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22)
2023(12292)
2022(10517)
2021(9855)
2020(8526)
2019(19815)
2018(19424)
2017(37688)
2016(20307)
2015(22440)
2014(22381)
2013(22079)
2012(20266)
2011(18057)
2010(17835)
2009(16490)
2008(16045)
2007(14153)
2006(11900)
2005(10356)
作者
(57580)
(48484)
(47931)
(46175)
(30769)
(23352)
(22201)
(18957)
(18367)
(16928)
(16445)
(16282)
(15368)
(15161)
(15009)
(14874)
(14811)
(14361)
(13947)
(13883)
(11900)
(11775)
(11613)
(11165)
(10890)
(10787)
(10685)
(10400)
(9753)
(9511)
学科
(85896)
经济(85808)
管理(57262)
(54025)
(44649)
企业(44649)
方法(42787)
数学(38547)
数学方法(38049)
中国(22998)
(22690)
(21177)
地方(18477)
(17258)
业经(17125)
(15129)
(14990)
财务(14949)
财务管理(14914)
(14346)
贸易(14337)
企业财务(14190)
农业(13892)
(13862)
环境(12454)
理论(12116)
(12112)
(11648)
银行(11616)
技术(11369)
机构
大学(285502)
学院(283812)
(115657)
经济(113118)
管理(112036)
理学(97796)
理学院(96649)
管理学(94773)
管理学院(94246)
研究(92752)
中国(69087)
(59695)
科学(58748)
(51497)
(46923)
(45632)
中心(44815)
业大(43702)
财经(42210)
研究所(41981)
(41821)
(38486)
农业(37122)
(37025)
师范(36589)
北京(36515)
经济学(36155)
(34113)
(32963)
经济学院(32895)
基金
项目(200222)
科学(158926)
基金(147940)
研究(141419)
(129845)
国家(128861)
科学基金(111679)
社会(90694)
社会科(86168)
社会科学(86142)
基金项目(79332)
(77721)
自然(74579)
自然科(72950)
自然科学(72931)
自然科学基金(71606)
(66282)
教育(65554)
资助(60172)
编号(56324)
重点(45532)
(44313)
成果(44101)
(42416)
(41417)
科研(39432)
创新(38832)
课题(38112)
教育部(38061)
国家社会(38039)
期刊
(116903)
经济(116903)
研究(76545)
中国(48021)
学报(45325)
科学(41803)
(41324)
(40187)
管理(38532)
大学(34355)
学学(32526)
农业(26964)
技术(25312)
教育(24292)
(22349)
金融(22349)
财经(20503)
业经(18998)
经济研究(18856)
问题(17728)
(17626)
统计(15478)
(14962)
技术经济(14017)
(13925)
资源(13725)
(13680)
图书(13626)
理论(13261)
决策(12661)
共检索到3977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阳  姚士谋  张落成  
高铁作为城市群内部物质与信息交流的基础设施,是城市扩展和城市间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而城市群则是被高铁系统压缩了空间的众多城市空间。本文通过采集长三角城市群380个高速铁路客运数据建构20×20的矩阵,建立了基于高铁客流的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联系的矩阵,并在此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内外空间结构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间城市网络联系密度高于其他廊道城市间联系;(2)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向外延伸的轴线联系加强,主要表现为上海与镇江、嘉兴,南京与丹阳、湖州,苏州与常州、昆山等城市间联系紧凑;(3)在城市群"空间流"分层方面:第一层级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沪—苏—锡—常"及其沿线;第二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沪—宁"及其沿线路线构成;第三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沪—杭—甬"及其沿线路线构成;第四层级城市网络主要由上海—金华—义乌及其沿线路线构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大春  孙明月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为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性和凝聚子群角度,分析高铁时代前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演变。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迅速提高;各个城市的点出度和点入度都在不断上升,中心城市对外辐射增强;网络中心势有缓慢下降趋势,城市群存在不对称和不均衡的现象;城市群城市的接近中心度在逐年提高,城市间联系更加紧密;城市群中间中心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网络结构逐渐趋向均衡;长三角城市群划分成4个子群,大部分子群之间联系强度要大于整体网络密度;高铁建成后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得到优化。为了促进长三角城市群内资源有效配置,既要发挥"一区两点"对外辐射作用,也要改善边缘城市对外交通设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阳  张落成  姚士谋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社会信息技术的传输,使大量的要素(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城市群空间内集聚与扩散,加密城市群空间内城市联系。在基于公路运输、普通列车、高速列车以及百度指数4个要素的综合分析基础上,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流"网络结构特征进行探析。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城市联系虽具备了网络化规模,但城市间的联系不均衡,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多中心的协调网络发展格局特征明显;(2)长三角城市群16个核心城市"空间流"特征呈现三角形网络结构,其三角形的顶角分别由上海(沪)、南京(宁)与杭州(杭)3个核心节点城市构成。在空间结构内部,形成若干次级城市网络连线;在空间分布上,北翼网络化程度较高于南翼线性联系程度,区域联系强度以"沪—宁"、"沪—杭"沿线向两侧递减;(3)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5个核心城市排名处于网络中心的前列,扬州、南通、泰州、舟山等周边城市相对靠后,这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吸虹效应"有关,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中心城市会向周边地区提供服务与经济辐射,完善整个长三角城市群网络体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伟军  
文章基于区域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理论,采用2003-2008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和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对影响中国金融集聚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理论归并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由地区行政层级和信息基础设施整合而成的"信息源"是金融产业集聚的主导力量,金融产业还偏好向人均收入高、消费高和国际贸易发达的地区集聚,人力资本对金融集聚的约束不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金融集聚呈现"挤出效应";鉴于目前中国信息中心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尚不健全,金融集聚路径中对信息源的追逐更多地表现在对地区行政层级的偏好上,以期获得更多的政策性信息和"政策租"。因此从长远发展看,政府在对现有路径的把握上,应注重完善金融信息的市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喻琦  马仁锋  叶持跃  干青亚  
