秀伟 江俊丽
文章以2011—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耦合协调度和相对发展度模型,从时空二维视角分析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子系统的时序耦合动态演进规律和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从耦合协调度看,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耦合系统总体上处于拮抗阶段,以失调衰退类型为主,耦合系统劣化,核心城市总体处于较高的发展层次,安徽省西部、北部总体处于较为落后的发展层次;从相对发展度看,长三角约66%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远超当时经济发展需要,约12%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需,耦合系统退化,约22%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与其经济发展同步,耦合系统优化。总之,长三角城市发展总体呈现不平衡性,需进一步对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和优化,以加强经济发展水平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匹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琳 曾刚 曹贤忠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案例区,运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通过Arc GIS/Geo Da软件对长三角城市群R&D投入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其空间分异及演化特征。主要结论包括:1长三角城市群研发投入要素城市间差异化的整体变化呈逐渐缩小的趋势;2总体来看,长三角研发投入要素中的创新人员投入出现相似水平城市集聚显著特征,而研发经费投入出现显著的极化现象;3具体来看,研发人员投入呈现由以上海为核心的两翼延伸的"V"字形向环杭州湾南移的发展态势,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现状,而研发经费投入呈现以上海为绝对高值极化中心,杭州、苏州、南京、无锡为次级极化中心的多极鼎立的空间指向。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惠民 逯进
基于2000-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运用时空耦合模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间的协调发展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指数均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且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发展指数增幅进一步扩大,而经济增长指数增幅则有所减弱。时空耦合分析显示,该区所有市域的耦合值均已进入协调发展的状态,但耦合增幅放缓,存在"核心—外围"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各市际间尚未显现耦合趋同;同时,考察期内二者空间重心偏离度增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耦合度的提升,应当警惕金融要素脱离实体经济,以避免促进经济的金融化与投机化,形成泡沫与系统性风险。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惠民 逯进
基于2000-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运用时空耦合模型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间的协调发展态势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指数均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态势,且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发展指数增幅进一步扩大,而经济增长指数增幅则有所减弱。时空耦合分析显示,该区所有市域的耦合值均已进入协调发展的状态,但耦合增幅放缓,存在"核心—外围"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各市际间尚未显现耦合趋同;同时,考察期内二者空间重心偏离度增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耦合度的提升,应当警惕金融要素脱离实体经济,以避免促进经济的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冯文华
本文从物质可持续、社会发展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和人口资源可持续四个层面出发,采用熵值法测度了2009-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可持续消费能力,并进行了时空演化和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消费能力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江浙沪多数城市可持续消费能力较高,而安徽省多数城市可持续消费能力较低。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消费能力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江浙沪多数城市为高-高集聚状态,而安徽省多数城市属于低-低集聚模式,这一现象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自身资源禀赋密切相关。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聂莹 龚晶 郭建鑫
基于201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未含上海市)2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莫兰指数与回归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深入探究该地区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时空分布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正向相关性,并显示出集聚特征,但近年来这种集聚效应呈现出减弱的趋势,显示出集中与扩散的双重特征;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发展存在区域不平衡性,高、中高发展水平层次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和东南部地区;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的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环境、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物流体系以及信息技术等。因此,应加强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农产品电商协同发展,引导优化和共享电商资源,降低运营成本并提升市场竞争力;优化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的空间布局,采取差异化的区域发展策略,推动城市群内部的产业梯度转移和合作,促进均衡发展;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农产品电商发展的多维支撑体系,涵盖经济支持、产业融合与转型以及物流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创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调霞 梁双波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选用泰尔指数对该区域近15年的旅游经济发展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城市群旅游经济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呈相对均衡化发展的趋势,省域内、等级城市内部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演变的重要原因;江苏和浙江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安徽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有扩大倾向;中、小城市和2010年至今的超大及特大城市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呈扩大之势,大城市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在缩小。据此从高速铁路网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旅游经济 空间差异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高丽娜
城市群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空间拓展、发展功能转换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主体形态。城市群空间结构因城市增长的空间异质性而发生动态演化,多中心化发展趋势日渐形成,直接推动系统空间结构演化,影响经济绩效。长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城市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典型区域,已呈现出多中心化发展特征,对城市群系统层级体系演化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构建多中心性指数,衡量城市在城市群系统中的中心度,并在此基础上考虑空间效应的交互影响,探讨多中心化发展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表明,多中心化发展显著促进长三角城市经济绩效提升,而且首位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着异质性、非线性影响,与其自身发展所处阶段密切相关,具有差异化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