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83)
- 2023(4851)
- 2022(4170)
- 2021(3789)
- 2020(2961)
- 2019(6784)
- 2018(6493)
- 2017(12051)
- 2016(6672)
- 2015(6919)
- 2014(6747)
- 2013(6708)
- 2012(6107)
- 2011(5630)
- 2010(5682)
- 2009(5135)
- 2008(4900)
- 2007(4101)
- 2006(3819)
- 2005(3316)
- 学科
- 济(33680)
- 经济(33650)
- 管理(17061)
- 地方(13861)
- 业(12828)
- 方法(12008)
- 中国(11161)
- 数学(11125)
- 数学方法(11009)
- 环境(10772)
- 农(8824)
- 企(8148)
- 企业(8148)
- 学(7207)
- 地方经济(7170)
- 城市(6675)
- 农业(6496)
- 生态(6269)
- 业经(6087)
- 发(5753)
- 资源(5549)
- 划(5337)
- 财(5165)
- 城市经济(4890)
- 规划(4317)
- 和(4252)
- 环境规划(4170)
- 发展(3527)
- 制(3525)
- 展(3518)
- 机构
- 学院(93551)
- 大学(92956)
- 济(39267)
- 经济(38305)
- 研究(36559)
- 管理(34395)
- 理学(30059)
- 理学院(29523)
- 管理学(28948)
- 管理学院(28787)
- 中国(24839)
- 科学(24513)
- 京(20726)
- 所(18028)
- 研究所(16827)
- 中心(16462)
- 农(16429)
- 财(15026)
- 业大(15010)
- 范(14971)
- 师范(14863)
- 院(13928)
- 江(13768)
- 农业(12759)
- 经济学(12681)
- 北京(12618)
- 财经(12606)
- 师范大学(12477)
- 科学院(11682)
- 州(11528)
- 基金
- 项目(72123)
- 科学(58200)
- 基金(54158)
- 研究(49209)
- 家(48580)
- 国家(48300)
- 科学基金(41684)
- 社会(34213)
- 社会科(32609)
- 社会科学(32599)
- 基金项目(30486)
- 省(27919)
- 自然(27351)
- 自然科(26631)
- 自然科学(26629)
- 自然科学基金(26090)
- 划(24158)
- 教育(20818)
- 资助(20009)
- 编号(17619)
- 发(17140)
- 重点(16928)
- 部(15122)
- 国家社会(15034)
- 创(14490)
- 创新(13758)
- 计划(13737)
- 发展(13706)
- 科研(13584)
- 展(13512)
共检索到1310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桐彬 朱英明 王念 周波
文章将长三角地区划分为五大生态区,在利用熵值法和DEA方法测度2005-2018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生态效率的基础上,使用Dagum基尼系数方法测度生态效率的地区差异,并借助变异系数法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整体生态效率水平较低,五大生态区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长三角地区整体基尼系数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区域间差异和超变密度对地区差异的贡献率较高,而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较低;长三角地区整体以及西部和南部生态区具有σ收敛特征,长三角地区生态效率存在显著的β收敛特征,五大生态区存在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同时生态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据此,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应努力缩小区域内生态效率差距,以一体化思维解决生态治理难题,通过产业一体化带动生态环境一体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陆文聪 祁慧博
笔者对2002年~2008年长三角地区排污强度的空间差异进行β收敛检验。研究表明,江、浙、沪三地的排污强度特征各异。绝对β收敛模型结果得出,长三角地区工业三废的排污强度均呈现显著的β收敛。条件β收敛模型分析显示,除了人均GDP增长率的提高有助于三类排污强度的空间收敛外,其余因素对排污强度收敛与否的作用不同,这体现出各城市产业、贸易和人口等因素的分化对各类污染物排污强度的不同影响。
关键词:
排污强度 空间差异 收敛 长三角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新林 仇方道 王长建 王佩顺
工业生态效率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之间的平衡关系,探究工业生态效率对于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测算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并对其时空演变、区域差异、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工业生态效率均值不断上升,绝对差异增加,而相对差异变化不大;具有正的空间相关性,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集聚性;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特征,具有显著的高-高和低-低集聚的空间俱乐部分布特征;在工业生态效率类型转移过程中存在着趋同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对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起显著的推动作用,而工业结构不利于本地工业生态效率的改善;本地城镇化的提升不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而本地科技投入和经济发展有利于邻近其它城市工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加强城市之间合作对提升工业生态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章激扬
利用CNRDS数据库公布的2000~2019年城市级发明专利授权数据,考察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收敛性。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结果显示:(1)2000~2019年期间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总体差异呈逐渐下降趋势,安徽省内创新发展差异最大,江苏省内创新发展差异最小;(2)省际间差异是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差异的最主要来源,约占据了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总体差异的70%;(3)收敛机制分析显示,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具备典型的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特征;总体样本具备显著的σ收敛特征,但是分省样本σ收敛特征不明显。研究结论对于缩小长三角地区创新发展的空间差异,推动长三角地区创新集聚发展的扩散及辐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钰 林爱文 朱弘纪
通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2004年、2009年和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综合适宜度进行评价和比较,进而运用空间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呈现出逐步提升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缩减;大多数城市人居环境类型保持稳定,向上转移的城市数量多于向下转移的城市数量;人居环境适宜度表现出较为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在空间上逐步形成了由浙江东部向江苏梯度递减的态势。最后指出充分发挥经济发
关键词:
人居环境适宜度 空间格局 长三角地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秀梅 黄春晓 陈奇放
以长三角核心区为例,基于1994—2019年"杰青"、1999—2017年"长江学者"以及1955—2019年"两院院士"获得者名单,通过履历分析法构建共计1 878名人才履历数据库,并运用空间分析法从城市尺度展现区域内部高端人才社会空间演变规律,探究人才集聚机制。结果表明:(1)高端人才空间分布遵循行政等级秩序,逐渐沿长江连绵化,空间格局从"一主两副"演变为"一带两点"。(2)一线城市"辐散",新一线城市"辐合",且中心集聚度下降,外围集聚度上升。(3)高端人才社会特征分异显著。女性"高端缺席"现象突出、女性比例打破行政等级秩序;两院院士"年轻化",长江学者与杰青"年长化";直辖市及省会城市学科领域丰富度最高;高校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最强,空间分布格局与高校分布格局相似。
关键词:
高端人才 人才集聚 时空格局 长三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夏钰 林爱文 朱弘纪
通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2004年、2009年和2013年三个时间断面的人居环境综合适宜度进行评价和比较,进而运用空间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演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呈现出逐步提升的发展趋势,区域差异缩减;大多数城市人居环境类型保持稳定,向上转移的城市数量多于向下转移的城市数量;人居环境适宜度表现出较为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集聚性不断增强,在空间上逐步形成了由浙江东部向江苏梯度递减的态势。最后指出充分发挥经济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根据不同区域采取相应措施是提高长三角地区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度和缩小人居环境区域差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人居环境适宜度 空间格局 长三角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红梅 张彩莉 李建豹
