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18)
- 2023(9617)
- 2022(8106)
- 2021(7369)
- 2020(5999)
- 2019(13557)
- 2018(13111)
- 2017(24184)
- 2016(13086)
- 2015(14272)
- 2014(13457)
- 2013(13226)
- 2012(12242)
- 2011(11137)
- 2010(11347)
- 2009(10386)
- 2008(10238)
- 2007(9113)
- 2006(8066)
- 2005(7027)
- 学科
- 济(54938)
- 经济(54884)
- 管理(40087)
- 业(38534)
- 企(33006)
- 企业(33006)
- 方法(22693)
- 数学(19594)
- 数学方法(19309)
- 中国(17934)
- 技术(16388)
- 贸(14366)
- 贸易(14360)
- 易(14006)
- 地方(13703)
- 农(13113)
- 财(12833)
- 业经(12496)
- 技术管理(12198)
- 出(11863)
- 学(11459)
- 环境(9409)
- 农业(9014)
- 理论(8968)
- 制(8945)
- 划(8368)
- 口(8063)
- 出口(8056)
- 出口贸易(8056)
- 银(7752)
- 机构
- 大学(186106)
- 学院(184897)
- 济(77829)
- 经济(76221)
- 管理(72957)
- 研究(64842)
- 理学(63481)
- 理学院(62646)
- 管理学(61604)
- 管理学院(61245)
- 中国(46778)
- 科学(40626)
- 京(39170)
- 财(34175)
- 所(31637)
- 研究所(29163)
- 中心(28785)
- 江(28609)
- 农(28374)
- 财经(27579)
- 业大(26486)
- 范(25662)
- 师范(25430)
- 经(25202)
- 经济学(24776)
- 院(24366)
- 北京(23849)
- 经济学院(22498)
- 州(22257)
- 农业(22216)
- 基金
- 项目(131985)
- 科学(106869)
- 基金(97785)
- 研究(94376)
- 家(86080)
- 国家(85450)
- 科学基金(74563)
- 社会(63375)
- 社会科(60403)
- 社会科学(60385)
- 基金项目(52410)
- 省(52305)
- 自然(47922)
- 自然科(46969)
- 自然科学(46956)
- 自然科学基金(46104)
- 划(44236)
- 教育(42877)
- 资助(37792)
- 编号(34934)
- 创(33182)
- 重点(30286)
- 创新(30144)
- 发(28897)
- 部(28883)
- 国家社会(27271)
- 成果(27094)
- 课题(25670)
- 教育部(24830)
- 科研(24695)
共检索到2719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白云朴 赵鸿洋
基于2016—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从创新禀赋、溢出禀赋出发,以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溢出环境、溢出广度为二级指标,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溢出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指标权重、评价各城市创新溢出水平,再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结果表明,创新投入、溢出广度对城市创新溢出具有重要影响;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的创新溢出效应显著,滁州、安庆、铜陵、宣城、池州、盐城的创新溢出水平偏低;长三角城市群总体创新溢出水平增强,呈现出东南强、西北弱、多中心的分布特征。最后,就激发城市创新溢出效益、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出对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丽娜 朱舜 李洁
核心城市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发挥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要素集聚与扩散基础上形成创新集聚与溢出、城市间经济联系空间相互作用形成,引致城市间实现增长传递,是城市群系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长三角城市群主要核心城市经济规模集中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集聚与创新溢出、空间效应都对城市群协同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政策导向应从强化城市间创新关联效应的政策激励、建立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协调机构等方面着手。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明松 许培源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拓展的三地区局部溢出(LS)模型,对城市群创新中心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和空间演化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对最具“创新城市群”特征的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在于知识资本积累,随着知识资本集聚,城市知识生产(创新)成本逐渐降低,进而促使知识资本更为内生地集聚,如此循环反复,最终促进了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2)知识资本空间溢出是创新中心形成的主导因素,城市群不同地区知识资本本地溢出和跨地溢出存在差异,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群“创新中心—边缘城市”结构;(3)城市群创新互动在于创新中心知识溢出巩固了“群”结构,边缘城市的承接作用使得“中心”更具竞争力,进而提升了城市群整体福利水平;(4)在长三角城市群,本地市场效应和知识资本溢出效应促进了创新中心的形成,市场拥挤效应则起到了抑制作用。打造城市群创新中心是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文章为解决中心城市虹吸、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建设城市群创新体系、培育城市群创新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新林 仇方道 王长建 王佩顺
工业生态效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究工业生态效率对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均值不断上升,绝对差异增加,而相对差异变化不大;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具有显著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分布特征;在工业生态效率类型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趋同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对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工业结构不利于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本地城镇化的提升不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而本地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加强城市之间合作对提升工业生态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夏基洋 张越
高学历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创新隐性主体,是城市发展不可忽略的一股新生力量。选取2014—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中具有普通高等及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等相关数据,运用相关数理和空间模型探究高学历流动人口与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关联特征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在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中,高学历流动人口规模与城市创新能力呈现以上海为核心向周边城市等级扩散的"核心-边缘"格局;高学历流动人口具有高度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对城市创新能力产生明显的影响,且区域创新格局复杂,两者在局部空间的集聚模式存在差异;高学历流动人口对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效应,且间接效应强于直接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叶静怡 林佳 姜蕴璐
知识溢出是城市群的重要辐射功能。本文基于2001-2012年长三角城市群数据考察知识溢出、城市间距离对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地理和经济距离邻近性越高,高校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正向效应越大;领先城市创新主要依靠自身的研发,并受到其他城市高校知识溢出的影响;落后城市创新同样受到其他城市高校知识溢出的影响,但自身研发的影响不显著。突破行政限制、依地理和经济邻近性进行规划,引导创新资源向领先城市集聚,将可能提高城市群的辐射作用和创新效率。
