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45)
- 2023(16785)
- 2022(13750)
- 2021(12525)
- 2020(10275)
- 2019(22891)
- 2018(22244)
- 2017(42237)
- 2016(22911)
- 2015(24958)
- 2014(24938)
- 2013(24802)
- 2012(23058)
- 2011(20955)
- 2010(21708)
- 2009(20465)
- 2008(20104)
- 2007(18002)
- 2006(16302)
- 2005(15296)
- 学科
- 济(105710)
- 经济(105587)
- 业(87179)
- 企(77277)
- 企业(77277)
- 管理(76526)
- 方法(38892)
- 中国(35299)
- 业经(32592)
- 农(31327)
- 数学(30065)
- 数学方法(29690)
- 财(29463)
- 地方(28478)
- 融(28203)
- 金融(28202)
- 银(26555)
- 银行(26523)
- 行(25824)
- 制(23264)
- 农业(22894)
- 务(21250)
- 财务(21215)
- 财务管理(21186)
- 企业财务(20176)
- 技术(19974)
- 学(19619)
- 环境(18725)
- 理论(18490)
- 和(17944)
- 机构
- 学院(333522)
- 大学(327470)
- 济(139626)
- 经济(136662)
- 管理(126127)
- 研究(118122)
- 理学(106945)
- 理学院(105671)
- 管理学(103956)
- 管理学院(103329)
- 中国(96019)
- 科学(72263)
- 京(70815)
- 财(66259)
- 所(60761)
- 农(60069)
- 研究所(54867)
- 中心(53986)
- 江(53206)
- 财经(51828)
- 业大(48671)
- 经(46940)
- 农业(46827)
- 北京(44842)
- 院(43019)
- 范(42997)
- 州(42867)
- 经济学(42714)
- 师范(42525)
- 经济学院(38471)
- 基金
- 项目(217448)
- 科学(172836)
- 基金(158423)
- 研究(157183)
- 家(138923)
- 国家(137668)
- 科学基金(118744)
- 社会(102114)
- 社会科(96991)
- 社会科学(96964)
- 省(86999)
- 基金项目(83583)
- 自然(76563)
- 自然科(74806)
- 自然科学(74787)
- 自然科学基金(73470)
- 划(72372)
- 教育(69972)
- 资助(63985)
- 编号(60902)
- 发(51925)
- 重点(49757)
- 成果(48473)
- 创(48013)
- 部(46776)
- 创新(44243)
- 课题(43973)
- 业(43463)
- 国家社会(42633)
- 发展(41655)
- 期刊
- 济(164801)
- 经济(164801)
- 研究(102007)
- 中国(71437)
- 农(56398)
- 财(52734)
- 管理(52401)
- 学报(50887)
- 科学(49750)
- 融(44775)
- 金融(44775)
- 大学(38584)
- 农业(38033)
- 学学(36957)
- 教育(31849)
- 技术(29397)
- 业经(28590)
- 财经(26035)
- 经济研究(25085)
- 经(22568)
- 问题(22387)
- 业(22257)
- 技术经济(17857)
- 现代(17070)
- 贸(16247)
- 资源(15940)
- 世界(15856)
- 科技(15762)
- 商业(15621)
- 版(15539)
共检索到5232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欢 汤尚颖 耿志润
研究目标: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宜业与生态宜居融合协同发展水平、轨迹及二者间收敛性。研究方法:运用熵权法、融合协同度测度模型和单位根检验等方法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5~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宜业和生态宜居融合协同发展呈现"高—低—高—高"发展轨迹和空间集聚特征;宜业建设仍滞后于生态宜居建设,2011年后南京、合肥、泰州等城市生态宜居滞后于宜业建设;浙江、安徽、江苏三省宜业与生态宜居建设具有分散性和分异性特征,城市中仅有上海、马鞍山和台州宜业与生态宜居建设具有收敛性和均衡化趋势。研究创新:构建城市群宜业与生态宜居融合协同、均衡化发展分析框架。研究价值:为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宜业和生态宜居融合协同、均衡化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立 唐洪雷
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执行绩效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探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质量水平,以复合系统模型、耦合模型为研究方法,围绕自然生态、生态投入、生态治理效率和生态产出4个研究要素,建立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评价体系,进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和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处于低度协同状态,研究的23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处于一般协同,而其他12座城市处于低度协同,各城市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较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立 唐洪雷
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执行绩效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探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质量水平,以复合系统模型、耦合模型为研究方法,围绕自然生态、生态投入、生态治理效率和生态产出4个研究要素,建立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评价体系,进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和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处于低度协同状态,研究的23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处于一般协同,而其他12座城市处于低度协同,各城市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较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政 姚士谋 陈爽 吴威 刘玮辰
在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宜居水平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以2004—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要素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首先运用熵值法和Moran’s I指数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其次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其宜居水平演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从宜居水平的时间演变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位序变化明显且中低水平城市提升较快,城市间差距不断缩小。②从宜居水平的空间演变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宜居水平参差不齐且空间相关性较弱。③各城市宜居水平在单一标准层下的地域分异与综合标准层下的地域分异存在显著差异,单一标准层下各城市均有其优势与不足。④自然地理环境与区位的优劣对宜居城市建设具有直接影响,社会经济方面,人均市政设施维护建设投资额、人均住宅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及人口密度与城市宜居水平呈正相关,而工业SO2排放量与城市宜居水平呈负相关。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张振宇
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及科技创新水平在中国当前社会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我国强国富民的现代化建设中扮演者领头羊的作用。但是,诸多问题阻碍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行政级别划分意识严重,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边界不一致,产业同构严重,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城市群建设缺乏协调规划,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等问题,对进一步深化一体化进程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阻碍区域经济统一繁荣发展。因此,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合作可以带动周边几个地区的发展,符合国家对区域一体化的号召,从而达到提高该地区综合能力和影响力的效果。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柴攀峰 黄中伟
利用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从长三角22城市之间的经济能级、经济联系以及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评论。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正在逐渐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化模式转变,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和以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为次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总体上可划分为上海凝聚团、南京凝聚团和杭甬凝聚团三大凝聚子团。研究认为,通过组团式协同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助推整个城市群系统向更为有序的宏观自组织结构演化。
