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05)
- 2023(7463)
- 2022(6542)
- 2021(6033)
- 2020(5247)
- 2019(12293)
- 2018(12018)
- 2017(22999)
- 2016(12676)
- 2015(14291)
- 2014(14694)
- 2013(14650)
- 2012(13934)
- 2011(12655)
- 2010(12825)
- 2009(12084)
- 2008(12174)
- 2007(10937)
- 2006(9450)
- 2005(8396)
- 学科
- 济(58382)
- 经济(58324)
- 管理(33639)
- 业(31092)
- 方法(27318)
- 数学(24611)
- 数学方法(24383)
- 企(23746)
- 企业(23746)
- 中国(17087)
- 农(14920)
- 地方(14634)
- 财(12631)
- 学(12609)
- 业经(10380)
- 贸(10030)
- 贸易(10026)
- 农业(9968)
- 易(9611)
- 制(9099)
- 环境(8833)
- 和(8176)
- 理论(7545)
- 银(7438)
- 城市(7434)
- 银行(7413)
- 务(7334)
- 融(7327)
- 金融(7325)
- 财务(7317)
- 机构
- 大学(191775)
- 学院(189531)
- 济(77626)
- 经济(75704)
- 管理(70972)
- 研究(67235)
- 理学(61480)
- 理学院(60583)
- 管理学(59334)
- 管理学院(58966)
- 中国(49081)
- 科学(43734)
- 京(41539)
- 农(35565)
- 所(34980)
- 财(33949)
- 研究所(32021)
- 中心(30852)
- 业大(30636)
- 江(28959)
- 农业(28382)
- 财经(27338)
- 范(26591)
- 师范(26329)
- 北京(25853)
- 经(24774)
- 经济学(24253)
- 院(24181)
- 州(23010)
- 经济学院(22082)
- 基金
- 项目(128294)
- 科学(100726)
- 基金(93654)
- 研究(88949)
- 家(82551)
- 国家(81913)
- 科学基金(69750)
- 社会(57040)
- 社会科(54018)
- 社会科学(53997)
- 基金项目(50837)
- 省(49922)
- 自然(46540)
- 自然科(45492)
- 自然科学(45478)
- 自然科学基金(44611)
- 划(42898)
- 教育(41054)
- 资助(37854)
- 编号(35205)
- 重点(29285)
- 部(28304)
- 成果(28042)
- 发(27838)
- 创(25899)
- 科研(24904)
- 课题(24795)
- 计划(24480)
- 创新(24302)
- 教育部(23819)
共检索到2749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柯蓉 郭旸 杨倩
文章以经济增长理论及空间引力模型、聚类分析、主成分回归的相关理论,选取2001-2013年长三角地区主要经济指标为研究对象,测算了长三角不同类型城市间经济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并对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经济空间 作用力 聚类分析 空间引力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蒋伟 刘牧鑫
文章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研究了FD I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的区位决定。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只是对参数进行"平均"或"全局"估计,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进行的"局部"估计,能够反映参数在不同空间的空间非平稳性。研究结果发现劳动力成本、人力资本、市场规模、产业结构以及集聚因素是影响FD I分布的重要因素。各因素在不同城市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宣卫红 戴军 苑惠丽
运用城镇空间作用力分析方法,采用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对2012年和2013年南京市"撤县并区"前后两年的城镇空间作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撤县并区"前后人口和区域面积变化幅度低于5%,但是其城镇空间作用力增长幅度较大,约达到11%30%。同时,各区县生产总值(在地口径)有较大幅度提高。说明这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并未直接影响到空间资源的变化,但却能够统筹规划,优化产业结构,集中资源配置,对发展经济起到了助推作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宣卫红 戴军 苑惠丽
运用城镇空间作用力分析方法,采用南京市统计年鉴数据,对2012年和2013年南京市"撤县并区"前后两年的城镇空间作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撤县并区"前后人口和区域面积变化幅度低于5%,但是其城镇空间作用力增长幅度较大,约达到11%~30%。同时,各区县生产总值(在地口径)有较大幅度提高。说明这次行政区划的调整,并未直接影响到空间资源的变化,但却能够统筹规划,优化产业结构,集中资源配置,对发展经济起到了助推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喻琦 马仁锋 叶持跃 干青亚
文章以长三角26地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网络复合视角,借用SPSS 22统计分析软件和Ucinet 6.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发现:(1)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存在等级分布,呈现东南强、西北弱的格局,形成自合肥。经上海、杭州到舟山的一条等级较高的旅游廊道。(2)长三角城市群表现出"核心—边缘"结构。上海、杭州、苏州、南京等核心城市"核心极化效应"突出,边缘城市表现出"长尾现象"。(3)旅游中心度分析与旅游网络分析结果对比发现,旅游等级较高的城市其分析结果一致,具有"马太效应"。等级较低的城市其分析结果不一致,存在"短板效应",大力发展交通是其解决"短板"的主要手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罗世俊 焦华富 王秉建
从城市成长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城市成长能力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城市成长能力的评价模型,计算出长三角16个城市综合成长能力指数,并以16个城市成长能力的聚类分析结果为依据,进一步探讨了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发展状况。提出长三角城市群的反"K"型发展模式和网络型发展态势,以对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的优化、布局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长三角 城市群 成长能力 空间态势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正柱 许理
针对区域创新联系的边界效应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计量方法测度和分析其城市创新联系的边界效应,为加强长三角城市创新协同、优化创新空间结构提供决策支持。在分析城市间创新联系边界效应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将传统β收敛模型和基于Barro公式的边界效应模型拓展构建新的空间计量模型,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的27个中心区城市为对象,对其2010—2019年的创新联系边界效应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揭示其内在形成机制及转化机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且创新能力趋于收敛,创新联系趋于紧密,创新一体化态势明显;(2)城市创新联系的省际边界效应表现为显著的中介效应,而创新联系的核心与边缘边界效应则表现为显著的屏蔽效应,且屏蔽效应呈现减弱态势;(3)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经费投入和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城市创新联系发挥着正向作用,且能够提高省际中介效应的显著性,削弱核心与边缘城市边界的屏蔽效应。根据研究结论,从利用好创新活动的各类空间效应、发挥好不同类型城市在创新联系中的作用、推进创新联系边界的屏蔽效应向中介效应转化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孙云浩 程南洋 沈文星
