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31)
- 2023(10566)
- 2022(8945)
- 2021(8010)
- 2020(6556)
- 2019(15462)
- 2018(15153)
- 2017(29479)
- 2016(16117)
- 2015(18186)
- 2014(18632)
- 2013(18674)
- 2012(17753)
- 2011(16482)
- 2010(16714)
- 2009(15554)
- 2008(15501)
- 2007(14106)
- 2006(12575)
- 2005(11633)
- 学科
- 济(79911)
- 经济(79834)
- 业(39477)
- 管理(38559)
- 方法(29532)
- 中国(27445)
- 企(27257)
- 企业(27257)
- 数学(26154)
- 数学方法(25919)
- 地方(24635)
- 农(23955)
- 业经(16751)
- 农业(16703)
- 学(15548)
- 财(14991)
- 贸(13893)
- 贸易(13882)
- 发(13371)
- 易(13324)
- 地方经济(12783)
- 制(12757)
- 环境(12666)
- 银(12270)
- 银行(12247)
- 融(12116)
- 金融(12114)
- 行(11815)
- 和(10967)
- 发展(10095)
- 机构
- 学院(239219)
- 大学(237513)
- 济(102388)
- 经济(100009)
- 研究(89014)
- 管理(87204)
- 理学(73825)
- 理学院(72775)
- 管理学(71511)
- 管理学院(71037)
- 中国(66312)
- 科学(54920)
- 京(52573)
- 所(45945)
- 财(45069)
- 农(43204)
- 研究所(41544)
- 中心(40363)
- 江(38247)
- 业大(35399)
- 财经(35232)
- 范(34749)
- 师范(34464)
- 农业(33758)
- 北京(33494)
- 经济学(32119)
- 院(32109)
- 经(31697)
- 州(30441)
- 经济学院(29006)
- 基金
- 项目(153637)
- 科学(120612)
- 研究(112657)
- 基金(109379)
- 家(95103)
- 国家(94294)
- 科学基金(79928)
- 社会(71960)
- 社会科(68186)
- 社会科学(68161)
- 省(61353)
- 基金项目(58740)
- 划(51758)
- 教育(50753)
- 自然(50073)
- 自然科(48875)
- 自然科学(48860)
- 自然科学基金(47909)
- 编号(46076)
- 资助(43756)
- 发(38578)
- 成果(37531)
- 重点(35319)
- 部(33387)
- 课题(33199)
- 发展(32003)
- 展(31535)
- 创(31110)
- 国家社会(29329)
- 创新(29258)
共检索到369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文怡 黄贤金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运用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及扩展强度差异指数、景观扩展指数、人口—土地协同度、经济—土地协同度等方法,分析了198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格局的特征和扩展质量,同时运用重心—GTWR模型剖析各个时期不同发育等级城市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整体上呈现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并在2005—2010年出现高峰,2005年之前高速发展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2010年后安徽省各地市的城镇扩展强度开始上升,经济增长是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变化的核心驱动因子。(2)长三角城市群城市扩展速度南部高于北部,并有向北部转移趋势,经济增长、教育水平和交通区位的驱动影响较大,城镇用地创造的经济效率显著。(3)长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以飞地式和边缘式模式并存为主,空间发展模式逐渐向多核发展模式转变,出现西部资源承接中心、中部教育中心、南部科技研发中心和东部资源配置中心四大功能核心组团。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金稳 王海军 张彬
本文围绕着"珠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如何扩展"及"扩展驱动力是什么"两个核心问题展开,基于2000-2015年珠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利用扩展强度和扩展差异指数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土地扩展的时空特征,选用空间杜宾模型和重心转移模型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整体扩展强度呈下降趋势,扩展差异显著,以广州市、深圳市为核心呈现蔓延式扩展;GDP、距核心城市的城镇距离是珠三角城市群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核心城市在促进其他城市的城镇用地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倩倩 董会忠 曾文霞
本文基于2008-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数据样本,运用区位熵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物流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与扩散趋势并存,区域物流一体化布局尚未实现,物流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城市集聚现象明显;人均GDP、社会消费水平、人力资本、政府宏观调控从高到低依次对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环境规制和基础设施建设对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夏四友 赵媛 许昕 宋永永 文琦
综合运用修正后的开发指数、差异指数、空间分析相关方法及地理探测器等对2005—2016年泛长三角城市群开发程度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2005—2016年泛长三角城市群开发程度的差异指数呈下降态势,表明城市开发程度的相对差异趋于缩小。(2)开发程度存在正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冷点区与热点区局部空间格局经历了由集中到分散的演变过程。(3)开发重心在118. 519°~118. 895°E与30. 854°~31. 127°N之间变动,有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开发程度大体呈"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4)影响开发程度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发生明显变化且存在空间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干预对城市群开发程度的影响力明显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对外贸易开放度和国内贸易状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焦华富
以泛长三角为研究区,采用修正的DEA模型测度2000—2012年城市发展效率;综合利用地统计分析、R/S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等方法分析了转型期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总体上城市发展效率呈现出提升的态势,且城市集约化发展取得一定进步;城市发展效率空间格局演化存在空间集聚,各效率在空间上均表现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形成了较为相似的集聚演化格局;未来城市发展各项效率将会表现不断增长趋势;人口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第三产业发展及市场因素等驱动力共同作用于泛长三角城市发展效率时空格局演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包善驹 任以胜 朱道才
文章采用泰尔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01-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指数呈增长趋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赖城镇土地空间;省际行政边界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影响较大,4个省市的组间差距贡献率高达80%,明显大于组内差距;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指数具有明显的多尺度特征;创新能力、对外开放、政府调控能力、投资强度和经济水平对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影响程度依次减弱,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衡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振东 齐璇璇 贾一越 黄蕊