关键词:
城市群 协同发展 空间格局 长三角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激扬
利用CNRDS数据库公布的2000~2019年城市级发明专利授权数据,考察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1)2000~201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渐下降趋势,安徽省内创新发展差异最大,江苏省内创新发展差异最小;(2)省际间差异是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差异的最主要来源,约占据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总体差异的70%;(3)收敛机制分析显示,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具备典型的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特征;总体样本具备显著的σ收敛特征,但是分省样本σ收敛特征不明显。研究结论对于缩小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推动长三角地区创新集聚发展的扩散及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玉芳 刘曙华 张婧 王能洲
随着各类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集群以及在地域上竞争与合作的不断推进,协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基于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的发展状况及其协同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长三角在推进三大群体协同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根据以上结论并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提出推进长三角地区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协同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产业群 城市群 港口群 协同发展 长三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阳 窦钱斌 姚玉洋
由粗放型发展过渡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转型期的主要任务,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情况尤其值得重视。文章从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和社会和谐五个维度构建了相关指标体系,基于2018年市级宏观数据,结合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测度了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水平。结果显示:从分维度来看,上海和江苏在经济活力、创新效率和人民生活层面具有显著优势,浙江在社会和谐层面表现优异,而安徽在绿色发展层面得分更高,但是区域内极化现象明显;从总维度来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现状中,上海遥遥领先,江苏、浙江紧随其后,安徽的多数城市处于较低水平。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高质量发展水平 熵权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小鹰 陈宓 汤李琛
以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核密度估计、障碍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6—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协同发展进行量化测评和障碍因素识别。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区域协同水平较高,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其关联度较大的指标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要素协调水平逐渐提升,但仍存在多级分化状态,其中科技创新协调度一直处于基础协调水平,经济增长、环境质量、绿色生活、资源利用的协调度保持在中度协调水平,环境治理协调度率先达到高度协调水平;按照影响要素协调发展的障碍度大小进行排序,为科技创新>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绿色生活>环境质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丽娜 朱舜 李洁
核心城市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发挥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要素集聚与扩散基础上形成创新集聚与溢出、城市间经济联系空间相互作用形成,引致城市间实现增长传递,是城市群系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长三角城市群主要核心城市经济规模集中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集聚与创新溢出、空间效应都对城市群协同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政策导向应从强化城市间创新关联效应的政策激励、建立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协调机构等方面着手。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丽华
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经济领域相互作用、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的过程。基于经济联系的视角对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研究发现,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梯次结构还是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来看,长三角城市群都优于京津冀。立足这一现状,破解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应以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为契机,改变北京"一城独大"式的发展模式以及带来的负效应,构筑梯次良好、经济互通密切的城市空间布局。
关键词:
区域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小鹰 陈宓 汤李琛
以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Kernel核密度估计、障碍度模型、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6—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协同发展进行量化测评和障碍因素识别。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区域协同水平较高,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其关联度较大的指标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要素协调水平逐渐提升,但仍存在多级分化状态,其中科技创新协调度一直处于基础协调水平,经济增长、环境质量、绿色生活、资源利用的协调度保持在中度协调水平,环境治理协调度率先达到高度协调水平;按照影响要素协调发展的障碍度大小进行排序,为科技创新>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绿色生活>环境质量。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丽华
区域协同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经济领域相互作用、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的过程。基于经济联系的视角对京津冀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比较研究发现,无论是从经济发展的梯次结构还是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来看,长三角城市群都优于京津冀。立足这一现状,破解京津冀城市群发展中存在的难题,应以雄安新区的规划与建设为契机,改变北京"一城独大"式的发展模式以及带来的负效应,构筑梯次良好、经济互通密切的城市空间布局。
关键词:
区域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郑志丹
利用2000—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的38个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从金融聚集和经济收敛的视角,探讨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和金融发展失衡的深层次原因以及一体化背景下的协同发展路径,并将京津冀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城市群的经济和金融呈不同的空间辐射模式;具体而言,京津冀城市群的金融效率和金融规模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β收敛,但是经济增长的σ收敛和β收敛不仅未呈现出趋同效应,反而表现出发散特征,表明河北在信贷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仍存在严重的金融资源流失现象,金融对当地经济贡献微弱;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