文章以长三角26地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网络复合视角,借用SPSS 22统计分析软件和Ucinet 6.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等级分布,呈现东南强、西北弱的格局,形成自合肥。经上海、杭州到舟山的一条等级较高的旅游廊道。(2)长三角城市群表现出"核心—边缘"结构。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核心城市"核心极化效应"突出,边缘城市表现出"长尾现象"。(3)旅游中心度分析与旅游网络分析结果对比发现,旅游等级较高的城市其分析结果一致,具有"马太效应"。等级较低的城市其分析结果不一致,存在"短板效应",大力发展交通是其解决"短板"的主要手段。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董琳  石飞  张改  
铁路作为区域联系的重要通道,其网络的时空效率和公平性影响着区域发展速度和协调性。因此研究将空间句法结合区位熵构建指标计算铁路网络主要城市节点在不同旅行时限内的网络运行效率和公平性,研究发现:(1)效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横向公平性的下降,纵向公平视角下的网络供需情况随旅行时间变化平稳;(2)沪苏浙地区的网络联系效率高于安庆、池州等区域西部地区;(3)南通、盐城、扬州、泰州等地区边缘化明显。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姜丽佳  刘程军  黄蕊  
文章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007年~2016年的数据,分别利用城市功能专业化指数和区位熵指数对城市群层级分工进行测度和分析,然后通过构建双对数回归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城市功能分工角度看,以上海市为代表,包括南京市、杭州市等在内的7个城市以生产性服务功能为主,但是城市群内部超半数的城市以生产制造功能为主;从产业分工角度看,各地区产业专业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基于城市功能分工和产业分工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层级分工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其中政府干预和创新水平无论对城市功能分工还是产业分工都具有显著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保健  张辉  黄雪莹  
华北、华东地区旅游空间结构转型进程因京沪高铁的开通而加剧。文章从内在因素与支撑性因素两方面构建起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京沪高铁、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开通后环渤海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空间转型过程与方向。研究结果显示,在新旅游空间格局下,各地旅游空间功能将发生转型,从总体上形成"旅游客源地—区际交通连接—旅游集散地—区内网络交通连接—多个旅游目的地"网状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世俊  焦华富  王秉建  
从城市成长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城市成长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成长能力的评价模型,计算出长三角16个城市综合成长能力指数,并以16个城市成长能力的聚类分析结果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况。提出长三角城市群的反"K"型发展模式和网络型发展态势,以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运用改进引力模型测度1990—2013年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及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整体密度呈现提升态势,但以弱联结联系状态为主;上海市的点出度增幅最大,苏州的点入度增幅最大,长三角城市群联系不均衡性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结构相似的4个子群,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及杭州的联系紧密度最高,以中心城市带动其它城市的网络协同发展格局正在建构;区位条件差异、要素空间流动、交通综合发展及政府政策推动影响着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时空演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运用改进引力模型测度1990—2013年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及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整体密度呈现提升态势,但以弱联结联系状态为主;上海市的点出度增幅最大,苏州的点入度增幅最大,长三角城市群联系不均衡性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结构相似的4个子群,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及杭州的联系紧密度最高,以中心城市带动其它城市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晓红  周靖祥  
铁路线路和站点是城市政治、经济和地理等要素的综合反映,基于途经杭甬双城及长三角其他主要城市的铁路客运车次、类型和方向,刻画与检验杭甬双城及其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关联特征,甄别城市联动动因。结果发现,空间距离和城市吸附能力是影响区域内城市间联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对上海与腹地城市之间联动关系的影响显著为负。杭甬双城呈现出典型的双核"互促"联动格局。上海和宁波与各自的腹地城市之间已经开启了"人口争夺战",上海一支独大的中心地位正在被弱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响  
城市群网络化发展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之一。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内16个主要城市经济联系为实证,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城市群网络的基本形式、网络结构属性及内部微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间已互动形成紧密的网络状关联,但网络内各城市结点间中心性不均衡、枢纽型城市较少,区域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显现,最后提出了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网络功能提升及治理的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胡玉洲  
在理论分析城市群经济与物流系统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两者之间的耦合模型,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和物流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耦合度呈现倒U型,在2008年达到极大值,两个系统的耦合度趋向45°,向和谐发展的态势演化,但是离和谐发展还有一定的差距;长三角城市群物流系统演化速度低于经济系统演化速度,对经济系统的制约作用仍然存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汪永生  李玉龙  郑绍杰  
文章以长三角中心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交通流、信息流和技术合作角度构建城市群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究了三重网络中城市的节点位置、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三重网络主要以“上海-南京-杭州”为核心,外围形成以苏州、无锡、宁波、合肥等为次级核心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中心度,体现了其作为交通枢纽、信息高地和创新中心的功能角色。同时,长三角城市群内部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类型化特征,经济发达城市或同一省份内的城市间更容易构成子群。QAP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地理上的邻近性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会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网络关联强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