研究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对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2005~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样本,采用超效率SBM模型、窗口分析法、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等方法,探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新型城镇化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呈波动变化趋势。分区域来看,二者均呈现为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的特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明显。(2)新型城镇化水平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双变量全局Moran’s I的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M”型,二者总体空间依赖特征明显。2010年以后,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局部空间关联类型增加,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南地区和浙北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苏北地区和皖北地区。(3)新型城镇化能够显著提升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人口密度、对外贸易水平、科技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政府规模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鲍涵 滕堂伟 胡森林 丁娟
绿色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分异事关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选取2006~2017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运用SBM模型测度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利用Theil指数、Hurst指数等刻画绿色创新效率时空特征,并选择Tobit模型从“自然-经济-政策”3个维度系统定量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波动性上升,区域差异逐渐减小,区域协同发展态势明显。(2)长三角地区部分核心城市周围出现效率“洼地”,高效率分布区由自然禀赋优越区域向技术水平、产业结构高水平区域转变。(3)长三角中部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有逆持续下降风险,东部沿海地带及江苏省外圈各市成为主要持续增长区域,呈带状和环状分布。(4)经济要素和政策要素较自然要素对绿色创新效率的解释度更高,城市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等因素的作用尤其明显,但各因素的作用均呈现出阶段性差异。这为制定因地制宜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政策、促进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滕堂伟 潘雅君 王胜鹏 鲍涵
绿色创新在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应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 DEA模型测算了2011~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创新效率,通过引力模型构建了城市间的绿色创新效率关联矩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关系、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区域异质性明显,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2)区域内形成了整体结网复杂、局部线程稠密的绿色创新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上海等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明显,而溢出效应有待提升;(3)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范围未发生明显偏移,基本呈“大集聚、小分散”分布态势;(4)技术基础、产业结构、环境质量的差异以及地理距离等因素成为影响长三角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网络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夙鹏
文章针对长三角地区因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出现的阻碍创新的问题,建立DEA模型,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并对投入冗余、产出不足和投入资源利用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有近一半的城市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配置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正向关系,城市之间创新资源配置差异较大,部分城市大量创新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未来长三角地区要加强区域内创新资源协调配置,注重创新资源结构优化调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夙鹏
文章针对长三角地区因创新资源配置不合理而出现的阻碍创新的问题,建立DEA模型,对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创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并对投入冗余、产出不足和投入资源利用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有近一半的城市创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配置,配置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正向关系,城市之间创新资源配置差异较大,部分城市大量创新投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未来长三角地区要加强区域内创新资源协调配置,注重创新资源结构优化调整。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何调霞 梁双波
以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选用泰尔指数对该区域近15年的旅游经济发展进行了定量测度。结果显示:城市群旅游经济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呈相对均衡化发展的趋势,省域内、等级城市内部差异是影响总体差异演变的重要原因;江苏和浙江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逐渐缩小,安徽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有扩大倾向;中、小城市和2010年至今的超大及特大城市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呈扩大之势,大城市旅游经济的内部差异在缩小。据此从高速铁路网建设、旅游产品开发、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经济的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长三角城市群 旅游经济 空间差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孟德友 陆玉麒
产业转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从皖江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各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总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流强度等多个角度,带内与带外层面相结合测算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联系大小。为求得区域联系综合值,作者构建了综合测算模型,利用各类区域联系数据测算出皖江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综合联系值,从区域联系角度评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规模梯次。评估得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巢湖、铜陵、池州。最后提出了一些为承接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办法措施。
关键词:
区域联系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长三角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谢守红 甘晨 于海影
构建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并采用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其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的创新能力差异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创新能力存在着正的空间相关性,即创新能力在空间上表现为同类集聚倾向,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强的城市,而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周围往往是创新能力弱的城市,呈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
关键词:
创新能力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空间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