关键词:
知识溢出 距离 创新 城市群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丽 王晓燕 熊瑶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观测对象,运用泰尔(Theil)指数二阶分解方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及地理探测器法,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分析2005—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产出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城市群创新产出的相对差异有减少的趋势,且区域内部异质性作用明显;(2)城市群创新产出在空间上存在不均衡的集聚分布,总体呈现出"北冷南热,西冷东热"的空间关联特征;(3)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化水平逐渐成为影响长三角创新产出差异的主导因素。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博雅
城市群是支撑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合理稳定的空间结构是提高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方面。本文测算了2003—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以及泛长三角经济区空间联系的变化,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城市群多中心结构对经济区的溢出效应。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单中心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较明显,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多中心的空间结构更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未来应促进要素向城市群内多中心分散化集聚,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强化区域联系与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区域管理和规划,创造更多便于城市群空间溢出的通道。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空间结构 空间溢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韬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16个城市2001-2012年产业变迁的相关数据,通过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具有空间价值链布局的特征,选取空间计量模型分析较为合适。利用空间杜宾模型(SDM)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因素的空间交互效应进行验证,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溢出效应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对带动城市自身产业升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各自变量的空间交互效应也较为显著,可认为是技术溢出、产业转接、基础设施共享等共同推动的结果,不同阈值空间权重矩阵下SDM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任以胜 陆林 朱道才
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城市2000-2015年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引入距离衰减的全区域产出变量,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关联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符合距离衰减规律。长三角城市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热点"和"冷点"地区,落在扩散效应区和低速增长区的城市已经形成空间俱乐部趋同。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异质性,原有核心区16个城市主要分布在HH象限,新加入的10个城市主要分布在LL象限,"高高"、"低低"的城市总体分布格局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甘晨 于海影
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其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存在着正的空间相关性,即创新能力在空间上表现为同类集聚倾向,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而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
关键词:
创新能力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空间差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甘晨 于海影
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其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存在着正的空间相关性,即创新能力在空间上表现为同类集聚倾向,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而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
关键词:
创新能力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空间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斗斗 王凯 王龙杰 方远平
伴随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内产业生态效率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文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法,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测度了城市群内产业生态效率及其时空跃迁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大部分城市产业生态效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其中苏州、上海表现最好也最为稳定。(2)长三角城市群产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核心区域城市扩散效应不断增强,"东部独大"特征显著,局部城市空间差异明显,核心区域差异逐渐减弱,整体空间自组织效应增强。(3)各城市产业生态效率空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方文婷
以新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运用ESDA和GWR等方法,刻画2005—2014年城市群创新产出时空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市域间创新产出绝对差异波动上升,相对差异波动缩小;创新产出水平相似的市域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波动增强,而两极分化现象呈减缓态势;苏锡常都市圈与环杭州湾地区的崛起造成长三角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逐步突显;市域创新产出表现出收敛趋同的迹象;创新产出高增长型市域沿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呈"Z"字型分布;各因子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政府支持和产业集群环境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产出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方文婷
以新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运用ESDA和GWR等方法,刻画2005—2014年城市群创新产出时空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市域间创新产出绝对差异波动上升,相对差异波动缩小;创新产出水平相似的市域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波动增强,而两极分化现象呈减缓态势;苏锡常都市圈与环杭州湾地区的崛起造成长三角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逐步突显;市域创新产出表现出收敛趋同的迹象;创新产出高增长型市域沿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呈"Z"字型分布;各因子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