【目的】构建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水平指数,揭示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关联性及其空间关联的演化特征,突破以往区域间要素互为独立的壁垒,在空间视角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长期和短期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为差异化城市森林建设、长三角森林城市群统筹建设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方法】基于熵权TOPSIS法构建城市森林建设水平指数,将城市森林建设的生态效益纳入其中,衡量2006—2019年长三角41个地级市的城市森林建设水平,通过地域相邻矩阵等3种空间权重矩阵,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建森林城市等因素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长期和短期的间接效应和直接效应。【结果】1)基于空间距离倒数的空间权重矩阵符合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的广泛空间关系,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的全局莫兰指数在0.244 3以上,呈现波动上升走势;2)长三角41个地级市城市森林建设在空间上表现出稳定的空间块状集群异质性特征,“高-高”(H-H)值集聚,均集中在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形成沿海往内陆扩散的发展态势;“低-低”(L-L)值集聚,多集中在安徽省,呈先扩散后收缩的走势;3)长三角城市森林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在0.172左右,短期和长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014 2和0.091 4;创建森林城市短期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但长期为负;人口密度、旅游人数、第三产业占比对城市森林建设水平的影响存在短期降低、长期提升的差异。【结论】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短期内经济发展给长三角地区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带来压力,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可带动城市森林发展;人口密度和旅游人数、第三产业占比增加会迫使管理者注重生态保护,以期望获得更大的生态效益;人均道路面积增加短期内可改善该城市的森林建设水平并辐射带动相邻城市,长期来看反而限制城市森林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创建森林城市成功后的一段时间内管理者可能进一步提高城市森林建设水平,并对周围城市森林建设产生积极影响,但长期缺乏持续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孟德友 陆玉麒
产业转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从皖江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各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总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流强度等多个角度,带内与带外层面相结合测算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联系大小。为求得区域联系综合值,作者构建了综合测算模型,利用各类区域联系数据测算出皖江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综合联系值,从区域联系角度评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规模梯次。评估得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巢湖、铜陵、池州。最后提出了一些为承接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办法措施。
关键词:
区域联系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长三角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甘晨 于海影
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其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存在着正的空间相关性,即创新能力在空间上表现为同类集聚倾向,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而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
关键词:
创新能力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空间差异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甘晨 于海影
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其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存在着正的空间相关性,即创新能力在空间上表现为同类集聚倾向,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而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
关键词:
创新能力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空间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淑芬 朱佳翔 钟昌宝
文章采用聚类、探索性空间数据和σ收敛性分析这三种方法,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投入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投入已基本形成"一心四极多点"的雁阵布局模式;长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投入空间关联格局可分为三个阶段,说明该区域科技创新投入仍然处于胶着状态,尚未进入空间集聚化、区域一体化的高级发展阶段;局部空间自相关研究表明,以上海为头雁、苏州和嘉兴为两翼根部的城市群科技创新雁阵模式正在形成中,南京到安徽城市的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并存,空间关联格局呈现震荡反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绪华 陈默
制造业发展是生态环境变迁的重要决定因素。文章采用2004—2016年长三角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生态环境指标,测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态环境效应,运用分位数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长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1)长三角的生态环境质量在波动发展中呈现向好趋势;(2)长三角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生态环境改善作用显著;(3)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水平的提高与金融支持力度的增加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并不显著,但长三角区域贸易开放程度的提升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关键词:
制造业转型升级 生态环境效应 分位数回归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永良 路来君
依据核主成分回归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矿产靶区预测方法。在GDAL数字图像输入输出函数库和CLAPACK线性代数软件包基础上,用VC++语言开发了面向数字图像数据的矿产靶区预测核主成分回归分析模型算法程序,并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进行了新模型应用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统计单元成矿可能性的核主成分回归预测值的高值区与已知矿床(点)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对应性。因此,核主成分回归分析模型应用于矿产靶区预测是可行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荣天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首先运用改进引力模型测度1990—2013年长三角各城市间的联系强度,然后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SNA),从网络密度、网络中心度及凝聚子群3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演变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网络整体密度呈现提升态势,但以弱联结联系状态为主;上海市的点出度增幅最大,苏州的点入度增幅最大,长三角城市群联系不均衡性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具有结构相似的4个子群,其中上海、苏州、无锡及杭州的联系紧密度最高,以中心城市带动其它城市的网络协同发展格局正在建构;区位条件差异、要素空间流动、交通综合发展及政府政策推动影响着长三角城市群网络结构时空演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