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94)
2023(19333)
2022(16568)
2021(15430)
2020(12683)
2019(29271)
2018(28855)
2017(55330)
2016(29878)
2015(32929)
2014(32862)
2013(32220)
2012(29884)
2011(26869)
2010(26847)
2009(24166)
2008(23409)
2007(20426)
2006(17808)
2005(15585)
作者
(85130)
(70944)
(70305)
(66977)
(45106)
(34178)
(31914)
(27688)
(26999)
(25130)
(24189)
(24055)
(22652)
(22215)
(21973)
(21792)
(21024)
(20768)
(20316)
(20247)
(17447)
(17405)
(17154)
(16318)
(15817)
(15702)
(15649)
(15618)
(14311)
(14084)
学科
(121616)
经济(121492)
管理(85258)
(82505)
(67826)
企业(67826)
方法(52311)
数学(45237)
数学方法(44621)
中国(36307)
(32737)
地方(30316)
(28597)
业经(27918)
(26494)
技术(23326)
农业(22459)
(21120)
(20348)
贸易(20329)
理论(20151)
(19634)
环境(19499)
(19094)
银行(19045)
(18729)
(18414)
金融(18411)
(18277)
(17856)
机构
大学(413670)
学院(413576)
(163521)
管理(162681)
经济(159900)
研究(141563)
理学(141062)
理学院(139397)
管理学(136729)
管理学院(135963)
中国(104365)
科学(89312)
(88559)
(73780)
(70363)
(68503)
中心(64394)
研究所(64356)
业大(62661)
(61177)
财经(59116)
(56651)
师范(56058)
北京(55602)
(53877)
农业(53446)
(52394)
(49879)
经济学(48995)
师范大学(45390)
基金
项目(288801)
科学(228301)
基金(209257)
研究(208956)
(183375)
国家(181840)
科学基金(156859)
社会(132141)
社会科(125278)
社会科学(125249)
(113928)
基金项目(111544)
自然(103118)
自然科(100834)
自然科学(100809)
自然科学基金(98960)
教育(96663)
(96156)
资助(85243)
编号(84066)
成果(67168)
重点(64880)
(64044)
(62920)
(62445)
课题(58756)
创新(57858)
科研(55313)
国家社会(54338)
教育部(53893)
期刊
(178224)
经济(178224)
研究(121000)
中国(82525)
学报(66086)
科学(62052)
(61772)
管理(61031)
(55022)
大学(50306)
教育(49446)
学学(47346)
农业(42952)
技术(37670)
(35460)
金融(35460)
业经(30472)
经济研究(28384)
财经(28063)
问题(24211)
(24143)
(22865)
科技(21411)
图书(21217)
技术经济(20145)
(19117)
资源(18848)
理论(18523)
现代(18421)
商业(18385)
共检索到6068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激扬  
利用CNRDS数据库公布的2000~2019年城市级发明专利授权数据,考察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1)2000~201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渐下降趋势,安徽省内创新发展差异最大,江苏省内创新发展差异最小;(2)省际间差异是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差异的最主要来源,约占据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总体差异的70%;(3)收敛机制分析显示,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具备典型的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特征;总体样本具备显著的σ收敛特征,但是分省样本σ收敛特征不明显。研究结论对于缩小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推动长三角地区创新集聚发展的扩散及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卫东  
运用雷达图分析法,从创新经济基础、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水平、创新产出能力四个方面对长三角16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为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机制提供决策依据和定量基础。目前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和阻力主要有协同创新动力机制不健全、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和科技资源共享缺乏长效机制,因此,需要从基础架构、重点领域、关键载体、保障机制和对策措施等几个方面着手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发展机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褚敏  乔军华  杨朝军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科技水平最高的城市群之一,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城市群即将成为一个新的世界级城市群。文章基于协同创新视角来考察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战略,首先以全球视野审视当前主要的五个世界级城市群基本情况,进而分析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新驱动潜能,提出了一个包含空间协同和产业生态协同在内的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发展的战略框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柴攀峰  黄中伟  
利用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从长三角22城市之间的经济能级、经济联系以及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评论。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正在逐渐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化模式转变,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和以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为次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总体上可划分为上海凝聚团、南京凝聚团和杭甬凝聚团三大凝聚子团。研究认为,通过组团式协同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助推整个城市群系统向更为有序的宏观自组织结构演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调霞  梁双波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选用泰尔指数对该区域近15年的旅游经济发展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城市群旅游经济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呈相对均衡化发展的趋势,省域内、等级城市内部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演变的重要原因;江苏和浙江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安徽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有扩大倾向;中、小城市和2010年至今的超大及特大城市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呈扩大之势,大城市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在缩小。据此从高速铁路网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世俊  焦华富  王秉建  