长三角城市群低碳转型对推动其他地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基于夜间灯光数据构建CO_2排放反演模型,利用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200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县域CO_2排放的时空变化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CO_2排放较高的县域分布在上海、苏州等大城市的中心区域,低排放县域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但这些县域2011年之后呈现快速上升的态势。县级尺度CO_2排放空间分布以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为主,低-低集聚区域不断减少。人口总量、人均GDP和使用外资总额对长三角城市群CO_2排放的影响均为正效应。其中,人口总量对CO_2排放影响程度最大。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城市群精准实施减排措施和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何庆 刘雨婧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发展的时空错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2009年—2019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泰尔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指数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错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城镇化水平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其变化取决于中低水平城市数量的替变转移上;随时间维度变化,城镇化质量提高显著,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规模内部差异扩大,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突显。2)空间分布上:城镇化质量始终以中水平地区为主,高水平地区不断增加,低水平地区持续减少;城镇化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凸起”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城市逐渐取代了小规模城市,成为区域主导的城镇化规模类型。3)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现象主要由小部分城市的不匹配造成的。4)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GDP、每万居民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空间错位指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和土地城镇化率对空间错位指数贡献最大,其他因素不显著。
关键词:
城镇化 时空错位 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群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健雄 何庆 刘雨婧
城镇化质量和规模是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两个方面,二者发展的时空错位是当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重要矛盾。文章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对2009年—2019年城镇化质量与规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泰尔系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空间重叠性、空间错位指数及空间回归模型探究其时空格局、错位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城镇化水平由“规模驱动”转向“质量驱动”,其变化取决于中低水平城市数量的替变转移上;随时间维度变化,城镇化质量提高显著,内部差异逐步缩小;城镇化规模内部差异扩大,规模结构不合理现象有所突显。2)空间分布上:城镇化质量始终以中水平地区为主,高水平地区不断增加,低水平地区持续减少;城镇化规模始终保持“中部凸起”的分布格局,中等规模城市逐渐取代了小规模城市,成为区域主导的城镇化规模类型。3)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空间错位: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与规模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且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现象主要由小部分城市的不匹配造成的。4)城镇化质量与规模的空间错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人均GDP、每万居民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对空间错位指数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均GDP和土地城镇化率对空间错位指数贡献最大,其他因素不显著。
关键词:
城镇化 时空错位 影响因素 长三角城市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董冬 罗毅 顾康康
以“长三角”城市群国土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2000、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以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作为切入点,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测度了198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模式、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1980~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分异显著。生产、生活用地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冲击平原区和东北部沿海一带,其中生产用地整体呈缩减趋势,生活用地快速增加并呈扩张态势;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皖南和浙北丘陵山区和冲击平原地带。(2)“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在时间上经历了先减少再增加的“U”形演变过程,2000年生态环境质量最低;在空间上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形成了以盐城市、泰州市、南通市和上海市为中心的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区、长江流域的带状中等质量区和以杭州市为中心的浙北、皖南生态环境质量高质量区。(3)土地开发强度(X_(16))、政策重视程度(X_(17))、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_9)、单位面积粮食产量(X_(10))、城市绿地面积(X_(15))、碳排放量(X_(13))和城镇化率(X_6)等因素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振 卢晓菲
本文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构建指标评价体系,从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创新绩效等四个维度,对26个城市的科技创新驱动力进行量化测算并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科技创新驱动力呈现出四个层次的空间分布,即首位城市层、核心城市层、节点城市层、一般城市层,并在空间上呈现出分级的梯度扩散效应,在时间上呈现动态收敛趋势,城市层级之间的差距趋于缩小。首位城市层只有上海一个城市,核心城市层有南京、杭州、苏州、合肥、无锡和宁波等6个城市,节点城市层包括了常州、南通、芜湖、镇江、嘉兴、扬州和泰州等7个城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龚志冬 黄健元
基于系统理论,在城镇化质量评价中引入耦合协调度,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了2006-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状况;并建立VAR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动态分析了耦合协调度与城镇化质量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发展存在时空收敛效应,凸显了部分地区城镇化质量提升"滞缓"的潜在问题;与自身冲击相比,耦合协调度对城镇化质量的最大正向效应出现期数晚、持续时间长,且贡献程度逐期提高。据此认为,注重系统间的均衡发展关系对保持城镇化的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运用改进引力模型测度1990—2013年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及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整体密度呈现提升态势,但以弱联结联系状态为主;上海市的点出度增幅最大,苏州的点入度增幅最大,长三角城市群联系不均衡性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结构相似的4个子群,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及杭州的联系紧密度最高,以中心城市带动其它城市的网络协同发展格局正在建构;区位条件差异、要素空间流动、交通综合发展及政府政策推动影响着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时空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运用改进引力模型测度1990—2013年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及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整体密度呈现提升态势,但以弱联结联系状态为主;上海市的点出度增幅最大,苏州的点入度增幅最大,长三角城市群联系不均衡性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结构相似的4个子群,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及杭州的联系紧密度最高,以中心城市带动其它城市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关兴良 方创琳 周敏 武红
基于Landsat影像数据,利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了武汉城市群地区3个阶段(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采用城镇扩展指数和城镇扩展模型分析了城镇用地扩展的时空格局、过程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①武汉城市群城镇用地空间迅速扩张,三个时段内的城镇扩展强度指数依次为0.073 2、0.028 9和0.099 3,呈现显著的阶段性与波动性特征;②城镇用地扩展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集中性,主要表现为以武汉为扩展中心的圈层状形态,沿武汉三环、京广线等交通干道的轴带分布形态,不同阶段的扩展格局各具特质;③城镇用地扩展呈现"一核四带"、"一核一带"和"三核六带"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