从城市成长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城市成长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成长能力的评价模型,计算出长三角16个城市综合成长能力指数,并以16个城市成长能力的聚类分析结果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况。提出长三角城市群的反"K"型发展模式和网络型发展态势,以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欢  汤尚颖  耿志润  
研究目标:探究长三角城市群宜业与生态宜居融合协同发展水平、轨迹及二者间收敛性。研究方法:运用熵权法、融合协同度测度模型和单位根检验等方法开展实证研究。研究发现:2005~2015年,长三角城市群宜业和生态宜居融合协同发展呈现"高—低—高—高"发展轨迹和空间集聚特征;宜业建设仍滞后于生态宜居建设,2011年后南京、合肥、泰州等城市生态宜居滞后于宜业建设;浙江、安徽、江苏三省宜业与生态宜居建设具有分散性和分异性特征,城市中仅有上海、马鞍山和台州宜业与生态宜居建设具有收敛性和均衡化趋势。研究创新:构建城市群宜业与生态宜居融合协同、均衡化发展分析框架。研究价值:为推进长三角城市群宜业和生态宜居融合协同、均衡化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甘晨  于海影  
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其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存在着正的空间相关性,即创新能力在空间上表现为同类集聚倾向,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而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甘晨  于海影  
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其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存在着正的空间相关性,即创新能力在空间上表现为同类集聚倾向,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而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康娟  王娟  
区域内城市群经常被提到,但尚无区域城市网络的研究。本文论证了区域城市网络形成的动因,提出了城市网络表达的内容。对长三角16城市的首位特征与产业集聚特征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以城市为节点、企业关联业务为边、联系程度为权重的有向边权网络,通过复杂方法的测算,得出长三角城市网络的结构特征。证明长三角城市已经互动发展形成联系紧密的网络关系,区域内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苏州和杭州等为关键枢纽,以常州等为次级节点和以镇江等为新兴市场的网络格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丽娜  朱舜  李洁  
核心城市极化与扩散效应的发挥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机制。在要素集聚与扩散基础上形成创新集聚与溢出、城市间经济联系空间相互作用形成,引致城市间实现增长传递,是城市群系统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长三角城市群主要核心城市经济规模集中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对城市经济增长贡献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创新集聚与创新溢出、空间效应都对城市群协同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因此,政策导向应从强化城市间创新关联效应的政策激励、建立推进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协调机构等方面着手。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邓淑芬  朱佳翔  钟昌宝  
利用聚类、探索性空间数据和σ收敛性分析方法研究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空间关联格局。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已形成"一心三极多点"的空间布局形势;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经过集聚发展到非显著性离散,目前呈随机分布格局,体现了快速发展之后的收敛效应,是现有物流技术条件下达到的一种均衡;长三角城市群物流产业的扩散效应较明显的城市是上海和南京,上海扩散到苏州、嘉兴、南通、泰州等,南京惠及安徽多个城市。最后从提升物流技术、促进业态创新,加强区域规划、整合基础设施,实施转型升级、提升服务水平等角度提出策略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丽娜  李湘君  
城市层级体系是技术等级系统的空间映射,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也是创新核心发挥辐射作用、构建城际创新空间关联的相互作用过程,显著影响城市群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005—2016年面板数据,从空间、技术、经济3个维度,探寻邻近性作用于城市群创新系统的路径,及不同等级创新核心作用的异质性。结果显示:邻近性对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影响,空间邻近、技术邻近、经济邻近发挥不同作用,形成对创新溢出效应强度与方向的差异化影响。因此,应从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市群创新政策协调性等方面拓展邻近效应作用空间,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方文婷  
以新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运用ESDA和GWR等方法,刻画2005—2014年城市群创新产出时空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市域间创新产出绝对差异波动上升,相对差异波动缩小;创新产出水平相似的市域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波动增强,而两极分化现象呈减缓态势;苏锡常都市圈与环杭州湾地区的崛起造成长三角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逐步突显;市域创新产出表现出收敛趋同的迹象;创新产出高增长型市域沿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呈"Z"字型分布;各因子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政府支持和产业集群环境是影响长三角城市群创新产出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滕堂伟  方文婷  
以新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地理观测单元,以专利授权量为衡量指标,运用ESDA和GWR等方法,刻画2005—2014年城市群创新产出时空分异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市域间创新产出绝对差异波动上升,相对差异波动缩小;创新产出水平相似的市域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波动增强,而两极分化现象呈减缓态势;苏锡常都市圈与环杭州湾地区的崛起造成长三角创新活动的核心区域逐步突显;市域创新产出表现出收敛趋同的迹象;创新产出高增长型市域沿沪汉蓉、沪杭甬通道呈"Z"字型分布;各因子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